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有多垃圾?
“宋朝到底有多垃圾”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人自然也与垃圾无异。宋朝的确被塑造成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对宋朝来说并不适用,因为宋朝相对于侵入中原的辽、金、蒙古,要发达得多得多。
先是经济领域,北宋宋仁宗时代,当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9200万两,而偏安江南的南宋,最高峰时的财政收入每年超过1.2亿两,汉朝被载入《史记》中的富商,在宋朝只能算个中等家庭。虽然每年都要给辽、金等岁币,但与宋朝巨额财政收入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文化领域,别的暂且不提,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独占了六个。因为“重文轻武”的制度,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而赵宋皇帝的文化水平也是历代皇帝中所罕见的。宋徽宗虽然是个昏君,但不能否认的是,徽宗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让人瞠目。科技领域,由于抵抗外敌与发达的经济促进,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宋朝的各种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出现在宋朝,火器广泛应用于抵抗外地,而指南针大规模应用于海外贸易。各种航海、农业、水利科技纷纷出现。
更为人称道的还是宋朝市民阶层的崛起,中国古代维持千年的宵禁制度在宋朝崩溃,人们真正开始有了夜生活,城市商业也真正繁荣起来。
而为人诟病的军事领域,宋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大多因为内部斗争,而非军事实力不行,否则弱小的南宋何以抵抗横扫欧亚的蒙古帝国长达半个世纪?
宋朝到底有多垃圾?
辛弃疾、李清照、陆游……中下层军官等,爱国军人、男人、女豪杰很多。但是……(😄😄😄)软骨汉汗秦桧当道,以“莫须有”的大罪,杀岳飞父子,伤了爱国将士的心。谁再会为朝庭卖命?故文天祥只能哀叹伶丁洋了。
上图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在中山南区的故居。已成一小庙。
此塑像就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他后来投降了,还是被毒死了。没弄个好死。悲哀哉。。
宋朝到底有多垃圾?
我对宋朝的看法其实非常复杂,一方面宋朝确实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巅峰,科技方面,四大发明里面就有三个就是宋朝开始得到大发展。文化方面,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个就是宋朝的,宋朝的歌词戏曲和文学在宋朝发展到顶峰。经济方面,农业社会主要看的是人均粮食产量,而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宋朝时期达到历朝历代最高,人均1450多市斤。但是宋朝在赵光义开始重文轻武,不仅丢了燕云十六州,还给敌国赔钱割土地,导致靖康之耻,北方大部分土地沦为金国的版图。还有赵构,明明岳飞打北方打得好好的,但是赵构为了求和发了十二道密令召回岳飞并把他杀害,可见宋朝窝囊到什么程度。此外宋朝开始发展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这也就为后来的明清开始文字狱八股取士奠定了基础。所以宋朝既是中华文化巅峰,也是中华文化开始走下坡路的节点。
宋朝到底有多垃圾?
王夫之的宋论把宋朝是个什么档次的朝代说的一清二楚,孤秦陋宋。”圣人坚揽定趾以救天地之祸,非大反孤秦、陋宋之为不得延。”--《黄书·宰制》
“陋宋”之“陋”有以下含意:一是陋于术,即玩弄权术;“自赵普献猜防之谋,立国百余年,君臣上下,惴惴然唯以屈抑英杰为苞桑之上术。”赵普献杯酒释兵权之术,于是全国上下都以武臣握兵权为天下之祸,唯恐剪之不快。窜李纲,斩陈东,杀岳飞,死李光、赵鼎于瘴乡,去韩世忠、张浚之兵权,自以为天下就太平了,“呜呼!宋之所以裂天维、倾地纪、乱人群、贻无穷之祸者,此而已矣。”
二是陋于人;即没有人材,缺乏治理天下的人材。“夫宋之所以财穷于荐贿,国危于坐困者,无他,无人而已矣。”实际上两宋人材济济,文臣如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李纲……武臣如杨业、韩世忠、岳飞、……但两宋人材由于宋政权的陋术与猜忌之心,轻则被贬窜,重则被诛杀,英雄无用武之地。如陆游、辛弃疾一个个只能“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三是陋于言;朋党对立,君子小人对立,书生意气,相互攻击,讲假话空话,误国害民;“宋之中叶,上书言因革者,牍满公府,而政令数易,朋党争衡,熙、丰、元、绍之间,棼如乱丝,而国随以敝……鬻口舌以希利赖者,小人也,塾师也,祸福唯其妄测,文义唯其割裂,得利焉而情尽矣……赏之而政刑乱、朋党兴、廉耻丧、风俗靡,自非奸雄之媚众以窃国,几何事此而不亡?此治乱之枢机,不可不审也。”
