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宁死也不愿攻打赵国?
感谢邀请!
首先需要纠正的一点是,长平之战后,白起并不是宁死也不愿攻打赵国!
当时长平一战后,赵国45万青壮近乎全没,只余下两百多年纪尚小的人被白起放回来报信!此时可以说是赵国国力最为虚弱的时候,鉴于这样的情况,当时白起的力主攻赵的。他想趁热打铁,挟长平大战余威,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取邯郸,进一步扩大战果。
但当时以丞相范睢、国君秦昭襄王的决策层与白起发生了分歧,否定了白起的提议。至于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丞相范睢拿了赵国的好处,同时害怕白起攻陷邯郸后地位超过自己,于是给秦王提意见,阻止白起灭赵。还有说法是,秦昭襄王鉴于当时秦军大战之后,士兵疲惫,国力虚弱,需要修养,周边各国虎视眈眈,形势不利秦国,于是决定罢战。
总之,秦国答应了赵国的求和请求,上党之争以赵国献六城,韩国割让垣雍而结束!而后来,因为赵王不履行和约,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秦国尽兵攻赵。此时白起也没有攻打赵国。主要原因是他生病了,所以秦王并未派他领兵。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因为攻赵提议被否定而造成了白起与范睢甚至秦昭襄王之间的间隙。
结果五大夫王陵攻赵不顺,秦昭襄王又来请白起。此时白起病已经好的差不多了,但他依然推迟,这又是为何呢?
原因有二,其一,长平之战,白起被弃用,心中不满,和秦王赌气!其二,正如白起所分析的那样,当时形势确实不利于秦国。
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后来,邯郸之战,白起在长平的副手王龁领军,被赵国以及信陵君指挥的魏楚联军接连击败,失地数百里,恰好证明了白起的分析是正确的。
白起也因此而非常得意,口出狂言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这不是戳秦王心窝子吗?秦王心想,你白起不是厉害吗?那你去打啊!
去世强令白起领兵,白起知道说错话了,同时也知道此时秦国出兵硬抗,胜算不大,再加上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从前,所以就称病不起。不过,秦王此时可不管那么多了,就是要找白起麻烦,此去如果打赢了,那自然皆大欢喜,如果败了,那他就有理由收拾白起了。
白起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就拖啊。最后秦王实在没有了耐心,就将其赐死杜邮!当然,咱也不排除,当时白起确实是病体不便!
这就是长平之战后,白起的一个人生经历!
从力主攻赵,到不愿攻打赵国,也说明了他的人生在开始走下坡路。长平之战是他最后的辉煌!
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关照!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宁死也不愿攻打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几万精锐部队灰飞烟灭,国家已是岌岌可危。
白起挟胜利之威,席卷赵国,势如破竹。此时的赵国,生死系于一线之间。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秦昭王居然下令白起撤兵,班师回国。
这道命令着实蹊跷,明明形势大好,为何匆匆收兵呢?其中别有故事。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光芒四射,他的声望与权势自然水涨船高,直逼权臣范雎。
倘若白起再取邯郸,灭了赵国,那么他的功劳更是无人可及,到时范雎恐怕只能乖乖地把相位让出来了。范雎见不得白起坐大,便忽悠秦昭王说:长平一战,秦军伤亡很大,不能再战了,不如退兵。
秦昭王对范雎言听计从,遂与赵国罢兵休战。对于这种结局,白起心有不甘,明明有机会灭了赵国,却因范雎背后拆台而未得逞,不由得心怀怨恨。从此,白起与范雎便结下梁子,关系恶化了。
一年后,秦军已得到充分休整,秦昭王又想攻打赵国。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次轮到白起反对伐赵。
白起病了,秦昭王前来探视。
“不可伐赵。”白起毫不含糊地说。
秦昭王不解地问:“去年与赵国决战时,国库空虚,百姓饥饿,将军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一味要求增调军粮以消灭赵国。如今寡人实行休生养息的政策,积蓄粮食,提高军队的待遇,将士的薪俸比以前多了一倍。现在您却说不能伐赵,为什么?”
白起分析说:去年长平一战,赵军遭沉重一击,举国惶恐,只消一击便可将其消灭。如今赵国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忧共惧,勤于政事,邯郸守卫力量较去年增加十倍,而且积极与东方诸侯交好。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不可伐赵。
昭王不以为然地说:“寡人已经决定了,军队也要出发了。”
由于白起卧病,秦昭王遂任命王陵为大将,挥师进攻赵国。
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王陵的军队在邯郸城下遭遇到赵国人顽强的抵抗,进攻屡屡受挫。秦昭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看来王陵水平不行,还是得让白起上阵,便差人把委任状送到白起府中。
白起本是性格高傲之人,你秦王不听我的劝告,自作主张,现在打不赢要让我擦屁股,没门!他假称大病未愈,不肯受命。
白起不肯去,秦昭王没办法,派丞相范雎前往传话。若是派别人去,白起或许还会回心转意,偏偏是派与他有隙的范雎,这事便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范雎到了白起家中,先是吹捧他一通,历数白起在伊阙、鄢郢、长平诸役中的伟大表现,最后说:“您以前以寡击众,有如神助,何况现在伐赵是以强击弱,以众击寡。”
出乎范雎意料的是,白起仍不肯奉命前往。
白起对范雎说,秦国已经失去灭赵的最佳时机,此时赵国内部团结,“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他还指出,赵国以弱击强,必定会以坚壁清野的战术对付秦军,倘若陷入持久战,东方诸侯国必定会出兵援救赵国,秦国定然无功而返。
应该说,白起确有独到的战略眼光。
不过,他之所以不愿奉命前去,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对范雎不满。倘若不是范雎从中破坏,他早在一年前就灭了赵国。一年前攻邯郸,如风卷残云,势必手到擒来;一年后的今天,形势已全然不同,王陵的部队在前线久战无功,范雎要让他出来擦屁股,门都没有!
