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为何包庇谋杀太子的皇妃?

第一,朱翊钧宠爱郑贵妃;第二,朱翊钧仍旧怀疑整件事并非郑贵妃所为,但是又没有证据。这个其实就是明朝历史上与红丸案、移宫案并称“晚明三大疑案”的“梃击案”。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发生了太子朱常洛(后来的明光宗)被刺杀的事件。

归根究底,澹奕认为这就是老子偏心,一碗水端不平的一场悲剧。

众所周知,万历帝朱翊钧宠爱著名的郑贵妃,而郑贵妃为他生育了三皇子福王朱常洵。但是之前,朱翊钧前往太后宫廷请安的时候,一时兴起宠幸了太后宫中的侍女王氏(王恭妃),王氏为朱翊钧生育了皇长子朱常洛。

但毕竟就是一时冲动,朱翊钧并不喜欢王恭妃,而非常宠爱郑贵妃。所以对她们生的儿子,态度也是天差地别。朱翊钧屡屡都想废长立幼,册立郑贵妃生的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遭到了东林党人与太后的强烈反对,所以朱翊钧只能册立朱常洛为太子,王恭妃成为了皇贵妃。但是后来,有人闯入太子宫,打伤了看守宫门的太监,后来这个人供认是郑贵妃指使,所以很多人认为是郑贵妃想害死朱常洛,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但是朱翊钧直接凌迟处死了罪犯,并没有深究。

到底是郑贵妃处心积虑去谋害皇太子,还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了一场“苦肉计”陷害郑贵妃,这也就成为了一场悬案。

其实也谈不上包庇,因为历史记载中,梃击案发生以后,大臣们在朝堂之上纷扰不休,最后没办法了的朱翊钧撂一句话“到底怎么办,你们去求太子吧!”而当时朱常洛淡淡说:“此事只处置张差(歹徒)一人即可。”朱翊钧顿时非常高兴,顺水推舟把罪犯给凌迟了,并没有牵扯到他的宠妃郑贵妃。

其实澹奕也认为整件事是太子朱常洛的安排,而并非是郑贵妃有意谋害他。大家都知道,谋害太子乃是重罪,就算有这个胆子,郑贵妃不会愚蠢到让人拎着棍子去闯太子宫吧。这种接近于白痴的谋害方法,真的会有人用么?朱翊钧对郑贵妃母子宠爱有加,朱常洛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所以并没有强行去牵扯郑贵妃。

朱常洛最终顺水推舟“放过”了郑贵妃,一来可以给自己博取同情与仁厚的名声,二来郑贵妃已经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裤里沾了黄泥巴,说不是那啥谁信啊)从此朱翊钧再没有借口改立太子,这不正是朱常洛希望的么。

万历皇帝为何包庇谋杀太子的皇妃?

万历皇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懒政的皇帝,他几十年不上朝,大臣想见他都见不到,有些臣子竟然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皇帝,有的大臣为了当面向皇帝汇报工作,硬生生在皇帝的宫外跪了十几个小时而不得,足可见万历皇帝这个奇葩皇帝。

万历皇帝不仅朝政管不好,他的后宫更是乱做一团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无组织、无纪律,这其中就包括万历皇帝非常宠幸的郑贵妃。而之所以后宫中那么多的妃子美女不宠幸,唯独宠幸郑贵妃这又是为何?

从史书上的记载可以看出,郑贵妃长的美自然是必要的条件,但是后宫时不乏美女的,但郑贵妃就是一直被宠爱,关键在于郑贵妃与其他的妃子不同,郑贵妃活泼好动,非常不喜欢宫中的那一套规矩,所以她对皇帝的态度与其他妃子不同,可以说是搂脖子抱腰的,有点像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十分调皮,而这正是宫中其他妃嫔所不敢做的,她们大多数对皇帝都是唯唯诺诺,不敢做一点越距之事,没有比较就没有差距,这些妃子与郑贵妃相比就显得呆板和无聊,这就让万历独宠郑贵妃多年。甚至在私下里竟然向郑贵妃许诺要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还写下手谕,而此时他早已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郑贵妃不服,一直想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上演了梃击案。在她的指使下,她宫内的太监用钱买通一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早木棍一路冲进太子宫,见人就打,直接打到太子所住宫殿的屋檐下,最终被人制服,这就是万历时期有名的梃击案。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张差受不过大刑伺候,招供了自己是受郑贵妃宫内的太监所指使,自然幕后的主使人就是郑贵妃。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万历皇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一直保护着郑贵妃,张差自然是作了冤死鬼,以精神有病为名杀死了,郑贵妃指使的两个太监也被万历下令秘密杀害,这一切都是在为郑贵妃善后,同时给郑贵妃出谋,如何能得到太子原谅,让她当着太子的面道歉,得到太子的宽恕就可以了。万历皇帝知道太子朱常洛是什么样的人,他出的这招绝对管用,最终朱常洛原谅了郑贵妃,此事就翻篇了,而郑贵妃依旧受宠。

