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当年没有杀掉自己的父亲李渊?
谢邀,我是澹奕欢迎交流。历史上的唐太宗英明神武但是却也留下了污名——弑兄逼父夺位。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大权在握,目的也已经达到,也没有必要再做“弑父”这么大逆不道的事。
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来是因为其兄长的咄咄逼人,二来就是因为他自己也想做皇帝。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而太原的李氏门阀实力雄厚,在反隋与唐朝统一战争中,李氏兄弟中,李建成主掌文官集团,李世民主掌武功征伐,兄弟两人配合也比较默契。但是能够“共苦”的人,却不一定能够“同甘”。
大局初定以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对于李建成来说,李世民战功赫赫,对他这个太子的确是个巨大的威胁。所以东宫幕僚都奉劝李建成趁早铲除李世民。
大部分人都想做皇帝,然而对于李世民来说,即便自己没有称帝的野心,自己的兄长也不会轻易放火自己,那干脆来个“名正言顺”。
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以“太子屡屡逼害”为由,“迫不得已”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
李世民弑兄,为何没有弑父?在古代“弑父”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如果说李世民弑兄可以说是“被逼无奈”,那他弑父就是罪不容诛,必然被唾骂千古。
与李建成同为太穆皇后窦氏的嫡出血脉,以“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李世民已经铲除了兄长李建成,成功夺取了“嫡长子”位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而当时大权都掌握在战功赫赫的李世民手中,无论如何,皇帝之位都已经是囊中之物。而高祖李渊也无奈承认了一切,册封李世民为储君,主宰东宫并且监国摄政。
所以对李世民来说,弑父有百害而无一利。能够让李渊让位就已经达到目的,为何还要做出大逆不道之行,那时候史官想给李世民藏拙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李世民为何当年没有杀掉自己的父亲李渊?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的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甚至为了以绝后患把他们的孩子也都杀死了。帝王家争夺皇位就是这么残酷,用常人的思想是无法理解的。
至于李世民当时为什么没有杀了李渊,我感觉自古皇室皇子为争夺帝位而自相残杀不足为奇,甚至很多人认为本应该这样,好像兄弟们不经过一番屠戮却轻松上位的话,就显得江山来得很容易,而不会珍惜去用心治理一样。但弑父就不同了,这种行为不管在什么时期都很难让人接受,甚至会上升到对人道德上的怀疑。况且当时的李渊已经被李世民所控制,完全没有了在翻盘的实力,所以李渊既然没有了威胁,为什么还要落下一个弑父的名声呢?
而当时的李渊也很识趣儿,能及时认识当前的形势,非常痛快的就退居了二线。成为太上皇的李渊不再为朝政费心,还能享受着锦衣玉食,事已至此也只能是安度晚年了。得到江山的李世民目的也就达到了,李渊能退一步,从程序上也能让他的这个皇帝当的更正统一些,能有如此结局,再杀李渊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我想如果当时李世民真狠心弑父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也许会是,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没过多久就因xy病猝死了。
喜欢的朋友点击关注吧!李世民为何当年没有杀掉自己的父亲李渊?
很简单,因为李渊足够识时务,否则李世民恐怕不会心慈手软!李世民这个人总结起来就三个字:稳准狠!玄武门之变李元吉先动手向他连发三箭,他理都没理,直接反手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因为他明白,只要杀了李建成他的政变就已经成功了,李元吉根本不是重要人物!政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也就是他那些侄子们通通杀光一个不留,但是对李建成的旧部却并没有进行大清洗反而不少都得到了重用,因为李世民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同样的道理,玄武门事变时李世民真正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最高权力,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为了它哥哥弟弟都可以杀爸爸又有什么不可以?看看当时发生的事就知道的一清二楚,杀了李建成后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带着一大堆浑身是血的士兵跑去见李渊,说太子齐王造反,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然后大家就等着李渊回答。试想一下,如果李渊勃然大怒,甚至要追究这个忤逆之子的责任,结果会是怎么样?只有两种,一是马上被杀,然后李世民把责任推到李建成身上,告诉普天下的老百姓哥哥造反把爸爸杀了,我没能救出爸爸真是不孝啊!二是被软禁,一段时间后暴病身亡,秦王殿下大哭一场后灵前继位!