范雎对白起一直有很强的防备心,怕他抢走自己的相位。如今白起既不愿前往,正好以此为口实,在秦昭王那儿添油加醋一番。秦昭王听了十分不悦,冷冷地说:“没有白起,难道我就灭不了赵国么?”
秦国能征善战的大将多了去了,不差白起一人。他任命王龁为主帅,取代王陵。
王龁包围邯郸九个月,仍无法越雷池一步,他与前任一样,无计可施。
听闻王龁的窘状,白起发了一声冷笑:“当初不听我的建议,现在如何呢?”
这句话,传到秦昭王耳中,他勃然大怒,气冲冲地跑到白起家中。白起假装生病卧床不起,秦王恶狠狠地放话说:“你即便有病,也要为寡人出战。若立了功,寡人重赏你;若是不去,寡人跟你没完。”
哪曾想到这个白起不是吃素的,竟然敢顶撞秦王,他说:“臣明知去了即便没功劳,也不会受惩罚;若是不去,无罪也可能获诛。但是请大王听我的建议,放弃攻打赵国。臣宁可伏诛受死,也不愿成为蒙受耻辱的败军之将。”
所谓荣誉高于生命,白起宁可抗命不从。
秦王听罢怒火攻心,他一言不发,拂袖而去。几天后,最后通牒下达,要么担总司令,要么滚蛋。白起仍拒绝奉命。秦昭王二话没说,把白起连降十八级,贬为普通一兵,发配阴密,缓期执行。
由于白起始终不愿奉命,秦军在邯郸城下遭到空前失败,秦昭王更是把怨气发泄在他身上,遂执行发配令,把白起逐出咸阳。
与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机落井下石,诬陷说:白起被贬,心有怨言。秦王大怒,他本来对白起抗命便十分恼怒,听说这家伙竟还敢发牢骚,遂心生杀意。白起刚刚出了咸阳十里,到了一个名为杜邮的地方。秦王的使者很快抵达,带来一把剑。
看到这把剑,白起明白了,赐剑就是赐死,秦王是要逼他自裁。尽管他为秦国立下的军功,没有人可以超过。即便如此,他还是难免一死。原因很简单,他再无利用价值了。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宁死也不愿攻打赵国?
这应该算两个问题吧,确切来说长平之战后的秦军动向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考察,一是前260年9月秦军全歼长平赵军、坑杀45万后;二是前259年10月秦军再度出动,“复定上党”到前257年12月秦军在邯郸城下被赵、魏、楚联军击溃。
第一个阶段,前260年9月秦军全歼长平赵军后,白起即被召回,而秦军部队在白起离开后分为三股,一股由司马梗率领北攻太原,一股由王龁率领开始在上党兜圈子(由于王龁的行军路线太过古怪,现在一般认为是前260-259年秦国改历法造成了记录混乱),而长平之战最后征发的河东之民则就地解散回家收粮食去了——再不收粮食大家都得饿死。这一阶段白起被调离军队的后世解读多归咎于赵国说客“苏代”给范睢嚼的舌头根,实际上“苏代”到来之前白起已经被召回,这一说法本身并不成立。如果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白起被召回有两个因素,一是本身的站队问题,作为穰侯魏冉保举上来的人物,在秦昭襄王灭四贵之后白起理所应当的应该靠边站,在长平对白起的使
用原则说明了这一点(悄墨迹地把白起派到长平军中的原因怕也不是只有出其不意那么简单)。现在长平之战尘埃落定,还不飞鸟尽良弓藏?第二白起同秦昭襄王在长平战后的战略观点怕也有分歧,不排除白起准备攻击武安以便威胁邯郸,而从秦军后来的动向看秦昭襄王显然是打算见好就收。这一阶段秦昭襄王可算是还没有傻透,知道自己的粮食还没有收完,顶着周边磨刀霍霍的列国搞大新闻,唯一的下场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被彻底挤出局。
第二个阶段,前259年10月秦军再度出动(注意这个时间点,在长平战后足足一年,收了三季粮食才勉强凑足自己的战争基础,长平之战把秦国打到了“士民倦、粮食缺”的地步是很可信的),这回真的攻下了武安,一路浪到邯郸城下。结果呢?攻不下来,赵军的抵抗意志出乎意料地顽强,弄得秦军在邯郸城下洋相百出。同时魏安釐王、楚考烈王两条老狐狸又开始憋大招——魏国开始搞小动作(以前提到的魏取伊是,看看这地方在哪,就知道局势对秦国有多凶险),楚国也开始向邯郸派兵(毛遂自荐的典故)。这种情况下秦昭襄王慌了爪子,才想到再请白起救场——讲真的这种局势你让我救场我也不去,一边是在邯郸城下接连碰壁,一边是自己的后路随时有被魏国切断的危险(当然后来果然被切断了),一边还有强大的魏、楚两国生力军在开赴邯郸的路上。别说白起了,你让吴起来解这盘死局他也是无计可施。等到白起真的被打了个灰头土脸而秦伯稍起文过饰非之心,白起的脑袋那就是最好的牺牲品啊。所以白起自然而然地一副病歪歪的样,其实病歪歪也就算了,白起后来居然说出了秦昭襄王在操作上极为智熄这种话(类似于蒂勒森说床破是个白痴云云)——蒂勒森说床破是个白痴最坏的结果也无非是被Fired,白起这么说那真的就是作死了——后来果然被秦王赐死了。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宁死也不愿攻打赵国?
