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前上报自己遗产,刘禅不信派人查,查完后为何生气?
树大招风。早在诸葛亮上《出师表》中,就告诫刘禅要"近良士,远小人。"
诸葛亮生前,就有小人打报告说"诸葛亮敛财万贯丶肥田万亩,富可敌国。"
刘禅将信将疑。
诸葛亮魂丧五丈原,消息传来,刘禅虽也和文武百官一起痛哭流涕,但还是压下了建武侯祠的建议表。
刘禅带着官员密访诸葛家园,一圈下来除了八百株桑树丶微薄三分自留地,竟一片白板。那有万贯家产丶万亩肥田。
刘禅回宫,就将诬告者带上来质问,诬告者连连叩首求饶,刘禅命全部斩首。
成都和蜀国各地,百姓感念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纷纷焚香祷念。
刘禅在数年后,批准在成都建武侯祠,香火缭绕,长燃不息。
司马炎三国归于晋,也仍然盛赞诸葛忠义精神,让武侯祠发扬光大!
诸葛亮死前上报自己遗产,刘禅不信派人查,查完后为何生气?
诸葛亮是蜀国丞相,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亮有感于刘备的诚意,决定出山辅佐皇叔。这年亮27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亮殚心竭虑,外为『刘备开疆拓土』,内为『先帝富民足粮』。17年如一日,事必躬亲,鞠躬尽瘁。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起初诸葛亮是反对这样做的,但拗不过刘备报仇心切,故诸葛亮留下筹备军粮。刘备御驾亲征。结果被东吴新锐都督陆逊打败,陆逊施妙计“火烧连营”,刘备丢盔卸甲逃回了白帝城。
刘备从来没打过败仗,这次不但丧尽了蜀国大半军队,关键是丢不起这个人。连生气代憋气,刘备一命呜呼。临死前把17岁的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当时刘禅很乖,扑到亮的怀中声泪俱下的不停叫着“相父”。
诸葛亮不负先帝重托,为了蜀国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他十年如一日,不断的北伐——六出祁,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建兴十二年九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前线——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一生高风亮节,为了后主的江山稳固,始终在北伐。临死前遗命27岁的刘禅说,希望自己能葬在汉中定军山,(这是他一生战斗的地方),同时嘱咐要借助山势建造坟墓,墓穴刚能容下棺材即可,并且吩咐用平常所穿的衣服装殓即可,无须任何陪葬器物。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引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呜呼,行文至此,不禁让人泪奔,有感于蜀国丞相,相当于一国总理,墓葬如此的简陋。
为了表明心迹,诸葛亮挣扎着为后主刘禅汇报了一下自己的家产,这就好比现在要求官员要上报家事和家庭财产一样。原来高官汇报家产,早在千年之前,诸葛亮就带了好头。诸葛亮是这样写的: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引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实话,作为一国之丞相,实际上的蜀国一把手,这点家产确实有点寒酸。我横向比较了一下,关羽和张飞的家产比他多的多。【羽良田千顷】,张飞更别说了,他的女儿是皇后,【飞家产颇丰】。更遑论和清朝和绅和中堂比了,和珅8亿的身价。
当刘禅接到诸葛亮的家产汇报清单后,此时丞相已经撒手西去。宦官黄浩对后主刘禅说,“丞相归天了,皇上节哀顺变。”黄皓看了一眼丞相的清单,尖声细气的说,我听说丞相生前攒下了丰厚的家产,皇上没听说吗?
刘禅一愣,“还有这事?”刘禅疑惑的问道。黄皓想报复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处理,原来丞相曾经因为他带坏了后主而处罚过他。黄皓说:我也是听人说的,“丞相良田美宅姬妾成群”,皇上不妨亲自暗访一下,上报的财产是否属实一查就知道了。刘禅觉得这是个办法,不是刘禅不相信相父,只是想解开心头的谜团,“世上真有这样清廉的人?”
