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联酋那些国家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发展工业?等石油没了,这种国家靠什么?
并非不想,而是不能。上个世纪,沙特、伊朗等国家纷纷凭借“石油美元”的滚滚红利,进行“石油换工业化”的策略。例如沙特阿拉伯,提出超过1700亿美元的预算准备进行工业化,然而终究还是因为西方的阻挠而失败了。
中东被称作“世界石油宝库”,上世纪90年代,最高峰时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据全球的65%以上,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伊朗稍微少一点,而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的石油储量都占据全球10%以上,卡塔尔拥有全球最丰富天然气资源。海湾国家普遍都非常富有,然而经济却也大多严重依赖于石油。如今的中东,除了伊朗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之外,其他国家都很难看到规模化工业,甚至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炼油能力都非常薄弱,出口的大多都是原油,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中东是世界上石化产品进口量最大地区之一。
沙特、阿联酋等国非常富有,临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南亚、原材料丰富的非洲、市场广阔的欧洲,但为何至今无法实现工业化呢?主要还是西方的阻挠——中东国家一旦进行工业化,那么大量的资本就会投入本国的工业化中,而流入欧洲的资本就会大量减少。打个比方,如今的中东,利用石油赚的钱,从西方购买大量的军火、奢侈品、工农业产品等,让西方赚的盆满钵满。一旦中东实现了工业化,那么这么多的钱就会无影无踪了。
石油总有开采完的一天,虽然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等国,过着土豪一样的生活,但也在想些石油开采完以后要怎么办。
富有的海湾国家早早就开始在海外大规模囤积财产,置办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同时在本国,除了石油之外,也发展了其他产业,比如金融、渔业、沙漠旅游等。
更夸张的是沙特阿拉伯等国,大规模投资建设海水淡化工厂,在沙漠中花费巨资开辟农田发展农业,还在中亚、东非、东南亚等地收购土地发展种植业。
沙特、阿联酋那些国家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发展工业?等石油没了,这种国家靠什么?
阿拉伯国家不搞工业化,这很正常。因为自古以来,阿拉伯人就没有搞实业的传统,没有踏踏实实的搞过生产。大航海前,阿拉伯人在东亚和欧洲之间做二道贩子,做转手贸易,靠赚差价为生。阿拉伯商人的经商头脑和航海技术就是在那个时代练就的。
后来海湾地区发现了几十年都挖不完的石油资源。这下更爽,躺在床上就能赚钱,就连二道贩子的工作都可以不用干了。
试问,一帮本来就没有干实业的传统,且赚钱又如此容易的人,怎么可能会去搞费力不讨好的工业呢?
并且,发展工业说起来好像简单,但真的想要搞好是很难的。目前全世界真正能搞好工业的国家洋人就二十多个,而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工业体系的国家更是屈指可数。无非就是美中俄法英日德等国。除了这些国家之外,几乎没有工业化成功的案例。
比如同为中东国家的土耳其、伊朗,搞土地改革、搞工业化,折腾了大半个世纪,结果是什么样?还不是半桶水的水平,比沙特也没好到哪去。甚至还不如沙特专心挖油赚的钱多。有这种反面榜样,中东国家哪还有信心搞工业化了?
另外,国际上也不让中东国家搞工业化。像沙特、伊拉克这些国家,曾经也想过要围绕石油来发展石油工业化的,但由于这一行业是高技术产业,中东国家没有相关的技术和人才,欧美财团时刻警惕打压着沙特发展石油工业,因为沙特、伊拉克的石油工业化计划,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因此,现在石油国家富得流油,却短视的不搞工业。这是有原因的。
从历史来说,阿拉伯人没有搞实业的传统;
从内因来说,石油很赚钱,没必要搞工业;
从外因来说,欧美也不允许它们搞工业化;
至于说,石油挖完了怎么办?其实中东国家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比如迪拜,它现在支柱产业就是港口货运,进出口贸易,旅游以及房地产行业,而不是石油。因为它的石油资源其实很很早就枯竭了,石油产业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6%左右。当年为了转型,迪拜酋长向阿布扎比酋长借了巨额贷款,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转型成功的。
当然了,有成功的转型案例,那么肯定就有失败的转型案例。比如太平洋岛国瑙鲁。当年的瑙鲁因为大量磷矿的发现,只靠出口磷矿就富得流油。因而国民在高福利下不思进取,荒废了基础产业。
当磷矿被采空后,瑙鲁政府也是想了很多应对策略,比如去澳洲投资房地产,转型搞金融业等等(金融业就是洗黑钱)。这些都看似很美好,但现实情况是残酷的。瑙鲁人因为不善于经营,不管是地产项目还是金融产业,最后都是以失败告吹。最后濒临破产的瑙鲁政府无可奈何,只得以出售国家主权给澳大利亚,换取澳大利亚的物质支持才能勉强度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因为家里有矿就不思进取,而经济转型也因为知识欠缺而转型失败。那么中东国家的下场必然就只能像如今的瑙鲁人一样,靠邻国的物资接济才能度日了。
我这么说,不是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事实就是如此。一个国家的产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转型又失败了,其结果就必然是这样。
最后简单做个总结。客观来说,想搞工业化是很难的,石油国家想转型,太难了;从主观上来说,石油国家也没有推行工业化的动力,它们把现金主要投资在了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等来钱快的行业。而像推动难度大,回报缓慢的工业,它们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搞。
至于说,石油枯竭或者石油能源被新能源淘汰后,石油国家会怎么样。我觉得这种未知的情况不好说。
如果悲观的看,就是像瑙鲁那样的情况;不悲不喜的看,即便没有石油资源了,也会有别的生钱产业,人不可能被尿憋死;乐观的说,石油国家也有成功的转型案例。海湾国家很早就开始在海外大规模囤积财产,进行大规模的投资,置办资产。即便是在本国内,也发展了其他非石油产业,比如沙漠旅游业、经融业、农业等等。
人家也不是都在混吃等死,也有明白人。
沙特、阿联酋那些国家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发展工业?等石油没了,这种国家靠什么?
