崇祯临死的前5天,为什么派人厚葬大太监魏忠贤?
崇祯帝朱由检当年继位之前,在兄长天启皇帝榻前,朱由校对朱由检道:“魏忠贤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当时的朱由检唯唯诺诺答应了朱由校,然而登基后不到一年,朱由检诛杀魏忠贤与一众阉党,并将之视作自己最大功绩之一。
然而多年过去,明朝的江山并没有因为魏忠贤被铲除而得到任何的改善,反而明末激烈的党争愈演愈烈,明朝国力江河日下。
魏忠贤虽然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魏忠贤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明朝后期朋党之争不断,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却仍旧能排除干扰迅速有效行事,相对于自命清高的东林党势力,魏忠贤要实用得多。
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明帝国的江山岌岌可危。朱由检兢兢业业勤政十多年,仍旧无法挽回明王朝的命运,其心腹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道:“使忠贤在,国事必不至此。”
崇祯帝越想心中越慌乱,觉得是自己一时冲动错杀了魏忠贤。派人收敛魏忠贤的尸骨厚葬,也是崇祯帝在明帝国分崩离析之前的无奈之举,以求心安罢了。
崇祯临死的前5天,为什么派人厚葬大太监魏忠贤?
似乎匪夷所思,然而铁板钉钉:崇祯临死的前5天,派人厚葬了大太监魏忠贤。
崇祯的哥哥明熹宗临死前叮嘱、提醒他,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显然要弟弟注重魏在军国大事方面发挥作用。
但,崇祯由于个人的经历,对魏忠贤培植势力,欺上瞒下,贪污腐化,排除异已,贪权纳贿早了如指掌,对其所作所为深恶痛绝,认为他的存在是明朝的一场浩劫。
所以,他上位伊始,就大刀阔斧,三下五除二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势力,并将魏忠贤贬去安徽凤阳守陵;魏在赴任的旅途中自缢而亡,余怒未消的崇祯又下令对他有尸体千刀万剐。
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顺军兵临城下,京城危在旦夕,朝臣人心恐怕,太监曹化淳脱口而出“使忠贤在,国事必不至此!”。这一呐喊,勾起了崇祯对哥哥临死前语重心长交待事项的回忆,顿时心潮起伏,思绪飘飞…
曾经,铲除魏忠贤党羽,让他赢得了天下仁人志士的喝彩,使东林党人欢欣鼓舞后走上了治国安邦的岗位,也是他引以为荣的政治工程;但魏忠贤死了之后,国家依然内忧外患严重,依然糜烂腐朽无止境,自己发誓励精图治,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大明帝国的梦想在风雨飘摇中破碎了。
曾经,兵部尚书杨嗣昌献计,对外与清议和稳住阵脚,抽出军力“十面张网”先镇压农民军,这彼有见地的攘外安内主张让他心动,然而尚未实施,就遭泄密,引得一邦大义凛然的书呆子们争先发声,坚决不与夷狄溝和,不给祖宗的脸抹黑………这可行方案还没尝试就搁浅了
为暂避李自成的兵锋,崇祯曾考虑迁都南京,然而,群臣“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应对,最后也胎死腹中………
实干兴邦,空淡误国,…不得不说,尽管魏忠贤阴暗自私,但他有行政手腕,杀伐果断,敢于担当,真如哥哥临终前所说“可计大事”,然而这样的政治强人却被被自己弄得死无葬身之地!
梳理千头万绪,崇祯在绝望中,也许认识到了自己感情用事,给帝国带来了万劫不复的灾难,也许怀念魏的现实、清醒与严谨,如果魏忠贤在,虽不能力挽狂澜,但不至于使国家在短时间内有倾覆之灾……
崇祯痛定思痛,悔之晚矣,得出“诸臣误国”的结论,在上吊前5天,怀着难以揣摩的复杂的心情,私下令人收拾魏忠贤的遗骸,秘密厚葬于香山碧云寺……
崇祯临死的前5天,为什么派人厚葬大太监魏忠贤?
