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汉人为何会被几十万满人打败?
明朝虽然被称作最有骨气的朝代,然而正是这个最有骨气的朝代,出现了大量的叛徒。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之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关宁铁骑与绿营大量投靠满洲人,当初义正言辞拒绝崇祯帝迁都的文人们,也不知有多少成为了满洲人的鹰犬。区区几十万满洲人,之所以能够统治巨大的中原,若非汉人自己内讧,又怎么能给外敌可乘之机呢?
那些明朝叛徒背叛之后,拼尽全力为满洲人扑杀江南反抗的烽火,在镇压三藩之乱中“战功赫赫”,为清朝统治最终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
两亿汉人为何会被几十万满人打败?
陈天华《猛回头》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想当初,那金元,人数极少
合计算,数十万,有甚高强?
俺汉人,百敌一,都是有剩
为什么,寡胜众,反易天常?
只缘我,不懂得,种族主义
替他人,杀同胞,丧尽天良
他们来,全不要,自己费力
只要我,中国人,自相残伤
那满洲,灭我国,便是此策
吴三桂,孔有德,为虎作伥
那清初,所杀的,何止千万?
哪一个,不是我,自倒门墙?
两亿汉人为何会被几十万满人打败?
历史上任何一场灭国战争,都不是以人多人少而决定的。不但中国如此,世界历史也是如此。明清战争不是满汉战争,而是明朝边境上女真、蒙古、汉族边疆群体的一场反明战争。
崇祯皇帝1628年继位时, 明朝此时建国近300年,统治集团已经腐杇病入膏肓,财政崩溃,党争,阉祸,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东南有西方殖民者骚扰,东北有满清抢掠屠城,西南有少数民族叛乱肆虐,中原有多处农民起义,北部有蒙古部进犯骚扰!万历皇帝的多年对外征战,木匠皇帝的荒唐不理朝政,明朝的国库可谓是空空如也,明朝的江山已经不是一个稳定的整体!
明末时期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互相争斗攻讦,武将集团夹在中间,成为自宋以来武将集团最为无奈的时代,明军外出作战时,基本上都是由文官出任军事长官,以文御武,但是文官由于不懂得军事战略,最终导致军心涣散,对清军作战时屡屡失败。
崇祯皇帝一刀斩杀魏忠贤之后,太监政治轰然倒下,文官集团再也无人制约,文官集团的胡作非为加大搜刮民脂民膏,民不了生。崇祯政无定法、吝啬多疑,刻薄寡恩。忠臣为大明孝死力,明皇屠忠臣如猪狗,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等人的下场让人不寒而栗,明末的将领缺乏安全感,他们不怕敌人后金,而是怕明朝的文官。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孙可望等等几十位将领降清,他们很多人在降清以后作为统一中国的主力军,所以有人说那段时期汉人打汉人打得最为起劲。
特别是在1641年开始的明清松锦大战中,洪承畴被俘投降,祖大寿率部投降,明朝山海关的据点除宁远外基本丢失殆尽。
皇太极最为擅长的其实不是打战,他最擅长的是收买人心!以汉治汉笼络了大批的前朝将领和官员,严禁烧杀抢掠又得到了地主世绅的拥戴,有了这些精英阶层的支持,广大百姓就没有了主心骨,顺理成章的就做了顺民了!然后让汉人自己打自己,他跟在后面摘果实。
感谢阅读,祝君愉悦!两亿汉人为何会被几十万满人打败?
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很可能会造成道德沦丧,人心涣散!清朝GDP走在世界前列,北洋水师的水兵曾到美国训练,海军服超帅。真的有钱就能战胜一切?有钱就能打胜仗吗?为什么武装这么好的军队会不堪一击,全军覆没?历史的教训不值得今天深思和吸取吗?再看看淮海战役中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穿着土布粗衣,以60万对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80万,支前民工就达58.6万!陈毅同志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所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法宝,是正确的思想领导和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团结民心,战胜一切!清朝政府的腐败,造成人民群众人心涣散,如同一盘散沙,所以满族人可以推翻你,就连西方列强也来欺凌你!
两亿汉人为何会被几十万满人打败?
因为汉人不会使用武器,刀枪入库,怕造反。汉人只会使用嘴巴。
两亿汉人为何会被几十万满人打败?
