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武器发展到科幻片里的什么程度了?

在看科幻片时,那些光怪陆离的画面时常勾起人奇怪的联想——现实中的武器有它们厉害吗?现实中的武器发展到科幻片里什么程度了?这是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妨探讨探讨。

以《星际争霸》里的机枪兵作对比:

轻武器上,机枪兵使用的是8mm口径的C-14“Impaler”电磁(高斯)步枪,可发射从贫铀穿甲弹到燃烧弹到穿爆弹等多种弹种,单枪射速高达30发/秒,弹容量200发,可以击破5cm的装甲钢板。根据官方描述,机枪兵在使用它时,是可以单手握持连发的,仅造成一定程度的不稳定。

现实中的武器与之比起来实在是LOW得可以,以美军的M4卡宾枪为例,M4的口径为5.56mm,每分钟射速800-980发,与每分钟1800发的C-14完全比不了。

但仅就这个射速而言,人类的科技还是办得到的,比如著名的加特林式M134“米尼岗”机关枪,它的射速达到了惨无人道的6000发/分,使用的子弹也是与星际8mm近似的7.62mm全威力弹。

单管武器里也有射速差不多的,比如MG42机枪,采用7.92mm全威力毛瑟弹(这个口径在某些地方也称为8mm毛瑟弹)的MG42理论射速达到1200-1500发/分钟,也就是每秒射速20-25发,凑合赶上机枪兵射速了,但是不能持续的连发,枪管热耐不行。

在穿甲能力上,地球技术所能做到的近似武器是A-10攻击机的GAU-8/A“复仇者”机炮,这种同样采用加特林原理的机载武器拥有4200发/分钟的射速,全速发射时后坐力甚至有让A-10失速的风险,它的穿甲数据是500m击破69mm均质轧制钢板。

也就是说,理论上人类拿A-10攻击机是可以消灭terran人族机枪兵的,毕竟69mm的穿甲威力超过了对方50mm的数值,射速也压制了对方,且一般情况下机枪兵不会捏一挺干不掉自己的武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护甲可以被“复仇者”攻破。

terran人族机枪兵身上最具科技的其实不是电磁步枪,而是他们的动力机甲,这种装备可支持多种极端环境下的使用,从宇宙星空到腐烂虫巢无所不能,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因为这种机甲的使用,才让机枪兵可以握持电磁步枪进行高射速的射击。

目前地球人类的这方面的技术是怎样的呢?先放张图。

呃,抱歉,放错了,这是地球科幻片里的,尽管它与陆战队员机甲比起来也是个甜薄脆。

真正的军用外骨骼长这样,不过它也仅仅是被放到军队中测试罢了,严格的说军队也只是个出资的风投方,未来的发展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例如电容问题,试问在电动车电池、汽车电池都没发生革命的时候,你怎么解决外骨骼的动力问题呢?更别说《星际》机枪兵已经脱离了单兵外骨骼的范畴,已经达到了宇航级单兵动力机甲的地步了。

不过如果抛开《星际争霸》,换成另一部《星河战队》,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场景,星星河战队的地球士兵完全是个战争渣(仅以电影算,原著《星河伞兵》还是很可以的)。

同样是描述未来几百年的故事(星际争霸是2478年,星船伞兵记不清了,应该也是百年后的未来),《星河战队》里的人类承平日久,统一的联邦制度以军政府的形式存在,虽然武器的科技含量挺不错,但军事科技的运用简直落后得令人发指。

《星河》电影里亮相的武器有:突击步枪、短突击步枪、狙击枪(动画)、战术核弹、多联装小口径高射炮、手雷、运输机、战斗轰炸机、星舰、火炮、动力机甲、战斗外骨骼(动画),可能还漏了一些,但大体都在这里了。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场低端的战争场面,人类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虫子,没有空军援助,没有远程炮火,没有重型作战单位,99%的时间里依靠一群拿着单兵轻武器的大头兵们作战。

当然,咱们谈论的是武器,也许星河的步枪比现代人厉害的多,他们的手榴弹似乎威力也超过现代的火药手榴弹,但在其它武器方面现代人类先进了不止一点,可以很明白的说,假如让美军去打这一仗,他们会用战斗机、攻击机、战轰疯狂犁地,会用炮兵群、火箭炮群、航空炸弹、战地布雷制造出大量的火力分割,会用成堆近70吨的坦克教虫子做人,仅直射加农炮的杀伤都胜过那一大片黑压压的“星河战队”。

开玩笑呢,现代人类哪还靠子弹打大规模的正面战争?叙利亚民兵造的煤气罐炸弹都比那些啪啪啪没鸟用的星河步枪有用。

再不济,放个查打一体无人机总可以吧?捕食者?全球鹰?死神?哈比?反正天上那么多星舰也没起到卫星的作用;空有一大堆运输船,宁愿拿来运兵也不肯装大炮洗地,不是有那种类似RPG的单兵核弹么?整几个运输机带一堆,见着虫群往下丢啊?