第二天,刘禅带着随从来到了诸葛亮位于成都郊外的家中。诸葛亮不是本地人,祖籍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不过老家早就没人了。他6岁时父亲就死了,然后跟着叔叔诸葛玄来到了荆襄之地。最后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下来,这些事刘禅都知道,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家产老家没有,出来这么多年了,他也不可能像某些高官把财产转移到乡下。
当刘禅来到了诸葛亮的家中,但见家徒四壁,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急忙迎了出来,黄月英本来就丑,此时满脸菜色,一看就是营养不良。刘禅心中咯噔一下,有道是,“富不富,看婆娘”,你看那些权贵的太太小姐们,哪个不是珠光宝气?哪个不是有粉用在脸蛋上?甚至都用在隆乳和隆屁股上了。有钱谁不“作”呢?可眼前的景象……。刘禅不满的瞪了黄皓一眼。
黄月英还处在失去丈夫痛苦之中,正在这是,诸葛亮的小妾走了出来,手里拉着一个看上去8岁左右的男孩。刘禅俯下身问,这是诸葛瞻吗?小妾低声说道,“正是庶子”。
诸葛瞻是诸葛亮唯一的儿子,他的母亲是黄月英。诸葛亮47岁上才有了这个儿子。可谓是夫妻二人的心头肉。
诸葛亮除了汇报财产外,他还汇报了家事。刘禅看了一眼手中的清单。上面写着:【吾受赐八十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眼前这个素人自然是诸葛亮的小妾了。有道是“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黄月英够寒酸了,谁知道诸葛亮的小妾还不如黄月英呢!诸葛亮说的没错。“妾无副服”,意思就是我的小妾只有一套见客的衣服。果然诸葛亮的小妾没有华服美妆,穿着粗衣布鞋就出来见皇帝来了。
刘禅四周看了看,这就是一个略显贫穷的家庭,说是丞相家没人相信。刘禅越看越生气,走到宦官黄皓面前,上去就是一耳光,骂道,“你听谁说的丞相家财万贯?让你诬陷相父,刘禅飞起一脚踢向了黄皓。”此时黄皓吓得扑通跪下了。“我再也不敢了,我该死。说完,黄皓噼噼啪啪的自己扇自己耳光。
刘禅终于相信了,世上还真有如此清廉的人,临走时,他把诸葛瞻接到了宫里,直接为他选了一个老师,最终培养成才。长大后的诸葛瞻做了刘禅的女婿。刘禅总算报答了相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欢迎转发留言评论和关注】
诸葛亮死前上报自己遗产,刘禅不信派人查,查完后为何生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圣杜甫的《蜀相》是诸葛亮一生最真实生动的写照。
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就把全部的青春和精力奉献给了刘备及其恢复汉室的事业。诸葛亮不仅辅佐刘备在占尽劣势的不利局面下,造就了鼎足三分的局势,还在刘备死后受命托孤,尽心竭力,辅佐蜀汉后主刘禅。
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勤俭节约,家无余财,他死前遗嘱把自己薄葬在定军山,不树碑,不起坟,只陪葬几件衣服就行,还留下一封遗表,送给刘禅,遗表中说: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很明确地说自己死后没有家产余财,但刘禅却不相信,他认为诸葛亮总览国政数十年,绝不可能这么清廉,于是悄悄派人去核查诸葛亮的家庭财产。
在《三国演义》等神话诸葛亮的演义作品中,刘禅被塑造成一个无能之君,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确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却并非愚昧无能,他派人去核查诸葛亮的家庭财产其实是打了一回如意算盘。
如果核查发现诸葛亮拥有大量财产,那就可以借机打倒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彻底摆脱诸葛亮和影响,自己大展拳脚一番。
如果核查发现诸葛亮家无余财,清廉如水,就可以大肆宣传诸葛亮的光辉形象,鼓励文武百官向诸葛亮学习。
不久后,这些人向刘禅报告说,诸葛亮家中确实清贫如水。刘禅听后十分惭愧,他拍着桌子,仰天长啸:
相父(诸葛亮),阿斗误会你了啊!
诸葛亮凭借清廉品行保住了身后功名,比起那些生前位极人臣,死后被人清算的名臣(比如张居正),诸葛亮始终享有美誉盛名,绝对是名符其实。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诸葛亮死前上报自己遗产,刘禅不信派人查,查完后为何生气?
