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唐以后的朝代不在西安定都了?
唐朝灭亡以后,后来的正统王朝也都不再定都长安,这座历史上最著名的都城之一,从此没落。可曾经鼎盛千年的长安,为何最终被抛弃呢?澹奕认为,主要还是因为长安的地理位置。
地处关中平原的长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沃野千里被称为“天府之国”(后来被诸葛亮借去形容四川盆地了)当年的秦国就是凭借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只有它打别人,别人很难打它而逐渐统一了天下。
古代的中国,主要统治区域都集中在北部的黄河流域,关中平原的长安,还有河洛平原的洛阳,互为犄角相辅相成,成为了古代最著名的两座都城。
洛阳离不开长安,而长安也离不开洛阳。犬戎攻入,周王室东迁;王莽篡汉,汉室在洛阳重建;隋炀帝兴建东都、武则天营建神都,可以说有长安的时候,一定会有洛阳,洛阳也成为大部分定都长安的王朝最终得以延续的续命之地。
长安独特的战略位置,让它成为了唐朝以前朝代定都的首选。然而唐朝以后,这种局面发生了扭转。
首先,唐末战争,将曾经富丽堂皇规模巨大的长安城几乎全部摧毁,整个关中平原也是元气大伤。后来的五代、两宋都不再选择长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安根基被毁,重新建设的成本还不如另建新都。
其次,唐朝以后天下局面发生了逆变。从东晋南渡以后,近千年岁月中,江南与整个东南沿海纷纷发展起来,尤其是后来的两宋时代,南方的人口、经济规模都超越了北方。作为都城的话,长安的地理位置实在是有点偏了,而且古代的交通条件有限,长安水运不便,要想掌控天下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唐朝以后,两宋的主要敌人——契丹、女真与西夏;明朝的主要敌人女真、瓦剌。都逐渐向东部迁移,地理位置偏西的长安,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
更何况,长安历经千年的开发,原本脆弱的环境已经是不堪重负,作为都城,长安在古代,已经不能承受作为一个都城的重任,如果定都这里,对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来说,都是个沉重负担。
为什么汉唐以后的朝代不在西安定都了?
作为一个资深历史迷,小编觉得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历史节点划分的很好,小编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你分析,为何唐朝之后在没有封建王朝定都长安(西安)。
第一,地理位置上讲。洛阳地域居全国之中,地舆位置险峻,洛阳可以恃险预防,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全国的佳誉,建都此处可以让天子坐镇中间,遥控全国,又能很好的预防。
第二,历朝战争破坏。缘故起因便是,西汉末年,王莽的更始,和绿林赤眉军的征战、安史之乱的破坏,对长安造成了主要的摧毁,繁荣已过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
第三,便是交通。隋唐时代是西汉之后第二个定都长安的大一统国度,隋唐固然建都长安,可是一向在建造东都洛阳,最出格的是隋炀帝,大运河修通之后,来自其他地域的粮食,绵绵赓续的运往洛阳,可是西安就不行了,没有运河,并且隋唐时代西安地域农业出产也下降,从史书中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居民有的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实。以是唐朝许多时代,帝王是栖身在洛阳的。
西安一带,农产物生产入不敷出,成为制约西安成长最大的障碍,而运河的开通,让洛阳开封的交通地位得到提升,所以洛阳开封一带,代替了西安的位置。
第四,便是此后中原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代,异族入侵都是从西北过来,可是唐朝之后的首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打压北宋,末了北宋是被来自北方的金朝所灭,南宋和金朝又被来自北方的蒙古所灭。
金朝和元朝都建都北京,明朝为了抵制来自北方的威胁,也迁都北京皇帝守国门,代替明朝的清朝同样来自北方,以是天然已经持续三代成为都城的北首都,成了清朝的首选。
先是洛阳开封的地形交通前提代替了西安,然后北京又代替了洛阳,从此就在也没有政权建都西安了。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建都的规律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建都西安的都国力强势,建都洛阳的守旧,建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建都北京的武力比较强大。
为什么汉唐以后的朝代不在西安定都了?
蟹蟹邀请:首先,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历史问题,曾经也引起过很多讨论。
一种说法是政治力量的分散;唐朝建立后,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大力提拔山东士人进入官僚系统,打击关陇贵族,武则天篡位时期,更是消灭大量关陇贵族集团,并迁都洛阳,为的就是打击关陇政治力量。打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关陇集团树大根深,对皇权有些极大的制约和威胁。打击结果就是政治力量的分散,安史之乱之后,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开启了藩镇割据的时代。关中在此时期频遭战乱,长安多次被攻破。公元904年也就是唐昭宗天佑元年,大军阀朱温烧毁长安城,带着皇帝迁都洛阳。到了宋朝建立时,长安已经失去作为首都的能力。关中人口大量流失,生产力不足,加上陇右之地尽失,战略空间大大缩小,此时中国的政治重心开始向东转移,经济文化也开始分别向东向南转移,此时过去建都,难以恢复发展,还要应对西北的威胁。
两宋时期,北方辽族、东北女真相继崛起,中原掀起大规模移民浪潮,中国经济重心、文化中心再次向东南转移。金朝定都北京,靠近其崛起之地,也靠近中原重心,便于组织人力物力南下,这也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开始。后元朝在此定都,也有此原因,毕竟北京之南,一片平原。
到了明朝,关中早就失去往日辉煌,加上明朝时西北威胁较低,更多的威胁,来自北方蒙古和东北各部。战略中心早已转移。所以有了天子守国门。清崛起于东北,定都北京,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经济上明朝经营多年,运河畅通,北京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定都这里太划算了。
为什么汉唐以后的朝代不在西安定都了?