空有造星舰的科技,却失去了打仗的脑子,没有将可变现为战争技术的能力。

还有一部《绝密飞行》,相信不少人看过,影片中的高智能AI战机估计是最接近目前人类技术的东西了。它完全就是个飞行的“终结者”,还拥有高效的自动化任务能力,能进行异常复杂的空战。

目前自动化的武器AI已经存在,比如一些先进的无人机,它们实际已经具备了AI自动化的雏形,还有像美国X-47B这样的智能无人攻击机,它已经可以实现高度自治的任务飞行,包括自动起飞、着舰,自己规划巡航路线,进行武器选择和制定攻击流程,甚至能进行自主空中加油请示和加油对接。可以说,X-47B已经是最接近《绝密飞行》中高智能战机的现代武器了。

至于量子计算机,这个东西其实离我们也不遥远,2009年耶鲁大学制造了首个固态量子处理器,同年美国制造出手台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次年德国模拟出42位量子计算机,2011年人们证明量子计算机可用冯诺依曼架构实现,2013年谷歌和NASA被曝已经预定了量子计算机,2016年,中国构建出单光子量子计算机,2018年,首款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OriginQ Quantum AIO在中国合肥诞生,2019年,IBM推出了IBM Q System One量子计算机系统,可商用的。

剩下的事儿其实也挺简单,在计算机技术产生新一轮突破的时候,将一个足够先进的AI赋予给机载电脑就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家声称“第六代战机是无人战机”的原因,确实与有人战机比起来,无人战机更有可能成为天空的主宰。

最后还得说一部著名科幻大作《海底两万里》,凡尔纳之名每个科幻迷都不应该陌生吧?《海底两万里》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866年的过去,但在当年它是十足的科学幻想。这部科幻故事以一艘“鹦鹉螺号”潜艇为核心展开,讲述了船长尼莫带着一众乘客穿梭于海底的故事。

对当时的人来说,可以潜水的船算是个比较稀罕的话题,凡尔纳发表《海底两万里》的时间在1869年3月20日~1870年6月20日之间,现实中第一艘潜水艇是1620年荷兰人尼利斯·德雷尔发明的;1776年,美国的水兵埃兹拉·李驾驶一艘“海龟号”潜艇袭击了英国军舰,被认为是潜艇的第一次军事作战,但潜艇的第一个战果则得等到南北战争时期北军“汉利号”来完成了。

军用潜艇真正大发展时期需要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凡尔纳1869年的故事还真是个克缓释神预测。不过他的“鹦鹉螺号”依然领先了好几个时代——故事中的鹦鹉螺号是艘采用全电推动的“类核动力”潜艇。

好吧,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也叫“鹦鹉螺号”,它是美国1954年下水的新锐武器,水下排水量达到4040吨,长97.5米,宽8.4米,比长70米,宽8米的科幻鹦鹉螺号大多了。在此之前,人类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全达到凡尔纳想象中的技术。

与科幻作品中的“鹦鹉螺号”不同的是,后来的核潜艇直接采用长效核反应堆来提供电力,而科幻“鹦鹉螺号”则采用了一种奇怪的技术,它从海水中提取钠元素,再将其与汞混合,然后用这种合金替代本生蓄电池中的锌,继而发出电。

(注:本生电池,即德国罗伯特·威廉·本生博士发明的电池,它修改了格罗夫电池的白金电极,将阳极改为碳,将阴极改为锌,本生拿这种电池进行了水电解实验,并测定了锌和水的化学当量,证实了法拉第原理并发明出电量计)

不得不说凡尔纳的这种搞法有点任性,汞和钠混合得到的成分是钠汞齐,这种东西仅仅是还原剂而已,还能拿来制氢,拿来当电池……懂化学的朋友解释下吧。

科幻片源于现实,但科幻片亦有很大 的架空成分,所以我们通过科幻放眼未来时,得到的结果往往有点似是而非,毕竟科幻作家们只是逻辑和技术的推理者,我们可不能拿科幻片对号入座,拿他们去严肃的验证人类军事科技水平。

现实武器发展到科幻片里的什么程度了?

电磁炮已上舰,激光炮已上机,量子武器已上天。这些公开新闻都可查到,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