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是亡于李自成还是亡于满清?

正统亡于李自成,最终被满清彻底灭掉。很多人陷于一种类似无理取闹的矛盾中,一方面不承认明朝亡于满清,硬说明朝灭亡在李自成手中,而另一方面就硬说南明也是明朝正统。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灭亡的标志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①比如按照都城陷落为标志么,比如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然而安史之乱长安城也被攻陷,八国联军也曾攻入北京啊;②按照皇帝死了或者被俘虏为标志么?比如匈奴杀晋帝西晋灭亡,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俘虏北宋灭亡,然而明英宗也曾经被俘虏漠北,但明朝也没灭亡啊。

一个朝代是否灭亡,要看其国家机器是否完整,是否还能不能进行有效统治。都城失落可以收复或者重定,皇帝没了可以另立,只要是根基尚存。

明朝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王朝,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国都失落而且国君身死,所以被正史认作是明朝灭亡。然而明朝施行的两京制,北京沦陷南京仍在,也因为明朝特殊的制度,当时的南明仍旧保留着完整的国家机器以及百万规模的庞大军队,根基仍旧存在,完全有希望北伐或者至少扎根于江南维持统治。不过很可惜最终因为内部斗争四分五裂,被入关的满清趁虚而入而消灭。

明王朝是亡于李自成还是亡于满清?

把大明王朝比作一盆火的话,李自成是兜头一盆凉水浇灭了火焰,但不代表火焰熄灭了,这下面还有明亮的炭,还有星星点点的火星,只要加把柴,还能烧起来。

但是清朝却是把所有的火星全部熄灭,然后将灰全部挥洒,防止死灰复燃的可能,杜绝星火燎原的希望。

为什么这么说。

李自成的军队只是攻破了北京城,他所占领的不过是长江以北的一块,明朝还有半壁江山。

以李自成进城后的流寇做派,他不是迅速建立新的秩序,反而还是跟当年做流寇一样,吃大户。把那些大官都关押起来,严刑拷打, 要他们交钱。

完全还是土匪的思路。

你很难相信,他能坚持多久。

南京方面的政权如果能团结起来的话,说不定谁笑到最后。

当然南京方面是一群窝里斗的主,也很难成大事。

一群垮掉的造反者和一群窝里斗的旧势力。

活该关外的清朝得势。

清军入关的时候,他们打着的旗号是帮助明朝剿灭流寇,这帮南京的孙子们竟然信了。

他们天真的以为是吴三桂是郭子仪,清军是回鹘军,对应的李自成就是安禄山。

等他们看清这些人真面目的时候,他们干了什么还是窝里斗。

你说你是正统,他说他是正统。

还拒绝和农民起义军合作,说他们是流寇。

怎么样呢?南明的小皇帝一个个被消灭,从弘光到隆武到永历,一个一个死得很惨。

最能干的忠臣郑成功英年早逝,他们最后一个王牌也丢了。

大明灭于谁手呢?

外因说是李自成和清军,内因说是因为他们自己。

历史上没有那么假设,就不用从前面开始假设了。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明王朝是亡于李自成还是亡于满清?

要说明朝直接灭于谁之手,当然是李自成,是李自成的起义军打下明朝皇宫,逼死崇祯帝的,这其中也有满清的夹击作用。

但是这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明朝灭亡的根源在于皇帝昏庸,朝廷党争,宦官擅权,官员腐败,藩王和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拖累财政,失去民心,再加上部分天灾,就是有些人说的遇上了小冰河时期。

说起明朝皇帝,会发现一个规律,从朱元璋到天启皇帝,勤政的指数是越来越低,嘉靖万历祖孙两个更是多年不临朝。在此种情况下,就滋生出两大问题:宦官擅权和朝廷党争。这两个问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政令得不到统一有效的实施,所以内忧既不能解决,外患也不能平定。明朝后期,唯一一段时间能将外患暂时安抚下来的,恰恰是张居正独揽大权的时候,君少国却不危。因为张居正是有才干、有威严的独揽大权,他的政令可以畅通无阻,有战功的武将受到重用,内阁的争斗被他的威严强力压制。

但是,张居正死后,明朝又是一片混乱,天启帝常年游戏后宫府苑,阉人魏忠贤擅权,东林党党争激烈,中间派被双方激烈的争斗挤走赋闲。如果你去检索《明史》,天启和崇祯两朝本纪和大臣传,每隔几段文字就会出现一次魏忠贤,魏忠贤为了斗倒东林党,连带伤害了一大批中间派。有很多人说什么魏忠贤不倒,明朝不会亡。岂不知这类话都是魏忠贤的余党首先说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太监的言语。太监懂什么军国大事?魏忠贤本人进宫的时候都不识字,《明史》上有明确记载。

我看《明史》中,从熹宗本纪、庄烈帝本纪到魏忠贤本传,其中的血雨腥风令人心惊胆寒,多少大臣被处死,被流放,被革职,被挤出朝廷回家赋闲,甚至还有人被肢解。庙堂上是如此一片混乱,农民被逼着造反也就不意外了。这帮人只顾着党争,国事天下事,还怎么管,老百姓的死活还在他们的眼里吗?

