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刘濞造反失败,而明朝朱棣却能成功?
历史上,汉朝初年的刘濞和明初的朱棣都曾起来造反。最后的结果是,朱棣成功了,而刘濞却失败了。把这二者拿来比较一下,确实挺有意思的。因为二者起兵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因为朝廷实行了削藩的政策,外封的藩王们因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而起兵反抗。有意思的是,汉初藩王的实力比明初要大多了。那时,藩王们是有自己军队的,而宋明以后,武将的实力受到抑制,同时,为了避免藩王做乱,他们在军事能力上受到了很大的压制。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之下,明初的朱棣却成功了,而汉初的刘濞却失败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应该很有意思。
起兵造反,是一种军事行为。我们可以用古代的兵家思想来分析一下。《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有五个方面,分别是:道、天、地、将、法。其中的道,是战争的正义性,这一点,被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充分吸收。正义的战争,必然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社会人民利益的。天地,是天时与地利上的有利条件。将,是指挥做战的军事家的个人素质。法,是用兵之法。通过分析“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可以知道战争最后的结果。我们可以此法,分析一下,刘濞的七国之乱,与朱棣的“靖难之役”的情况。
七国之乱,参与的共有七个国家,因其中吴与楚最强,也称“吴楚之乱”。汉初经过秦末之乱、楚汉相争,国家终于获得统一,刘邦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在汉朝建立的初期,刘邦花了很大的力气,把原来的诸候全部消灭。与功臣相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经过汉初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刘姓藩王的势力日益强大。严重的影响了中央王朝的行政权力。于是,汉景帝听取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实行了削藩之策。藩王们不愿意失去已经获得的政治权利,于是,就暴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现在,我们从战争的战义性上分析一下。汉朝初年之前,历史已经过了几百年的战乱,汉朝建立之后,人心思定。社会需要休养生息。汉初的统治者适应了这种需要,实行黄老无为之治,天下安定。中央王朝的削藩政策虽然侵犯了各国藩王的利益,但建立中央集权的坚强统治,对百家是有益的。
七国造反提出的口号是:“除晁错,清君侧”。因为晁错是这项政策的提出者。晁错虽然提出“削藩”政策,但对政策实施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有细致的考虑。当七国乱起之时,他既无平叛之法,也无统兵之能。他就是个儒生。因此,汉景帝听从大臣的建议,杀晁错以安天下。让吴楚联军失掉了起兵的借口,在道义上处于不利位置,失去民心的支持,也就失去成功的可能。
七国之乱的平定,朝廷有了道义上的优势之后,又任用著名将领周亚夫为帅平定叛乱。周亚夫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了可行的作战战略,在朝廷内外的共同努力之下,七国之乱被平定。之后,中国历史才真正结束了诸候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巩固。如果没有削藩和七国之乱的平定。也不可能有后来汉武帝的开疆拓土。晁错虽然被杀了,但是,他当初的不治目的却达到了。刘濞等人看起来气势汹汹。由于他们只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兴兵造反,以至生灵涂炭,因而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只能以失败告终。
朱棣的情况与之有很大差异。“靖难之役”与朱元璋在接班人问题上的打破常规有很大关系。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去世之后,应该立儿子为接班人。朱元璋也这么做了,可是他的大儿子朱标没有等到接班的那一天就去世了。按常规,朱元璋可以在其它的儿子中再选一个接班就行了。可是,朱元璋没有这么做,而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皇太孙。做为自己的接班人。这种安排,本身就让其它有继位可能的其它儿子们不高兴,可是由于朱元璋的权威,大家都不敢说什么。等到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文也听从了手下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削藩”。于是,朱棣乘势而起,举兵造反。
燕王与建文帝之争,与汉初的刘濞截然不同。燕王打的也是清君侧的口号,可是,他起兵之后,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比如开国功臣徐达的后人,一部分支持燕王,一部分支持建文帝。这种情况说明,靖难之役在道义上,叔侄二人各有优劣。这种情况下,谁的战略战术上更加合适,谁就能取胜。
因为燕王是建文帝的叔叔。建文帝下令不得伤害燕王,以免使自己背上杀叔的罪名。这样,就使的军队背上了包袱。同时,他任用的大将李景隆,虽出身名门。却无实际才干,不是久经杀场的燕王朱棣的对手。最终,以燕王的胜利,建文帝的失败而结束了这场战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民心所向,是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汉朝刘濞造反失败,而明朝朱棣却能成功?
