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何宁丢国也要三征高句丽?
没有任何皇帝会宁可丧失政权也要发动对外战争,这个问题问的就很没有水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让隋朝国力大损而间接导致了亡国。
首先,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崛起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乱认祖宗的韩国没有什么关系。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相比国力相差甚远,但是雄踞东北,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所谓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鼾睡。高句丽对隋王朝始终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与隐患,隋炀帝怎么能放着不管纵容高句丽在东北逐渐强大。
与当年北击匈奴,南统百越的汉武帝刘彻相比,隋炀帝征战行为并没有什么过错,而他错就错在没有找准时机,最终失败亡国。汉武帝征服天下是因为前代几位皇帝的积累国力,而隋炀帝也拥有其父亲隋文帝留下的强大基础,然而隋炀帝开大运河,在国内大兴土木与三征高句丽同时进行,使用国力太激进,让隋朝人民不堪重负而最终失败。
隋炀帝为何宁丢国也要三征高句丽?
征战高句丽,是隋朝两代皇帝的共同选择,不是因为他们穷兵黩武,而是高句丽实实在在给大隋帝国的江山带来了危险。第一部分:高句丽的威胁
高句丽王朝实际上是从西汉的郡县制衍生出来的附属国,在整个西汉时期,以及东汉中期,高句丽都是属于俯首称臣的状态。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放松了对辽北的控制,实际上也是鞭长莫及。高句丽利用这个时机快速崛起,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俨然有称雄北方的势头。与此同时,高句丽对于中原王朝和江左政权一直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即表面上对中原王朝年年朝贡,实际上面和心不合。背地里一直和江左政权保持密切联系,在军事物资上支援南朝陈国与中原政权抗衡,历史上曾经输送战马和弓弩给陈朝,希望陈朝牵制隋帝国。
这个从各自的利益上都是可以理解的。高句丽在北方,和中原王朝是比邻而居,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始终是他们的心头之患;而江南的王朝和高句丽毕竟远隔重洋,陆地上还隔着一个北方的中原王朝,大家是一种可以互利的位置。相对弱小的江南王朝和高句丽王朝,南北呼应,可以对强大的中原王朝形成牵制。而一旦有一家灭亡,肯定是唇亡齿寒。事实上,就在江南陈朝被隋朝灭亡之后,高句丽的国王就“治兵积谷”,准备了兵马粮草,准备有一天和中原隋朝一战。
第二部分 在隋文帝时期,就曾经发动针对高句丽的战争!当时高句丽和北方的契丹,突厥和靺鞨结盟。这对于统一天下的隋朝来说,是一个不可接受的事实。也对帝国北方的边疆安全,形成了实际的威胁。高句丽和靺鞨联手,对隋朝的辽西地区反复骚扰,在一次联军被隋朝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以这次袭击事件为借口,组织30万兵马分水陆两路征伐高句丽,没想到这一次战争还没打响,高句丽就认怂。现在看来,这是高句丽对大隋帝王实力的一次试探。
随着高句丽王朝在北方实力的增强,行事越来越嚣张,从隋朝仁寿元年开始,高句丽再也没有派人朝见大隋国王,这也给隋炀帝发动军事讨伐提供了借口。
第三部分 隋炀帝的底气隋炀帝大业8年,调动了113万大军讨伐高句丽,从隋朝的兵役制度可以推测,为了干翻高句丽,隋炀帝几乎调动了这个帝国的军事力量!
为什么隋炀帝这个时候敢于亮剑了呢?
