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

“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我看不见得吧!

“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有些僵化,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持续优质,但是其优势也还是很明显的,毕竟是祖宗们搞了几千年的传统,不会差到哪里去。

咱们不妨来说说其好处!

第一,出身即决定未来,如此可以比较有效杜绝皇位之争,手足相残。

清朝为何会有九子夺嫡?不就是太子胤礽作死,一副好牌打烂了。使得诸位皇子都有了争位的想法,如果他老老实实的坐着太子之位,底下诸位皇子们还敢明目张胆的那么干吗?

而在“嫡长子继承制”的框架下,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是什么?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意思就是继承顺序是按照嫡子-长幼来的,即优先从嫡子里面选择,即使嫡子不是长子,那也得是他。而后才以长幼为序,不管你是否贤能,只看年纪身份。

如此一来,就把顺序给确定了,只要有嫡子,那皇子们就没得争了,大家就老老实实的,免得内耗。

而朱元璋搞得更为明确,“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算是没有嫡子,那也得按长幼顺序,一个一个来。

如果要争,那就涉及国本了,大臣们是站出来强烈反对的。这样的事而明朝客出了不少。

总而言之,这种做法将继承顺序给排好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耗的可能性,有利于国家的政权交替。

第二,嫡子身份正统,有利于国家稳固

什么是嫡子?皇后生的孩子!

其背后往往代表着强大的势力,比如唐高宗李治,他妈是长孙皇后,舅舅是长孙无忌,背后是整个关陇集团。

对于国家来说,稳定是第一要务,而太子背后的势力无疑会起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是他们支持的人当了太子,成为了皇帝,俺么一切都好说。他们可以成为新君的一大助力,帮助其较快的接管国家。

反之,他们将成为国家的威胁!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让他们没有造反捣乱的理由。

第三,方便打小培养

当皇帝不是随随便便都可以,其需要大量的学习锻炼,给他找最好的老师,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

如果是“唯才是举”,那就的需要大面积撒网,让其在经历同样的教育后,再层层筛选。

说实话,皇帝不是有那么多时间来干这事儿。

这也就涉及到“唯才是举”是否有效的问题上 ,这里的优秀仅仅是皇帝觉得而已,皇帝想选谁就选谁,这样按照个人喜好选出来的太子也不一定好啊!

嫡长子继承制就不一样了,老老实实培养哪一个就好了,资源最大利用,皇帝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花在他身上。

这样出来的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当然,像晋惠帝司马昭这种白痴也能被选上,那只能说司马炎死脑筋了!

再者,话说回啦,古代也不是完全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的,要是嫡子不优秀,皇帝还是可以把他废掉的,然后再去选。你像汉武帝,在太子刘据死后,不最后还是选了最小的刘弗陵吗?灵活性还是有的。

我知道这时候肯定有人要拿明朝说事儿了,没错,明朝时严格按照朱元璋的规矩来的。(除了朱元璋自己)。

但前提是明朝有着一套完整且有效的官员行政体系,皇帝垃圾,国家照样可以正常运转,所以明朝即使时出了那么多垃圾皇帝,但还是延续了276年!

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

唯才是举选太子的想法是好的,但问题是这太唯心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

首先,贤明没有标准,很难判断,不见得择贤就一定能唯才是举。

谁是嫡长子,一目了然,但谁贤,这个很难判断。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愚蠢,但是心里面很精明;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贤明,但其实是包装出来的;有的人小时候很聪明,可是越大越蠢;有的人小时候很愚蠢,可越大越精明。有人看问题异于常人,和大家都不同,大家都认为他笨,可是若干年后才证明他是对的。

就拿咸丰皇帝来说,他本人不怎么样,若是按真正的择贤立储,皇位轮不到他。可他有个善于揣摩道光心思的老师杜受田,此人专教他如何取悦道光的小把戏。时间长了,道光就认为咸丰是贤明的。可是结果呢?

