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是怎么样的皇帝?

他这么节俭清廉,为什么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

因为汉高祖与汉武帝的光辉实在太过耀眼,以至于其他皇帝黯然失色。汉武帝征战四海,但是如果没有前几代皇帝的默默付出与积累,也无法成就刘彻的千古之名。而汉文帝刘恒,就是其中之一。汉文帝,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仁厚与孝顺,也是唯一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皇帝。

与世无争,莫名登基

作为刘邦的儿子,刘恒的生母薄姬原本是楚汉争霸时魏王豹的小妾,后进汉宫成为刘邦的姬妾。虽然生下了刘恒,但是薄姬并不受宠,连带着儿子刘恒也被无视。

刘邦驾崩以后,吕雉放过了薄姬,母子俩前去封地代国安静生活,与世无争。“诸吕之乱”被平定以后,仁慈宽厚的刘恒被汉宫大臣迎接到了长安,成为了新君,也足可见其仁孝之名。

勤俭节约,宽厚待民

汉朝初期,因为秦末到楚汉争霸数十年,天下民生凋敝。所以汉朝最初几代君王都奉行着“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非常崇尚节俭。

文帝刘恒继续了高祖以来的无为而治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且以身作则。皇宫中的金银全都更换成了铜铁,即便宠妃也不能穿拖在地上的长曲裾,皇陵规模不大,而且陪葬品只有一些陶器与竹简,没有金银。

汉文帝在历史上不如汉武帝出名,正是因为他不出名,所以才成全了子孙的万世之名。因为当时的国力不够强盛,所以汉武帝甘愿默默做事,不愿意去折腾百姓去树立自己的威名。

若非“文景之治”作为基础,后来的汉武帝也不可能击溃匈奴,将“汉”的威名传扬四海。不出名的皇帝未必不是好皇帝,出名的皇帝也未必是个好皇帝。

汉文帝是怎么样的皇帝?

文帝,是刘邦的中子(第四子),名叫刘恒,薄太后所生,被封为代王。诛诸吕之后,被迎立为帝。

当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派人去迎接代王的时候,刘恒看不清形势,不知道是吉是凶,就找了占卜官来算算,卦文说,大王此一去,将会封为天王。

代王说,我已经是大王了,再封王什么意思?

占卜的人说,天王就是天子。

代王觉得有些道理,于是先让舅舅薄昭去见绛侯周勃摸摸情况。周勃就把群臣迎立的意思全部告诉了薄昭,薄昭回来对代王说,千真万确,不用再怀疑了。代王大喜,立刻安排套车赶奔长安。

代王没有直接入长安,到了高陵停下,派中尉宋昌先进长安打探虚实。宋昌到了渭桥,丞相陈平率领群臣已经等着了。宋昌放心回来,拥着代王驰至渭桥,群臣下拜称臣。代王这个时候还不太适应,连忙下车还礼。太尉周勃走过来低声说,大王,请借一步说话。宋昌警惕性很高,心想谁知道你要把大王带到哪里去呀,说,太尉要是说公事就在这里当着大家面儿说,要是说私事,代王不受私言。太尉于是跪下敬献天子玉玺与节符。代王非常慎重,说,咱别这里商量大事,还是到我王府从容计议。

到了代王府邸,群臣说,少帝刘弘不是惠帝的亲儿子,您是高祖的亲子,理应继承皇位。代王心里明白了,这就沉住气了,于是从容道,我德少才薄,不足以为帝。高帝还有弟弟,楚王刘交是不是更有资格为帝呀?群臣不想再啰嗦,全部趴在地上磕头坚决请代王继位。代王把身子转到西边,群臣就转到西边跪着,代王把身子又转到南边,群臣又转到南边跪下磕头。翻来覆去折腾了老半天,丞相陈平急了,大王不要再谦让了,不论哪个方面您都是最合适的接班人。代王说,要是宗室将相列侯都认为我合适,那我就答应了吧。于是接过玺符,成了名正言顺的天子。

太仆夏侯婴和东牟侯兴居先去清宫,把吕太后立的那个少帝赶出宫,代王当天晚上从代王王府进入未央宫正式执政办公。这个时候他最感激的是跟随他来长安的中尉宋昌,当天晚上就封宋昌为卫将军,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员,掌管南北军权。自己当代王时的郎中令张武仍然是郎中令,掌管宫中大小事务。有了这两个心腹在自己身边,刘恒就放心了。