而万历皇帝之所以这样做,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他非常不喜欢这个长子,因为自己唯一一次宠幸母后宫中的宫女而有了朱常洛,他并不喜欢朱常洛的母亲,但是就这一次就让自己当了父亲,朱常洛是自己的长子。可以说,朱常洛在自己父亲活着的时候,应该从来没有受到父亲的宠爱,受尽父亲的白眼。万历对待朱常洛母亲的态度更是无情,从来不见她,恭妃王氏依旧寂居幽宫,见不到万历皇帝,整日以泪洗面,渐渐双眼失明,万历三十九年即1611年薨逝,大学士叶向高建议厚葬,万历皇帝坚决不同意,再进言,皇帝才勉强同意追谥皇贵妃。

万历皇帝为何包庇谋杀太子的皇妃?

由题目可知,讲的是晚明三大案的“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平民张差手持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并一路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企图攻击太子朱常洛。张差一平民怎么可能知晓如何前往太子府?在审讯下张差招供了,原来是宫内有内应——太监刘成、庞保,在二人的指引下便不难行事了。这两位太监胆大包天了不成,原来二人背后有郑贵妃撑腰,即与朱常洛争皇位的福王朱常洵之母、万历皇帝的宠妃。

案发后,受惩罚者却只有寥寥几人,张差、刘成、庞保等人。要知道这可是太子遇袭案,如此潦草结案便可知道太子地位的尴尬。

太子朱常洛何许人也,如此不受皇帝喜爱,甚至可能厌恶、不承认。原来太子朱常洛的诞生对于万历更多的是惊而非喜,乃与宫女王氏“一夜情”下的意外结果,因此不受万历喜爱。值得一提的是,李太后原先也是一宫女,换言而知万历也是宫女之子。太子朱常洛13岁才得以上学,且连宫里的太监也看不上这位尴尬太子。严冬读书天不顾太子身冷,自顾自的,对于此事万历知晓却无任何表示。

此外,著名的“国本之争”便是因为万历不愿立朱常洛为太子而与群臣们进行的长达十五年的较量,与朱常洛竞争的自然是宠妃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朱常洵是“子凭母贵”,自然侧面反映了郑贵妃在万历心中的地位。此前,郑贵妃还曾向太子朱常洛实施厌胜之法,这最为统治者忌讳的事也未受万历责怪。

很有理由怀疑梃击案与郑贵妃有关,或者就是她指使的,而万历帝或许也默许了。事实上,事件案发后万历还为郑贵妃逃脱罪责,暗示太子大事化小。在种种情况下,也就难怪万历会包庇企图谋杀太子的郑贵妃。

此次梃击事件使郑贵妃势力大衰,万历帝不得不放弃立福王为皇太子的想法,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此稳固。但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也使万历怠政,制度废弛。

万历皇帝为何包庇谋杀太子的皇妃?

既然能包庇杀太子的宠妃,可以猜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宠妃在皇帝的授权下做下此事,所以皇帝会包庇,进而掩盖此事;二是皇帝太喜欢这个宠妃了,所以尽管宠妃做出杀太子这种可以灭全族的事情,皇帝依然选择包庇,但自古皇帝多情也无情,这种可能性很小;三是皇帝也不喜欢太子,但作为皇帝无法做出这种大义灭亲的事情,宠妃猜到了皇帝的心思,又想为自己的孩子谋取利益,于是便雇人杀太子,这种可能性最大。