四是陋于时与势,没有及时抓住时机;王夫之认为,“在昔继迁死,德明弱,傥从曹玮之请,捕灭之,可以震詟契丹者,彼一时也,席太宗全盛之余,外无澶州纳赂之辱,宋无所屈于契丹,内无军士各散居归农之令,兵虽力未有余,而尚未自形其不足。且继迁肉袒称臣,与契丹为唇齿,则威伸于德明而契丹自震,固必然之势也。”这是一次很好的恢复华夏区域的时机。宋代时机并非仅此一次,澶州讲和之后,又有第二次机会。其间四十一年完全可以休养生息,厉兵秣马,与辽或西夏处于相持之时,要有自强之志,待民以宽,改革行政,积蓄财赋,养精蓄锐,作富国强兵之计。其后双方休战,前后几乎百有余年,此时此刻,宋完全可以“藉以自振”。可招兵买马,于北方置强兵悍将,勤奋训练,等待时机;就是到了徽宗时期,以财赋言。“尽天下之所输,以捍蔽一方者,自有余力。以兵力言,他日两河之众,村为屯、里为砦者,至于飘泊江南,犹堪厚用。周世宗以数州之士,乘扰乱之余,临阵一麾,而强敌立摧,亦非教练十年而后用之也。以将相言,宗汝霖固陶侃之流匹也。张孝纯、张叔夜、刘子羽、张浚、赵鼎俱已在位,而才志可徵。刘、张、韩、岳,或已试戎行,或崛起草泽,而勇略已著。用之斯效,求之斯至,非无才也。有财而不知所施,有兵而不知所用。无他,唯不知人而任之,而宋之亡,无往而不亡矣。”两宋没因内乱而亡,不是百姓没反抗,而是他们能力被限制两宋期间共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400多场,北宋期间规模较大的有五次:公元993-995王小波、李顺起义;996王鸬鹚;1043王伦;1047年王则;1077年廖恩等。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当属1130年爆发的钟相杨幺起义,这场战乱聚众40多万,前后持续20年。宋朝实行募兵制,精锐的禁军和地方的厢军都是吃皇粮的专业军人,为了表明特殊身份,他们脸上都被刺着字。此外,北宋时在北方沿边的河北、河东、陕西等地也有部分民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当地军队防御外敌。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基本没有系统接受军事训练的机会,所以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可想而知。宋朝武装力量的核心-禁军有一半安置在京城及周边,剩下的一半则分散在军事重镇,如此一来,朝廷永远可以压制地方,有效避免了中晚唐以及五代时军阀拥兵自重的危险,同样也保证了对农民反抗力量的压倒性威慑和打击能力。
赵匡胤篡权后,为了稳固统治,对造成军阀割据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对于五代时日益严峻的土地兼并现象则视而不见;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在四川及江淮以南地区,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不得不依附于土豪地主,跟农奴、奴隶毫无区别,直至宋仁宗时这一情况才得以缓解。
在南宋时这一情况依然没有改观。宋理宗时期,孙梦观进言:“迩来乘富贵之资力者,或夺人之田以为己物,阡陌绳联,弥望千里。”刘克庄则描绘了富人家收获时的壮观场景:“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为“开辟以来未之有者””而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的横征暴敛,“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也就是说,老百姓累死累活还满足不了宋朝廷的征役,而豪官大族富可敌国却无交税之忧,由此导致弱肉强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那么宋朝百姓是被怎么横征暴敛的?
两宋的税负创历代新高,主要的两税(夏秋两季征收的田赋和资产税)比唐代多6倍;此外还有人头税,为了避免家庭人口过多带来的沉重负担,江南甚至盛行杀婴习俗《宋会要》“福建路溺子,...所有江南东西、荆湖南北路溺子,虽有大观四年四月敕“生子而杀,刑名告赏”...
大文豪苏轼也在《与朱鄂州书》中记载:“言鄂岳间田野小人,例至养二男一女,过此则杀之。”
二宋劳役则有押运官物、督征赋税、抓捕盗贼、在衙门做杂务等,前两项尤为残酷-把东西运丢了或者没收到税,办事人要承担由其带来的连带损失;如果倾家荡产还赔不起的话,那就坐牢吧。(这就能明白,为何《水浒传》中杨志丢了生辰纲后会想要自杀)
两宋之所以对外军事无力,除了军事制度的束缚外,经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打仗就要花钱,如果向豪门富户征取,会造成官僚与地主阶级离心离德,由此导致赵氏的统治基础不稳;那只有向本已赤贫的老百姓征收,反过来进一步迫使贫民依附于“巨室”,土地兼并再一次恶化。(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人口,却也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二宋的繁荣是士大夫地主阶级的繁荣,平民百姓承受的剥削甚至比前朝更甚,商品经济的发展完全是百姓顶着压力发展起来的,成果却被士大夫地主阶级剽窃。最让我痛心的是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幻想着回到这个平民百姓生活在地狱里的朝代。两宋确实繁荣,不过那只是属于地主阶级和文人的专享,两宋时在经济、文化、思想上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新的高峰,但我们不应只看结果,还要看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重文轻武。