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满清八旗军怎么打倒数百万大军在手的大明朝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注定了的天命吗?

第一,明朝军队出现了大量叛军投靠满清;第二,南明朝廷诸王为争夺皇位互相攻击内讧不止。女真铁骑进入山海关之后,出现了大量投敌叛国的明朝人(并不是所有明朝人都那么有骨气)在满清到处屠戮时,这些人是真正的急先锋。

崇祯煤山自尽后,南明依旧有广大领土、巨大军队和基本完整的行政机构,条件要比当年的南宋好太多,然而令人心寒的是,南明出现了大量割据政权,当年朱元璋分封藩王为的保卫宗室,没成想却弄巧成拙。

清朝攻打李自成的军队,占领西部与北方大片领土,南明各方势力跟傻瓜一样,静静的看着,无动于衷,就等着清朝稳定了北方,直接挥军南下。

北宋与西晋都灭于外族入侵,而明朝则亡于农民起义,虽然晋与宋的王室贪图奢华的生活,但是西晋与北宋灭亡后,百姓还是非常伤心的,东晋与南宋建立后,民心与政权也迅速稳定。

反观明朝,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了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民心涣散,原本富有的江南地区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发展,没有土地的百姓依旧有生活来源。然而明朝退守南方后加重了赋税,用于宗室生活与自身军队养护,对于抵抗外敌及百姓却毫无益处,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

江南百姓由此叫苦连天,而清朝新来乍到,为了能征收到赋税,就采用了“谁耕种,谁纳税”的办法,承认了佃农对租种土地的所有权。为了收取人心,根据文臣范文程的建议,赋税征收就按万历时期的较低标淮征收。另外,还实行减税,大幅减免本年度“清统区”的正赋,征收办法是清军所过之处免征粮一半,未过之处只要真心归顺,可免征粮的三分之一。除免了部分本年度的赋税外,还规定,以前年份老百姓欠崇祯朝的赋税,统统不再交纳。

明朝大量百姓,恨不得这个政府早死,听说清军南来,有人甚至还嫌清军太慢,埋怨“清兵如蟹,曷迟其来”!(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清朝也并不比明朝政府好哪里去)

十万满清八旗军怎么打倒数百万大军在手的大明朝的?

崇祯时期,明王朝全国正规军的数量在145万左右,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兵力加在一起也有百万之众。

清军入关前后,总兵力在20多万人。

其中满洲八旗的军队大约 10万余人,还有蒙古八旗,和辽东汉人为主的汉人八旗,吴三桂带领的军队5万人左右,几方军队总共20多万人。

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数字不是绝对准确,但是总体上是没错的,那就是清军陆续吃掉了比自己多10倍的明军和义军。

为什么清军对以少胜多?原因有以下几个:

朝廷腐败

任何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他们都注意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都反腐倡廉,整顿吏治。可是到了最后都难逃灭亡命运,这是历史规律,也是自然规律。

就像一碗饭,你不管是放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下,总有发馊变质的时候。秦汉唐宋,哪一朝哪一代都是如此,到了末期时,腐败盛行,积重难返,沉疴难消,开国皇帝转世活过来都没有救。

朱元璋对贪官恨之入骨,反贪力度空前绝后,用了剥皮抽筋酷刑,但是不受制约的权力,决定了腐败难以根除。

朱元璋为了防止太监专权,定下宦官不得参政的铁律。结果呢,从朱棣开始,太监就开始受到重用,太监专权现象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毫不夸张地说,是太监玩死了明朝皇帝。

除了太监,朱元璋还担心丞相专权架空皇帝,杀了胡惟庸之后,废除了丞相制,实行内阁制。

内阁制的诞生,导致党争盛行,官员正事不干,集中精力搞内斗,让皇帝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内耗加剧让大明失去凝聚力,给外敌以可乘之机。

崇祯无能

明朝末期名将辈出,群英荟萃。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末那样,有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

孙承宗、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吴三桂、陈奇瑜、曹文诏、左良玉、祖大寿不胜枚举。

他们很多人并非武将出身,但似乎天生就会打仗,个个满腹韬略、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但是崇祯不但不会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反而多疑残暴,排斥和滥杀忠臣良将。

崇祯在位十七年,不但换了五十个大学士,还撤掉了十一个刑部尚书,更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可笑的是崇祯吊死煤山之前还不知悔改,没认清自己的缺点,却留下遗言说:“文臣个个可杀”、“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这样的皇帝,能指挥军队战胜清军吗?