为什么说第三种的可能性最大?历史上杀死自己儿子的皇帝不在少数,例如汉武帝刘彻因为别人陷害的巫蛊之祸,便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但万历皇帝不一样,这个儿子并没有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万历皇帝再不喜欢太子,只要没有威胁自己的生命他不会亲自出手,毕竟谁都不会无缘无故杀死自己孩子,除非真的六亲不认。

这样一来就可以排除第一种猜想。

至于第二种猜想,历史记载万历皇帝很喜欢这个聪明貌美且富有心机的女人,有大臣曾指责万历皇帝,溺郑妃,糜言不听...此其病在恋色也”,万历皇帝也很大方的承认自己宠爱郑氏,说因为郑氏勤劳,他每到一宫,她必相随,而且朝夕间她都很小心谨慎的伺候,根本就不算偏爱。

虽说宠爱,但跟自己的孩子比起来还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根本不会纵容宠妃杀子,还帮她掩护。

第三种可能性最大,朱常洛的母亲是个宫女,因万历皇帝的一时宠幸便生下了朱常洛,但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喜欢,却不得不因为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封朱常洛为太子。因为宠爱郑贵妃,万历皇帝处心积虑的想废掉朱常洛而立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因此对太子也各种为难,赐给太子的宫殿也是破烂不堪,防卫很差。

所以之后在慈庆宫发生了梃击一案,一个孔武有力的男子张差闯入朱常洛的宫殿,对殿内人员进行击打,在闯进太子的房间时被及时制止住并抓获,之后虽张差供出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监庞保、刘成指使的,事已至此,万历皇帝还是不愿处罚郑贵妃,最后只有张差以疯癫奸徒罪被凌迟,那两名涉事太监被秘密杀害,而郑贵妃依旧置身事外。

综上,第三种猜想是对的,万历皇帝只是不喜太子,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而已。

喜欢请点赞留言和关注哦

万历皇帝为何包庇谋杀太子的皇妃?

谢邀请,离开三个月的第一个回答。

万历皇帝为什么包庇杀太子的宠妃也就是郑贵妃,这个事件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梃击案”。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五条:

第一:皇帝觉得太子朱常洛是自己的耻辱

朱常洛的身世是万历帝在公元1581年偶然临幸了慈圣太后跟前的一个官女李氏,没想到一夜风流,宫女珠胎暗结,有了万历帝的第一个儿子,即朱常洛。但是李氏是一个身份很卑贱的宫女,万历帝觉得让这个皇子出生对于他来说是很丢脸的事情,为此他在太后面前百般辩解,但是却又不得不承认。

这个孩子还没出生就遭到父亲的厌恶,而这种厌恶一直持续到万历帝去世,可想而知朱常洛在万历朝的日子是非常的艰难。连自己的父亲都这么对待自己,在皇宫这个见风使舵的地方,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这种情况下“梃击案”的荒唐发生也就能说的通了。

第二:皇帝想立自己最喜欢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

郑贵妃是万历帝最为宠爱的一个妃子,万历皇帝更是将郑氏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视为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给皇帝吹枕边风,所以他想要立朱常润为太子。然而,太祖朱元璋当年立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从古以来废长立幼的规矩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大的忌讳。常洛是他的长子,郑氏的儿子既不是长子,又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因此是不合祖训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万历皇帝做出了以下举动:先是封郑氏为贵妃,位高于长子的母亲;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你看哪有“虎毒不食子”,对于不喜欢的儿子万历帝这心狠手辣程度真的很令人胆寒。

第三:万历皇帝的把戏引发“国本之争

万历帝可笑的弱智伎俩很快被大臣们所看穿,抬高福王地位的做法没有得逞,由于太子是王朝未来的君主,所以又被称为“国本”,所以这一事件又被称为“国本之争”。万历帝无法强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张,他也不愿意接受臣僚的意见,所以采取了漠然置之的态度,并以实际行动开始跟自已的大臣们做长久的对抗。臣僚们不让他立常润为太子,那么他也不立常洛为太子,甚至不让常洛举行冠礼,以便接受翰林院的官....如此对峙双方竟达十年之久。

后来还是迫于强大的压力,不得不立常洛为太子,将常润封为福王分封到河南洛阳。“国本之争”可以说直接把明朝推上了覆灭的道路,万历以报复的心态进行的怠政竞持续了二十年之久。他的息政不仅使当时的国家出现了中枢瘫痪、财政枯竭、辩诬废驰的弊病,而且也使明朝从此衰落下去。