这就好比从一群马中挑最大的,或者跑的最快的,挑起来很简单,看哪匹马最大,跑的最快就可以了。但如果想挑最有特点的一匹马,那就只能扯皮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一万个伯乐,就有一万种相马的挑选标准。如果伯乐本身老眼昏花,那挑出来的也只能是废马。

所以说,择贤也不一定就能挑选出真正的贤明太子。

第二,选贤容易导致内讧。

前面说了,贤明没有标准,不好判断,所以如果以贤明为挑选太子的标准,那就容易引起争议,也容易结党营私。

举个例子说,康熙废了太子胤礽后,让大臣们推举太子,结果大臣们立马开始站队,喜欢老三的就说老三很贤明,喜欢老八的就说老八很贤明,大家纷纷站队,把康熙都吓的够呛,还以为自己的皇位不保,干了很多晚节不保的蠢事。

这样整天争来争去,到最后康熙死了都没有选出能服众的接班人。雍正继位后,他还专门写了《大义觉迷录》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很罕见的。

相比来说,老大很好判断,谁是老大,大家都知道。提早立老大,也就是立嫡长子,可以避免扯皮,断绝争端,利于团结。

第三,古人寿命很短,皇帝也一样,很多皇帝也是很年轻就死了。皇帝没有时间等到一个贤明的儿子出世来接班,所以立嫡是最简单,也最利于稳定的传位方式。

实际上,嫡长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咱们中国是一开始施行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早在夏商周三代,当时的传位执行的是“立子与立弟并行”的制度。

这种制度很容易扯皮。

比如君主把大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因为弟弟贤明),儿子会不满,待弟弟继位后,他就会面临传位的尴尬选择——是把皇位传给大哥的儿子,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如果传的好,那是王朝之幸,传的不好,立马自相残杀。

举个例子,宋太祖把位置传给宋太宗(按宋太宗自己的说法,赵匡胤是传贤),宋太宗怕侄子复位,结果侄子稀里糊涂全死了,没一个活过30岁。这就是皇家之不幸。

所以,从政权稳定的角度来看,传贤没有传嫡好,后者继承关系清晰,不容易出乱子。

当然了,传贤也有好处,比如在乱世。传贤的好处在于贤明的储君(比如弟弟)一般都会比儿子年长,人生经验也会更丰富。

所以,在乱世的时候传弟(传贤)就要比传子更靠谱一点。五代到北宋初期的时候,这个模式就很流行。郭威传柴荣,而不是自己再生一个幼子传位,就是典型案例。

不过,当王朝稳定后,也就是国家的组织结构越来越稳定,礼法观念越来越强后,嫡长子继承制就比传贤要更合适。

用古人的话说:“国之神器不可以示人”,皇位继承权必须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统性,不能交给人议论。

如果传贤,那就等于把国之神器示人了,让人公开议论了,这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绝不是幸事。

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

怎么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根本毫无可行性。关键在于一个所有人都能信服的标准,而“才”这个东西实在太主观,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会给出不同的结论,如何服众?

为什么历朝历代皇位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一来是因为这个客观,是个明确的标准,都使用这个标准,大家不敢不服。二来嫡子出于皇后,皇后的娘家地位往往高于嫔妃,嫡子就有更强大的支持;长子又往往比幼子成熟,更能处理各类事务,所以嫡长子继承,有利于皇位的稳定传承。如果按照题主说的“唯才是举”那就彻底乱套了。

首先,“才”分很多种,不同的皇子有不同的才能,如何取舍?

举个例子,曹操(虽然他当时不是皇帝,但也要选择继承人)有三个儿子最为出色,论政治,曹丕经验丰富;论军事,曹彰战功赫赫;论文采,曹植才高八斗。都是才,你选哪个?你要是选治国能力,有人就会说天下未定,军事才能更重要,你要选军事,就有人说治国更重要,而这两者的高下反而不如文采最好判断,你选哪个都有问题,所以,曹操选年长的曹丕,所有人不服也得服。

其次,谁来判断才能高下?