历史上总出现一些相类似的事件,结果却是相反的。西汉景帝时期,以吴王刘濞为首发起的“七国之乱”,因削藩引起,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过了一千五百多年,明朝建文帝时期,出现了燕王朱棣的“靖难”之乱,也因削藩引起,也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但是两次叛乱的结果截然不同,吴王刘濞失败了,燕王朱棣却成了明成祖,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人心向背不同。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但诸侯国过大的权力,严重影响了朝廷政令畅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了非削藩不可的地步,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自然损害了以刘濞为首各诸侯王的利益,起兵反叛,对抗朝廷,不得人心;而明朝建文帝刚登基不到一个月,冒然听信齐泰、黄子澄两个书生之言,就改革全国军制,着手削藩,让全国军人对前途渺茫,心怀不满,将要被削藩的燕王,蓄谋已久,凭着自己多年征战守边的威望,乘机说反其他藩王和边军,让明着只能调动八百军人的燕王,实际掌控了十多万军队,具备了对抗朝廷的资本。二是叛军集中统一度不同。西汉刘濞的七国军队,都是临时联合起来的乌合之众,各顾己利,人心散乱,朝廷军队一进攻,就各怀所私,作鸟兽散;而明朝朱棣的叛军,指挥权却高度集中在朱棣手里,人心齐,泰山移,不是朝廷军队能轻以打垮打散的。三是做皇帝成熟度不同。七国之乱时,汉景帝已做皇帝多年,面对叛军提出的清君侧,为了缓和与叛军矛盾,让国人看清叛军丑恶用心,不得已斩了晁错,取消削藩令,但七国依然不依不饶;明朝建文帝则相反,没有取消削藩令,没有杀掉齐泰、黄子澄,还加依赖重用。同时看不清朱棣的险恶用心,不相信叔父会背叛自己,心存仁慈,还下了道不准伤害朱棣的诏令,让前方作战的朝廷军队投鼠忌器,不知所措,从而更助长了朱棣反叛的气焰。四是用兵之将不同。朱元璋为了防备功臣大将日后造反危及自己的江山,通过蓝玉案和胡维庸案,杀尽了功臣名将,致使朝廷缺乏能征贯战的勇将,而燕王朱棣却是在多年的守边作战中锻炼出来的大将之才,身边也聚集了不少有才能的谋士勇将。西汉刘邦虽也杀了不少功臣名将,但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忠臣能将,周勃平定了诸吕之乱,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
王朝的兴衰,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人,正因为西汉景帝和明朝建文帝是不同的人,又遇到了不同的人,所处环境条件又不相同,所以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建文帝则被叔父夺走了帝位。从这两个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也是很有启发的。
为什么汉朝刘濞造反失败,而明朝朱棣却能成功?
谢邀。
一,从当时历史背景来看。西汉各诸侯王在封地不法行为十分嚣张,社会混乱,不得民心,造成了“七国之乱”,朝廷削藩,顺应民意。而明朝建文帝削藩操之过急,手段过于凶狠,把藩王贬为庶民,甚至逼死。这给朱棣起兵,打着清君侧旗号以一定的号召力,响应者甚众。
二,从当时朝廷环境看。汉景帝继位时31岁,政治经验比较丰富成熟,文景之治,顺乎民意。而明代靖役之难发生时,建文帝21岁,长期处在深宫之中,缺乏政治及军事斗争经验。
三,各自身份不同。七国之乱为首的是吴王刘濞,他是刘邦的侄子,帝位远轮不到他来染指,且他的守地在吴,62岁起兵造反,没有军事能力,乌合之众。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从继承权上来说是有权继承皇位的。
四,从军事方面看。七国之乱时,汉景帝的中央军是刘邦打天下所留下的精锐,文臣武将过硬,诸侯国的兵力远不如朝廷军队。而朱棣长期戍守燕地,封为燕王,一直在北方与蒙古兵争战,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素质,谋略过人,军队训练有素。朱允文没有军事指挥能力,策略失当,朝廷能打仗的武将几乎被朱元璋杀光,面对强硬的对手朱棣,建文帝必败无疑。
综上,同是削藩,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败是必然,明朝朱棣胜出也是必然。
为什么汉朝刘濞造反失败,而明朝朱棣却能成功?