第四:郑贵妃在万历皇帝的心里地位远高于朱常洛

随着太子地位的巩固,在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一天,发生了“梃击案”。事情据说是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一天,一个人手持木棒,突然出现在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门前。他将守门太监一棒打倒,冲进门内,直闯太子寝殿,待冲到殿前的廊下,终究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内侍抓获送交东华门守卫指挥朱雄,之后就被关了起来。

这个人叫张差,后来招供说:太监庞保与刘成商量,“打上宫去, 撞一个,打一个,打小爷(太监称皇太子为小爷),吃也有你的,穿也有你的。”而庞保、刘成恰恰就是郑贵妃宫中的太监,这其中的秘密也就大白于天下了。虽然,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但是万历皇帝并不想把案情向郑贵妃方向发展,他一直保持沉默。最后迫于外廷大臣的强大压力,他不得不表明态度,一方面说“梃击案”不仅“震惊皇太子”,而且“吓朕恐惧,身心不安”;另一方面仍然坚持给张差定性为 “ 疯癫奸徒,蓄谋叵测”。言外之意,这是一桩疯子闯宫的偶然事件, 再三强调“毋得株连无辜”,还是希望此案不了了之。

皇上认为这事只有当事人才能解决,因此要郑贵妃去向朱常洛道歉,并说明情况。朱常洛鉴于事情牵连父亲最爱的妃子,而且也怕自己追究下去万历皇帝会更加厌恶和为难他,于是顺从万历帝召见群臣,当众为郑贵妃开脱,迅速结束这个案件。

第五:万历皇帝认为“梃击案”与郑贵妃无关

“梃击案”审判结果是:凶犯张差是个疯子,主使人只追究到庞保、刘成为止。然而就是这种决定在皇帝回宫后也发生了变化。万历帝要首辅方从哲将草拟的谕旨加以修改,让三法司只处决张差一人,庞保、刘成审明以后再定他们的罪。之后,张差被凌迟处死后,万历帝命司礼监太监会通三法司在文华广前重新审问庞保、刘成。

在审讯的过程中竟又传来所谓皇太子的“谕旨”,大意是说:“庞保、 刘成身为太监,怎么会谋害本宫?一定是张差肆口诬陷,人命关天,岂可轻信仇家之口,株连无辜。”聪明的一听就知道,这些话表面上出于皇太子之口,实际上传达的却是皇帝的意思。迫于皇帝的压力三法司在审讯后宣判庞保、刘成无罪,这就意味着张差后面没有主使人。庞保、刘成是郑贵妃翊坤宫的有权太监,他们两个人的主使的罪过既然不成立,那么郑贵妃便与这个案件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关系了。后来,万历皇帝还是怕节外生枝,下令把两人秘密处死了。

结语

“梃击案”这一案子扑朔迷离,也有人说这是朱常洛自导自演的一场戏,通过这场戏彻底坐稳了太子之位,让郑贵妃和福王朱常洵彻底断了帝位的心思,也让万历皇帝迫于舆论压力,给了朱常洛该有的权利与地位,这件案子应该跟郑贵妃无关,要杀太子朱常洛怎么可能派那么一个弱鸡的人,反正不管怎么说,皇宫本就如此,权利之争从不停歇,只不过比谁技高一筹而已。

万历皇帝为何包庇谋杀太子的皇妃?

准确的说,问题说的应该是“梃击案”,明万历朝,一个关于太子与郑贵妃的两大奇案之一。(另一个为郑贵妃增补《闺范》及后续妖书案)

万历皇帝并未包庇郑贵妃,而且太子朱常洛主动提出,只处罚行凶者一人,不必牵连旁人。至于为何朱常洛会如此说,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梃击始末

明万历朝,一个叫张差的汉子,拿着棒子,冲进太子寝宫慈庆宫,打伤一名看门太监,后被韩永用招呼人,将其抓住。

《明季北略》:初万历四十三年乙卯五月初四日,蓦有男子闯入东宫,以梃掊仆守门内侍一人,韩永用等呼集执之,送部鞫审。

后来张差供认是太监庞保、刘成指使。二人正是郑贵妃手下太监,故而所有人都怀疑是郑贵妃对太子下毒手,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朝局义愤填膺,郑贵妃也是诚惶诚恐,向万历皇帝求助,太子朱常洛也怕事件闹大,跑来问询。

朱常洛到场,主动提出,此事只处置张差即可,无关旁人。郑贵妃松了口气,万历皇帝舒展开凝眉,朱常洛坐稳了太子之位。

原因分析

为什么万历要保郑贵妃呢?