完全靠皇帝自己判断吗?不能。因为儿子太多,皇帝看不过来。就算看到了,那也是皇子在皇帝面前刻意表现出来的。比如李世民的两个儿子,在父亲面前,太子李承乾认真理政,魏王李泰天真可爱。可是到了李世民看不到的地方,李承乾荒唐无度,宠幸男宠,对东宫官员随意打骂,还声称得天下后要送给突厥自己做个突厥将军;魏王李泰更是阴谋结党,还威胁要杀死兄弟。看他们在皇帝面前怎么表现,只能被骗。

那听大臣们的行不行呢?还是不行。因为大臣们说好的那个皇子不是真的好,而是给了大臣们好处。最典型的就是康熙年间九子夺嫡,一废太子后,让群臣推荐新太子。结果朝中一众重臣联名保举八阿哥胤禩。此事反而让康熙觉得蹊跷,证明了胤禩结交大臣,图谋太子之位,犯了大忌。此事不仅没有让胤禩上位,反而让他从皇位角逐中出局了。这点康熙是清醒的,所以他还是复立太子胤礽。最终在二废太子后宁可储位虚悬也不们的了。

所以,唯才是举是不可能公平的,最后只能推举出皇帝喜欢的或者阴谋家,而不是真正有才的,这样反而不如嫡长子更让人信服。

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

在现代汉语里“关系户”和“裙带关系”,都带着贬义色彩,就更别说“父终子及”。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对于成才而言,出身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既然如此,古代的皇帝们,又为何放弃“唯才是举”,而更多地选择“唯亲是举”呢?

与血亲继位相对应的,是“家天下”。而中国的“家天下”历史,要追溯到传说中的夏朝。在原始部落时期,我们熟悉的尧、舜、禹,都是通过接受前辈的禅让而成为首领的。但是到了禹之后,统治者的位置传到了禹的儿子启手中。由此,禅让制的传统被打破,“唯才是举”这一办法不再彻底被用于最高统治者的选拔。

虽然这一变化看起来只是禹、启二人的一个抉择,变化好像也仅仅只发生在有关继承人的决定上。但实际上,这一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的。

曾经人类也只是像其他群居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不得不聚在一起。就这样,一个个小群体在这个星球上出现。有的群体因为天灾人祸而渐渐消失,而有的群体,却一点点壮大。

自然群落的发展,形成了部落。一个又一个部落诞生,他们将公共的物资放进共有的仓库,将仓库和首领的住处一起,包围在部落据点的中央地带。慢慢地,等级观念也开始产生。

而随着部落的不断发展,一些人渐渐开始拥有了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的增加,加大了部落内部人员的不平等。当这种不平等持续扩大,当私有财产不断增多,富人们为了保护财产,就开始修建更加牢固的防御工事,即早期的城池。而在城池中,地位不平等的人们被划归到了不同的阶层。

这时候,“唯才是举”就变得很困难。前任统治者公务繁忙,又如何去探查整个城池每个人的底细,如何亲自依据才能将有能力的人引入统治阶级?

而在这时候,血缘就让事情变得更简单。血亲是自己财产的继承者,因而在社会阶层上,他们本就属于上层。而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加,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在上层阶级,血缘也比“才能”更具有说服力。

禹从尧、舜手中接过的“部落”,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部落,而更接近一个“方国联盟”。早在新石器时代,例如红山文化等,就已经形成了高于“部落”的“方国”。要管理这样的政治联盟,“唯才是举”就容易造成矛盾。每个人对“才”的认识不一样,到底谁更有才的争论一旦爆发,将不利于统治阶级的稳定。因而改变“唯才是举”的“禅让制”,其实迫在眉睫。

而从启开始,血亲继承就成了大流。早期兄终弟及和父终子及并存,而至于是哪个兄弟或儿子即位,还没有形成定式。因而在夏朝和商朝,在统治集团内部到底发生过多少次血腥夺权,我们还不得而知。

而到了周朝,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善,嫡长子继承制被正式确定了下来。这一制度相较于“唯才是举”,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它有确切标准。帝王身边可以有很多女人,但正妻却不会同时存在两个甚至更多。而正妻的第一个儿子,这也是非常明确的身份。因而这一制度能够避免各方因观点不一而产生立储冲突。这对于稳定统治阶级内部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我们回看自周至清的近三千年,在这三千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实际上还是发生过很多血腥的夺权事件。而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本身。