这是因为,隋朝刚刚建国的时候,江南势力刚刚扫平,自身军事实力还没有恢复元气,加上除了东北的高句丽之外,西北的突厥,契丹和吐谷浑也是北方另外一支危险力量。一直等到隋炀帝利用离间计,粉碎了吐谷浑和契丹的西北威胁之后,才有足够的实力,来对付雄踞东北的高句丽和他的一帮小弟兄。此外,随着大运河修建完成,江南大批的军事物资,都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大运河漕运,输送到北方战场,这也是隋炀帝有底气发动讨伐高句丽的原因。
总之,隋炀帝三次讨伐高句丽,并不是什么好大喜功的冲动之举,而是为了帝国的最高利益,为了维护原有的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为了谋求大隋帝国在东亚的最高领导地位,这个是没有错的。错处在于,隋炀帝急于求成,快速耗尽了建国几十年积累的家底,让底层人民积怨太深,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可耻下场。
隋炀帝为何宁丢国也要三征高句丽?
所谓的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他于隋仁寿四年,也就是公元604年的七月,正式即位。在位14年,隋大业十四年四月十一,被宇文化及叛军杀害。
随之继位的隋恭帝杨侑追谥杨广为明皇帝。也就是说,我们后世之人应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
而隋炀帝的“炀”字则是推翻隋朝之后的唐高祖李渊给予杨广的谥号。但是,后世以讹传讹,以至于众口随俗。
隋明帝杨广在位14年期间,做了很多大事,其中,在他继位8年之后,就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北伐之战。
后世有人把隋明帝杨广对高句丽的征战说成是意气行事,可是,为了保证对高句丽的战争胜利,当时的隋朝在5年前就先开始做好了后勤准备。
隋大业七年,即公元612年,隋明帝杨广发动了第一次对高句丽战争。隋朝当时动员全国113万军事力量参战,可是,由于战术举措错误,开战就损折军兵严重,特别是辽东安东一战,歼灭高句丽军队一万余人,可是,却夺不下一座城池,最后,出师军队损失惨重,撤回国内。
转年,不甘心的隋明帝杨广再次征讨高句丽,隋军正在拼死攻击辽东城之时,随从大臣杨玄感竟然反叛,隋军大乱,逼使隋明帝杨广退兵国内。
公元614年,隋大业十年,隋明帝杨广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这次物资储备的更加充实,军兵齐整,压向高句丽,终于,高句丽国王表示降服,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最后取得胜利。
“那么,“隋炀帝为啥要三征高句丽,即便第二次征伐时国内农民起义不断,他还是要攻打?”
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说隋明帝杨广征讨高句丽就是赌一时之气,可是,为了征讨高句丽,隋朝做了5年的军事物资准备,这能是逞一时之气吗?
隋明帝杨广在军事武功方面,多有建树,在其登基后14年中,隋朝攻灭吐谷浑,讨伐占城,出征契丹、琉球、伊吾等国。都为隋朝扬声威于海内外,但是,三次征讨高句丽,的确极大的消耗了隋朝的国力,那么,这对高句丽的三次战争,隋明帝杨广到底是处于什么目的呢?
隋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有过精确的回答;
“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就是说,明确的感到高句丽的现状和发展已经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了,不能把问题遗留给后世子孙,不如在这一代直接解决了。
隋明帝杨广在位期间,他注意到,高句丽的国王高元从来不到长安觐见朝贺,每次都是派使者代替。而且,高句丽心怀叵测的大力与突厥、契丹、靺鞨等交结示好,在这些小国面前,屡次蔑视隋朝的存在。
公元607年,也就是大业三年,隋明帝杨广驾临突厥地,遇见高句丽使者,就表示车驾要驾临高句丽,可是,高句丽王高元竟然拒绝接驾。
这些事情,都使得隋明帝杨广明确的感到对待高句丽要下重手,不能养痈遗患。
于是,连续三年,三战之下,压服了高句丽,但是,国力遭到大的破坏,以至于身死,可悲的是,后世之人,尚且把他三战高句丽当做他穷兵黩武的典故来说,甚至众口一词的使用唐太祖李渊给的贬义字“炀”来称呼杨广,忘记了用正宗的谥号“明”字来称呼隋明帝杨广。