然而李渊不傻,听到两个儿子惨死的消息他简直连哭都不敢哭,而是当即宣布所有事情都归李世民处置。李世民得到这个保证后才跑出来抱着李渊痛哭流涕,李渊也抱着李世民痛哭流涕,父子俩上演了一出父子情深的好戏。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来就很清楚了,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李渊,因为已经没必要,他已经从李渊手上获得了最高权力,而李渊又控制在自己手里,那还杀他干什么呢?杀了他,后患无穷,虽然可以说成是李建成杀的,但是纸包不住火,这种事情迟早都会泄露出来,虽然我认为即便真的泄露出去李世民的皇位依然可以坐的稳稳的,但这终究不是件好事。而不杀则好处多多,李世民所有的意愿都可以说成是李渊的旨意,李建成和李元吉又都死了,谁还敢违抗他的命令?至于有些人担心的不杀李渊会不会哪一天李渊找机会逆袭反而把李世民干掉了?这个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原因还是那个,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了,其他人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全天下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效忠的对象是谁,没有谁会那么傻和已经老迈的李渊干这种事,更别说大家都清楚,这大唐到底是谁打下来的。现在皇位由功勋最大的李世民来坐好得很,也妙得很!
李世民为何当年没有杀掉自己的父亲李渊?
真是舍不得,一万个舍不得!毕竟是自己的亲身父亲,怎么忍心痛下杀手,又不是仇人,非要见个生死。何况,李渊不仅养育了李世民,还给了李世民衣食无忧、指点江山的日子。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李渊,哪有他李世民,做人千万不要忘恩负义,否则连个畜生都不如,以致人人唾弃,惨不忍睹。
要知道,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到了李世民那一代,自然也是毫不例外,犹有过之。倘若就人性而言,弑父绝对是个禁忌,容不得任何人挑战,触之必死。即使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也不敢贸然为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恐有倾天之祸。而就道德而言,那更是社会伦理的规范,不仅牢牢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而且还关乎着人性、孝的意涵。如此,遭受人性、道德之双重考验,李世民势必有所顾忌,不敢肆意妄为,以给了他人口实,让自己活的不踏实,更于良心不安啊。
当然,尤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世民不是普通人,而是当时的皇帝,属于最高统治者,他的一言一行,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具体来说,人们之所以会讨论李世民为何不杀了他父亲,大概原因是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直接残忍杀害了他的两个兄弟,以及其他一干人等。顺着这个逻辑,李世民应该也会杀了他父亲,以彰显他的冷酷无情。可是,李世民没有这么赶尽杀绝,倒是让许多人失望了,实在不应该啊。不过,作为帝王,还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皇帝,自然知道孰轻孰重,杀了他父亲影响太大了,得不偿失。另外,皇帝要有表率,才能服众,得以继续统治天下。如果李世民真杀了他父亲,那么既说不过去,更没法交代,以致天子威信何在,这恐怕也是李世民所考虑的因素之一。
总而言之,李世民不杀他父亲是对的,还没有到丧心病狂、泯灭人性的地步。至于个中缘由,恐怕是不忍心、没有必要,以及政治方面的考量吧!!!李世民为何当年没有杀掉自己的父亲李渊?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之所以没有杀掉自己的父亲李渊,一是因为事发后李渊见风使舵马上偏向李世民。二是自古子弑父乃是大不逆的行为,在这种道德约束下李世民也不能说杀自己的父亲就杀的。当然李世民不是不敢弑父而是没有必要弑父。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精彩刺激,最后秦王李世民弑兄杀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成为失败者,就此落幕,而秦王李世民成为唐太宗一手开创了大唐盛世,哪怕有着些许污名,但也流芳百世,在历史上留下很高的评价。
而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的态度也是耐人寻味,在事发前,功高震主的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双方已是矛盾重重,而李渊在其中摇摆不定,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最后更是明显偏向嫡长子李建成,而事发后,面对尉迟恭所谓的一面之词说太子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派他前来护驾。李渊并没有发怒而是问其左右竟然发生了这种事情该怎么办呢,大臣进言太子与齐王本就无功还如此,应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马上依言封李世民为太子,并说这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认定李建成李元吉就是犯上作乱。以李渊平日的偏袒风格,竟然没有怪罪于李世民,而是马上安抚,说明什么,说明李渊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见大局已定,自己也很危险,就见风使舵顺水推舟的将李世民立为太子。李渊如此做,李世民又何苦杀他呢。
为什么说李世民并非不敢杀李渊,而是没必要杀呢,我们可以分析分析,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恭是个关键人物,他杀了齐王李元吉,并且提李建成李元吉首级示众,在封建社会中可谓是胆大包天,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谁都没有派而是派尉迟恭进宫,用意很明显,要是李渊暴跳如雷非要惩罚李世民,尉迟恭就会杀了李渊的,毕竟其他人面对皇帝之威,可能不敢做大不逆之事,而杀红眼的尉迟恭毫无疑问是不在其中的。
漫长的历史中,子弑父虽为大逆不道,但也有子弑父的例子,并且成功洗白的。如东周第一位君主周平王姬宜臼,因其父周幽王要废姬宜臼太子之位,他便逃往母族申国,最后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国都城镐京,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姬宜臼被拥立为王,当时还有人拥立周幽王次子姬伯服为周携王,出现二王并立局面,当然最后周平王成为赢家,周平王弑父了吗,其实仔细品味那段历史,周平王算是间接弑父了,即使如此,最后还不是成为正统所在了,并且负面影响被降低最低。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了著名的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英雄一世,晚年因为两个儿子的权力之争爆发了沙丘宫变,被断水断粮困于内宫三个月之久,赵惠文王对此一直不闻不问,最后赵武灵王活活被饿死,如果没有赵惠文王的授意赵武灵王岂会被活活饿死,赵惠文王弑父了吗,毫无疑问弑父了只不过采取了间接方式。以上这两位都是采取了间接方式弑父,后世也没有留下骂名。李世民又岂不会让尉迟恭杀李渊,最后丢卒保车以尉迟恭谋反弑君弑太子齐王而处死罪,自己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力挽狂澜的正面形象呢。
以史为镜,可看兴衰,李世民并非不敢弑父,只是没有必要,以道德问题来说李世民不敢弑父简直搞笑,只能说他没有必要弑父而不是不敢。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李世民为何当年没有杀掉自己的父亲李渊?