还是不过夜,下诏书,大赦天下。按照汉时的律法,老百姓三个人以上不得无故聚会饮酒——同志们,你们偷着乐去吧,没事儿就能三五成群喝个酒唱个歌什么的,在那个时候可都是不允许的——为了庆祝新皇帝继位,全体国民可以以五天聚会饮酒的自由。于是万民感激涕零。

文帝这个人应该说是几千年专制历史上比较优秀的好皇帝。从他的应对继位这件事上来看,就可以看出为人非常谨慎,非常机警,处事比较果断大度,政治上相当成熟。继位后大赏诛除诸吕的功臣,废除了一些比较苛刻的律法。汉朝的律法都是继承的秦法,最不得人心的是相坐法,一人有罪,诛连家室。文帝首先把这一条废除了。

转过年来,立子刘启为太子,妻子窦氏为皇后。为表示祝贺,天下鳏寡孤独穷困以及年八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都赐以布帛、米肉。

文帝对群臣说,天下治乱都系于我一身,我也并不是一当了天子就什么都英明,我要是有什么过失,做决策办事情有不妥当的地方,希望你们告诉我。发现方正贤良、敢于说真话的人才,你们都要积极推荐。

还有,我们的法律尚存诽谤妖言之罪,至于什么是诽谤什么是妖言还不是凭有司来定吗?搞不好会成为闭塞言路的借口。群臣百姓都不敢说真话,在上的无从听到自己的过失,这怎么能保证决策科学,怎么能吸引天下的贤良之才呢?必须马上废除这样的恶法。

这些应该都是发自肺腑的实话实说,看不出是英雄欺世的虚伪之词。

《史记》说,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文帝做了二十三年皇帝,活了四十七岁,临死时下遗诏交代,天下军民守丧三日即可,三天之后即可除孝服。不要因为我去世禁止老百姓婚丧嫁娶。务必要薄葬,不要浪费。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无数,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还真不多。

所以司马迁称赞文帝说,“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

汉文帝是怎么样的皇帝?

提到文帝不得不提他的儿子景帝和“文景之治”!

文帝名叫刘恒,是刘邦的儿子,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179-157年)。景帝名叫刘启,是文帝的儿子,在位十六年(公元前156-141年)。文景统治的四十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是西汉社会经济向上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个局面的出现,是在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之后造成的。汉初以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提出并且收到一定效果的。

西汉建立后,社会经济一片凋敝。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死者过半。那时,连皇帝都弄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子,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面对着这种形势,恢复和

发展封建经济,成了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当务之急。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所以刘邦以来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实际上就是稳定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文景两代,大力推行这一政第,因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

文帝曾经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意思是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理国家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采取的办法,首先是减轻田租。有时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而税一”,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即免收田租。景帝时还把田租“三十税一”正式定为制度。人头税也有所减轻。汉代人头税称为算赋,民年十五岁到五十六岁,每人每年交纳一百二十钱。文帝时曾减为四十钱。徭役也有所减轻。文帝时把原为一年服役一个月的办法,改为“三年而一事”。文帝对役使民力也比较慎重。有一次,他想盖一所露台,召来工匠估算,要花费黄金一百斤,约当中等人家十家的家产。文帝觉得费用太重,就把这项营建的计划取消了。文景时还一再下令,让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免“成卒给输费苦。”这就是所谓“轻徭薄赋”。

与此同时,还在刑罚方面有所减轻。文帝时,作了两点改变:一是废除连坐收孥法,即对犯罪人的全家老小不再司治罪,对犯罪人的妻、子不再罚作奴婢;二是废除肉刑,即黥(在脸上刺字)者改为城旦春(男子修城,女子春米),当时(割去鼻子)者答(杖打)三百,当斩左趾者答五百。景帝寸又减轻了笞刑。这就是所谓“刑罚大省”

以上措施,其目的在于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并不是为农民。“轻徭薄赋”,是在人民很穷,没有什么东西可拿的况下采取的。由于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所以这种“轻徭薄赋”政,对地主有利的。正如东汉史学家荀悦所说,这是“造足以豪强”的措施。“刑罚大省”,是在基本上继承秦背法的前下,对某些酷刑所作的改变。比如废肉刑、减答刑,实际是“加笞者,或至死而答未毕”,人被打死了,而刑还没有导用完,“幸而不死,不可为人”,不死的,被打成残废。封建史学家早已指出这是“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由此可见,文景的上述政策,完全是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策。

当然,文景的政策,是适当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当时封建经济还是起了积极作用的。恩格斯指出:政治权力如果“按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袖和方向

作用,”“经济发展就加速了”。汉初以来,特别是文景时的政治权力,正是在某种程度上按照合乎封建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的,所以,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快一些。

