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把子性能怎么样?为什么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广泛使用?

“歪把子”是我们的叫法,因为它有个弯曲的枪托。鬼子管它叫“大正十一年式軽機関銃”,也就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大正”是年号,在昭和之前明治之后,从1912到1926,共15年。这是日本真正站起来的一个年代,他们东征西讨,意气风发得不得了。“大正十一年式軽機関銃”,意思就是大正11年的时候制造的轻机枪。

算过来的话,大正11年就是公元1922年。这一年孙中山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吴佩孚和张作霖的直奉大战正在爆发。

日本是个靠吸中国养分发达起来的国家,尤其是前面的发育期,他们的底子很虚,许多武器都得靠从外面买。

这买东西有不少问题,花钱就不用说了,日本也不富裕,关键是扫货还得有眼光,直到自己该买啥,而不是人家卖啥你买啥。

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军在装备了马克沁机枪的俄军面前苦战连连。在攻打旅顺南山的战斗中,日军一天就出现了4400人的死伤,以至于大本营方面接到电报后,人们反复确认“是不是多写了个0?”

日军并不是没有机枪,他们装备了大量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但他们当年认为“机关枪在野战中没有效果”,所以全部的机关枪都扔到第3军去了,很多野战部队完全没有机枪。

日本人后来将之推诿为“日军机枪使用经验不足”,以及“重机枪不适合日军突击行动”、“机枪脚架太高,与照相机差不多”。

后来日俄战争的奉天会战爆发,时任中佐的日本骑兵之父秋山好古被10万俄军围攻,因为秋山战前特别看重并强行让部队装备了机枪,这支日军放弃了骑兵战术,以挖战壕、架机枪的方式,利用11挺机枪硬是定住了阵地,直到援军到达。

总之,日本人也没总结错,几十公斤的重机枪确实不适合突击作战,它是防御战的利器,机动战的累赘。

这股思潮不仅影响着日本,也早就在欧洲进行着研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尽管重机枪堪称大杀四方,但轻机枪也已经初露峥嵘了。

被堵在堑壕中的欧洲人所总结的问题与日本人的日俄战争吐槽非常相似——防守方用重机枪和铁丝网,进攻方用步枪来压制和进攻,这不对劲!

重机枪没法跟随冲锋的步兵推进,攻方缺乏能压制对面的装备,冲锋的士兵完全得不到更好的支援。这也就是说,前线部队需要能和步兵一起行动的压制火力。

这促使大量的自动化武器被投入战场。除了轻量化的MG0815重机枪外,麦德森、邵沙、刘易斯等轻机枪也都登台亮相。

上图.仿哈奇开斯的三八式重机关铳

日本人在战争结束后的1919年(大正8年)总结了战争的经验,他们认为,日军很有必要装备轻量化的机关枪,而且这很适合日军战斗组织从中队细分到小队规模的变化。中队和小队应有不同层次的支援用武器。

而且,轻机枪的价格远比重机枪便宜,弹药消耗也小,能大量的配发;它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日军最契合也最需要的装备。

因为轻机枪如此重要,需要大量装备和关系到整体的战斗力,所以日本没有选择购买武器,而是由被誉为“天才武器师”的南部麒次郎负责轻机枪的开发。

这里面也有些其它原因,比如日本战后也受到了全球普遍的不景气影响,工厂倒闭,罢工不断,为了给企业找点订单,武器和装备的生产便成为重要的稳定工程。

到了大正11年的1922年,南部麒次郎总算是将轻机关铳给研制了出来,并于同年开始了列装,很快就在日军的演习中亮相。

只是,南部不知道发了什么疯,放着成熟的弹匣、弹盘、弹鼓不用,搞了个奇怪的弹斗供弹。

因为“轻机关铳”的装备,日军便将当年的3年式机关铳给更名为三年式“重机关铳”。

歪把子轻机枪的最大射程约2000米,和当时的三年式重机枪(射程2500米)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且使用了减装药子弹,因此还不好与步兵的子弹通用。

日本装备歪把子的速度非常快,翌年就将轻机枪配备给了全国所有的作战中队,让官兵们先熟悉这种新型武器。在接下来的年代里,日军不断的增加配发歪把子,将之真正变成了普及式的武器。

所以,尽管歪把子机枪并不是把靠谱的武器,但当时没见过世面的日本兵根本没得挑选,也不清楚别人的同类武器,他们只是尽己所能地学习和揣摩歪把子的用法和性能,以至于后来单独诞生了一个歪把子机枪的拥趸派,他们喜欢歪把子的弹斗供弹,喜欢沉重枪身和减装药子弹带来的舒适射击感,喜欢用更精确的机枪火力去点杀敌人,给他们一挺96或99都用不习惯。

