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究竟为何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我是澹奕欢迎交流。其实觉得提问者的这个问题问的就非常奇怪——匈奴作为汉朝的敌人屡屡入侵中原,汉武帝不打它还留着它么?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也就是说,北方的匈奴其实先祖与华夏都是同宗的。但就是这么个“同宗同源”的北方民族,却始终是中原的心腹大患。
尤其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的冒顿单于崛起以后,击溃吞并了东胡、娄烦等数十个部族国家,再次吞并了当年秦朝收复的河套等地区,入侵汉朝。汉高祖时代还发生了“白登之围”。
消灭匈奴也就成为了汉朝历代皇帝的一个终极目标,然而从高祖刘邦时代就发现,汉朝的国力并不能够支撑起消灭匈奴的战争,所以采取了隐忍措施。
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直到汉武帝前期,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将大量的汉朝宗室女子、金银珠宝等送献漠北的单于王庭。
对于汉武帝也好,对于历代汉朝皇帝来说这都是奇耻大辱。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经过数十年修生养息,国库充盈兵强马壮,而诸侯王问题也得到解决,朝政稳定,最终汉武帝才放手发动了对匈奴的全面征战。
而进攻也是最好的防御,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等人,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汉匈之间上百年的局面彻底扭转,到后来的汉宣帝时代,匈奴再也无力对抗中原王朝。
汉武帝究竟为何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初年,由于国家结束战乱,社会刚刚安定下来,国家综合实力比较贫弱。虽然个子很高,但拳头不硬,如刘邦在取得国内统一后,主动出击匈奴,妄图一举消灭北方的威胁,结果被困“白登山”。若不是行贿冒顿大单于的阏氏得以逃脱,说不定都被冒顿大单于给灭了。回来以后再也不敢贸然出击匈奴了,再面对匈奴的侵扰时候,只能忍辱负重采取和亲的办法。直至汉武帝继位,对匈奴的政策才转变为对抗打击、甚至消灭。
其实从汉武帝自身来说,他打击匈奴首先来自于自身的亲身感受。在武帝之前,汉景帝刘启在面对匈奴的贪得无厌使的时候,只能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匈奴,这对于年少的刘彻来说,亲姐姐的远嫁是如何的生离死别,是如何的屈辱与无奈。并且这一次是真正的将皇帝的女儿送去和亲,而非以前的冒民顶替,将具有高贵血统的大汉公主被迫嫁给他们视之为蛮夷的匈奴,这在少年刘彻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里阴影。
汉武帝继位之后,他虽然对姐姐的思念也日益加深,但由于他已贵为帝王,考虑问题就不会那么冲动,为了国家利益可能不会那么冲动的打击匈奴。可这也挡不住匈奴自己作死,以为汉王朝一直那么好欺负,不断的侵扰边境,这就使得汉武帝把家恨与国仇算到了一起。由于文景两位皇帝的辛勤努力、贤明统治,使得大汉王朝的国力突飞猛进,国富民强,朝廷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所以在对待匈奴的问题是就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打”,打的他再也没有能力对大汉王朝进行侵扰,让他乖乖的在漠北草原上晃荡。
所以说,汉武帝消灭匈奴是不得已而为之,也纯属于匈奴自己作死。
汉武帝究竟为何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谢谢邀请。
说不上想杀光所有匈奴人吧。
汉武帝之所以攻击匈奴,主要是匈奴对边境的骚扰和对长安的威胁,以及开国以来的各种屈辱。
首先说匈奴对边境的骚扰。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没有种地的习惯,更多靠天吃饭,水草丰盛,冬天就没问题,如果碰上天气不好,雪灾之类的,牲畜大量死亡,人也会冻死,没有吃的,他们就会南下抢夺汉人的东西。所以古代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抢夺汉人的东西,并非他们喜欢抢夺,而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比较恶劣,碰上天气不好,就有生存危机,所以经常南下抢夺。
他们南下抢夺,对汉朝的边境,甚至是各朝各代的边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边境地区经常受到各种损失,所以对他们非常痛恨。
另外一方面,当时长安北边没有太多的屏障,匈奴骑马一天就可以兵临城下,时刻威胁着长安的安危。
基于这两个原因,汉武帝非常想要解除匈奴的威胁,因此对匈奴主动出击。