为了鼓励社会精英弃武从文,宋朝想了不少法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幅扩大科举规模,唐朝每年一试,进士人数大多一二十,顶多不超过三四十;宋朝每四年一次,中选进士时常一两百人,后来多达五六百。在唐朝,中进士后还要等吏部筛选才能入仕;而在宋朝,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官第二,官户可以免税、免服劳役,甚至其子孙可以不经考试即可当官;同时,大臣退休或者死后,甚至可以让亲朋享受直接入仕的待遇;第三,宋朝还在各州设置了“公使库”,由政府出钱,招待沿途路过的士大夫;此外,赵匡胤还传下了“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家训。大幅提高科举名额,空前宽松的仕途限制,超乎寻常的经济优待,在两宋时期,社会精英纷纷弃武从文,从而造就了文化发展的大爆炸,大量文学作品描绘当时上流社会的繁荣景象。
北宋地方的财政比晚唐还穷,对民间财富与经济的控制力度比唐朝还严苛的多,实际上北宋的经济政策比起唐朝一点也不开明 完全就是一副为中央搜刮财富的暴食嘴脸,民间什么赚钱他们垄断什么,而且专营价格还其高。而尤其是北宋的回河改道,一直到现在的政府还在给这个入土一千多年的封建政权擦屁股,到靖康之时北宋无兵无财,通货膨胀已经达到顶点,经济濒临崩溃,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然而金军打断了这个过程,靖康时北宋大多西军还未到达勤王,路上被消灭大半,围城之时甚至连赎城费用都无法凑齐,高层决策失误是一方面,实际上北宋当时能用的牌已经没了,等死而已,绝不是什么宋粉洗地的单纯高层决策失误有牌可打,一个经济濒临崩溃,几乎没有即战力军队的政权,他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南宋比起北宋有过之而不及,搜刮财富的力度可是一点都没停下,迫害武将的能力倒是一点都没退步,哪怕岳飞距离收复开封已经近在咫尺了,说起来也是报应,一个生于不义的统治政权,你能指望这个朝代有什么出息?它从骨子里就是坏的,烂的,最后也是死于不耻,讽刺的是,南宋灭亡时,出力最多,最卖命的都是武将和北方汉人,因为他们的先辈在几百年前就清楚这个政权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宋朝经济状况有多穷,1000多年前的古人说的比我们都清楚
吕景初:今百姓困穷,国用虚竭,利源已尽,惟有减用度尔。用度之广,无如养兵。比年招置太多,未加拣汰。若兵皆勇健,能捍寇敌,竭民膏血以啖之,犹为不可,况羸疾老怯者,又常过半,徒费粟帛,战则先奔,至于勇者,亦相率而败。当祖宗时,四方割据,中国纔百余州,民力未完,耕植未广,然用度充足者,兵少故也,而所征者皆克。自数十年来,用数倍之兵,所向必败。以此知兵在精,不在觽也。议者累以为言,陛下不即更者,由大臣偷安避怨,论事之臣,又复缄默,则此弊何时而息。——《续资治通鉴长编》
包拯:臣以谓冗兵耗于上,冗吏耗于下。欲救其弊,当治其源,治其源者,在乎减冗杂而节用度。方今山泽之利竭矣,征赋之入尽矣。——《宋史·仁宗本纪》
欧阳修:昔者之民賦稅而已,故其不足,則鑄山煮海,榷酒與茶,征關市而算舟車,尚有可為之法,以苟一時之用。自漢、魏迄今,其法日增,其取益細,今取民之法盡矣。昔者賦外之征,以備有事之用。今盡取民之法用於無事之時,悉以冗費而靡之矣,至卒然有事,則無法可增。——《通进司上书》
田況:今陕西、河东、河北三路民玩弊,人共知之,臣不复言矣。且以江、淮之间言之,今江、淮菽麦已登矣,而官责民输钱,数斗之费,不供一斗之价,物遂大贱而农伤。税绢已输矣,民间贸易无余,而暴令复下,又配市之,织纴之家寒不蔽体,而利尽于畜贾。累年以来,刻剥不已,民间泉货皆以匮竭。其它百色科调,峻法争利,不可胜言。传闻东南之民,大率中产以下往往乏食。民之愁窘,致伤和气如此,而未闻陛下与二府大臣议所以救之之术,乃欲以一炉香、数祝板,上塞谴咎,此臣所以不得已而言也。——《长编》
欧阳修:今天下之土,不耕者多矣,臣未能悉言,請舉其近者:自京以西,土之不闢者不知其數,非土之瘠而棄也,蓋人不勤農與夫役重而逃爾。——《通进司上书》
苏辙:当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颍、陈、蔡、许、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荆棘布野。——《进策》
嘉祐元年四月壬子朔,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命三司盐铁判官沈立往行视,而修河官皆谪。宦者刘恢奏:"六塔之役,水死者数千万人,穿土干禁忌;且河口乃赵征村,于国姓、御名有嫌,而大兴臿斫,非便。"——《宋史·河渠志》
上面几个人说的,把宋朝的亢官亢兵,横征暴敛,耗尽民力都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读长编,宋史,通鉴,就知道这是个什么朝代了,百姓的地狱,地主官员糜烂的天堂。
我们要明白,话语权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的,毕竟底层的百姓大部分不识字,无法著书立言,他们的艰辛、血泪,往往被精妙炫目的宋词、繁华的《清明上河图》所掩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才是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状态的真实写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