等到崇祯帝继位,虽然革除了阉党,但是此人算不上一个明君,作为一个皇帝,一点自主意见都没有,东边的大臣说话他就向东,西边的大臣说话他就向西。本来内忧外患已经如此严峻,各地农民起义攻城略地,关外满清虎视眈眈,这时候应该拿出一点气势和威严来,去安定内部平定外部。可是崇祯帝犹犹豫豫,用人也不能不疑。

就说平定内乱,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为了解决国家面对的困局,崇祯后期的重臣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总体方针,把兵力集中对付内部的叛乱,对于关外虎视眈眈的后金则是以议和为主。不能说这种策略有什么太大问题。现在是内外夹攻,先搞定一个,总比分兵强。而且在杨嗣昌的主持下,一开始是见了成效的。皇太极也有了议和的意向,可是崇祯帝一听卢象升的谏言,又不坚定了,犹豫了,动摇了,最后功亏一篑了。

明朝亡国三百年后,有一位贱骨头的文人曾经写了一篇大作,其中评价崇祯帝说:“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着错误的路径走。他在初即位的时候,曾经发挥了他的“当机独断”,除去了魏忠贤与客氏,是他最有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

本来杨嗣昌使用“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已经把各地起义军强烈地压制了,特别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这种大股的起义军,几乎都快被朝廷打得山穷水尽了。可是因为崇祯帝听了卢象升的,不敢明确跟后金议和,导致后金急速来攻,朝廷不得不调拨平定农民起义的军队北上出关,致使内部的农民起义死灰复燃,如果站在明朝朝廷的角度去看,崇祯帝如此不坚定的行为,是导致内忧外患进一步加剧的导火索。说实话,先平定内乱,安定国内之后,与民以休息,慢慢再去找后金算账都不晚。看看于谦等人怎么对付瓦剌的,看看高拱张居正等人怎么对付俺答的。

崇祯帝自己失策,便把丢土失地的责任发泄到群臣的身上,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数年间,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此等滥杀,跟魏忠贤比也不遑多让了。

前期的皇帝昏庸,党争,宦官擅权,等等,导致明朝的统治日趋混乱,民不聊生,财政上也无力支撑平内抗外。

至于官员腐败和地方豪强及藩王兼并土地,拖累财政,则是明朝后期无力养兵的根源之一。这个问题不是崇祯帝能解决的。相对于明成祖的时候,只北京城附近就养了五十万大军,可是到了嘉靖朝,朝廷在东南连抗倭的几万大军的军费都捉襟见肘,到了崇祯时,面对内忧外患处处用兵,却财力不支。

钱都哪里去了嘛。朝廷上各种斗争不管百姓死活,自然收入减少,贪官污吏腐败贪污,自然财政减少,地方豪强和藩王兼并土地不交足税费,自然收入减少。国家财政无钱养兵,明朝却要处处用兵。内忧外患怎么平息啊。

而且相对于明朝前期中期群臣的刚烈,明朝末期的很多大臣武将,骨头也软了。看看于谦的北京保卫战,再看看投降李自成和满清的那些贱骨头。

难怪李自成也有点同情崇祯帝了,李自成《登极诏》里面说:"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君非甚暗,不敢苟同;臣尽行私,言之有理。

明王朝是亡于李自成还是亡于满清?

明朝亡于祟祯,祟祯一系列措施使大臣与君异心,在内帮助李自成肥己养奸,在外心向大清助寇,这样内外交困,而且还断绝了南下自保之路,不亡都不正常。

明王朝是亡于李自成还是亡于满清?

是被自己灭掉的。废除宰相制度后皇权过大,满朝文武全是皇帝打工仔,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宦官与东林党惑乱朝纲,制度已然崩坏,崖山之后无中华!

明王朝是亡于李自成还是亡于满清?

明朝实际灭亡于崇祯皇帝手里,以后的南明政权没有多少的实际意义!所以就从崇祯皇帝说起,这个皇帝对自身要求很严,从个人的本意来讲应该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但其的前辈确实不争气,留给他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

这样的一个烂摊子一夜之间加在其对肩膀上确实有些勉为其难!而他自身也有优柔不决,妄自尊大,疑心太重等等人格缺陷!虽然其努力了,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失败灭亡的痛苦结局!

大部分人说,明朝是被李自成灭亡的,所以再说说李自成。李自成也是一位底层的农民,也给政府打过工,但同样也是被残酷压榨和被剥削的对象,在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的同时,却有了杀人也要活下去的想法!尽管有些学者认为李自成等流寇对当时的社会及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这点不可否认,但从长远的,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进化史来讲,我认为李自成的造反对人类的解放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果没有陈胜吴广,也许就没有以后强盛的大汉王权,如何没有瓦岗寨的草寇,也许就没有李世民的大唐盛世!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及发展和维持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自己做的更好,才能造福百姓,才能长治久安!所以我认为明朝不是亡在李自成手里,也不是亡在满清政权,更不是亡在吴三桂陈圆圆手里,而是亡在自己手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