明朝末年,宦官当道,朝廷派系林立。国家连年征战,以致国库亏空。而万历皇帝长年不上早朝,朝政大权掌握在宦官魏忠贤手上。
由于魏忠贤是阉人,所以一般历史上对于阉人当政都是持负面评价。魏忠贤取得皇帝的信任后,基本上就相当于今天的首相职位,获封九千岁,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时的朝廷,基本上魏忠贤说了算,有事只需要向皇帝报告即可。而魏忠贤不是一个草包,魏忠贤当政期间,由于魏忠贤是内监,不属于任何党派,大力镇压文官集团,任用有能力的人去边关对抗胡人,并且魏忠贤大力清除文官集团政敌,一定程度上杀了一些对朝廷没用的人。
崇祯杀魏忠贤,不管是从当时看,还是从现在看,都没有什么错误可言。在朱由校眼里,魏公公除了是个工具,还是忠心耿耿的老奴。所以朱由校说魏公公“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无可厚非,但这评价的含金量恐怕相当有限。何况朱由校本身就是个四六不靠的主儿,既没有朱老四那么洞悉人心,也没有朱厚熜那么洞察人性。
在朱由校死之前。曾拉着兄弟朱由检的手机说:魏忠贤忠诚可靠。可接受大用。其实这段话所言不虚。倒不魏忠贤有多少好。而仅仅是由于有魏忠贤在才能够使得大明存活。由于什么这样说呢?有朱元璋废弃丞相准则后。朝廷是文官一家独大。把握实权。失去了控制或平衡。
总之历史上官大的,无论犯啥罪死的,都会有人厚葬吧,我个人觉得。毕竟以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崇祯临死的前5天,为什么派人厚葬大太监魏忠贤?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皇帝上吊前,到底有没有安排人重新厚葬魏忠贤?这个在史料上已经不可考察真伪。正史没记载,野史记载了。其实,有没有记载这个事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往事:
1.万历怠政。万历为什么怠政?万历皇帝没有这个精力和那些满嘴跑火车、张口就来的文官们斗下去了。不管什么事情,都能争得吐沫横飞,正事反而不认真办。总之,万历皇帝不是祖父嘉靖皇帝,不会屠杀大臣,万历皇帝只好躲起来,眼不见心不烦。但是国家的事情总要有人做啊,长期这样下去国家是要完蛋的。
万历皇帝画像
2.天启皇帝的努力。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万历皇帝在辽东集合了11万大军,企图一举歼灭努尔哈赤的主力,结果明军5天之内土崩瓦解,损失兵员五万多人,骡马数万匹,明朝大伤元气,从此转为守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儿子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去世,15岁的朱由校即即位。上台第二年,辽东重镇辽阳和沈阳相继陷落,形势十分严峻。
这时,少数民族土司奢崇明聚集了数万人在四川叛乱,在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的调度下,基本平定叛乱。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朕与产臣)花了大价钱一边构筑了宁锦防线,一边由毛文龙率数万人在鸭绿江口的皮岛驻守,一前一后,牵制后金,皇太极不敢率军到明朝抢掠。这些是天启皇帝高瞻远瞩的成绩,也是魏忠贤执行有力的结果。明朝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转危为安。
天启皇帝朱由校 魏忠贤的老板
3.崇祯皇帝的臭棋。崇祯皇帝一上台就干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崇祯皇帝让太监远离政治,将派往各地的监军全部撤回,而东林党全部回来。但不久毛文龙不明不白就被袁崇焕处死,杀毛文龙,我一直认为是崇祯的主意。毛文龙死后,战略平衡被打破,此后皇太极的人五次到明朝抢钱,把明朝当成取款机。这是崇祯皇帝的第一次惨痛教训。
后面,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崇祯皇帝对文臣集团越来越失望,太监再次受到皇帝重用。崇祯皇帝对大臣们说:“诸臣欲实心任事,朕也何需此辈?”翻译一下:你们要是真心实意工作,我又何必用太监来监督你们?说明崇祯皇帝已经意识到光靠东林党是没有用的,但是崇祯皇帝始终不敢培养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