这个归功于儒家学说以及其畸形发展,还有就是中国人历代以来缺失的国家认同,以及小农经济为基础短视文化。
战国到秦统六合,秦二世而亡,楚汉相争,汉朝立国直至汉武帝初期,这段时间儒家没有确立与国家管理,中华文明的尚武精神很强,能将匈奴打跑可见一斑。自汉武帝之后确立儒家学说,只因为统治华夏广阔的疆域难度很大。同期的罗马帝国国同样面临相同的问题,罗马帝国选择的是,放权于当地人进行管理由当地人组成元老院或相同的机构管理当地事务,军事和税收由罗马帝国操纵。当地方力量逐渐增强,强大到一定程度,罗马帝国必然分解。中国人选择了更智慧的方式用文化礼教来控制帝国。毕竟秦朝虽然统一了很多东西,例如货币,度量,文字等,但是习惯和各自地区习俗风俗无法同一。聪明的儒家利用当时中华地区所有人的一个习俗祭祖--礼教,来统一思想习俗,得以博得统治者青睐。儒家学说的中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则和天人感应的补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确立人的地位、职责、权力、利益,不能逾越忤逆的规则。秦代的规则是靠严苛的律法和强大的武力维系的,但缺少人文精神让人痛恨。儒家的规则吸取了这个教训,用祭祀礼教这个东西将规则,由家族这个单位延展到所有人的生活习惯中。这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使得中国人的心中都有大一统的梦,中华帝国才能以最微小行政成本维系强大的帝国和广阔的疆域。但是成为风云败也风云,从此中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失去了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我们的内心只有家族。王朝是时代激荡中最幸运的家族统治,每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小王朝,这些家族有钱有地有粮食有文化(族学,看典型唐宋八大家)有武力,这些家族与统治家族-皇族达成妥协,共治天下。五胡乱华民族向家族转变,关陇贵族强大家族统治,南方的士族统治,以及后来的土司制度,预示着儒家文化彻底主宰中华这片领土。所有民族再进入中华文明这片区域,都被这种文化习俗分割成更小的单位--家族,这就使得中国没有像西方的那样产生民族的概念。自然也不会产生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近代历史学者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自卑。不考虑中华文明的特殊性,将历史当做工具,非要按照西方的民族和民族国家的概念来给华夏贴标签,这就产生了汉族这个奇怪的民族。把我们总是被外族征服这件事推卸到软弱的大汉民族身上,这点跟奇异。其实我们就是外族,外族就是我们,如果真要定义族类我们就是华夏人华夏族。那些曾经在是书中出现的民族都在我们其中,我们是包容一切的复合民族。不是西方排外的血统论的单一民族,那是种族歧视的逻辑起点。从这点看,单一的血统论的汉族对我们华夏人很危险。
明朝是很有特点的,朱元璋不但继续利用儒家文化的精神控制,还利用了另一个手段来保证皇族的位置,那就是户籍世袭。农民的儿子工匠的儿子士兵的儿子,反正不管谁的儿子,只要爹是干啥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都是干啥的。这样朱元璋他子子孙孙都是皇帝,哎呀这个心操的,真是…。所以历代王朝明帝国是最小心眼的,这些个家族以及其代表大臣们能跟大明走到最后才怪。
在我们历代王朝中,家族在国家统治中是绝对基石,利益也在其中。当家族的利益与王朝利益相悖时,很自然的使得家族与王朝对立。王朝更迭也是很自然的,吴三桂等就是典型的代表。
在古代中国家族权力很大,族长和家老能行使司法权,可以剥夺家族成员的身份,财产,甚至生命。每个人都依附于家族之下,这个是农业经济的形成的,人口是生产力大家族就有大生产力,可以很好的抵御自然和人为灾害。意大利的家族跟中国很相似。家族的任务和使命就是延续和发展。所以家族力量是不可能,不为玉碎宁为瓦全的,去跟外族拼到灭族。但是如果家族保存下来还有不小的力量,任何势力都会拉拢。这就是为什么外族入侵会成功的文化历史原因。
近代清王朝末期到天朝建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对小农经济冲击很大,新的经济模式与旧的礼教根本不兼容,必定礼崩乐坏。新旧经济过度非常迅速,新旧思想碰撞也异常激烈。我们不要把一些历史归结于民族的什么软弱,其实那就是利益的纷争,跟血统人种民族没什么h关系。到现在我们还是这样,我们大多数人不了解我们真是的历史,紧靠一些传言和编造来完善我们内心自卑。
其实我们不用自卑,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庞大的人口,有超强学习能力,还有强大的创造力。我们只要乐观,开朗,勇敢,正直,我们就是最强大的,没有歧视的,最包容的中国人。中国将是我们唯一称呼,我们是中国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