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华夏大地,历历代代都经常闹饥荒?
封建王朝时代,经常发生大规模的饥荒,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当年已经工业化的欧洲也仍旧经常发生大饥荒,比如乌克兰大饥荒与爱尔兰大饥荒。
古代中原经常发生大饥荒,而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农业水平比较落后;第二,天灾人祸多;第三,苛捐杂税数不胜数。早在西汉时代的《新书·无蓄》中:“世之有饥荒,天下之常也。”
第一,农业生产与储备水平比较低下。古代的粮食产量都不是很高,在南宋时代达到了巅峰,然而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也不过230多斤。不要小看这个数字,这已经是当时欧洲粮食产量的三倍,是封建社会的峰值。然而这也还是在宋朝,之前的朝代粮食产量更低。所以历经上千年,古代人口一直都没有超过一亿,直到宋朝以后。
而古代也没有强有力的积蓄粮食的能力,导致荒年没办法有效应对。
第二,天灾人祸不断,这是最重要原因。作为季风影响巨大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从来都是家常便饭,要么大旱要么洪涝,即便如今科技如此发达,抵抗起来也比较头疼,更何况古代。
而在古代,对于农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性灾难——黄河水患。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规模改道26次。早在周定王五年,有了黄河改道的第一次记载。而黄河流域,在古代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地,人口也不少。黄河这条“母亲河”经常发怒,带来的大规模农业生产锐减,也是无法想象的。
历史上王朝更迭不断,每当朝代更迭、内乱、外敌入侵,发生了各种战争,百姓流离失所之下,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第三,封建社会的压迫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崛起代替奴隶主阶级以后,土地兼并就成为了历朝历代的通病。大量土地掌握在了少数地主阶级手中,而且封建王朝对于农业的压榨也非常严重,农民食不果腹也是常有的事。严重的兵役、徭役,也剥夺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者锐减。
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也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更多的土地集中到了工商业商贾、大地主手中,用来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生产空间进一步被削减。
为什么古代华夏大地,历历代代都经常闹饥荒?
客观原因:古代人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环境当中,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程度颇深,碰到天灾后古人受到生产力不足或封建思想的影响使得饥荒现象成为普遍现象,“天灾人祸”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走向末路的常态,是古代反腐的试金石
主观原因:古代帝王为了自己所谓的“文治武功”,经常牺牲百姓利益经常,造成大量的劳动力的丧失,土地问题严重且不受朝廷重视或被敷衍了事,使得农民起义的规模战争较大,饥荒就是军事行动的产物
现象原因:由于古代交通条件不便造成处理饥荒的工作只能被基层工作或地方势力所落实,饥荒也催生了“国难财”的不良商贩群体或利益群体,造成中央的公信程度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出现“人吃人”的历史悲剧,最终使得国家灭亡的时候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