他寄希望文官里面能产生大人物,他纪念张居正时说:“得庸相百,不如得救时之相一”,期望能出现张居正一样的内阁首辅。但是崇祯皇帝又不懂的人才是要培养的,威望是要皇帝帮助造势造出来的。
所以崇祯一朝,没有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也没有魏忠贤式的大太监。朝政无人帮助提纲挈领,坏事无人帮助出面做,不听话的官员无人帮助打压、调离甚至处死,需要壮士断腕的时候无人帮助下决心和统筹安排,比如迁回南京。
以上种种,让崇祯皇帝深感无助。
我看了《明熹宗实录》,我认为天启皇帝当皇帝的水平和他的木匠水平一样高。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三个儿子都死了,因为没有儿子,弟弟朱由检将接班,临死前,天启皇帝交代弟弟信王朱由检,有两句话最出名,相信大家都知道。
第一句:来来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第二句:王体乾和魏忠贤忠心耿耿会办事,可堪大任。天启皇帝这两句会话是有深意的。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当皇帝要爱惜自己的名声,皇帝是各方的主人,是天子,努力要有尧舜一样的好名声,有好名声才能服众,才能威服四方。
魏忠贤剧照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王体乾和魏忠贤会办事,又忠诚。今后自己不好出面、不方便下手的事,比如杀人、要钱等,就让他们去办,你自己可以做做木匠,装做不知道就行了。 心气很高的朱由检并没有好好琢磨哥哥朱由校说的这两句话。崇祯皇帝上台一个月后,就消灭了魏忠贤集团,处死了魏忠贤。
东林党回来了,从此,崇祯皇帝面对的就是一群老油条,死守祖宗家法,不变通,钱从哪里来不管,反正不能加税;他们要么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但对攘外安内的大事束手无策;他们要么出工不出力,装傻充愣。从此,大明朝不再有好日子,直到崇祯皇帝上吊身亡,明朝灭亡。
李自成进北京
崇祯皇帝很后悔崇祯皇帝既然会怀念张居正,那同样会怀念哥哥朱由校,他一开始看不起哥哥朱由校重用太监魏忠贤,认为那不是明君所为。但事实证明,看别人杀猪很容易,自己杀只鸡都很难。既然会怀念哥哥朱由校,既然崇祯皇帝后来又开始用太监,那必然会想到魏忠贤。
崇祯皇帝后来一直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说明崇祯皇帝对这些文官确实失望透顶了,他把文官集团当成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了。而崇祯皇帝的这些文官几乎都是魏忠贤当年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此看来,崇祯皇帝到后来终于明白:魏忠贤才是自己的朋友。
话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上吊前到底有没有安排人重新厚葬魏忠贤,还重要吗?崇祯临死的前5天,为什么派人厚葬大太监魏忠贤?
真可惜,不但崇祯厚葬魏公公是假的,事实上,连崇祯那封催人泪下的遗诏都是假的。
挺有意思的,感觉某些人为了拯救明朝已经快急出病来了。
先是毛文龙岛主救国论,意思是要让毛岛主当大明王朝的兵马大元帅,必定能平复辽东。可惜毛岛主被杀,否则大明必一统全球。
又出来魏公公救国论,说魏公公死得可惜,要是活着,大明王朝就可以遍地黄金,满山肉包子,士兵的饷银多得背都背不动。
想像力还是够丰富的。
在这些人的梦想中,大明王朝就是靠这些岛主和没有小丁丁的国家栋梁们一代代撑起来的。
当然,我们也因此就明白了,怪不得明朝这么黑暗和窝囊。
真可惜,这个故事是编的。
《明史》、《国榷》、《罪惟录》、《明季北略》都没有这个记载。
邹漪的《明季遗闻》有这么一段记载:
【起复太监曹化淳守城。又命收葬魏忠贤骸骨。】
但是,曹公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当时并不在北京。崇祯是不是认错人了,莫非是魏公公的鬼魂?
