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失误: 为何文本中秦可卿的故事和判词、曲相互抵触?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一个比较独特的人物。其女主角号称“金陵十二钗”,有十二位女子,秦可卿名列其中。可是,与其它主要都是贯穿全书不同,她从第五回出场,中间故事也不多,多是做为背景人物出现,到第十三回,她就死了。做为主要人物,而在书中只占微不足道篇幅,这是《红楼梦》中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也正因为这种奇特,引起了人们的许多猜测和探究。其中影响最大的,大概就是刘心武了。他以这个人物为基础,以历史和小说相互穿插的方式,演绎出了一段小说非小说,历史非历史的传奇故事。对于刘心武的所谓“秦学”结论,我是不敢认同的。愿因很简单。如果是研究历史,要有研究历史的方法。研究小说,有小说的方法。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历史必须严谨,而小说,情理上通了就可以了。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故事与判词和曲子是有矛盾的地方。我认为,这是因为作品没有完成,小说中人物故事最终定型而造成的。

小说家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作品中的人物与开始构思时不一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古今中外都有。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素材就是一个贵妇人因情感失意而自杀的故事。在人们的眼中,这个妇人是不守道德的荡妇。可是托尔斯泰在描写这个故事的过程中,逐渐走入到卡列尼娜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她的纯真与高贵。她的悲剧结局,反衬出社会道德的虚伪与不合理。

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大约与经历了一个与《安娜卡列尼娜》差不多的过程。曹雪芹开始构思写一部小说的时候,大约是受了《金瓶梅》的影响。《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这种影响关系,是被广泛承认的。

曹雪芹开始时的创作思想,大约是要写情欲对人生之害,警戒人们不要妄动风月之意。这个想法,在《红楼梦》文本中就有体现。第一回写到《红楼梦》书名的时候,提到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在这段话的上方有脂砚斋的眉批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按这个说法,曹雪芹是有一部小说叫《风月宝鉴》的。为什么我们今天看不到它。反而是一部没有写完的《红楼梦》受到万千推崇。原因很简单,“风月宝鉴”就是《红楼梦》的前身,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原来的设想中,既要体现“戒妄动风月”之意,那么,就难免要体现出“女人祸水”的思想,可是,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在进入这些美丽女子的内心世界之后,发现他们的美丽,他们的纯真,他们命运的不由自主,结局之悲惨。于是,作者的创作思想发生了改变,从原来女人祸水的思想,转变为对女性的歌颂。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于是,《风月宝鉴》变成了《红楼梦》。

思想变化了之后,创作的基调也就变了。但《风月宝鉴》毕竟是作者精心创作的人物人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于是,一些人物就留在了《红楼梦》中。秦可卿大概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原书中,她大约是个妖艳放荡的人物。大约类似于《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一类。到了《红楼梦》中,她的个性和形象,都有了改变,但多少还保留着原来的一些痕迹。这就是秦可卿这个人物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之处的原因。

说明一下,这个观点,不是我的发明,是作家、红学家克非提出的来的,我对此观点非常认同。

从《风月宝鉴》发展到《红楼梦》之后,作者发现秦可卿这个人物对故事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与十二钗其它人物相比,她很难融入到这个群体中。原因很简单,他是宁国府的孙媳妇,辈份小,年龄大,与贾宝玉等人缺乏相互生活交织的理由。于是,作者只好把她写死了。借着她的死,推出另一重量级人物,王熙凤。

《红楼梦》中的这些矛盾存在,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没有写完。写小说的时候,随着创作的进行,难免会出现与之前设想不一致的情况,这样的话,就要回过头来修改前边的。有时问题出现之后,因为思路打开之后,要把目前的构思先写下来,就没有时间去修改前边。等作品完成之后,再统一修改,把作者归到作者最终成书时的思路上去。因为曹雪芹还没有把书写完,人就去世了。所以,书中的这些漏洞就没有机会修改了。等到高鄂续书时,他已经无法恢复曹雪芹当年的构思了。

曹雪芹的失误: 为何文本中秦可卿的故事和判词、曲相互抵触?

非失误,是曹雪芹有意而为。

曹雪芹的失误: 为何文本中秦可卿的故事和判词、曲相互抵触?

我再次亮明观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污蔑!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在创作过程中又命名为《情僧录》后又命名为《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最终定名为《石头记》关于曹雪芹的身世和创作过程,以及夲书宗旨,在以往的帖子中早禅述,在此不再重复。

今天说的是原著中相矛盾,前后不连贯的所谓差误!这是曹雪芹为躲避文字狱而不得不为之。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不是一鞠而就的,而是在诸多压力下,带着手铐跳舞隐姓埋名搞创作的。

比如本题,一个叫倚笏叟的人就可以左右曹雪芹,可见曹雪芹在什么样的恶劣环境下创造的。

在《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第十三回朱批中说:“……乃褒中之贬,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未世。奈何,奈何!

贾珍虽奢淫,岂能逆父哉?特因敬老不管,然后恣意,足为世实诫。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贵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请观“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也就是说,曹雪芹用四五页的原稿描写了贾珍,秦可卿勾搭成奸,不慎贾珍将头簪遗落,两人行奸之时被人揰见,秦可卿无脸见人,在天香楼上吊自尽,贾珍为掩人目,逼死丫鬟,大办丧事,本是实写,知情之人不愿家丑外扬,命令曹雪芹删去了四五页,以有病而亡草草收场,这样前后自然有出入,难以合丝合缝,出现疵漏了。

诸多情节,大致如此。因涉及皇家颜面,故曹雪芹改了又改,这正是曹雪芹的《石头记》一再被人探寻的原因。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犯官家属,深知皇宫内幕,为将本朝实史,诉睹笔端,又想逃过文字狱,又想把真情造诉世人,不用幻笔,怎能外传?但他还是冒天下之大不违,写了此书,用了真名,仅这一点就是个大英雄。曹家为掩人耳目,又为避免受到牵连,将他从族籍中开除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又怎能从史书及留传于后世的族谱中找到他呢?

这才是半隐半现曹雪芹的真相,也是《石头记》中曹雪芹故意为之出现的疵点,让世人自已体悟的初衷。

这一节也许与康熙太子允礽第一次被贬有关!

曹雪芹的失误: 为何文本中秦可卿的故事和判词、曲相互抵触?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这是相关秦可卿的判词和画。作者最初写的秦可卿是上吊死的。秦可卿的公公贾珍逼奸了她。她活不下去,就上吊死了,所以最初的版本中那一节叫“淫丧天香楼”。

贾珍是宁国府的主人。“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让这个家族败落的根本原因是在宁国府。还有宁府一个老仆人醉酒后说出宁府有乱伦的事儿。

从这些细节,我们基本可以判断秦可卿是被逼奸然后自己上吊死了。

作者写完以后,在家族里传阅,可能秦可卿的故事有原型吧,家族里的人觉得这件事情实在是不应该让外人知道的家丑,曹雪芹就改了,把秦可卿悬梁自尽改成病死,把“淫丧天香楼”这一段删了。

曹雪芹的失误: 为何文本中秦可卿的故事和判词、曲相互抵触?

有很多地方一一曹雪芹是特意“失误”的!既要防文字狱,又要想尽千方百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叫一一浑水摸鱼!

曹雪芹的失误: 为何文本中秦可卿的故事和判词、曲相互抵触?

脂砚斋已有解释,有关秦可卿事在原稿中经多次修改,从正面形象改为反面形象,原无淫事,后可能为隐去真事,而改为淫事,其中不对榫处疑为作者故意为之。此处红学专家多有研究,结论不一。但本人以为作者留下这个关节是为了衬托元春的出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