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所说的发配宁古塔中所说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清朝宁古塔将军辖地,大致上就是后来吉林将军所管辖的广大东北地区,大致范围就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两岸,西到松花江一带,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区域,全都属于宁古塔的管辖范围,非常广阔。
顺治帝福临时代的宁古塔地域辽阔,后来因为区划改变而逐渐缩小。清朝的宁古塔,是东北的边防重镇,除了管理东北之外,最著名的就是作为流放之地存在。根据清朝典籍记载。宁古塔地处辽东之北,去京城千里,终年封冻大雪纷飞,苦寒之甚天下所无。清朝传闻,世上若真有黄泉路,倘若到了宁古塔,那十个黄泉也都不怕了。宁古塔的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在清朝有很多人宁愿死,都不愿意被流放到宁古塔生不如死。清朝晚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了大量的领土,当年的宁古塔大部分的管辖区域,如今大多都已经不复存在。
清朝所说的发配宁古塔中所说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宁古塔是清朝时期,发配罪犯改造的地方。
宁古塔不是“塔”,“宁古塔”翻译成满文就是“六个”的意思。
相传后金女真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住此地,然后兄弟6人开疆扩土,逐渐扩张越来越大地盘。因6个兄弟所在地,故名“六个”后译名为“宁古塔。”
宁古塔是后来定鼎北京,清朝的发源地。换言之,是清朝老根据地。
宁古塔有新旧2城,相距大约50里地。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
新城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所在地。
宁古塔在古代属边远贫穷、苦寒之地。
旧时,这里环境恶劣,风雪如刀,气候异常,居住环境十分艰苦,很适合罪犯改造。
清朝皇帝为什么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呢?
一、让这些犯错误的官员或百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在广阔的土地上锻炼锻炼,镀镀金,受受难。接受关外风雪的洗涤和历练。
二、据《清史稿》史书记载,发配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目的就是让这些犯了罪的重臣,接受老根据地人民的监督改造。必定发祥地民风淳朴,如果有风吹草动,会及时处理。
比如,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如何英明,如何伟大之类的话,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昭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许多无辜人员受到株连。康熙看过奏折后,认为涉案人太多,打击面太广,加之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了,他也想讨个吉利。于是只判决戴名世一人死罪,家人赦免。
对方孝标,因其已过世,只是将其子及家人一并发往宁古塔改造。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加关注――关注头条号精彩内容)
清朝所说的发配宁古塔中所说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宁古塔,清时宁古塔将军驻地,分新旧两城,新城即现在的宁安市区,旧城在去此不远的海林市。
根据手机相片显示日期,2015年12月22日,我曾去宁安市的渤海国上京遗址一游。
宁安市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当时从牡丹江过去火车票价大概是5元左右。
我先去那边找了一个神交多年的故友,我们从没见过面,不知怎地在网上认识,她曾说自己是黑龙江人,那时我便开玩笑的说起宁古塔。
直到我上牡丹江去给一个沈阳老板干活,有一晚在朋友圈发了一首南拳妈妈的《牡丹江》,又配了两句文字,大概是说早在歌里听过此地,如今终于有缘来到之类的酸不拉叽的话,不想为她所看到。那时我们已经有两年多不曾聊过,却蒙她看得起,给我回:“啥时候来我的地盘了,也不让我尽一下地主之谊?”
于是我方才知道她是牡丹江人。又跟着聊了一会儿,确定了她竟然真的是宁古塔人氏。
宁安,古称“宁古塔”。
遗憾的是时隔多年,她仍然对宁古塔这个词语本身毫无兴趣。
我只好又给她这个正宗的宁古塔后裔普及了一遍宁古塔所由者何:
你常看清宫剧吗?
不啊。
……可惜,你要看的话,会听到里面皇上震怒时经常有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就是我们宁安?
是的!我送了她一个大大的惊叹号,甩手就截了一张屏过去。
宁安,原名“宁古塔”。清初流人方拱乾撰《绝域纪略》载:“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于阜,满呼六为宁公、坐为特,故曰宁公特,一讹为宁公台,再讹为宁古塔矣。”新编《宁安县志》称:“‘宁古’为满语,汉译为‘六’或‘六个’,‘塔’是满语‘特’的讹音,汉译为‘居址’,合译‘六居址’,是指当时宁古塔地面上的六个大部落而言。”可是她仍旧兴致不高,只说,“一定要来找我喝酒!”