因为人不同,刘濞充其量不过是个藩(反)王,而朱棣却是雄材伟略、傲视古今的一代霸主贤君。正是领导者的差异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一:关于造反,打野的刘濞VS王者朱棣
严格意义上来讲,吴王刘濞是被逼反的,至少他没有造反的动机,早在他受封之前,汉高帝刘邦就曾亲自告诫不要又非分之想,而在此后的吴王生涯里,也一直是战战兢兢,不敢有所逾越。
如果非要深入追究,刘濞的反心实在自己的世子被后来的景帝打死而朝廷并无任何表示的时候。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首次激发了刘濞的反心,愤恨不满的情绪也慢慢流露出来。但在汉文帝的优容之下一直没敢爆发。
汉景帝继位之后,刚毅果决的秉性使他开始大刀阔斧的“削藩”。年事已高的刘濞不得不奋起反抗,在没有仔细绸缪策划的前提下,草率的联系了几个盟友,建立“事成之后,平分天下”的盟约,竖起反旗,激情澎湃的造反了。
相比于刘濞,朱棣的造反则深沉老练的多,自太子朱标去世之后,骁勇阴鸷的燕王就存了夺嫡之心,后来迫于朱元璋的威严不得不暂时收敛,回到封地北平。
但却自此开始用心收揽人心,仔细访求贤达,不声不响之间在身边聚集了大量智谋深沉、作战勇猛的死士。
而在建文帝继位之时,野心澎湃的朱棣却选择雌伏不出,装疯卖傻,在自己的封国之内冷眼旁观建文帝的削藩大政。
公元1399年,在刚刚即位的建文帝以其雷霆万钧之势干掉几个叔叔之后,削藩大业终于激起了皇族群体的反抗,眼见时势大好的朱棣顺势起兵,其“清君侧”的靖难名义一路驰骋南下,单刀直进杀奔南京而来。
二:关于装备,破铜烂铁的刘濞VS坚甲锐剑的朱棣
西汉的诸侯王和明朝的诸侯王,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汉有地有税而无兵,明朝有地有税又有兵。
所以在造反筹谋的阶段,吴王刘濞显得仓促而迫切,造反大军是由国内14岁以上的男子临时组建,不仅没有经历过真刀真枪的沙场铁血,甚至连刀枪剑戟这些武器都是第一次见到。
再加上,虽然造反之心早有,但却始终没能有意识的联络义士培植死士,大难猝发之际帐下竟无可用之人,可遣之将,只能亲自操兵上阵。
此外,难得又雷被之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却又偏听偏信的一意孤行,终于功败垂成、身名俱裂。
而朱棣则不然,身为燕王的他由于封国与北元接壤,常年带着自己的士卒驰骋草原,追猎蒙元男儿,是真正意义上的百战雄狮、铁血雄魂。
再加上十数年的苦心经营,帐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且忠心耿耿随时都可以诧以心腹而无所忧惧。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其开阔的胸襟气度,雄豪的秉性热血,特殊的个人魅力将士卒臣民牢牢的团结在自己周围。即便多次遭遇困境,却后方稳固永无失火之忧。
三:关于对手,刚毅果决的汉景帝VS优柔寡断的建文帝
要说吴王刘濞不仅本人实力偏弱,而且他所遭遇的对手也远远比朱棣的对手强悍,汉景帝的刚毅果决,心狠手辣在历史上都是除了名的,这边刘濞刚刚举起“清君侧”的大旗,那边汉景帝就把忠心耿耿的晁错给杀了,一举绝了叛军的舆论基础。原本气势昂藏的叛军顿时处境尴尬,进退两难。以至气势汹汹的“七国之乱”很快偃旗息鼓。
而素有仁爱之名的建文帝则不然,在朱棣大打感情牌的时候,建文帝不仅没有罢黜齐泰,黄子澄二人,反而愈加信赖,使天下蒙昧的百姓纷纷以为朱棣真的是手足兄弟的守护者和祖宗家法的奉行者,进而深得舆论拥戴。
更可笑的是,一方面力主削藩的建文帝竟然下令前线不得害了朱棣的性命。朝令夕改的政令致使前线作战的将帅手足无措,终于错失良机,丢了万里江山。
综合汉景帝和建文帝,两代帝王的才略智谋,谁高谁低根本不必多言,而刘濞和朱棣又不在同一个量级之上,以弱而遇强,你叫刘濞如何取胜?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为什么汉朝刘濞造反失败,而明朝朱棣却能成功?
