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谢悟空小秘书之邀。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论语学而》中的一句。其意思很简单,也很好理解。其中“道千乘之国”的“道”,是“导”的假借,一般解释为“治理”。因此,这句话所讲内容与治国理政有关。这些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敬事”;二是“信”;三是“节用”;四是“爱人”;五是“使民以时”。我觉得,把“道千乘之国”的“道”解释为治理,不如更直接的解释为“领导”。这样,“导千乘之国”可以解释为:做一个千乘之国的领导。这样解释更合理的原因是,后边无论是“敬事”也好,“信”也好,“节用”“爱人”都是个人品行。而非做事的方法。孔子说的是治国理政,这样的论述,体现了儒家“内圣处王”的哲学思想和反求诸己的处世态度。也就是说,治理国家,不是立足于让老百姓去做什么,而是立足于领导者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好榜样。所以,五个方面中,只有“使民”是要求于人的,而这仅仅占了五分之一的外求之上,又加了一个限制“以时”。这是让统治者使用民力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我想咋样就咋样。
千乘之国,是指大国。春秋时期,如果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国内的所有人民都出人、出力、出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车”。按宋代朱熹的考证,当时战争中,八百户人家出一辆战车。这样算来,千乘之国,要有八十万户,人口大约应在三四百万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真正能称得上千乘之国的,也齐楚等有限几个罢了。大多数小国是够不上千乘之国标准的。
治小国已经不容易了,治大国更难。孔子在这里为治理大国者提出五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这五个方面对于今天的社会管理者来说,还是适用的。
“敬事”是对所做事情抱有恭敬的态度,这类似于今天的职业自豪感。对于社会管理者来说,其实是对于权力的尊重和敬畏,有了这种尊重感和敬畏感,权力才能不被滥用。
信是诚信,为政者要达到良好的为政效果,必须要恪守诚信的原则。如果朝令夕改,社会不可能治理的好。
节用,就是爱惜民力,不铺张浪费。为政者,百姓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来供养他们的。应该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爱人”之所以和“节用”连在一起,是因为节用就是减少老百姓的负担,本身就是爱人的表现。当老百姓能感受到管理者的行为是出于对百姓之爱时,社会管理的效果必然是好的。
使民以时,是说,国家征发劳役的时候,要考虑的时间的合理性。生活在国家里,为公共事物出力,就是劳役的本质。比如当兵是保家卫国,修长城是为了巩固国防。可是,在农忙的季节,为政者不能征发农民修长城。那样的话,国防建设上去了,可以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下去了,国家也不可能富强。
总之,孔子的为政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现实借鉴的意义。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敬慎处事;讲求信用;节省开支,爱护百姓;役使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春秋时代看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战车多少是一个重要指标,那时诸侯国中拥有千辆战车的不多,在这里"千乘”指大国。在这句话中,孔子谈的是大国怎么治理的问题。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大国,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工作要敬业丶认真,绝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二是办事要讲信用,不能说了不算,朝会夕改;三是财政要节省开支,不可铺张浪费;四是役使百姓要有度有时,国家工程不能过重的增加百姓负担,并且要选在农闲时兴土木,以避免争夺百姓的农业生产时间。
孔子说的这问话是对春秋时期诸侯国治国经验的高主义概括,就今天来说,这一治国理念也值得借鉴。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是领导,治理。乘是车,千乘即千车,旧时指千辆马车。拥有千辆马车的国家,要谨慎治理,实事求是,恪守成规。节约一切,爱惜人才,爱护人民,不能在应用人才方面而影响农时。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论语》中,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诸侯国,要恭敬谨慎地处理政事并且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并且爱护人民,差使老百姓的时候要不违农时。”这是在讲的是治国、理政的策略。孔子强调,既使是管理一个只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家,也要努力做好五件事,即敬其事、讲信用、节开支、爱人民、使民时。
学校不是一个国家,但也是一个机构齐全、有“官”有“民”的社会组织,孔子所讲的这些道理,对我们管理好一个学校也有启发。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敬其事。“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政府把一所学校交给校长,就是希望你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做为一校之长,要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培养自己对教育事业敏锐的洞察力,凡是发生在学校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切不可掉以轻心。
其次,学校管理者要言而有信。对教职工和学生说过的话,承诺的事,要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坚决落实。做不到的事,坚决不说,绝不开空头支票。
