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看似充满骨气与霸气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实际上更多的是无奈与笑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封四皇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抵御蒙古,之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位迁都北京。

一来毕竟是自己夺取皇位,北平自己经营多年势力要比南京好很多;二来,蒙古人始终是个非常大的威胁,成祖迁都也是为了远征蒙古做准备。“天子守国门”,然而当初北京并非国门,国门之外尽是明朝的江山,守的是什么门?的确,成祖发动靖难之役,调动大量原本守卫北方的军队,卫所内迁造成了北方国界线大幅度后退,让北京成为了国门。说的多么正义凌然,“天子守国门”,江山越守越小,京师城外,遥遥相望竟然都是蒙古人牧马的场景。所以,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实在没必要进行过度渲染,实在有些寒碜。

而“君王死社稷”却是真的,毕竟国难当头,明朝皇帝的确没有退缩之辈,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虏,瓦剌大军兵临城下,明朝也没有南迁逃亡,而是拼死抵抗,同时拒绝了用大量财物赎回英宗的要求,反而是另立新君景泰帝朱祁钰。

不过,与当年靖康之变宋朝南渡相比,崇祯帝煤山殉国的确可歌可泣,然而崇祯帝一死了之之后,原本实力强悍的南明朝廷内讧不断,不想着抵抗满清反而互相残杀,最终功亏一篑。

如何看待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三百载“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明朝皇帝作为君王的原则,同时这句话悠然点燃了我的爱国之心。

这句话出自哪里

关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的出处有多种说法,

出自明成祖朱棣,在其御驾亲征蒙古,班师回朝于北京所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句话对于明朝皇帝相当于成了国策,演变为“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来自《礼记·曲礼下》,是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意思为一国之君为死于江山社稷,于国共存亡,官员和民共存亡,兵士余国之号令共存亡。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这是阎崇年批评咸丰皇帝的一句话,当年咸丰皇帝面对英法联军没有召兵勤王直接选择了逃跑,

对比明成祖朱棣的迁都北京,实在是无法比拟。

明朝如何恪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成祖朱棣开始在南京登基,北方一直受鞑靼、瓦剌、北元蒙古侵扰,朱棣迁都于北平,北平为天子居所,靠近重要防线山海关,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之势震慑北鞑靼、瓦剌,加上北元蒙古。

明朝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没有选择南迁,也没有选择逃出北京,以一身之躯守护江山社稷。在李闯王攻破明朝首都之后,崇祯皇帝选择煤山自缢,留下莫伤百姓一人的请求履行了君王死社稷的诺言。

明朝皇帝整体气节是让人敬佩的,明朝皇帝的作为真正恪守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原则。

如何评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皇帝他们治理朝政怎么样我们不再评论,在面对不管多么危机的情况不会用女人和财宝来换取和平,绝不割地求和。那怕面对暴军暴乱,面对敌军马上要攻克首都也绝不认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气节应该值得我们学习,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就是一些无耻之人为了荣华富贵给自己的无耻找个心理安慰而已。

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说明朝,不说作为帝王,只说作为普通人。如果面对敌人入侵你愿意用女人来换取和平?面对敌人占领你的家园你愿意用逃跑的方式去保全自身性命?你不幸被敌人抓获你愿意用摇尾乞怜换取自身安全?

那怕普通人也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气节来做民,何怕敌人,对于敌人的妥协只会加速自己的消亡,百姓无一枪一弹但在气势上战胜敌人,赢得敌人的尊敬才是保护自己的良策,莫要认为软弱、示好就可以高枕无忧。

如何看待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主要是针对大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历史事件,对这两位君主的作出的评论。

大明王朝统一全国之后,山海关以外的战乱仍然不断。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后,考虑到北平的地理位置靠近边防重镇山海关,决定迁都北平,固守边防。迁都之后,永乐帝曾五次御驾亲征,消灭蒙古军队,而南京的体制仍然不变,民间对此称之为“天子守国门”。

崇祯皇帝即位时的大明王朝,走向了没落,留给他的是一个乱摊子。从政17年,也有过雄心壮志,也曾想励精图治,但力不从心,难以力挽狂澜。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外有清兵的入关攻击,加之朝廷的人心涣散,令他疲惫不堪。李自成攻下北平后,崇祯皇帝最后一个早朝空无一人,眼看大明王朝的大势已去,国难在即,留下了遗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无伤百姓一人”。在这之后,走向煤山,上吊自缢,以身殉国,在民间被称之为“君王死社稷”。