汉武帝组织了几个方面的战争。首先是夺取了河南之地,建立了朔方郡、五原郡等地,将边境从长安向北延伸数百里,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然后,汉武帝组织了河西之战,夺取了河西走廊,建立了酒泉、敦煌、张掖、武威等多个郡,打通了连接西域的路径。并且通过这两次战争,将匈奴打的元气大伤,并驱逐出沙漠以南,逃到沙漠以北,环境更加恶劣的地方。
夺得河南、河西之地后,汉武帝组织了对匈奴最大规模的漠北之战。让卫青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跨过大沙漠,直接攻击匈奴单于,击杀、收降9万多人,匈奴单于只带着几百人逃走,匈奴分裂成两部,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正式走向衰落。
在汉武帝之后,汉宣帝、汉昭帝持续对匈奴进行打击,加上匈奴丢失了最肥美的土地,搬到苦寒的漠北,经济大幅度衰退,人口减少,后来又碰上雪灾,而且他们在雪灾之时,还不能像往年一样,靠抢掠汉朝来度过雪灾,结果人口大减。加上汉朝的打击,最终灭亡。
总的来说,汉武帝更多是要击溃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而后来经过汉宣帝、汉昭帝的持续打击,最终实现了灭亡匈奴的目标,确保了汉朝的和平。其后几百年,直到300年以后的三国时期,内战不断,汉人人口从6000万锐减到600万,匈奴都没能对汉朝形成什么威胁。
汉武帝究竟为何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刘彻在位共计五十四年,但是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开始对匈奴展开大规模自卫反击战开始,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下“轮台罪己诏”为止,汉武帝耗费了长达四十四年时间来做一件事——与匈奴决战。那么,汉朝立国之后施行了近七十年的与匈奴和亲政策,汉武帝为何偏偏要放弃和亲,而采取战争手段呢?
第一、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汉朝对匈奴施行半个多世纪的和亲政策,完全是出于被逼无奈,忍辱求和: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勾结匈奴背叛汉朝,汉高祖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却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最后在陈平的“密计”之下才得以脱身。这对刘邦来说当然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但是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最终接受了刘敬(即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汉朝首次对匈奴和亲,就是在“白登之围”后。
吕太后当政之气,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充斥着羞辱性的“求爱信”,樊哙第一个坐不住了,他提出“臣原(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这当然也是吕太后的意思。但是季布的一番话让吕后清醒了,他说:“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季布的话包含了三个重要信息:1、高祖率领四十万大军出征尚且被围平城,樊哙率领十万将士就能取胜吗?2、秦朝之所以灭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命蒙恬等人率重兵驱逐匈奴,最终导致了国内空虚,起义军才得以灭秦。3、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末大起义、楚汉战争等大仗持续了数百年,国内满目疮痍,现在应该与民休息,而不应再开战端。
吕太后最终放弃了出征匈奴的计划。
也就是说,汉高祖、吕太后都是在极度屈辱的情况下选择了与匈奴和亲。
但是,忍辱是有限度的,这个耻辱汉朝已经忍受了近七十年!而汉武帝生逢其时,所以,他第一个站出来打破屈辱求和的局面。
第二、汉朝已经具备了与匈奴争衡的资本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汉高祖及后来的吕太后、汉文帝、汉景帝都在明知和亲没多大效果的情况下(比如: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依然执行和亲政策,就是因为他们执政时期的汉朝都没有与匈奴决战的资本,其中有几个很关键的因素,比如汉朝人口(尤其是可以征战的青壮年)上并未占据太大的优势,比如汉朝十分缺马(汉高祖时期“自天子不能具醇驯 , 而将相或乘牛车”)。但是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就出现了“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的局面。