  • 一、不亲太子 更亲贵妃

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得来不易。这里涉及到万历朝的另一桩大事——国本之争。

朱常洛是万历年轻时,一时兴起,宠幸了太后寝宫的一位王氏宫女,有孕而诞。王氏出身,一直被万历所不喜,但迫于母亲李太后抱孙子心切及文武大臣的压力,而册封为恭妃。

万历不喜欢恭妃,自然也就不喜欢这个意外出生的长子朱常洛。一直拖延立储之事,就是不想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专宠郑贵妃,也特别喜欢郑贵妃之子朱常洵(300多斤的福王),想立朱常洵为太子。

后来,经过十五年的君臣博弈,大臣胜出,万历落败,被迫立长,朱常洛成为太子。

然而朱常洵却始终赖在北京,不肯去洛阳封地,对太子之位尚抱有希望。

故而,发生梃击案后,太子明白自身处境,依据皇帝的喜恶与个性,自己若坚持惩办郑贵妃。只怕万历秋后算账。

朱常洛为保命,怕万历因郑贵妃之事,迁怒自己,自己也将命不久矣。

  • 二、自示委屈,博取同情

朱常洛在万历跟前,替郑贵妃解了围。不论是万历皇帝,还是文武大臣,对朱常洛的委屈都是心生怜悯,对郑贵妃的狂悖之举,也是愤怒记恨。

从此,郑贵妃逐渐失势,福王去往洛阳封地,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愈加巩固,并得到大臣的一致拥护,还宣扬了自己仁德慈爱的形象。

牺牲一个惩治真凶的机会,换来自己梦寐以求的地位、声望、美誉。这笔账划得来。

  • 三、国之重器,舍小为大

朱常洛后来做皇帝,但只当了一个月就死了。虽然政绩不显,又沉迷酒色,但还不算是暴君,最起码是将国家放在心里的。

万历皇帝因立储之事,曾与满朝大臣冷战,长达15年之久。前车之鉴,朱常洛若坚持处置郑贵妃,而万历皇帝实难割舍。双方再僵持下去,那再搞个君臣冷战,受苦的是百姓,受难的是国家。

万历皇帝可以任性不理会,可是太子朱常洛不得不为国家着想,为自己以后面对的情况着想。

所以,朱常洛为了国家利益,为了百姓安定,为了自己接手时,不是一个破败不堪的烂摊子,朱常洛决定委屈下自己,成全万历,也算是成全自己。

结局零丁

基于以上三点,朱常洛选择放手。

郑贵妃的下场也很凄惨,被打入冷宫,饥寒交迫,无人问津。万历皇帝遗旨要与其合葬,可是郑贵妃死后,大臣并未遵从万历遗命。

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在洛阳,被李自成生擒,灌滚烫的金子化成的水入口,被活活烫死。

太子朱常洛成功即位,却仅仅在位30天,因纵情声色犬马,不幸殒命。没能实现自己一腔抱负。

结语

郑贵妃依仗万历皇帝的宠爱,在万历一朝多次作妖。为给儿子夺太子之位,各种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招数都使出来了。可是依旧没有抵过满朝文武对宗制礼法的坚守。

为何一个后宫嫔妃敢冒“后宫不得干政”之祖训,一而再的不仅干政,甚至对太子下毒手?

皆因万历的宠之爱之,听之任之。郑贵妃才会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直到令人发指。

皇权的斗争历来都是血腥的,因为权力过大,这种诱惑,让人把持不住。不论是郑贵妃、还是朱常洛他们都是权力的牺牲品。

权力的牺牲品,历来有之,而此事闹得如此之大,皆因为他俩的争斗,是不计后果的,以大明帝国的百姓安定为代价,用整个大明帝国来陪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