制度弊端、军队战斗力差

明朝初期实行卫所制度,士兵和家属入军籍,谓之军户。

士兵在朝廷分配的公田里耕作,每月领到的粮食,足够一家人生活所需。

朱元璋曾骄傲地表示,不花财政一分钱供养,大明军队完全自给自足,当时卫所制度的施行,在明朝战胜元军、全国一统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卫所制度也有很多弊端,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显现出来。

一是“南人而北,北人而南”的更戍制度导致士兵逃亡军心不稳。

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南方人前往北方驻守,北方人前往南方驻守,初衷是士兵在本地的话,熟悉本地情况,容易勾结当地人造反。

但是该制度的弊端是南方人是适应不了北方寒冷的气候环境,而北方人也是适应不了南方的瘴气环境,造成所谓的“水土不服”的问题。

正如明代首辅杨士奇所言:“水土不相习,北人苦于瘴疠,南人苦于严寒,多至死亡”。

长此以往,士兵死亡和逃跑现象时有发生,军心不稳。

二是卫所制度中的京城班军制度,导致卫所空虚。

班军制度是将卫所的士兵轮流调往北京,操练军队,但时间一长就变味了。

随着时间的逝去,这些班军却逐渐变成了施工队,或修筑城哨、或建造城堡,被长期禁锢在京师,不能返回原地。

如此一来,其原地卫所军兵力空虚,无法维护稳定、守卫国门。

而且繁重的劳动,导致班军大量逃亡。

《明代的军屯》一书中所说:“役使军士当私差的,主要是镇守总兵等官,还有指挥千户、百户以及许多官豪势要。他们私下役使军士,耕种庄田,为他们樵采、治炭、开窑、烧造砖瓦、修筑私第、贩私盐等” 。

卫所军官多将卫军挪作私用,把他们当作赚钱工具,就是不让他们练兵。

长此以往,军纪废弛、战斗力下降,成为一群草包。

拖欠军饷,士兵丧失斗志

明朝中期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差,不是被太监控制,就是让奶妈掌握,或者被党争搞得焦头烂额。

他们的治国能力差劲,国家乱作一团。

再加上北方地区连年自然灾害,不必说屯田,就是许多民间的田地,都因连年干旱,颗粒无收,灾民遍地。

在此情况下,军队开支只能从国家财政中支出。

但是国家经济不景气,财政收支难以平衡,拖欠军饷现象严重。

崇祯二年二月十二日,崇祯帝要求户部统计上交拖欠数字,数字交上来后一看,傻眼了:

万历三十八年至天启七年之间,总计拖欠九边饷银数达九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馀两。

长期领不到军饷,士兵们衣食无着,有时候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典当兵器弓箭来度日。

严重的时候,内地士兵的弱者外出讨饭,沿街乞讨;强悍的直接哗变叛乱,加入农民军阵营。

辽东将领投敌卖城更是屡见不鲜,“人人有疑辽之心”。

在崇祯登基初期,袁崇焕还没出关,就发生了宁远兵变。

兵变之前,辽东巡抚毕自肃就对皇帝报告说辽东军饷不够,没多久,驻宁远士兵就因四个月没有发饷而哗变,把巡抚总兵等高级官员抓起来,痛打了一顿,后来还是官方向商人借了三万两银子,才勉强化解这次危机!

崇祯四年十月,孙元化命孔有德率几千士兵携带火炮从登州出发支援辽东前线,这支队伍因为没有军饷,不得不沿途向居民索取粮食补给。

清军战斗力强、以一当十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争之王,骑兵的素质决定战争胜负。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军队多数时间都战不过游牧民族的军队。

游牧民族是马背上长大的,他们四海为家,能征善战,凶猛彪悍、狼性十足,总是冲锋冲锋再冲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中原人属于农耕民族,有地有家产有恒业有老婆孩子,打仗有太多牵挂,缺少勇往直前、破釜沉舟的精神,所以清兵以一当十不难理解。

明朝没有养马基地,缺少优良战马

骑兵离不开好马,中原?对不起,没有好马。

游牧民族的马在天然牧场成长,天生就是良马,战斗力爆棚;

温室长不出大树,中原人造牧场养不出好马。

由于国家财政紧张,不仅没有牧场用来养马,还没有工资给牧民补贴。

种种原因,造成明朝军队战斗力低下,让清军以一当十。

十万满清八旗军怎么打倒数百万大军在手的大明朝的?