我只说说明朝的靖难之役
建文帝继位的时候局面还是很好的,朱元璋晚年的一番布置整顿,对内老臣没有干政之能,对外,北元残部已不足虑,建文继位初年,一改其祖父的严苛,大施怀柔之策,大臣军民大抵是认为遇到了明君,无不咸服。可是短短四年时间,一把好牌打成了相公,最后孤家寡人,不知所踪。为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削蕃是对的,但不必那么急,建文正值青年,而各藩王基本是恭顺的,老爷子余威尚存,何必操之过急,且几个先削蕃的王爷,有的处理的过于粗糙,示范效果不好。
二 身边的大臣文青太多,道理一大堆,遇事未必能处理通达,统帅将领选择失误,导致几次决战未能达到效果,总而言之,用人选人标准有问题,还是太年轻的缘故,也是老爷子下手太狠,没留几个可用的老人。
三 对朱棣敢造反估计不足,几次都没有痛下杀手,对朱棣的部下也没有分化瓦解,以至于黄袍加身,一呼百应。
四 妇人之仁,居然下令官兵在战场上不能伤害朱棣,以至于官兵畏首畏尾,错失灭掉朱棣的良机。
五 南京围城前,不主动撤离,要知道朱棣长途奔袭南京,后方是空虚的,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未必是服气朱棣的,建文根红苗正,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为什么汉朝刘濞造反失败,而明朝朱棣却能成功?
感谢邀请。
成王败寇,成功了就有话语权,而失败者只能吐下苦果,黯然退场,汉朝的刘濞与明朝的朱棣都造反,其结果却大相径庭,朱棣靠着不懈的战斗,终于战胜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成功登得龙位,开始了永乐时代。那为什么刘濞失败了,朱棣却成功了,细细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看出刘濞的失败原因正是朱棣成功的关键所在。首先便是基础。刘濞为了反抗中央的削藩,联合所谓的几国想达到联盟的效果,却忽视了坐在龙椅上的皇帝的能力,为缓和削藩带来的抵触情绪,皇帝还是做出了让步,可是刘濞还是条道走到黑,坚持与汉室皇权做斗争,草草联盟的几方本身利益点就不一样,结果自然是失败而告终;朱棣呢,常年在外征战,大明的武将多为其手下或者曾经合作过的伙伴,其造反的基础很显然不是刘濞所能企及的。其次是身份不一样。刘濞说到底只是刘邦的侄子,不是亲儿子,给你封个亲王做做就接着呗,即使是皇帝要拿回给予的赏赐,也非不可,一饮一啄皆是皇恩所赐,刘濞心里自然还是不乐意的,打着清君侧的名号,也掩盖不了造反的目的;朱棣呢,也是打着这个旗号,却不一样,他是皇子,侄子朱允炆上位后,听信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对一众藩王的削藩力度和态度都是决绝的,可怜的朱允炆虽然做皇太孙时间不算短,但是显然他学到的帝王之术很是皮毛,简单的说耳根子有点软,齐泰,黄子澄给他一分析,朱允炆便恩准执行了,结果藩王被逼着造反了。第三,皇帝身边能用的人不一样。刘濞造反时,虽然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武将也开始凋零,但是还是有能上战场的人可以用,文臣也不少,如陈平等。朱棣造反时,朱允炆身边呢,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武将呢,也有一批武将可以用,但是却听信文臣的建议,启用了只会夸夸其口的李景隆,最后这家伙被朱棣的计策给成功策反,替朱棣打开了大明的金川门,朱棣的燕军得以成功进入大明皇城。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