无情最是帝王家,李世民为何没有杀掉李渊?因为不舍,因为念及亲情,养育之恩?如果李世民真的因为这些顾虑没杀李渊,李建成多半也不会死了,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李渊对李世民已经没有威胁了,或者说局面在李世民掌控之下,李世民他也怕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啊!
李世民
虽然说百善孝为先,但是这句话放到了帝王之家,恐怕就不那么靠谱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抵挡住皇权的诱惑的,特别是对那些“心怀天下”的人。
而李世民还面对着另外一个问题,李渊已经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并且历史上,李建成对李渊起兵,建立大唐做出的贡献并不比李世民小,薛万彻,魏征,冯立等一批唐初重臣都是太子府提拔起来的,李世民在和李建成争夺储君的过程中,并不占有优势。
在武德九年时,李建成因担心李世民势力不断壮大,建议李渊打压李世民,导致李世民多位部将,谋臣全被外放,李世民的处境十分被动,再这样的背景之下,导致了玄武门之变发生。
玄武门之变中,太子李建成被射死,这已经是既定事实了,李建成,李元吉的部众薛万彻,谢叔方等人还尝试拼死一搏,为李建成报仇,但在李建成死后,东宫的兵马很快也就放弃抵抗,李世民基本上稳住了局面。
玄武门之变
而李世民逼李渊禅位,也就因为玄武门之变,形成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李世民马上让尉迟恭去给李渊“护驾”,李渊身边都是李世民的人,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得知李建成已死,自然不会再替李建成说话,纷纷劝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毕竟这些人得为自己以后谋划。
李渊也不傻,他很清楚自己这个时候已经被架空了,如果反对立李世民为太子,轻则失去自由被软禁,重则性命不保,李世民也是自己的儿子,建立大唐的过程中功勋卓著,更何况李建成已死,何必再和李世民翻脸,导致祸起萧墙了?所以李渊很聪明,当即就表示,立李世民为太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但是这个事情就此结束了吗?当然没有,李渊其实非常清楚,自己不放权,不退位,就不可能真的安全,所以才在玄武门之变三天后,下诏宣布,“军国事务均由太子李世民处决,再奏闻皇帝!”这个时候局势尚未稳定,还需要一个过渡期,两个月后,李渊再次下诏宣布退位,禅位给李世民。
李渊
李渊没有在玄武门之变后反对李世民,而是非常配合的将军政大权移交给李世民,并在适当的时间宣布退位,不再对李世民执政构成任何威胁,这是李世民没有杀死李渊最主要的原因。李渊在退位后,再也不干预朝政,除了参加李世民举办的宴会,几乎从不离开大安宫,这也是为了让李世民放下戒心,知道自己的处境,让李渊得以善终。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后,逐渐控制了局面,他对李渊是种什么感情呢?李世民之所以会杀了李建成,其实有李渊扶植李建成的因素,当然李世民觊觎皇位才是关键,但是李世民也因为弑兄留下了污点。
在李世民登基后,他一直很在乎史书会怎么评判玄武门之变,本来君王不看本朝史书,但是李世民却再三找褚遂良,房玄龄等人索要记述,看他们记载对此事的评价,最后还以周公杀管书自比,美化了玄武门之变,把这描述为大义灭亲之举。
可见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世对自己的评价,而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主动把权力移交给李世民,也禅位给李世民,从此不再过问朝中事,李世民没有理由杀李渊,他更要考虑,如果他杀了李渊,弑父篡位,这可以弑兄夺储恶劣多了,圆得过来吗?所以李渊没有了威胁,李世民也不愿被后世非议,自然就不会杀李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