在回答问题之前,有几点意见和网友们分享一下:

第一,在诸多答案中,不要随意用一下不严谨的概念。比如,“满清”这个词是辛亥革命以来排满思潮流行时使用的,现在容易伤害民族感情。所以在正式出版物中是不允许使用的。大家可以用“清朝军队”、“满洲军队”或“八旗军队”等等。

第二,“流寇”这个概念是统治者称呼起事民众的,今天还站在统治者立场上,无论如何都是不合适的。除非是引用原始材料,那也要表明是引文。希望编辑也要注意一下。

下面分几点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清军入关之初,不是10万人。当时动员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大约17-18万人,再加上入关后降清的吴三桂关辽军队5万人,大约22-23万左右。等到攻下北京并占据华北大部地区后,有大量明朝降军加入,兵力就更大了,顺治元年十月清军兵分两路,攻打李自成和南明弘光政权,总兵力应该不少于40万,并随着前进的步伐,还在扩充之中。

其次,当时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的确也有不少兵力,各自都有50万以上。南明政权半壁江山在手,兵力怎么也可以调集百万之众。之所以被清军逐步击溃,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明末汉人内部的矛盾激化,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分崩离析,使得清军可以各个击破。比如在扬州前线的史可法,一直认为农民军比清军更可恨,对多尔衮存在幻想。统治集团内部党争频繁,所谓阉党和清流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大敌当前的合作。所以江北四镇根本不听史可法的调遣。

第二,清朝统治者很好地利用了汉人内部的矛盾,比如在为他们攻打南方立下汗马功劳的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李成栋等等,原来都是毛文龙东江镇的旧将,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掉后,这些人被迫降清,精锐之师均为清朝所用。

第三,晚明以来逐利之风大盛,王阳明心学的传播,以及明朝统治者的贪婪,都使士大夫到普通人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都更注重眼前利益和身边利益,不再把对国家的效忠放在首位。清初思想界对是否对国家“忠节”有过激烈讨论,还讨论“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像顾炎武他们都认为,亡国(比如明朝灭亡)还不可怕,亡天下(道统断了)才更可怕,所以整个社会氛围都不是一个为明朝而激烈抵抗的氛围。

尽管如此,明清易代从1644年到1683年平定“三藩”,也经历了40年时间,应该说也经历了漫长的拉锯,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从整个晚明的社会变动去寻找其深层的原因。

十万满清八旗军怎么打倒数百万大军在手的大明朝的?

明朝廷腐败贪污,将帅怕死贪生,士兵缺饷少练,无人用命。这仗怎么打,兵败如溃潮。大清新兴力量,清廉钢正,人人用命,以一当十,能不胜吗?

十万满清八旗军怎么打倒数百万大军在手的大明朝的?

我是探花,我来回答:

兵贵于精而不在于广。

大明末年已经是病入膏肓,风雨飘摇。

奸佞遍布,贪官泛滥,污吏成群。忠臣没有好报,良将不得善终。

国库空虚,军费紧张。

四处揭竿,八方饥寒。

八旗军是非常精悍团结又有民族凝聚力的骁勇善战之师。

一声令下,个个敢玩命,人人可奋勇。

荣誉感和征服欲爆表啊。

士气正劲。

大明的军队这时候早已没有了初期的风采和威风,精锐损耗殆尽。

大部分是来混饭吃的,甚至还有被强征来凑数的。

刀没有发到手上的都不乏其人。

两个士兵共用一杆红缨枪都是常事。

饭都吃不饱,怎么对阵?

可以说是乌合之众。光是内部都疲于应对了,哪还有足够精力去巩固城防。

各部之间,各营之间没有协调统一的机制和觉悟共识。自扫门前雪罢了。

这样的明军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作鸟兽散,丢盔弃甲。

再多的人,没有一个敢于上前的,一样会很快投降。

八旗铁骑跟草原狼蒙古人交手都不落下风。对付末期的明军,犹如砍瓜切菜一样。

袁崇焕身死,洪承畴叛变。

李自成作乱,吴三桂内应。

大明国祚气数已尽,不得不败。怎能不败。

崇祯帝一己之力,哪里挽得了这滔天狂澜。

封建时代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终究没能逃过覆灭于异族的悲惨命运。

【网络借图,侵删 图文无关】

十万满清八旗军怎么打倒数百万大军在手的大明朝的?

明朝是被李自成起义军打败的,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帝煤山吊红,李白成在北京建立大顺朝,考打乡坤,霸占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小妾陈园园,逼反吴三桂,连合清朝多尔衮,十万清兵打进北京,李自成败逃,清朝在北京建立大清政权,六岁福临为帝,就是顺治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