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和武帝初社会和国家都已比较富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些话不能都信。所谓“民则人给家足”,就不是指的广大农民。尽管当时农民的情况是西汉时期最好的,但他们仍然处于穷困状态之中。

封建统治者保护小农经济,实际上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从事辛勤劳动,为地主阶级及其国家提供剩余产品。因此,这种保护政策的结果,必然是富了地主,穷了农民短短几十年,封建国家还源数积累了那么多的粮食和钱财,都是从农民身上搜括来的。同时,官僚、贵族和富商,也通过兼并和掠夺,集中了大量的财富。据史书记载,家产千万甚至万万的官僚和富商,已经不在少数;田产千余顷的官僚地主,正日渐增加。而农民却逐渐走向破产的道路。他们的耕地很少,据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简牍记载,一个名叫郑里的地方,有25户贷粮户,平均每户只有土地24亩多一点。那些很少土地或没有土地的农民,只得“耕豪民之田”,变成地主的佃农。在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剥削和压榨下,农民的日子很不好过。关于农民生活情况,晁错有一段描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皱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当时人民生活困苦的事实,就连文帝、景帝自己不得不承认,他们曾在诏书里说:“岁一不登(登是收成),有饥色”,“岁比(屡屡)不登,民多乏食,天绝天年。”一年没有收成,农民就要挨饿;连年不收,农民就要饿死。这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事实证明,所谓“文景之治”,完全是建筑在农民血汗和穷困基础上的地主阶级“盛世”。恩格斯说过:“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进一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文景之治”的情况,正是这样!

汉文帝是怎么样的皇帝?

汉文帝,名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开创我国封建王朝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接下来从以下几方面对他进行评价:

第一、励精图治,爱民重农。首先,文帝即位后,清除吕氏势力,重用周勃、陈平等功臣,封立宗室;其次,汉文帝信奉“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他重视农业,着力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田租税率;尽可能取消国家的兴作活动,不轻易征发民众;允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渔盐资源,促进盐铁发展;对周边少数民族维持友好关系,避免给百姓带来劳苦。这些措施使流民归田、粮食丰收、百业兴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再次,废除连坐法,减轻刑罚。

第二、自律节俭。文帝大力提倡并躬行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都没有增添。他平日里只穿一身黑色粗布衣而已,他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穿拖地长裙。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只使用瓦器,也不修高大的坟堆。

第三、仁德施政。废除连坐法、肉刑等苛法,减轻刑罚。

总的来说,汉文帝是一个备受赞誉的好皇帝,励精图治,爱民重农,自律节俭,仁德施政。

汉文帝是怎么样的皇帝?

汉文帝刘恒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其事迹被收入“二十四孝”之中。

汉文帝

有一次,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生病了,御医、术士都表示无能无力,这可急坏了刘恒。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刘恒显然例外。薄太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作为皇帝,处理完繁忙的政事,还坚持每天亲自喂母亲吃药,晚上守护在太后的身边。而且,每次煎完药,刘恒都要亲自尝一尝,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等到自己认为可以了,他才会把药端到母亲的床前,喂给她喝。

汉文帝亲侍母病

当然,汉文帝不仅对母亲孝顺,推己及人,对天下人亦都有一颗仁爱之心。汉朝初年,承袭秦制,刑法严苛。当时有个医生淳于意,按照法律被判服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刻字,割掉鼻子,砍去左脚或右脚等),要押解到京城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最小的女儿淳于缇萦,不辞辛苦来到长安,上书给汉文帝,言辞悲切:“我是淳于意的小女儿,名叫淳于缇萦。我父亲……要受到肉刑的处罚,我不但替父亲伤心,也替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死了不能复生,割了鼻子不能再长起来,砍了脚不能在接上,脸上刻了字也破了相,以后虽然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献身当官家的奴婢来抵赎父亲的刑罚,以便使父亲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被淳于缇萦孝敬父亲并自愿代父受刑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他也觉察到肉刑并非仁德的为政之道,于是昭告天下,正式废除了肉刑。

汉文帝墓

汉文帝的这两件事,体现出了一种很优秀的品质:就是要有仁爱之心。

汉文帝是怎么样的皇帝?