这里就拿沙特举例。
在咱们眼中,沙特就是满大街的王子、宗教圣地和各种”买买买“的场所,除此之外,貌似没有什么能产生效益的行当。
实际上,进入本世纪后,沙特也充分意识到了产业单一,严重依赖能源出口会面临“坐吃山空”的危险,开始致力于推动国家经济、产业和社会转型。大搞了”2030愿景”,力图通过削减政府补贴,发展教育、军工、房地产和旅游业,甚至还有科技产业和制造业,帮助使沙特成为国际投资大户和国际金融中心,以逐步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
然而,“愿景”,毕竟是愿景,落实起来发现,难度还真不小。
在工业品和制造业方面,中国已是世界的龙头老大;在科技方面,美国独占鳌头;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欧美现有的也已经够用了。目前,唯一能顺利进展的,就是旅游业了,但也严重依赖于外国劳工,毕竟,旅游业这样的“服务行业”,沙特本地人是不屑于做的。
更重要的是,工业化需要大量的人口基础和优质的智力资源,也就是说,国民得“勤劳聪慧”。而沙特这边呢,单看人口数量,本身就不占优势,大约3000多万,不及山东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3000多万人中,有一半是女性,公共场合黑纱遮面,几乎不从事任何物质生产,甚至在去年之前,连开车都算违法。再除去老幼病残等失去劳动能力的,剩下的1000多万,除了有产业的王子、土豪,普通的沙特公民也早就习惯直接享受政府补贴和各种福利,已经活得很不赖了,没必要卖力气去工作。尤其是一些工作时间超过5小时,带有点体力活性质、服务性质,或者露天进行的工作,他们是坚决不会去的,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低端活动,都是丢给外来劳工的,自己耗不起那个精力,也丢不起那个人。
加之,人家沙民众每天5次祷告,只要到了点,不管不顾的必须放下手中的活,赶紧进入状态,去向真主告白。本来上班晚,下班早,中午还要用大段时间午休,加上N多祷告活动,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可想而知。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他们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而去寻找另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未免有些勉强。多年以来,惰性已经养成,很难改变。
此外,沙特自然条件恶劣,也缺乏工业化原材料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而且,展工业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资本和技术长期发展的过程,而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就像是一夜暴富的暴发户,每天的生活以千年前的一部经书和五次祷告为中心,实在缺乏深厚的内在积累。
加之,沙特本身属于君主制度,还带有独裁倾向,王室成员们勾心斗角,互相拆台,全国各级官员腐败现象普遍,行政效率低下(政府机关一般下午就找不到人了),这也为工业化拖了后腿。
现在有些言论说,是美国不愿意沙特发展其他产业,所以故意阻挠其工业化发展。其实,这实在是想太多了。首先,沙特是美国除以色列之外,美国最靠谱的盟友,美国还指望他做大做强,组建阿拉伯版的“小北约”,帮自己遏制伊朗呢;其次,沙特也是美国第一大军火进口客户,自然希望他能保持一定的经济实力,来自己这里买买买;还有,沙特以投资的形式,早已经渗入了美国经济,打压沙特就等于打压美国自己。
(沙特的金链子套餐,美国总统,一人一条,统统的套住)
实际上,快速工业化还真不太适合目前的沙特国情。不过,貌似沙特也在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转型之路,一个是金融风投领域,一个就是旅游业。
旅游业这里就不多赘述,沙特一直发展的顺风顺水的。
而投资领域,正如前面说的那样,沙特已经默默的成为了多个著名的国际基金,和跨国科技企业的幕后大boss ,比如,来自沙特的资金已经站在许多美国大型科技创业公司的背后,包括Lyft、Uber和Magic Leap。
《华尔街日报》也曾报道过,到目前为止,沙特在美国创业公司投入的资金总额,已经远远大于任何一家风险投资基金。时至今日,沙特阿拉伯通过直接投资和支持风险投资基金,已经成为硅谷最大的背后资金支持者之一,甚至成了美国总统的“金主”。
所以,大方向上,人家沙特是有规划的,还算是靠谱,咱们作为吃瓜群众,就不用替人家瞎操心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沙特、阿联酋那些国家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发展工业?等石油没了,这种国家靠什么?