和珅死后,嘉庆查其遗产气的大拍桌子,怒不可遏,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同样查诸葛丞相遗产,结果也是气得拍桌子。
二相对比看完这二个事列,心中五味杂陈。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事列:岳飞因为主战,迎回二帝莫须有之下被杀风波亭,于谦因为主战,不迎回皇帝,夺门之变后被杀以证天子权威。
和珅和诸葛亮,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毫无可比性,于谦和岳飞,却可以同日而语。
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一下,为何历史上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原因没别的,人心异也。
人心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好坏善恶总在一瞬间,有时候别人一句话就让人做出错误的决定,有时候自己耳根子软也会如此。
明英宗朱祁镇是如此他本可以不杀于谦,他也知道于谦是救国的英雄,可以被石有贞一句,不杀于谦,事出无名给吓到了。最后杀掉忠臣于谦留下恶名。刘禅也同样如此,被宦官黄皓一句,丞相家产万金给蛊惑,最后做出如此愧对相父诸葛亮的事情。当悔恨终身。
刘禅在我看来并不是昏庸无道之人,他最大特点就是识大体。被蒙蔽之后的拍桌懊恼,也是心理真实的反应。那么这事情到底如何。我们继续看。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再多的溢美之辞都受得起也吃的下,其实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美誉之外,诸葛亮的节俭朴素,高风亮节也是出名的。
诸葛丞相有多少钱在《亮自表后主》书中说的明明白白,“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就是诸葛亮全部家产,仅仅八百棵桑树十五顷农田,一个丞相,国家重臣,所有家产不如小地主我们诧异之余,应该脱帽敬礼。
之后的话,更是将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试问古往今来几人能这样话语?而诸葛亮不仅说了,他更做到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前线,他为复兴汉室耗尽自己的一生。
最后遗愿还告诫刘禅:“葬礼宜简,不可多耗国财。”按照丞相生前遗嘱,葬礼办的极简单。军士按诸葛亮要求,将他葬在汉中定军山腰处,依山建了个不起眼坟墓,墓穴仅容纳下棺材,陪葬物也按诸葛亮生前嘱咐,仅仅将平时衣物入殓,任何器物都不要。可谓来时坦荡荡,走时坦荡荡。
诸葛亮死后,刘禅命人料理诸葛亮后事,在此时,著名的宦官黄皓说,诸葛亮只是看上去节俭,其实身价不菲,陛下去查,定有收获。
黄皓说者有心,刘禅也不知哪根筋出错,居然听着有意,于是就暗中派人,查看相父的余财,这一查结果大大出乎刘禅意料。
原本的认知被打破,刘禅本以为诸葛亮上表自述遗产是谦逊之词,位高权重的丞相,家产不止那么一点!没想一查,还没之前诸葛亮说的那多,诸葛亮家人居然连换洗衣物都没有,这让刘禅震惊之余更多的是自责,怀念起昔日相父的教导之恩,辅佐之义。不禁悲从心中来,拍桌大喊,他是在生气啊,生自己的气啊。
自己虽事之如父,可何曾尽一丝为人子孝道?看相父家如此清贫,妻子衣物都没多余可以换洗。懊恼自己已经没有敬孝的机会。于是下令将诸葛亮儿子诸葛瞻招为驸马。并加官进爵,也算完成自己的孝道。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都有闲人,小人,以自己的道德水准,去窥屏探想别人,最后自己贻笑大方,悲哉诸葛丞相。。。去世后还被小人妄语。
诸葛亮死前上报自己遗产,刘禅不信派人查,查完后为何生气?
“惊堂木一响,有书君开讲!”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有书君,今天跟大家来聊一则三国时期的历史小段子。
话说在蜀汉末年,诸葛亮死后,刘禅去查了他的家底,结果气得直拍桌子,这是咋回事儿?
在公元前234年,著名军师诸葛孔明因为疲劳过度,早逝于五丈原。
生前孔明对自己当时的全部家当记了一笔账,就是后来的《自表后主》。
等孔明病逝之后,刘禅派人去料理他的后事,顺便查看了这笔账,里面的内容如下: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记在外任,无别调度。
随身衣食,悉仰于官。
有看官可能说了:一个人有15顷土地,800株桑树也算是不错的生活了。
可这位看官您可能理解的比较片面,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些家当可能连一个小地主都比不上。
就这么说吧,诸葛军师的全部遗产都来源于朝廷的俸禄,没有任何贪赃,他的妻妾甚至没有换洗的衣服(当然,有书君感觉这个有点儿夸张,不过总之孔明军师确实是很清贫就是了)。
像他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混的如此艰辛呢?
但凡朝廷赏赐的随便一点儿东西应该就够他享用不尽了,而且他曾经也和老对头——李严书信说过自己的财产情况,说自己曾受赏赐八十万斛,后来一查啥也没有。
真不知道他是故意气李严,还是全捐出去了。
刘禅是一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君主,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愤怒。他知道自己的相父是一个节俭之人,但是没想到会这么节俭。
放在现在来讲,你自己是一国之主,你的干爹过的还不如个乞丐,你气不气?这也太不给刘华强……呃,不对……是刘阿斗面子了。
刘禅感觉自己没有照顾好相父,反到是让相父对自己百般操心,最后连相父家境到底是个怎样的情况都不知道,最后等相父已经没了,他也没有办法再进行补偿了。
所以他非常愧疚和自责,转而形成了对自己的愤恨,连连拍桌子喊到:“阿斗啊,你的所作所为怎么对得起你的干爹啊!”