而且,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再怎么说也是款“金贵”的武器,它可比士兵们手中80元一杆的38大盖昂贵得多,歪把子的价格在大正年为950日元,昭和初年为710日元,昭和7年(1932年)时为650日元,因1931年的918事变,日军开始疯狂的扩充军备,再次加强了轻机枪的生产速度。

截止1931年,日军共生产了和装备了5000挺歪把子,产量也节节高升,从大正年的每月100挺变为1940年的每月1000挺。

9·18事变也是对日军装备的一次考验,歪把子机枪此时还是初上战场的装备,所以一下子就暴露出很多问题。

如比较差的防尘性能,东北环境风沙较大,歪把子在沙尘飞舞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卡壳。而且为了供弹顺畅,歪把子会在装填时为子弹涂油,这也助长了粘灰的卡壳问题。毛病主要集中在不能顺利抽壳上。

在陆军士官学校的《兵器学教程》中,明确写明了歪把子“戦闘射撃における故障発生率は210発に1発なり”,即“战斗射击中的故障发生率达每210发就有1发”。

更搞笑的是机枪的携行问题,轻机枪是要跟着步兵一起行动的,但日本人并没有给沉重的歪把子设计提把。所以鬼子兵要么只能硬端着机枪跑动,要么就只能垫着厚石棉布强行去抓散热片,烫得骂不绝口。

日军很重视轻机枪的毛病,所以兵器开发小组很快成立了对策委员会,想方设法要解决歪把子的BUG。可惜歪把子的问题是根子上的,日本也不可能一下子放弃掉如此大规模装备的一款轻机枪,问题就被无限期搁置了,改为让士兵“克服”。

况且当时的日军战术编组已经从小队规模又细化到了分队规模上,实现了步兵的班组作战,轻机枪已经变成离不开的支援武器了。

但也正因为九一八事变带来了轻机枪的应用经验,日军还是设计了更新型的九六式轻机枪,并于1936年正式列装。相比脑残怪模怪样的歪把子,九六式已经是挺很正常的轻机枪了。

再后来,日本开始改革新武器和新口径枪械,7.7mm口径取代了6.5mm,他们又从九六式上面改良出了一款九九式机枪,可靠性和易用性又更上一层楼。可见,鬼子并不是傻,歪把子不过是时代局限中诞生的武器,而且这枪够老了。

歪把子性能怎么样?为什么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广泛使用?

基本找不出优点,真找不出

硬要说的话,那就是它的班组通用供弹具(5发的三八弹夹)理念走在前面,毕竟班组通用化供弹到了毛子RPK和AKM那会才实现。

不过鬼子也就是为了这个理念,造出了歪把子这种前所未有的奇葩轻机枪。而歪把子的不可靠,这个弹斗要背一半以上的锅

你很难想象哪个国家在二战时候会为了通用步兵供弹具而把某种枪械的供弹装置弄的这么复杂了,机械结构越复杂,可靠性越低。何况这个弹斗还是半封闭的,它的进弹口上边还有个油壶用来自动给油,一旦遇到个风沙天...弹斗子弹的砂子糊上油之后简直惨不忍睹。(这里特意纠正某个傻diao军盲自媒体说是副射手刷油,其实完全不可能,不管是92重机枪还是大正11,都是自动给油)

大正11本意是为了让步枪和机枪供弹通用,结果却是机枪在用三八的弹药是会出现枪口焰过大,枪声过大(因为歪把子枪管短),这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三八的全装药很容易让歪把子抽壳不顺,甚至抽断壳。结果就是,日本人还得给歪把子特供减装药...

你说前期为了通用供弹具图啥...