我的评价是:谦恭宽厚,千古仁君。

关于汉文帝,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孝文本纪》一章专门记述,不读不知道,一读,就被他暖到了。

汉文帝,名刘恒,高祖刘邦第四子,母亲薄太后(薄姬),即位前封代王。论名气,他可能比不上老爹刘邦和孙子刘彻,但从史实上来看,他的功绩绝不比这二位差。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讲,在文帝治下生活,肯定要比高祖和武帝之世舒适。

一、道德的楷模

  • 宽仁:

文帝待手下臣子极为宽大,有时竟至于显得有些纵容,算是以德服人的模范和标杆。如吴王刘濞假称有病不上朝,文帝明知他消极怠工,但却大方地赐给他手仗。当时朝廷中的许多大臣如张武受了贿,文帝发觉后,不但不怪罪,反而自掏腰包,给受贿的大臣发红包。你看,如此作法,怎能不让手下死心塌地呢?

而且,文帝的仁慈更是延及了一般民众。他回到做诸侯王时的代地时,赐给当地的老百姓“牛酒”。在位十七年时,他得到了一个刻着“人主延寿”的玉杯,便下令天下百姓饮宴欢庆。特别是在后元六年的时候,天下大旱,又闹了蝗灾,他让诸侯不纳贡,开放粮仓赈济灾民,更是彰显了出了仁君本色。有这样一个可靠的帝王,老百姓又怎么能不爱戴呢?

  • 谦逊:

作为一个帝王,文帝的谦逊更是让人肃然起敬。他刚即位的时候,大臣建议他早立太子,他说自己德行不够,立自己的儿子会加重自己自己不德的罪行。

《史记》原文中说道:

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於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朕甚不取也。

这一番话说下来,真是让是感动得一塌糊涂,直感觉这个皇帝真是谦逊到了极点。

  • 勤俭节约:

汉王朝,几乎是在战争的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所以除了奉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外,皇室自己也得自觉削减开支。在这一点上,文帝的表现堪称典范。即位之初,他就为了节省军费开支,裁撤掉保卫自己的卫队。他曾经想修建露台,但召来工匠一核算,要花上百斤黄金,他就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还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他的这种节俭之风还影响到皇宫的生活,他的宠妃慎夫人,穿的衣服不得拖至地面,用的帏账不得用文绣,为自己选的陪葬用品,不用金银等贵重金属,而是用瓦器。可谓是节俭到了极至。

二、治世的明君

文帝不仅是道德的楷模,而且在治国理政上更是一把好手。

  • 封赏功臣:

作为一个俭省到极点的人,文帝在和手下打交道时,却又是极度大方。刚刚坐上皇位,他就厚赏了迎立的功臣周勃、陈平、刘章等人,增加他们的封地,而且还赏周勃黄金五千斤、陈平两千斤、刘章一千斤,此外对于一直追随自己的旧臣如薄昭、宋昌等人,他也同样不吝封赏。大把的爵位和金钱撒下去,换来的却人心的归附,这也是他能以一个选举制领袖的身份,得以迅速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

  • 修缮律法:

即位不久,文帝就亲自操心起了国家法律。他认为,目前所实行的“一人犯法,全家连坐的法律”,既不合理、也不人道,应该予以废除。

他的理由是:

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

在他的坚持下,连坐之法得以废除。且看他的这种胸襟和见识,哪里像一个几千年前的老古董,简直就是古代的民权教父。即位十六年的时候,他还借“缇萦上书”事件,废除了肉刑,使得那些犯有轻微罪刑的人能够有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

  • 招贤纳谏:

文帝二年的时候,天上发生了一次日食。文帝认为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所以下令: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这一举措,既为那些胸怀王佐之才的能人打开了为国效力的通道,又为国家选拔了急用的人才,可谓是一举两得。

  • 平定外忧内患:

外忧即北方的匈奴。文帝时,匈奴多次派兵骚扰边境,如文帝三年五月,匈奴侵入北方,在北河一带为患,文帝派灌婴出击,匈奴走。十四年,匈奴再次南侵,攻打萧关,钉了汉在当地的都尉孙卬,文帝派张相如、董赤、栾布等出击,匈奴逃走。如此反复,汉王朝可谓是疲于奔命,终于在后元二年时,与匈奴和亲,才使得两国维持了表面的和平,为汉王朝争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内患即国内的诸侯王作乱。按理说,在文帝这样一个宽厚的皇帝下边做臣子,诸侯王应该要安守本分才是。但是,别人当皇帝,总不如自己当皇帝来得爽快,所以总有那么一两个诸侯王挺而走险。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趁文帝征伐匈奴的机会,起兵反叛,文帝命陈武率军讨伐,扑灭了叛乱,但文帝赫免了除刘兴居外众人的罪,又一次彰显了仁居本色。

三、总结

这样一位既有主见,又能听取别人意见,既宽厚仁慈,又杀伐果断的君主,怎能让人不敬?怎能让人不爱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