按常理说到这儿也算是解释清楚,段子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是有书君是个不走寻常路的男子,喜欢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历史人物,就像之前的刘邦对韩信之死的态度一样。
前文我们是从刘禅和孔明之间和谐的关系角度出发来阐述的,下面我们再把刘禅黑化一下,从他们俩不和谐的关系补充预测另一种可能性。
自从刘备故去以后,诸葛亮就一直是蜀汉政权实际的操控者,刘备临终托孤,跟刘禅说的是: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那就是说让阿斗把孔明当成爹一样,不能造次!
但是孔明毕竟不是亲爹,对待任何事情谨慎又严格,而且绝对公平。
刘禅这样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富二代”肯定是受不了的,所以他虽然表面上对相父毕恭毕敬,因为自己刘家的江山全指望着相父来保护,甚至包括自己的性命;
实际上可能对孔明恨意已深。
可算孔明病逝管不了自己了,刘禅心说道:“当初你对我恨铁不成钢,现在我就恨你牙痒痒。”
于是他想对自己的这位相父的遗产查上一查,看看是否与当年孔明向他报备过的情况相符。
如果不符,哪怕是树多一棵,地多一寸,都可以定你一个“欺君之罪”。
结果事与愿违,检查的结果另刘禅很沮丧。
他想不到自己的相父贵为一国丞相,居然如此诚实和清廉。
别人家的丞相死后财产可能喂的皇帝饱饱的,刘禅本来长的就胖,孔明死后的财产又少,可能还不够他吃顿烧烤呢(笑)。
所以刘禅就恨啊,他这一恨就拍上桌子了,一边拍还一边喊:“你怎么就这么诚实!你怎么就这么清廉!”
当然,以上都是开玩笑,刘禅当时为什么拍桌子除非有书君穿越一下过去问问他,不过诸葛亮这样的丞相,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是太少见了。
各位看官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欢迎在讨论区踊跃发言哦。您若点赞,发型不乱;您若转发,貌美如花!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诸葛亮死前上报自己遗产,刘禅不信派人查,查完后为何生气?
诸葛亮是一代名相,最终因劳成疾,病逝在五丈原,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在《自表后主》中对自己的遗产有过一段记载:
“成都有桑巴株,薄田十五顷。已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诸葛亮)
刘禅不相信诸葛亮的遗产只有那么多诸葛亮死了之后是刘禅派人料理的后事,还顺带让人一块调查了诸葛亮手里的遗产,在听到手下禀报诸葛亮遗产的时候,诸葛亮确实没有骗他,诸葛亮的遗产真的就跟他说的一样。
这点遗产在现在看来可能已经是不少了,但诸葛亮是一个宰相啊,诸葛亮这点遗产放在那个时候,连一个小地主都不如吧。(刘禅与相父)
查完诸葛亮的遗产,没想到诸葛亮这么节俭,顿感羞愧,所以才生气诸葛亮是蜀汉的宰相,地位在蜀汉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日子却过得这么清贫,这是谁都想不到的。刘禅得知诸葛亮的遗产之后,先是惊讶诸葛亮的节俭,然后就是愤怒,诸葛亮平常是比较节俭,这刘禅是知道的。
但是没办法想象平时自己称为相父的长辈生活过的是如此清贫,这让刘禅很自恼,他生前自己对相父的生活一无所知,气自己没有照顾好这个“父亲”,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长辈,但是已经晚了。(诸葛亮)
说了这么多,你们肯定也能看得出来,刘禅跟诸葛亮的关系很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跟父子差不多。诸葛亮作为“父亲”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江山,奉献给了刘禅,并且不要求一点回报。而刘禅作为一个“儿子”,享受着诸葛亮的照料。
但是在这个如山一般的“父亲”不行了之后,他才知道这时候自己是多么的无知。他竟然不知道诸葛亮的生活过得有多难,想必这时候刘禅心中剩下的只有对自己的愧疚和气愤了吧...(诸葛亮)
诸葛亮一代名相,没想到过的生活如此清贫,也看得出来诸葛亮是一个清官了。
大家都知道,皇帝最大,九五之尊,万人之上。可是刘禅不一样,他当时就偏偏在一人(诸葛亮)之下,而后才是万人之上。
刘禅觉得诸葛亮的家产被抄后,遗产太少,这么点钱根本帮不了蜀汉后期的开销刘禅为何生气?还有可能是这个原因:
(诸葛亮与刘备)
诸葛亮死后刘禅一样派人去查他的家,可是呢?诸葛亮当时的财产情况是这个的: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勉强可以供自己的后代吃饭。历史派人去抄家,真的只有这么多,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刘禅真的很生气,哪怕就是多出来一点点,他都能说诸葛亮贪赃枉法,可就是一点不多。刘禅可能觉得抄了丞相诸葛亮的家,只有这么点家产,充公的钱连皇帝吃顿饭的钱都不够。
还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