嫡长子继承制明确地规定了谁有资格凭借自己的身份坐上皇位。而有些人,却难以,甚至永远无法触及到那一地位。但他们却对自己的能力十分有信心,或者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想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局面。

在皇子们奋力争夺太子之位的同时,一些帝王也看到了皇子们的实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诱惑着帝王去主动改变“嫡长子继承制”的定式。对于一个有所作为而又希望“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皇帝而言,在可控范围内去“唯才是举”,也是可行的。

在此,我们需要再强调一下,在可控范围内。对于唐高祖李渊而言,原太子李建成惨死,而嫡次子李世民又有手段,因而让李世民即位,便是在可控范围之内。

而像明神宗那样,因为偏爱郑贵妃的儿子,便想要破例立其为太子,结果受到群臣反对。明神宗和大臣们争论了十余年,最后还是败给了坚持按规矩办事的大臣们。他没能换成太子,就是因为局面不可控。

从整个社会发展脉络来看,嫡长子继承制取代“唯才是举”,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选帝王不是选拔一般人才,帝王人选的确立涉及太多势力。因而看轻“唯才是举”,更有利于掐灭统治集团里一些人的“小心思”,更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传承。

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

"唯才是举"看似公平,其实不可行,真按这种方法,很可能选出一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皇帝来。对立志让王朝千秋万代的皇帝来说,肯定不选这种方式。

1)什么叫有"才",不好界定。

一个皇子,怎样才能被认为有"才"呢?很不好界定。文采飞扬是有才,比如曹植;有独到经济见解也是有才;领兵能力突出也是有才,比如康熙的儿子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治理朝政能力突出也是有才,比如胤禛、胤禩。

很难界定,就会带来很多暗箱操作空间,最终选出来的皇子,不是真正有能力的。比如,曹植是大家公认有才的,可他根本就不是治国的料。国家如果交到他手上,对大臣们来说,自然欢欣鼓舞,可对曹操来说,这不是他想要的。

2)对皇帝来讲,保证权力的稳定交接才是最主要的。

身为皇帝,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骨肉相残,兄弟兵戎相见,最终导致国家大乱。

一个国家,要发展,首要的就是稳定。中国之所以能从改革开放后短短40年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折腾,埋头发展是最主要的。

相反,国家动乱不易,则根本无心发展。以巴勒斯坦为例。我大学同班同学中,就曾有一名巴勒斯坦来留学的小伙伴,他《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经常挂科。我刚开始是以为他汉语不行,后来才发现他是故意的,这样就可以以"补考""重修"的名字,多在中国待一段时间。据他说,他的家就在加沙地区,动不动就和以色列兵戎相见。国家乱,人生安全都没有,他只想逃离再说。

▲以军轰炸加沙地区

所以,要么立嫡,要么立长,就简便易行。是不是嫡子,看母亲地位。是不是长子,看年龄。如果真的怕嫡长子智商一般的话,大不了选几个辅政大臣,让他们辅助,随便他们怎么折腾,国家始终还是儿子的。

3)有贤名的皇子,往往非常有想法,很容易推翻自己的既定政策。

昏庸或一般的皇帝,往往依赖于大臣,不敢随便推翻先皇的政策,萧规曹随即可。

而越是有贤名的皇子,越是想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无愧这个"贤"字,大家没看错。因此,就有强烈的冲动,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折腾誓不罢休。身为皇帝,谁也不希望这样。

当年,斯大林如果泉下有知,知道赫鲁晓夫对他如此的话,肯定不会让他继位。北朝鲜至今保留子承父业的传统,也是有一番考虑的。

▲斯大林与赫鲁晓夫

总结语:

唯才是举,看似公平,却未必能选出最佳的皇帝。历代皇帝之所以立嫡立长,一是因为"才"不好界定,二是为了保证权力稳定交接,三是为了后代延续自己的既定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我相信,这应该是当时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帝们为何都不用?

选储君不是科举考试,只凭才气。要综合考虑,首先太子必须是谪长子,其次是否有才,有能力,身体健康,再就是仁德。一个才气纵横的人并不是一个好皇帝。象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魏文帝曹丕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