另外一堆的毛病包括散热片耗费工艺,结果效果不明显。两脚架太高导致射击火线过高(日本人本来就矮)。重心偏左,射击时候要注意往右转。没有提把,导致打热了枪管之后很难携行。瞄具在右边,射击姿势别扭等等。

至于为什么被日军广泛使用...我觉得应该是军国主义那套民粹主义作祟吧。但说到底 大正十一内部那套原理还是哈奇开斯的,供弹具的奇葩也让日本人后来模仿ZB26用了弹匣供弹。

歪把子性能怎么样?为什么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广泛使用?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即抗战军民眼中的“歪把子”,侵华日军所使用,二战时期的照片包括抗战题材的小说、影视剧中无处不在,成了日军步兵分队最主要的火力输出单元。

但事实上,侵华日军装备的歪把子量产并不高,日军装备数量较高的轻机枪是发射6.5毫米步枪弹的九六式轻机枪,以及发射7.7毫米步枪弹的九九式轻机枪。

歪把子轻机枪,发射6.5毫米步枪弹,与三八式步枪6.5毫米的5发桥夹通用,采取了非常独特的供弹方式,即畅开式的漏斗,一次性地压入6只5发弹夹,弹容量为30发。

较之主要对手中国军队捷克ZB-26轻机枪以及美军勃朗宁自动步枪装上两脚架冒充轻机枪的M-1918A1/A2的各20发弹匣供弹,输出的火力相对要猛烈一些。

因此,与步枪5发桥夹子弹通用,以及火力比较凶猛,相对20发弹匣供弹的轻机枪而言,是歪把子轻机枪的优点之所在,先期侵华日军装备的大都是歪把子轻机枪。

在缴获中国军队的捷克ZB-26轻机枪以后,此枪的高可靠性,包括射程和威力,让日军非常感概,于是,就诞生了捷克ZB-26和歪把子的混合体-30发弹匣供弹的九六式轻机枪,开始大量装备日军,成了二战时日军主流的轻机枪。

国军曾经在战场上收缴了大量歪把子轻机枪,但正规军却从来不装备,原因就是此枪质量太差,问题就出在畅开胸怀的漏斗式供弹系统,由于结构与供弹动作过于复杂,可靠性非常糟糕。

正因为畅开式的漏斗供弹不可靠,所以才搞了个油壶装在枪的弹斗旁边,以滴润滑油的方式润滑子弹,但雨水泥沙尘埃都影响了此枪的射击性能,导致歪把子射击时的故障率较高,可谓雪上加霜。

将5发桥夹,一只只地压进弹斗,此供弹方式,导致歪把子轻机枪对副手的依赖性非常高,弹匣供弹的轻机枪,只要旁边有压满弹的弹匣,射手换弹匣还是非常方便的。

但歪把子轻机枪就不一样了,需要一只只地将5发弹夹压入漏斗,确实比较麻烦,影响了歪把子轻机枪的持续射击。

综上,只能说歪把子轻机枪,侵华日军早期时使用较多,但此后被性能更好的发射6.5毫米步枪弹的九六式轻机枪,以及发射7.7毫米步枪弹的九九式轻机枪所取代,由于资源有限,日军舍不得将歪把子轻机枪退役,因此,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歪把子性能怎么样?为什么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广泛使用?

“歪把子”这个名字是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给起的,它的官方名字是“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军的制式轻机枪,所谓制式武器即指大规模统一装备军队的武器,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日军会广泛装备这种轻机枪。

至于“歪把子”轻机枪的性能嘛,确实是不咋地,全面落后于同时期的其他类型的轻机枪,即便连日军自己也认识到“歪把子”机枪的严重缺陷,而不得不在1936 年推出了九六式轻机枪来取代“歪把子”机枪,只不过日军机枪产量实在有限,无力为全军换装新式轻机枪,所以战争期间日军仍旧大量装备着歪把子机枪,出现在各大战场上。

“歪把子”机枪最大的缺点就是火力太弱,无法在短时间内为步兵提供强大的火力掩护,以达到压制对方火力点的目的。这种轻机枪使用和步枪一样的弹夹(6发),弹仓一次性最多可以放入5-6个弹夹,也就是说最多容纳30发子弹。连续的自动射击需要一名副射手专门在旁边负责供弹,表面上看起来较为合理,可在实际的作战环境中很难实现。副射手极有可能面临着无法紧跟上主射手或者遭遇伤亡等情况,这时仅靠一名主射手根本无法在射击的同时往弹仓里加装弹夹,火力的持续性大打折扣,难以发挥出机枪的压制作用。

除了供弹方式的不便外,还有就是“歪把子”机枪的射速实在太低了,该枪的理论射速是500 发每分钟,而实际作战时射速只有120 发每分钟,这使得“歪把子”机枪在和其他轻机枪对射时经常处于下风,被压制的抬不起头,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便可以轻松的对“歪把子”形成压制,如果是面对德军的MG-42轻机枪或者苏军的Dp轻机枪的话,那么“歪把子”肯定是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可以说“歪把子”机枪是二战期间表现最差的一款轻机枪,它完全违背了二战武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大趋势。