沙特等石油国家有钱而没法发展工业,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所谓“荷兰病”即资源大丰富国家带来的弊端,二是国力本身的不足,三是政治体制的落后。
实际上沙特王室虽然腐朽反动,并不是傻子。他们也想发展工业,并不甘心居于世界产业链下游。他们搞过轰轰烈烈的石油换工业运动。但为何空拥大笔石油资金,这么久却没有啥成就呢?主要原因是以下三点。
首先是荷兰病。也就是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过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单凭自然资源就足以维护较高的收入,这样反过来会使得该国缺少发展工业的动力(毕竟工业化前期投入很辛苦,而且人力成本也因此提高)。最后大笔资源收入仅仅是为国内消费带来了资金,这些消费反过来促成大量进口,让别国卖家的工业得到发展,本国工业因此落后。一旦资源收入削减,国家立马滑坡。这里面最大的例子是历史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帝国,他们依靠占据的广大拉美殖民地,光凭卖金银糖等资源就能赚得满盆满钵,于是本国工业反而被搞废了,最后促成了英国、法国的工业崛起。西班牙葡萄牙撤出后,拉美各国也是按这个逻辑继续滑坡,最典型的比如阿根廷。相反,北美的英法殖民地资源较少,反而使得这些殖民地工业发达,最后成为世界强国美国和加拿大。沙特本国石油太多,导致大家躺着也能吃饱喝足,就缺乏筚路蓝缕的革命精神。
其次是国力本身不足。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革命,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要成为一个工业化强国,需要的人力工种类别也越来越多(虽然社会需求的总劳动量可能随着自动化提升而下降,这是一个扁平化的趋势)。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已经在早期占据了上游,所以西方小国尚能依靠先发优势占据一些上游产业(但同时也必须靠欧盟聚合)。但欠发达国家想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自己从低到高打造一整套工业体系(因为初期你的落后导致不可能有国家给你当下游),因此只有中国、印度这种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才存在这种可能。沙特这种国家本身人口才两三千万,很难有足够的基础劳动力实现整体工业化。
其三是政治上的落后。历史上实现工业化主要有两种路子,一种是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较为发达,占据广大市场的同时通过市场竞争促使工业革命;另一种是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欠发达,海外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通过国家政府集中力量勒紧裤腰带搞工业革命。而沙特政治上还是封建制度,为了保证广大王室权贵阶层的穷奢极欲,压迫民众,在阻止先进政治理念的同时,也阻碍了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教育。这样的国家能搞成工业化才怪了。
沙特、阿联酋那些国家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发展工业?等石油没了,这种国家靠什么?
沙特和阿联酋等中东石油富国为什么不发展工业?除了荷兰病之外,还与其资源禀赋有关系。
所谓荷兰病就是,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更容易去集中力量发展自己有比较优势的工业门类,而对其他工业产生挤出效应。长此以往,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是这样,二战时候的英国、法国是这样,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国、俄国、日本是这样,中国的山西、内蒙等地也是这样。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沙特和阿联酋不发展工业,还与其资源禀赋有关。发展工业需要什么,人口!资源!比别看沙特的面积大,但基本上都是沙漠,人口还没有中国一个省多,它拿什么发展工业?即使人口和资源都很丰富的印度等,还要面临中国等全球竞争还是国内复杂的问题,它凭什么脱颖而出?
所以,世界工厂在一个历史时期都只能有一个,中国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沙特、阿联酋那些国家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发展工业?等石油没了,这种国家靠什么?
一个个中东都没去过的,净扯淡😂阿联酋都是沙子和海水,你打算让它弄什么工业?海里也没什么资源了。除了阿布扎比有很多油,其他几个都很少,卖了油再把钱投资到全球各个项目去,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管理着很多很多💰,阿拉伯人很会做生意,他们可不傻。迪拜做贸易转口,旅游,当然跟老大比,他就是个穷光蛋。沙特投资外面的钱也是非常多的,像苹果,可口可乐之类的公司他们都有持股。油没了,他们不会饿死的,放心,以前没有油他们也活的好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