隋炀帝为何宁丢国也要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要三征高丽的四个原因:
第一,隋炀帝在大业八年正月(612年)第一次出兵时,竟然动用了前无古人的113万大军,这样规模的出兵,除了加重后勤负担之外,在军事上可谓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纵观中国历史,举凡如此大规模的出兵,往往是惨败而归,最著名的殷鉴就是苻坚征东晋时号称投鞭断流的97万大军。
第二,隋炀帝进攻高句丽打的更是一场“政治仗”,这在第一次出征尤其明显。隋炀帝在各大军队中都设立了受降使者,一旦高句丽请降,隋军就得停止进攻,而这恰恰被高句丽军队所利用,在情势不利时候多次以诈降获得喘息时机。
无论是出兵规模,还是“受降使者”,都说明了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意在不战而胜,试图通过炫耀武力以及展示兵势压服高句丽,这一诉求甚至压倒了在军事击败高句丽。而对此,也恰恰应和了以上隋炀帝意在重建国际秩序,而不是获得领土的出兵动机。
第三,对于高句丽这样一个立国数百年的大国,试图速战速决在战略上是非常困难的。通过持久战逐步削弱高句丽国力,最后抓住高句丽最薄弱的时机出兵。
第四,隋炀帝的出兵时机更有问题。由于之前动用国力过猛,又是修大运河,又是修粮仓,又是四处巡游,在出征高句丽之前理应与民休息几年。
隋炀帝为何宁丢国也要三征高句丽?
隋朝历经两代就灭亡了,后世在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时总少不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大业八年,隋朝大军惨败,大业九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杨玄感造反,隋炀帝不得不撤军,大业十年,在隋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时,民间爆发了多场农民起义,最终隋朝不得不向高句丽议和。
其实隋炀帝之所以这么执着征讨高句丽,是有着长远的打算的,当时的高句丽已经进入到了高速发展阶段,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中国的东北边境,置之不管必然会威胁到中原王朝的统治。并且,攻打高句丽这件事,并不只是隋炀帝的执念,在他之前的隋文帝也曾发兵高句丽,相信他们都看到了高句丽对中原王朝所产生的影响。
一、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政治原因(一)内部原因
高句丽政权建立于公元前37年,这一政权并非独立兴起的国家,而是西汉时受封的一个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唐太宗在讨伐高句丽时就曾说过“辽东旧中国之友,自魏设州,置之度外”。自东汉末年至隋朝中原政权,频繁更迭,为了更好的巩固统治,历代中原政权都缩小了控制范围,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央政府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减弱。
在这一时期高句丽,抓住了发展的好机会,开始了迅速的扩张,隋朝时,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国,疆域东西长达2000里,南北达到了1000多里。可以说当时高句丽已然成为了除了中国以外最强大的东亚国家。
高句丽的壮大显然引发了中原政权的担忧,作为一个受中原王朝册封的藩属国,高句丽本该每年向中原王朝进贡并且服从中原王朝的安排,可是此时的高句丽却不断扩张领土,甚至威胁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一带的安危。所以从政治方面来说,征讨高句丽是一场必然要进行的稳定地方秩序收复固有领土的战争。
(二)外部原因
隋炀帝时刚建立一代的隋朝政权也并不安稳,隋朝建立于乱世当中,自西晋的永嘉之乱起,中原王朝陷入了一片混乱当中,本以为在南北朝频繁更迭的情况下魏政权能够长久,但是仅过百年就又被周齐所取代,孝文帝为了壮大政权,进行了改革,可却壮大了门阀之风。门阀可以说是导致当时数百年天下分裂的最重要的原因。