崇祯这一壮举,引无数人捶胸顿足,为崇祯伟大的民族气节所震撼。他以死明志,视死如归,壮怀激烈,浩气长存。他不分割土地李闯王,也不与清兵和亲,也不逃往南京。他不当亡国奴,不认贼作父,不苟且偷生,为了不伤百姓,选择忠于社稷,“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他的铁骨铮铮,死的伟大,死得其所。

“杀身成二,舍身取义”,这是儒家学派的基本道德原则。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就自己的仁德。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的正义。两千年来,多少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保持自己祟高的气节,甘愿为着正义的事业,奋不顾身,献出生命。

祟祯之死有着多种说法,大明王朝是农民起义而推翻,他是被自己的臣民而逼死。祟祯上吊之前,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李闯王攻下北京城,他是绝望恐惧而死,并不是忠于社稷为民而死。他是对自己误国误民的一个交待,死有余辜。

任何历史人物都有正反两面的评价和说法,既有英雄所见略同,也有各抒己见,众说纷呈。究竟谁对谁错,自有历史的见证,自有人民的评说。

如何看待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有时候总被人拿来给大明朝的皇帝脸上贴金,但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儿,就像也有很多人一提到这句话,都会想到崇祯皇帝,顺带想到煤山上那棵老歪脖子树,最后再感叹一遍,觉得崇祯皇帝,死的那叫一个悲壮,大敌当前,宁死不屈,果然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改改,改成“天子守社稷,君王死国门”,或许更符合当时的崇祯。

作为老朱家的后代,这江山社稷,他该守,这是他的责任,但凡开国之君后头的皇帝,就都是守成之君,既然轮到他了,不想守也得守。

至于“君王死国门”,闯王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到最后崇祯被逼的没法子,只好在煤山上吊自杀了,倒也的确算是死在“国门”前了。

所以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这样就把之前的悲壮全部给扭转过来了,变得十分稀疏平常,变成了当皇帝理所应当该干的事儿,你是天子,就该守社稷,是君王,就该死国门,死到国门外头,那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了。

如此一来,就变得很正常,自家的基业不自家守,临终的时候不死在国门里头,还想怎么着?

但原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是一句极其恶心人的话。

明末整个朝廷从根儿上都烂完了,导致今天这里民不聊生,明天那里老百姓又都啃树皮,临了本该皇帝保护的“社稷”,反过头来开始造大明皇帝的反。

因为这“社稷”里头的人,饿死的饿死,冻死的冻死,所以到最后忍无可忍,“社稷”就觉醒了,开始造反了,同时北边的强敌也来了。

皇帝想从“社稷”里头找兵,结果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兵,为啥呢?

因为就明末的生存环境,农民要地没地,要粮没粮,啥好处都让朝廷捞走了,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凭啥卖命帮你守你老朱家的国门?

临到最后,还得因为崇祯不投降,而是选择上吊自杀,再给他安个“天子守国门”的天大美誉,这又凭什么?

凭让老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

凭让辽东边军收不到军饷吃不到军粮?

凭让老婆孩子在最后时刻陪着你一块儿“慷慨诀别”?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儿?

整个政权从根儿上烂的一干二净,让老百姓吃不好穿不暖,回过头来老百姓被逼的没法了,造反了,原本该守的“社稷”反过头来想要打跑他,把造成这一切惨痛的罪魁祸首给干垮,结果到最后他上吊了,自杀了,再给他安个“天子守国门”的千古赞誉。

还是那句话,凭啥呢?

这一切不都是大明皇帝咎由自取吗?

再然后是“君王死社稷”,又得重复一遍,老百姓全都快饿死了,这本身就是皇帝治理社稷不力的结果,而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赞美那些皇帝为了社稷日夜操劳,鞠躬尽瘁,可是事实呢?