《明季遗闻》的作者邹漪肯定是个百分之百的明粉,为什么?因为他大骂孙传庭。书中这样记载:
【时自成已据全洛,直窥陕西。总督孙传庭,故将家子,然性怯懦,不知兵,好大言。九边精锐,悉隶麾下。】
还把潼关失守的责任推给了孙传庭,说崇祯下旨命他“凭关固守,勿事浪战”,而孙传庭不听。
【十月初六日,传庭开关延敌,贼伏精锐关前,引传庭出,遂夺关入,三秦顿失。】
真是黑白巅倒,是非不分!这种连厕纸都不如的文字,居然也有人信!
还有个更令人悲伤的事情,连崇祯遗言也是假的。就在《明季遗闻》此书中记载:
【司礼太监王之心跪帝膝前,引带扼脰同死。所御元色镶边白绵细背心有御笔血诏云:
“朕在位十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虏入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祖宗于地下,将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同样的内容出现在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中:
【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致虏陷内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大家注意了,《明史》是这样记载崇祯遗书的: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大家应该明白了,清修《明史》,这个壮怀激烈,令人感动落泪的崇祯遗书居然是抄编的!
除了“虏”字被删,其它的都是照抄小说。
那么真正的崇祯遗书是什么样的?
《烈皇小识》记载:
【袖中书一行云:“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于天上,不敢终于正寝”又一行云,“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甲申核真略》 记载:
【“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
“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明季甲乙两年汇畧》记载:
【“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不敢终于正寝” “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烈皇小识》、《甲申核真略》 和《明季甲乙两年汇畧》三本书中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
据《甲申核真略》 的作者左谕德杨士聪说,他也是听一个亲眼见到毅宗尸体的周姓宦官这样说的。这个周姓宦官还问他“啥是行在?”。由此可见,这遗书的内容不可能是宦官编出来的。
杨士聪还对那些乱七八糟的遗诏大力辟谣,说“诸臣误我”、“分尸”等都是编造的。明朝当时的官员杨士聪、赵士锦和锦衣卫指挥王世德的《崇祯遗录》都从来都没有提到什么“诸臣误我”和“勿伤百姓”。
真不好意思,让各位明粉们失望了。崇祯没那那么高尚,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百姓”两个字。
而心里从来都没有放着“百姓”,恰恰是明朝覆灭的真正原因!
崇祯临死的前5天,为什么派人厚葬大太监魏忠贤?
这是个谣言。崇祯死前,并没有派人厚葬魏忠贤。这个谣言的制造者,是明朝的冯梦龙——就是写《喻世明言》等“三言”的那个小说家。小说家言,岂可信乎?
不过,这个谣言也反映了一点情况:崇祯杀魏忠贤,是对是错?
我的答案是,若是能用之,胜过杀之。
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皇帝动不动就可以打大臣们的屁股(梃杖),但大臣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皇帝驯服。
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大臣们与皇帝顶牛的事儿不绝于史册。大臣只要在礼法上占理,就敢与皇帝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
比如嘉靖初期的“大礼议”事件。嘉靖想把自己的生父抬进太庙,升级为皇帝,大臣们就是不答应;比如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万历皇帝想要册立自己喜欢的幼子当太子,可大臣们拿出“立长不立幼”的祖训,坚决不答应。
诸如此类事件,大大小小,一直存在着。
基于此,明朝皇帝想出一个办法:抬升太监的地位,让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与文臣们抗衡。
这个办法其实不错,达到了某种生态平衡。
魏忠贤,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逐渐坐大的。
魏忠贤的问题,在于声势过于煊赫了。他不但盖过了文臣,也盖过了皇帝。但这也不能全怪魏忠贤,要怪就怪天启皇帝太废柴。
崇祯上位后,魏忠贤是主动投降的。由此可以反证,哪怕煊赫如魏忠贤,也没有造反的能力。
但是,崇祯还是杀了魏忠贤。
其实,杀了魏忠贤并没多大关系。有关系的是,文臣借机反扑,以清理阉党的名义,几乎摧毁了太监系统。
平衡因此被打破。
从此,崇祯开始了与文臣旷日持久的斗争,并在生命的最后写下了“文臣个个可杀”这样幼稚的句子。
抱怨是没用的。苦果都是自己亲手栽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