隋朝的建立离不开关陇门阀的帮助,不过隋朝的两代统治者深知门阀的危害,所以他们在位时期采取了很多削减门阀势力的措施。迁都洛阳便是消除关陇门阀对朝廷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措施既防范了河北六镇的势力又打压了门阀官员。吏治改革扶植了南方和河北地区的士族,培养了能够与官僚们法相抗衡的官僚势力。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更是壮大了南方势力。但是,关陇门阀手中的“府兵”依然对隋朝政府有着致命的威胁。消除这一威胁,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外出战,从出征前隋炀帝所做的军事准备就可以看出他的这一目的。
在第一次出战前,他将国库军粮转移到了江都,这间接造成第一次高句丽之战的失败。之后他不顾损失依旧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战争,这是因为一定程度上他并不在乎战争损失,只是想让这些门阀贵族手中的“府兵”数量削减,从而达到控制门阀的目的。
二、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外交原因(一)高句丽与隋朝的外交关系
作为主动接受中央政权册封的藩属国,高句丽表面上还是和中原王朝维持着和睦的关系,但其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隋朝初期高句丽已经与中原王朝面和心不和了。
在中原王朝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中央政权是统一还是分裂都没有放弃对高句丽的册封权,中原和高句丽也维持着紧密的联系,以及名义上的臣服关系,在历史文献中相关的记载有很多,比如说“太宗泰始,后废帝元徽中,贡献不绝”、“太祖建元……三年,遣使贡献”等。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汉朝时,中央王朝对高句丽的控制力较强,高句里对中央王朝也表示臣服。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游走在各个中原割据政权之间,借助这种各政权相互制约的局面,高句丽迎来了一个有力的扩张时期。隋朝建立后,高句丽一边派遣使者前来接受册封,另一边又与陈国相互沟通,这显然引起了隋朝的不满。
(二)高句丽与周边政权的外交关系
在南北朝时中原地区一片混乱,周边的少数民族趁机向中原扩张,突厥南下,东联高句丽,西联吐谷浑。渐渐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对隋朝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在这一政治联盟中,高句丽起着主导全局的作用。在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隋朝内部只要有稍许动荡,都有可能引发少数民族的进攻。显然此时的隋王朝很难稳定的发展经济恢复生产。
这一政治联盟的形成,对于随王朝来说可以算是极大的挑衅了,在隋朝的统治者看来,朝贡体系下整个东亚地区的中心只能是隋朝。并且中原地区周边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大多都和中原王朝属于宗藩关系,但此时他们却依附于另外一个国家,这严重破坏了总犯体系,使隋朝在东亚领导者的地位有所下降。
三、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军事原因(一)高句丽的多次挑衅
高句丽这个国家之所以发展壮大,离不开不断的军事拓展。东汉末年后高句丽就开始了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在这一统一活动的进行当中,高句丽甚至不顾中原王朝的威严。
公元598年,高句丽侵略百济,百济君主曾上表隋文帝,随后文帝下诏高句丽不可讨伐百济,但是高句丽依然出兵,两国边境地区。除了朝鲜半岛以外,高句丽还不断向西北和北部地区扩张,甚至蚕食了我国东北边境地区。
(二)军事同盟的出现
隋炀帝时期,在东北地区的一个部落叫做“粟末部”,这支部落遭到了高句丽的侵略,失败后被迫离开南迁,依附于隋朝。在南迁到隋朝后,这支部落一方面学习中原文化,另一方面谋求“复国”。想要达成这两个目的“栗末部”必然要与隋王朝进行合作,辽东之役时,“粟末部”的首领度地稽曾率领部队与隋朝共同出兵。
