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唐以后的汉族政权没有开疆拓土的心了?

谢邀。唐朝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的历史转折,也是中国古代汉家王朝历史的一个巨大转折。此后的汉家王朝的确失去了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天下观”理念却更加趋向保守。此前的朝代,汉朝北攻匈奴、灭卫氏朝鲜、征服西南夷、平定诸越、开拓西域;隋朝征突厥、攻占城、灭吐谷浑、征高句丽;即便唐朝前期,也先后灭了突厥、高句丽、百济,开拓北疆与西域领土;直到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战略开始大规模收缩,汉家王朝基本上不再主动开疆拓土。唐朝中后期,因为安史之乱的影响国力大损,疆域锐减的同时,节度使导致的藩镇割据也非常严重,周围的各部族政权也都纷纷崛起,唐朝内忧外患之下已经没有了开疆拓土的能力。五代十国时代,后晋皇帝石敬瑭(人家可不是汉奸,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沙陀人)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导致了整个中原先后数百年失去了北方的屏障,暴露在了北方游牧铁骑的攻击范围之内。两宋时代没有开疆拓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先天不足——宋朝所面对的辽、金并非之前的突厥、匈奴,契丹人与女真人所建立的是拥有完整国家机器的强大国家,而不是游牧民族部落。另一方面,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了宋朝统治者始终不敢放权给将帅,即便军事中枢枢密院的官吏也是文官,宋朝自然没法子去开疆拓土。但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罕见的一次“开拓疆土”,发生在宋徽宗时代。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灭唃厮啰,在今青海一代设立“陇右都护府”。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家王朝,这一方面相对好一些。继承了元朝在云南、青藏与东北的辖制,还拥有“三宣六尉”等机构。但是明朝对于西南、东北的管理相当宽松,西南的土司、青藏的汗王、东北的部族首领都拥有很大的权限,明朝对奴儿干都司的有效统治主要集中在辽东,其他地区主要以偶尔巡视安抚为主。

不仅如此,明朝始终也没有收复历史上传统的“西域”地区,西北的界线一退再退;明成祖时代对漠北与安南用兵,但与漠北的分界也是不停后退,形成了“天子守国门”。征服安南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仅仅二十年就被迫裁撤。

为什么自唐以后的汉族政权没有开疆拓土的心了?

我们知道,华夏民族最具尚武和开拓精神的时代,就是汉唐时代,在那些个充满了辉煌和荣耀的时代里,有着“有犯明汉者。虽远必诛”“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妾”以及“汉兵至,至则灭族”的豪言壮语,也有“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男儿气概,那个时代的华夏民族,外向,奔放,积极向上。是我们民族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

而在唐朝之后到两宋开始,华夏进入内敛,保守,含蓄的时代。领土不再开拓,尚武精神不再延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如下。

一,消化和自己的原因

经过汉唐的开拓,华夏民族已经将所能囊括的肥沃土地,适宜人类生存和耕种的土地握在手中,而再向西向北都是传统上认为的不毛之地,东方是大海,南方多丛林,开疆扩土的需求性大大降低,而之前开拓的疆土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处在和中原地区差异很大的形式上,国家需要消化,就像南方山林地带的消化,一直到了明朝才算完成,这是一个自己的内部消化问题,统治者认为肥沃的土地已经占有了,还需要消化,自然就不再想着开拓疆土了。

二,儒家学说和崇文抑武

这是儒家思想彻底统治的结果,两宋以来,文风鼎盛,以武起家的宋太祖采取的抑制武人的政策,渐渐固化了思维,人们不再对开疆扩土感兴趣,而是认为状元才是天下第一,这种崇文抑武的思维使华夏的尚武精神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在汉唐之前,国家是守外虚虚内。积极进取,国家和武将以开疆拓土为己任。当做是名留青史的事情。而自安史之乱以后,尤其是两宋开始,守内而虚外成为国家对歪政策的主流,岁币,纳贡成为不兴兵戈的目的,守疆拓土为武将者不在是国家都主流意识。而为文官,当状元才是国家形态的意识。这不能不说是华夏的一大遗憾。

在就是汉唐以军功为宰相。两宋以文官入宰辅。自两宋开始以后就是为了巩固皇权。防止武将造反篡位。而两宋之前,篡位,造反,称王称帝比比皆是。五代十国就是证明。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华夏尚武精神的存在。而自两宋开始就在也没有篡位和造反的了。固然说明了儒家君臣父子之说深入人心,也说明了尚武精神和的缺乏与丧失。

正因为如此,导致了血性男儿的缺失。没有了尚武精神才让两宋皆亡于外族。明朝虽然最初文武并重。不乏尚武精神。但土木堡之变以后。文官集团完全掌控朝局,以文制武也成为了大明的国策,再加上八股文作为选拔官员的准则。使得华夏尚武精神没有恢复而是彻底失去。也才使得满清兴起。明朝最终亡于外族之手。

最后到了清朝,虽然其作为外族统治者,对昔日的中华江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收复,维护和巩固了中华领土,但这都是建立在历朝历代的统治基础上的,清朝抑制的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前进,奋斗的意志,打断的是华夏民族的脊梁,所以清朝也就成了中华最为耻辱的时代。

为什么自唐以后的汉族政权没有开疆拓土的心了?

谢邀!

情存安养,各令遂性

因为儒家文化更尊崇守成之君,杂合道家的无为思想,有汉以来,被汉文化同化的中原正统王朝都主张“情存安养,各令遂性”(元朝除外),清朝更是对蒙古和汉人分而治之。其次,统治偌大一个中国已经足够王朝全神贯注,无力经营外事。

实际上自秦朝以后各代王朝的开疆拓土基本源于:1.防守需求的主动攻击;2.外族入主中原后的主动同化。如汉武帝驱逐匈奴,魏武帝征伐辽东,北魏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隋炀帝三征高丽,唐朝和亲西域,清朝联合蒙古等。

中原富饶,无心开拓蛮荒

秦朝一统天下之后,进取之心都已经不再强烈,因为秦朝已经占领了当时已知的富饶区域-即中原,秦国领域:东至大海,西至流沙,南至南海,北达长城。而其他区域则属蛮荒,生存环境恶劣,衣食难保,占领不足以自给却徒增杀伤,所以作为农业民族,对中原之外的区域缺乏征服的欲望和动机。

宋朝梦碎

唐后宋朝实际具有很强的进取心,希望夺回传统的中原统治区,即幽云16州,无奈缺乏马匹,多代经营不敌胡马几次冲锋,终于梦碎,到完颜金灭亡北宋后,南宋王室基本丧失争雄之心,偏安江南。

明朝朱元璋把蒙古击退,恢复了唐宋疆域后也开始转向关注内政而非外事。

为什么自唐以后的汉族政权没有开疆拓土的心了?

满人也没拓土欲望,皇太极父子只想安于东北,不是崇真无当担就讲和了,三桂开关,睿智的王也只想得一寸算一寸,准格尔是你死我亡,没办法乘人内乱灭了他,一不小心打出历朝第二大疆土,如果不是继承明末引入的洋炮,清朝的领土也不会多大,

为什么自唐以后的汉族政权没有开疆拓土的心了?

因为自从宋代开始重文抑武,文人领兵!文官对于战争并不热衷,他们更喜欢内斗,争权夺利,互相倾轧!

为什么自唐以后的汉族政权没有开疆拓土的心了?

那是古代,没电话没飞机没铁路,维持这么大的疆域,这么多人口,民族,几乎已经到统治者能力的极限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