再次是节约开支。学校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政府和社会,校长要树立节约理财的观念,科学谋划,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尽最大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要引导教职工和学生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开始,努力建设“节结型学校”,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优秀品德。
四是要发自内心地爱教育、爱教师、爱学生,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爱”是教育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不爱学生的校长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更不会成为一个称职的校长。
五是合理安排学校各项活动,不做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的事情。遵守办学规范,不加班加点,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随意侵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这些都是“使民以时”的具体表现。然而有的校长却做不到,为了迎合上级检查,学校常常役使教师和学生做一些与教育无关的事情。前段时间,听说某地一所小学为了迎接政府官员参加学校“启用典礼”,居然让小学生在操场上站了两个多小时,耽误了上课时间不说,单是这两个多小时的身心煎熬就让学生难以忍受。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本回答来源于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来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说的话。“道”,领导,引申为治理。“千乘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辆四马拉的马车的国家,在春秋时代,这样的一个国家,相当于一个大国。孔子认为,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大国,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0 1 敬事而信:做事的态度是敬业、诚信。“敬”,就是恭敬,敬畏。为政者要有敬业精神,对黎民百姓负责,把职业当作神圣的事业,从内心中敬畏,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绝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荒废政务,后果很严重,会影响到江山社稷的安稳。所以,历代勤政务实的官员受到了人民的追捧,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绝唱,就是表现了为国为民的情怀。
“信”是诚信。“民无信不立”,一个政府不讲诚信,百姓就不会相信政府。官员不能是一套,行动上做的是另一套,不能取信于民,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官员是公众人物,他一举一动,很多时候不是个人行为,代表的政府行为,不能把自己混同平民百姓,随心所为。否则,百姓就不相信官员,也就不相信政府。现代管理学有一个“塔西罗陷井”现象,就是一个人不讲诚信时间久了,当他讲的话再诚实,也没有人相信了,类似于中国“狼来了”的寓言故事。治理一个大国,为政者一定要取信于民。
0 2 节用而爱民:爱民从不奢侈开始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政者要想稳坐江山,必须有“爱民”的情怀,一个“爱”字道出了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只有爱民,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爱民是每个官员必须持有的态度,是最根本的要求,要像郑板桥那样关心百姓疾苦:“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节用”,就是节约用度,不奢侈浪费。在古代,物质财富不丰富,财力有限,不能大手大脚。为官节俭,节约财物,就是一个清官、好官。节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爱惜公共财物,不浪费国家财力;二是官员个人生活俭朴,不讲排场,比阔气。后蜀皇帝孟昶劝诫官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被康熙皇帝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他说:“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就是认识到了国家的财力是百姓血汗的结晶,所以,张伯行爱惜财力,不浪费,体现了爱民情怀。
0 3 使民以时:用人要有度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时对发展农业特别重要,耽误了农时,就会影响到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吃饭是个大问题,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历代统治者都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都不敢在农时征用百姓。需要搞大规模的建设时,大都放在冬季农闲之时。如果统治者不顾农时,大量征用百姓,耽误农时,注定要灭亡。秦始皇就是一个实例,修长城,建陵墓,大量征用全国百姓,很快就灭亡了。
这实际上也是告诉为政者,用人要在合适的时候,而不能随心所欲,想什么时间用人就什么时间用,要尊重社会现实与规律。
孔子认为,一个大国的执政者,做到了以上三条,基本上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的时空 ,一起探讨交流。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建议你还是多研究研究现代文化吧。或者研究研究诸子百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