据《旧唐书》记载“(度地稽)子行,伟貌,武力绝人……其部落家僮数千人,以财力雄边,为夷人所惮”由此可见,这支军队实力极强,其部落也财力优厚。
度地稽作为一个依附于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将帅,他并没有固守在某个地区,而是率领着部队同隋炀帝一同作战。由此可见,他十分受隋炀帝的信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二者之间,不单单是简单的臣属关系,而是一种政治军事联盟。收复高句丽既是隋炀帝维护宗藩体系,维护疆域稳定的一场军事活动,又是协助“粟末部”回归领地的一场军事活动。
因此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三次军事活动,有其特殊的军事原因,如果隋炀帝不趁此机会出兵的话,很有可能会失去“粟末部”这个实力强大的军事同盟。
总结: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的行为,只顾政治目的,忽视了百姓利益,进而动摇了国家根基,推动了隋朝的灭亡。这告诉我们,人民才是国家统治的根基,一切政治行为都要保证人民利益。
隋炀帝为何宁丢国也要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征高句丽,和修大运河一起被列为炀帝的两大暴政,在对付高句丽的时候,杨广动用了过百万的民工和军队,连续三次不远千里的征伐终于激起了民变:一征高句丽时山东农民起义;二征高句丽时贵族杨玄感造反;三征高句丽时全国就都反了。
事实上,杨广其人虽然好大喜功,总是希望建立一个四海臣服的大隋帝国,不止北方突厥、西域吐谷浑、东北高句丽,就连东海小国琉球都在其目光所及之处,可是杨广对于高句丽的态度却不同突厥、吐谷浑,他之所以征伐高句丽也有其不得已之处。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已经从以往的游牧文化逐步转变为半渔猎文化,开始建立自己的经济、军事、制度体系,是当时插在隋朝边境的一颗难拔的钉子高句丽所在于今天的东北地区的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是春秋战国时期夫余人的一支,在三国时期镇守辽东、自立燕王的公孙渊败亡后,辽东一带处于势力空窗期,而高句丽大概就是在这个时期崛起的。随着其吞并汉武帝时期所设的“汉四郡”后,高句丽吸收了中原文化后,开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半岛文化。
三国魏少帝曹芳时期,高句丽势力雄厚,其主高位宫一直不满于做边陲小国,在正始五年开始入侵曹魏辽东西安平县,被大将毋丘俭击破,此后毋丘俭二征高句丽,把这个野心勃勃又刚刚兴起的国家给打得无还手之力,连首都丸城都被魏军给屠了一遍,像霍去病封狼居胥一样,毋丘俭也在丸城刻石记功,并将抢夺而来的人口全部迁入内地居住:
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毋丘俭北伐后,高句丽势力一蹶不振,国民被迫北迁避祸,当然曹魏也没加以追击将其灭亡:
- 一方面此战的目的已经达到,魏军不能再深入,否则处境就很危险了,很容易引起北方诸部的同仇敌忾,就像当年曹操征关中群雄一样;
- 而另一方面曹魏也需要在辽东制造一个相对混乱的局面,让辽东各部互相征伐,既压制其发展,又让他们不得不接受中原王朝的策封和支持;
- 在高句丽强大的时候,辽东诸部都迫于其压力之下而屈服,而高句丽一倒,辽东诸部自然互相征战,在他们征战没有结果之时,王朝的北境就是安全的了。
当然如此一来,高句丽有了喘息的机会,并在三国到南北朝这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再次发展起来,重回三国时期的荣光,甚至还发展到了另一个巅峰,这虽然是曹魏始料不及的,可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高句丽已经不同于以往那些一被击溃就各部分裂的夫余、鲜卑,而是一个很有向心力、组织严密且生命力顽强的少数民族政权。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便在外部安稳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壮大,北魏年间,高句丽已取代了原夫余的辽东霸主地位,统一了原夫余地盘和部落。到隋文帝建立隋朝时期,高句丽已经成为了隋朝东北的劲敌,其经济、文化、军事不亚于东北诸国,俨然有问鼎东北亚霸主的实力。在文化上,高句丽也致力于中原王朝对等,比如首都平壤,国内称为“长安城”,直接和中原帝都长安相等。