有了战马就可以发展骑兵,有了骑兵便可以从防御转变为进攻,并且可以长途奔袭,直捣黄龙。
第三、匈奴问题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战争只是解决政治问题的一种手段,在汉朝对待其他国家,比如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楼兰等国的方式上我们便可以看出,汉武帝并没有与这些国家发动连年的大战,因为这些政权对汉朝的威胁并没有像匈奴那么大,其次是这些汉朝通过速决战让这些大部分敌对政权很快归顺或者保证不再与汉朝为敌,但是匈奴则屡次犯边,汉朝除了使用战争手段消灭其有生力量或打到他们归顺之外,其他手段都行不通。而这场战争,注定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
所以,汉武帝之所以耗费几乎毕生精力并且倾全国之力来与匈奴决战,主要还是因为和亲政策不是汉朝想要的,哪怕是平等的双边政策。匈奴嚣张的气焰以及常年的入寇,就决定了只能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
汉武帝究竟为何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以汉武帝之雄杰,武帝要想建立丰功伟业,扫灭匈奴就在这计划之中。一个敢于作为的皇帝,就不会甘心饱受异族的长年欺凌。一个伤口愈合不了,时常在淌血,时常以疼痛折磨着,而匈奴就是那个不会愈合的伤口,时常折磨着大汉帝国。太祖刘邦给了我们民族一个名字——汉。而武帝刘彻则赋予汉族尊严和力量。而汉武帝消灭匈奴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匈奴是最先给一个新生王朝屈辱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匈奴趁乱夺取河南地区(在今天的内蒙地区)。而公元前201年,也就是高祖六年,韩王信勾结匈奴叛乱,企图攻打太原。这就是匈奴的贪心,侵略永远不会满足。
高祖刘邦奋起反抗,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奋起反抗,起初有小胜,而后中匈奴诱兵之计。可见匈奴并不是我们眼中四肢发达,也是粗中有细。刘邦与其先头部队太过于深入,以至于被匈奴重兵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正值北方寒冬天气,汉军士兵冻死冻伤的不胜其数,而匈奴也打算这样困死汉军。而后太祖听取陈平的建议,以大量金银财宝贿赂当时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
枕边风如蜜,于是冒顿单于退兵,但是汉朝开放北方关市与匈奴通商,每年向匈奴进贡,挑选宗室女子作为和亲公主,送与匈奴。这种情况持续到了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这与近代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有什么不同,丧权辱国。汉朝初定,国力衰微。武帝时期,国立相对强盛,怎么能不报白登之仇,一雪前耻。汉族是一个知耻而后勇的民族。
国力强盛,可与之一战永远记着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汉朝初期,天下初定。有许多隐患威胁着新生帝国的生存。汉朝初期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先不说高祖时期的异性诸侯王叛乱,严重威胁了国家的发展。而后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自己家的人也造反,北有匈奴威胁,南有百越之地虎视眈眈,一个帝国可谓内忧外患。若不是,文帝和景帝的文景之治让国家积蓄了平定四方的资本,让汉武帝可以打得起富裕仗,击退匈奴谈何容易。
从马邑之战(公元前133年)开始汉朝结束对匈奴屈辱求和,正式对匈奴宣战,从中涌现出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一批优秀将领。匈奴也心有不甘,屡次侵扰边境杀害边民,经过一系列战争,使匈奴远遁漠北,漠南再无胡庭。对付侵略者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战争,消灭其有生力量,迫使其求和。
浮人结语中国是一个修长城的国家,一个修长城的民族,是不会侵略别国,但是当面对异族侵略,中国也会狠狠地自卫反击,给予侵略者迎头痛击。武帝刘彻,生逢其时,雄才大略。是他赋予一个民族尊严和力量。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什么,欢迎关注。
汉武帝究竟为何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加上汉武帝天下一统海内归心,肯定要好好收拾收拾他们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