歪把子性能怎么样?为什么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广泛使用?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歪把子”是中国抗日军民给日本大正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取得俗名。大正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是日本在大正十一年,即1922年,定型并装备部队的一款班用轻机枪,也是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最多的一款自动武器。在中国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歪把子使用的是和三八大盖相同的6.5*50mm有阪步枪弹;由5发/弹夹或30发/弹斗供弹;理论射速500发/分;实际射速120发/分;有效射程600米;重量10.2公斤。采用导气室自动原理,楔闩衡动式闭锁机构。供弹方式为弹斗供弹。抛壳机构为打壳式,抛壳挺为一双臂杠杆。击发机构为击铁平移式,枪机框后部凸起即为击铁,靠复进簧能量击发。发射机构为连发发射,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一挺独具特色的机枪,但不是一挺十分优秀的机枪。首先,大正十一式轻机枪采用的这种供弹方式,结构与动作过于复杂。而这种机构动作的高复杂性,同时也就存在高故障率的隐忧。

其次,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在中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之后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更差。

最后,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人机工程很差,士兵操枪的别扭和麻烦。由于两脚架过长,火线过高,而且位置非常靠前,不便于发挥火力,正、副射手位置过于紧密,战场生存能力弱。

日本军队之所以偏爱“歪把子”,主要是受日本陆军作战思想的影响。日本陆军认为,步兵在作战时,步枪和机枪使用同一种枪弹,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战斗中弹药保障的方便性;同时还强调步、机枪供弹具通用,步、机枪同弹药、同供弹具,打开一箱弹药,步枪手可以直接使用,机枪手也可以直接使用;战斗中,可以把步枪手的枪弹收集起来供机枪使用;机枪坏了,或为了节省弹药,可以把剩下的枪弹分给步枪手使用。日本陆军就是围绕着这种思想,研制了大正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

实战是检验武器的唯一标准,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及在满州国与华北地区的后续战役中,日军得到的战斗经验使他们更加确信了机关枪可为前进的步兵提供掩护火力的功能。而大正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在实战中的表现不是十分理想,于是日本陆军便设计了96式轻机枪(“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用于取代大正11年式轻机枪。不过,由于当时日本生产能力有限。这个计划直到日本投降时也始终未完成。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歪把子性能怎么样?为什么在抗战时期被日军广泛使用?

为什么歪把子机枪被日军广泛使用?原因就是这是日本自己的机枪啊,不用歪把子用哪个?难不成用国军的ZB26还是德军的MG42?

歪把子机枪的正式名称叫做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1922年定型,成为日军制式装备。因大正十一年式机枪的枪托向右偏移,所以被中国人成为歪把子机枪。日军一线步兵班每个班都有一挺歪把子机枪,作为班用机枪使用。

这把枪其实不怎么样,故障率高。机枪的弹斗供弹方式就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歪把子满载是三十发子弹,用六个五发的弹夹供弹。这种供弹方式,导致的问题是射速慢、故障率高。

歪把子使用的是和三八大盖相同的6.5*50mm子弹,追求的是子弹通用。要求供弹具相同、弹药相同,拿出来的弹夹,要三八大盖可以用,歪把子也可以用。最初的大正三年式重机枪,使用的也是6.5mm子弹,九一八的时候就大量使用,结果因为威力不足淘汰,改用7.7mm的九二式重机枪。

歪把子采用的是减装的有坂弹,之所以减装,就是因为打了之后产生的压力过高,会出现故障。日军将三八大盖的有坂弹的火药减少,用于歪把子之上。歪把子的子弹包装上有个G,G代表的是genso,意思就是减装弹,6.5*50mm Arisaka genso。

而且这把枪在很多恶劣环境下总是出现高故障,冷了热了,空气干燥湿润,都会影响机枪性能。在泥泞肮脏的环境下作战,机枪很容易阻塞。而且这个开放式的弹斗,很容易进入泥沙之类的东西。这些问题使得歪把子在日军内部声名狼藉,基于这些问题,日军只能开发新机枪。

歪把子机枪还有个问题,就是抛壳力度过猛,需要为子弹润油,避免卡壳。油壶就装在枪的弹斗旁边,子弹通过的时候自动漏油。然而,润油之后的问题是,歪把子总会因为油和泥沙混在一起,导致故障。

PS:所谓机枪副射手在装弹之前用刷子刷油,这些指不定是哪个地摊文上抄来的,当副射手是烧烤师傅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