隋文帝一开始就因为道路问题而想要以文化收服高句丽,可当时掌权的高句丽王高元却是“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开皇十八年,一向处于叛逆期的高句丽终于按捺不住,入侵隋朝的辽西地区,隋文帝派汉王杨谅率水陆大军三十万征伐高丽,结果因为运输不继而粮草不足、水土不服又发生瘟疫,三十万大军也无功而返了。
最后在高句丽的妥协下,隋文帝也顺着面子罢兵,双方恢复了往常的关系往来,可实际上,高句丽在隋朝占不到便宜,就在周围抢地盘,其南方的百济、新罗,北方的契丹以及从契丹分裂出来的室韦等部国,不是被高句丽打败就是被迫附庸,到了隋炀帝时期,高句丽已经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杨广不是不知道高句丽难征,可难征也得征,当时的高句丽已经开始连接突厥,有意南下了隋炀帝登基之后,高句丽也完成了辽东攻略,隋朝四方之地中:西域吐谷浑、高昌臣服,北方突厥也接受了册封,南方各部分裂,仅隋书记载就有四国并立,无法对隋朝造成困扰,也都接受了杨广的封赏,偏偏就是东面的高句丽还拿不下。
这个自建国以来就不服中原王朝的国家,不但拒绝了杨广入朝觐见的要求,还在杨广大力开凿大运河的时候,不断派兵在隋朝北境骚扰,还联系了突厥汗国的不少部落,遥相呼应。所以在隋炀帝大业六年开凿好大运河、贯通南北之后,次年就发大军数十万开始北征高句丽。
- 杨广如此急促地征伐高句丽,最主要还是因为高句丽此时的威胁已经超过了突厥、吐谷浑,毕竟在父亲开皇之治下,唯一一个没被彻底打趴的就是高句丽,可以说高句丽不灭,则辽东不稳,这一点和后来李世民、李治两代都要接连北征高句丽的情况一样,不同的是杨广做事比较急罢了;
- 而且杨广这人,或许也是温室里长成的花朵一般,没经历过什么大的变动,其聪明才智多是在于文学和夺嫡之争中,比不上其父杨坚那样的城府和政治手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杨广对待周边各国的态度是:服就赏,不服就打,不管怎么样都要打;
- 大概也是在父荫之下建立过统一的大功,杨广继位后眼里就揉不下一粒沙子,加之贵族出身,虽然是混血儿,但他却对周围的蛮夷十分轻视。除了高句丽、突厥、吐谷浑之外,杨广的手还伸到了东海的琉球,本来琉球国一直远居海外,和中原各朝都没有贸易往来,结果隋炀帝就因为“求异俗不成”,加之语言不通,双方发生了冲突,杨广就直接派人攻击,从此断了和琉球的往来;
此外,在大业三年发生的一件外交事件中,让杨广开始担忧起那个看似和平的突厥来了:杨坚时期,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中东突厥启民可汗为杨坚所立,还把隋朝宗室义成公主嫁给了启民,从而和突厥开始交好,到了大业三年,高句丽、突厥使者接连入隋朝贡,本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却横生枝节:高句丽使者居然偷偷摸摸进入了启民的房间里,“私通启民所”;
而启民可汗很自然地把这事告诉了杨广,最后杨广直接在诏书里把这事挑明了,告诫使者,让他告诉高丽王尽快亲自来大隋见我,不然就和启民一起去“见”你,言外之意就是要联合突厥,兵锋直指高句丽了:“尔还日,语高丽王曰,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杨广这话,既是震慑高句丽,也是震慑启民可汗,他要和启民一起去高句丽,但是以什么身份去的呢?启民作为队友也行,作为俘虏也行,其中意味就由启民自己去惴测了。
除了高句丽和突厥之外,杨广还对更远的日本有想法,他害怕高句丽和日本勾结起来,给自己的大业造成大麻烦虽然高句丽只是个居于辽东的蕞尔小国,论国力、论地盘还不如隋朝的百分之一,可要知道:当年的匈奴、鲜卑、突厥的起身也不过是一个小部落,就是在中原王朝的羁縻手段下才发展起来,最终对中原王朝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作为经历了南北朝局势的杨广,他不得不对西晋末年的五胡十六国的危害感到担忧。而最明显的例子也有,后面宋、明王朝的契丹、女真、蒙古,同样也是从小部落起家,到最后不但再次重回南北朝对峙的局势,甚至于入主中原,灭亡汉族政权。