是啊,我们一直关系很好,她佩服我的历史不错,之前曾在网上叫我师父来着。
后来老板的活儿一天比一天少,等钱也很辛苦,无所事事了半个月之久,行将崩溃之下,我搜了几个地方:威虎山影视城、宁古塔旧址、上京渤海龙泉府遗址。打算一一走遍。
又因为预算太过有限,便首先排除了需要门票车费又贵的威虎山影视城,一心奔宁安而去。
承她招待,请我好吃好喝,又请我看了一部《寻龙诀》,全了从前之义。当然其时君有妇妾有夫(我已婚,她有男友),也光风霁月,绝无不可告人之事。
她名字中有个“xia”,我先前以为是“霞”,没想到是个大气之极的“侠”字,确实大有豪侠风范,诚如胡夫人之与胡一刀,虽在跌打医生阎基看来,是“貂蝉嫁给了张飞,观音娘娘嫁给了判官”,但后来证明,他二人实是天作之合,一样的豪迈,一样的深情,胡夫人是嫁给了真正的爱情。
希望我这妹子今日已找到了她的真命天子,找到了能配得上她的胡一刀,但一定要比胡一刀夫妇更幸福。
后来我毕竟没寻到那块“宁古塔将军驻地”的石碑所在,查资料说驻地分新旧两城,新城在如今的宁安,旧城实则远在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相距威虎山影视城不远。
第二天我去了上京遗址,冷到抽搐,忽想那时发配关外的士子文人,天气比现今更其寒冷,而且御寒手段也没现在丰富,身单衣薄,来到这荒原里,却是与“披甲人为奴”,那是怎样痛不欲生且朝不保夕的生涯啊!
在遗址的广大区域内,因是隆冬,也无游人,我是一分钱没花进去游览了半天,拍了很多照片如下:
清朝所说的发配宁古塔中所说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地名,是清朝设在关外的罪犯流放场所,旧城在今天的海林市长汀镇,康熙五年(1666年)迁往新城(今牡丹江市的宁安市)。
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的六个儿子曾居住此地,满语中的“六”音为“宁古”、“个”为“塔”,满语“六个”音为“宁古塔”,故称这个地方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宁古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大清控制黑龙江流域的重要战略基地,在当地有大量驻军,由于当地地广人稀,为加强宁古塔的建设,清政府往往将犯事的罪犯及家属流放到宁古塔,到当地服苦役,一旦被发配到此基本上就等于判了死刑,简直是人间地狱。
宁古塔气候恶劣,人烟荒芜,除了宁古塔附近有人,其他地方连个人影子都没有,到处都是森林、沼泽和野兽,就是让你跑都跑不了。
宁古塔是全国官员和文人墨客心底最不吉祥的魔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渊源,许多流放的官员一听到宁古塔这三个字,经常会当场昏厥过去,有的宁可自杀也不去;流放人员到了这里,其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坠入无底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走得出来,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宁古塔成了许多人的噩梦。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顺治到乾隆年间有上万人发配到此,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著名诗人吴兆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到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模式,让他们学会了耕种,使农业耕作得到了发展。
宁古塔是个苦寒之地,冬季常常是零下三四十度的极端寒冷天气,又缺衣少食,一般人根本上熬不过冬天,被流放的多是关内人,他们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士子儒生甚至是皇亲国戚,平时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哪受得了这般的饥寒交迫,多死于水土不服或酷寒,能存活下来的非常少。
通往宁古塔的路就是一条黄泉路。
宁古塔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阶级利益,对犯罪人或反抗者进行惩罚镇压的一种手段,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在法律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下改造罪犯的一种形式,它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清朝所说的发配宁古塔中所说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发往宁古塔,是古代一种比死亡更令人胆寒的刑罚。
清朝时皇帝的一句“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就是某些大臣的噩梦开始。
宁古塔,并没有塔。
相传,清皇族有六个远祖兄弟在此。“六”在满语中发音“宁古”,“塔”是“个”的意思。即兄弟六个在此,各占一方。
宁古塔是苦寒之地,气候恶劣,人烟荒芜。零下四五十度的极端寒冷天气,到处都是森林、沼泽和野兽,在那个缺衣少食、缺乏御寒手段的年代。谁如果被流放到这儿,很少有能熬到头的。
被流放的人都是关内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平时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从北京到宁古塔,4000多里路,走一趟大约需要小半年。
一路上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在去往宁古塔的半路上,往往就倒下了,不是冻死了,就是饿死了,抑或是累死了,或者是窝囊死了。
流放,虽轻于死刑,却生不如死。
谚语说“流放到宁古塔,十个黄泉路都不怕。”足以看出,流放到宁古塔有多阴森可怕。
那个时候,一说流放到宁古塔,基本就等于生命到尽头了,等于客死他乡了。
古代的宁古塔,大约在今天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
那里有悠久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沧桑。
清朝所说的发配宁古塔中所说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宁古塔就是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县,是满清的发祥之地,在古代属边远贫穷、苦寒之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