君王不是死“给”了社稷,而是被“社稷”给逼死了。

光说着感觉确实挺悲壮的,就是死的时候姿势太难看了。。。

很多人就觉得,哪怕大明皇帝犯的错再多,但只要这两句话一说出来,立马就有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感,“江山社稷”等高级词汇表达出的悲壮感。

于是得知老朱家的子孙,竟然为了国家而英勇的上吊就义了,再一说这两句话,大明百姓就该集体高潮了,对大明皇帝又是感恩戴德,又是痛哭流涕,口口声声的喊着悲壮,真乃我华夏之荣光也!

然而事实真相,却让人无语,天子根本就守不住国门,连城门都守不住,照样被闯王直捣黄龙了,就别说守国门了。

至于死社稷,如果不是不把老百姓照顾好,“社稷”能反过头来搞死皇帝?

所以啊,整句话,其实说白了,美化大明皇帝的过错,把一个个的都描述成英勇就义,爱民如子之辈,实际上呢,老百姓都快饿死了,农民吃不饱饭造反了,打到家门口了,没了法子,只好窝囊的选择上吊了。

如何看待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吹牛逼而已,不必当真。

先摆明立场。我不反感明朝,任何朝代都有其高光之处,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也不反感明粉,只要不影响他人,不危害社会,喜欢什么都是个人的事情,与人无尤。但我很讨厌无脑明吹,不是因为他们吹捧明朝,而是因为他们无脑且聒噪。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只消稍微懂点历史,再加上一点点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你就能想明白,这话其实扯淡到不行。

天子守国门

所谓天子守国门,无非就是说朱老四造了侄儿反以后,把都城定在北京。而北京距离山海关很近,看起来像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问题来了。朱重八把首都定在南京,南京怎么看都不能算国门。如果天子在北京守国门是有气节的表现,那是不是可以说朱重八是明朝皇帝中最没气节的一个?毕竟您的子子孙孙都在国门那里顶着,您老人家躲得那么远是几个意思呢。



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这么大的国家需要一把手蹲在国门边,随时跟人死磕。这不能说明一把手有气节,只能说明一把手的本职工作没做好,因为国家没人了。

这就好比说,辽沈战役,林彪和罗荣桓在前线搞不定,结果需要毛主席去长春跟卫立煌拼刺刀。这不是有气节,这是党的干部培养出了大问题,没有选拔和培养出足够多的优秀人才。啥事都要毛主席亲力亲为,那还搞个屁啊,拿什么干翻国民党。

实在想不通,所谓“天子守国门”有什么可吹的,这完全是高级黑,摆明了打脸大明王朝没人才。

君王死社稷

所谓君王死社稷,说的是北京城破,朱由检在煤山歪脖树上吊自杀。这也不叫什么有气节,这叫幼稚。



北京城破,不等于国家亡了。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底,还有半壁江山,你朱由检暂避锋芒,逃到南京,重整旗鼓,结局犹未可知。

按朱由检这气性,胡宗南进了延安,毛主席岂不是要去投黄河?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这是什么?这是格局,是战略眼光。

而且,朱由检也不是不想跑,无非是抹不开面子。自己明明想逃往南京,却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等着大臣提出来。估计这会陈新甲连奈何桥都还没过,傻子才跳出来当第二个替死鬼。

这前因后果,只能说朱由检同志拿别人都当煞笔,结果把自己坑死了。任谁遇到这种一把手,都不会给他卖命。

再者说了,大明王朝也不是每个皇帝都去死社稷了。朱祁镇在土木堡把裤子都输给了瓦剌,也没见找棵歪脖树上吊,还跟着瓦剌跑到边关去叫门,真是有骨气!夺门之变重新当了一把手,扭脸就把挽狂澜于既倒的于谦杀了,真是有气节!

客观的说,大明王朝的皇帝未必比别的王朝差,但也真不见得比别的王朝好。老朱家有英明神武的,也有四六不靠的,真没必要把牛逼吹的那么大。

如何看待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说明从朱明王朝开始,皇帝就可有可无了。皇帝待在燕京这偏僻荒远的地方,避免酒色舞乐的腐蚀,还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守护国家。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皇帝轻松抑郁,几十年不上朝都可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换来的却是十年九灾。明王朝最鼎盛的土木堡前期倾全国之力也就拉了二十多万人远征,轻松被瓦剌包饺子。中后期三大征和萨尔浒,能出一万人的骑兵就是精锐中的精锐。戚家军核心只几千人,硬是从东南防到了西北,最后折在了东北。。。

国家尚武之气消沉,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