对杨广来说,高句丽是非灭不可的,这不但是他有意彰显大国力量,而且对于当时东北亚的局势来说,征高句丽其实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 杨广时期的东北亚共有东北地区的契丹、室韦、奚、靺鞨、高句丽等国,而朝鲜半岛则有百济、新罗,和高句丽接壤,更远处位于太平洋还有一个日本,除了日本隔海而望之外,基本上整个东北亚地区都已经被高句丽压制了,而且亲隋的突厥启民可汗也在大业五年去世,其子始毕可汗继位,隋和突厥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 契丹、室韦、靺鞨等都屈服了高句丽,而新罗、百济虽然缔结了反高句丽同盟,但在和高句丽的连番争锋却基本都输了,而杨坚由于征高句丽失败也多次拒绝百济、新罗的请求,不愿出兵协助,长此以往,朝鲜半岛的未来,不是百济、新罗被高句丽吞并,就是被迫屈服,一旦朝鲜半岛全入高句丽之手,那整个隋朝的北方就会变成突厥——高句丽——日本三足鼎立之势,一旦他们起兵南下的话,那隋朝可就危险了;
- 此外还有日本,这个同样在三国时期开始和中原往来的海外岛国,因为隔着大洋天险,一向都不愿屈服中原王朝,像杨坚时期的日本使者,就大言不惭地说“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要知道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后,天、日一向都是中原皇帝的代名词,现在一个不服王化的海外国家都敢和皇帝做“亲戚”了,也难怪杨坚训斥这是“太无义理”了,还要求倭王把这说法给改了;
- 当然日本也没改,而是更加得意,在杨广继位后,倭王多利思北孤又派来了使者,更加猖狂地在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倭王)至书日没处天子(杨广)无恙”,这封摆明了挑衅的国书直看得杨广双眼冒火,可是由于隔着高句丽等国,杨广始终也不能对日本做出军事行动,只能将书信束之高阁。
直到大业十年,日本遣隋使不来隋朝已经四年之久,要知道自从国书事件后,日本都是每隔一年就派一次使者来隋朝学习文化的,而反推一下,日本停止来隋的时间刚好是大业六年,也就是杨广正式征伐高句丽的准备时间。
所以杨广必须征高句丽,除了保护新罗、百济这些忠心的卫星国外,更重要的是保护自己,以免让突厥、高句丽、日本三方联合,而三者之中,突厥表面上还算听话,又有宗室义成公主主持,不至于和杨广翻脸,日本则有海洋阻拦,不好打。
于是三者居中的高句丽就成了杨广的首要目标了,只要拿下高句丽,不但可以打破东北亚逐渐一统的境地,也可以隔断日本和突厥,到后面再分化击之,只可惜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还激起了民变,以“成王败寇”的论点而言,后人才会否认杨广征高句丽的举动,认为这只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帝王的毫无意义之举。
总结:隋炀帝征高句丽并不是心血来潮之举,而是自三国时期就开始的、中原王朝对待不服王化的国家的征伐行动高句丽的生命力十分强盛,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时间居然还可以活过来,而且公司还越做越大,但别的部落都在中原王朝的进攻、分化之下而分崩离析之时,高句丽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和性格,坚决不服管教,并以其文化继承,逐渐成为了东北亚的主宰,如此猛虎怎能任由它在自己身旁酣睡?
不止是杨坚、杨广,就连李世民、李治都要拿下高句丽,而且不是让它臣服,是要让它直接灭亡,所以杨广征高句丽并没有错,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统治者都会做的事,只不过是要如何做而已,杨广的做法太急,为了征高句丽,在大运河开凿完的次年就整军备战,在山东打造了三百多艘战舰,不顾民力强行出征,结果所征调的民工里,将近一半还没出师就死在了劳役之中,自己也死在了梦想的大业虚梦之中,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高句丽是如此,大运河也是如此。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