我们都知道,西汉和唐朝都是建都于西安(长安)的,刘邦开始是建都于洛阳的,后来听了两个人的劝说之下,就决定迁都至长安,这两个人就娄敬(刘敬)和张良,那么他们是怎么说服刘邦呢?
其实娄敬与张良之所以认为长安比洛阳更合适建都的理由就是两点,第一,关中三面皆是险地,而东有函谷关,可以抵御关东诸侯,这个也就是战国时期,即使六国合纵起来一起攻打秦国,也被函谷关所拒。
第二,洛阳虽然也四面有险,但是洛阳所在的平原比较小,而关中平原再加巴蜀两地,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国,就靠着关中之地,就足以抗拒关东的诸侯国。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之后的几个朝代,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唐之后,就是五代十国了,主要定都于洛阳、开封,为什么不先长安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关中的过度开发,导致关中根本就无力供应。第二,随着大运河的出现,经济也向东移,向南移,比如长江与江南地区越来越富庶,关中地区过于偏西,粮食不好运进去。
第三,五代主要是在中原地区,来自于北东南西四面的威胁,如果定都于长安,就有点鞭长莫及。
北宋的情况与五代的情况相差不大,另外,如果看北宋时期的地图,也能发现,长安的位置也是过于偏西北了。
到了南宋,那更是没得选择,只有半壁江山了,长安都不在南宋的疆域里。
到了元朝的时候,因为疆域的原因,那么长安也更是一点优势都没有了。
朱元璋发于南京,那么就建都于南京了,而他一度想迁都到长安,还让朱标到长安考察了一下,可惜朱标一回来就病死了,朱元璋可能认为长安是个不祥之地,后面也就没有再考虑了。
而朱棣之所以选择北京,原因也很明显,主要是因为他之前是燕王,他更愿意呆在北京那边,而到了清朝,那更是省事了,直接从沈阳迁都到北京。
为什么汉唐以后的朝代不在西安定都了?
唐代以后不再定都西安,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环境原因。
从政治原因说,长安西边无险可守,最怕游牧民族进入,汉唐两代不断向西用兵,虚耗国力,始终无法摆脱强而不盛的困局。由于将国防重点放在西方,致东北的契丹坐大,契丹是半耕半牧,所以人口数量多,经济实力雄厚,以往对付草原游牧民族,向游牧民族学习,采取长途突袭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这也是汉唐的主要军事思想,可契丹是半耕(程度远远高于草原民族),有城市,能据城死守,中原军队屡战屡败。如果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从长安到东北又太遥远,不如定都在北京,缩短运粮的距离。事实也一再证明,游牧民族不拿下东北,对中原基本构不成威胁,一旦拿下东北,很容易鹰扬天下,所以唐代以后国防重点转向东北。
从经济原因说,唐代由两翼构成,一翼在关中,连接丝绸之路,一翼是河北地区,这是财赋重地。
关中虽肥沃,但面积比较小,不足以养活太多人,汉唐时天下税负,关中占了十分之六,由于人口大量聚集到关中,造成环境过度开发,自然灾害不断(唐代记载的水灾、旱灾等,绝大多数在关中,这可能是关中的灾情容易被记录下来,当时南方还是荒蛮之地,有灾也无人关心),到唐玄宗时,因关中粮食缺乏,每年不得不将朝廷迁到洛阳办公几个月,即“就食洛阳”,运河疏通后,江南粮食可直接进入长安,他高兴地说,从此不用再搬来搬去了。可见关中一翼已难自养。
河北一翼在藩镇割据后,基本残破,别的藩镇对中央尚比较服从,河北三镇完全独立,在文化上已与中原有别。
好在唐代中期时江南大开发,补足了东翼的消失,而国家的经济中心其实已移到汴梁(连接关中与江南),如果不是黄巢使关中残破,左翼瘫痪,则唐政权还能延续一段时间。
江南崛起,则河北加江南就成了财富重地,首都非北京就是南京,已无选择余地。
从环境原因说,从汉代到隋朝,长安地下水系恶化,所以汉长安城被废弃,移30里,建了大业城,后来将大业改称长安,故唐长安与汉长安并非是一个城市。唐代长安常驻人口估计在70万以上,生态压力极大,到了唐代末期,长安水井多苦卤(其实就是粪便等渗入井中),加上黄巢等几次重大破坏,城墙、宫殿都被摧毁,尸横遍野,环境恶化,加上唐代以后气温下降,关中平原饥荒不断,长安已不大可能再恢复昔日辉煌了。
为什么汉唐以后的朝代不在西安定都了?
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定都西安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天子戍边的方向变化了。古代讲究天子御驾亲征,因而都城都设在防卫一线附近。汉唐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的匈奴、鲜卑等民族,经过多年征战,基本平息了这些民族的骚扰。后来战线转到了北方的蒙、满等民族对中原的侵蚀,都城渐渐往东、北方向移动。
二是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历史发展到盛唐,长安人口急速膨胀到百万左右。百万人的生活消费在农耕社会可是一笔不小开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平均一个人一天用一斤碳,一天就得一百万斤。我们学过的《卖碳翁》,伐薪烧碳南山(秦岭)中,就是最好的记录。都城的建设也是土木结构,日积月累的砍伐,地表资源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八水绕长安的河流成为生态灾难。长安也养不起这么多人了,加之内乱,到唐昭宗开始迁都洛阳。从唐开始到20世纪九十年代,西安还缺水,可见破坏之严重,恢复之漫长。1993年,我还义务参加了黑河引水工程,至此西安才解决了时不时停水的局面。跟现在的帝都差不多,地下水几百米深的地方都用完了,到处引水,燃料也是从几千公里外的西气东输引入的。这在古代,早就不适合做都城了。从这里也能了解为什么西安从唐以后不适合做都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