长平一战后,赵军损失四十五万之巨,可谓是直接伤了元气,但是也不是说赵国从此就再无反击之力了,毕竟以赵国三百余万人口,加上燕赵之地多豪杰,民风彪悍,修养生息一段时间,即便不能恢复如初,但是自保有余,这也是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一开始,主动请求进攻邯郸,被拒绝后便再也不准备继续进攻赵国的原因之一了,那么为什么长平之战白起都能打,面对元气大伤后的赵国,即便失去了最佳战机,也不至于宁死也不接受君命啊,那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导致白起的抗命呢?
白起剧照
首先第一点,赵国尚有余力,即便说长平一战四十五万精锐尽丧,但是秦军也是伤亡惨重,如果当时趁着赵国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强行进攻赵国邯郸,由于赵国内部空虚,几乎就可以长驱直入的,攻下邯郸,掳掠赵国王室贵族,即便不能就此灭亡赵国,也可以最大化的打击到赵国,使得赵国就此混乱下去,但是最后秦国决定放过赵国,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毕竟赵国北方还有抵御匈奴的精锐,各地驻军也还有不少,虽无力出征,但是主场自保有余,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秦赵的邯郸之战,久攻不下的原因所在了。
另外,白起之所以不接受攻赵,还因为是他下令诛杀四十万俘虏,他知道他的这种做法使得赵国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如果他再次领兵攻赵,面对赵国的哀兵,他很难再有什么大的战果,即便有大的战果,也会使得秦军再一次的伤亡惨重,而且还会有其余诸侯国在虎视眈眈,一旦秦军乏力,面对的就不止一个赵国了,所以白起知道,这是一场艰难的战役,而且很难成功,毕竟各诸侯允许秦国打败赵国,但是肯定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秦国灭亡赵国的,而如果不能灭亡赵国,那么此战打下去就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徒耗军力。
当然,秦王的不信任,以及白起心中的不满,也可能占据了一小部分的原因,毕竟白起为秦国效力了一辈子,秦王却听信自己对头的话,对白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不满还是有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小小猜测罢了。
所以说,白起拒不接受对赵作战,主要还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不适合作为主帅对赵作战,会加大赵军的反抗力度,和仇恨度,另外此刻的对赵作战也不是一个好的时机,毕竟这时候的赵国不像长平之战时候的赵国,被其余五国完全孤立,此刻秦军提防的还有其余诸国,面对的还有其余诸国的军队,而后来的秦国攻赵失败,也正好证明了白起是对的。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宁死也不愿攻打赵国?
早在阏与之战前(公元前270 年),秦昭襄王就已经打算让白起退居二线了。毕竟白起连挫韩、魏、楚三大国,功劳太大,已有功高震主之嫌,秦国不能把宝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并且白起也不是昭襄王自己的心腹之人,他是由魏冉发现,并向昭襄王推荐的将才。而当时昭襄王已经有清除魏冉势力的想法了,若这个时候给白起立功的机会,只会涨魏冉的人气,不利于昭襄王施展手段罢免掉魏冉。
于是在阏与之战时,昭襄王就没有让白起担任大将,而是派了被他寄予厚望的胡阳为将。结果胡阳太轻敌(曾经打败过赵军),被赵国名将赵奢(赵括的爹)击败,十多万秦军逃伤过半,昭襄王因此丢了大脸。
尽管如此,昭襄王也没有用白起,仍然是继续雪藏。一直到公元前266 年,昭襄王罢免了魏冉后,才重新启用白起。当时魏国人范雎入秦接替魏冉的位置。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策略,让昭襄王暂时不要打赵国,而是继续削弱韩魏的势力,等时机成熟后再对赵国下手。昭襄王全盘接受了范雎的建议,派白起和王屹连续攻打韩魏。
白起领命后,先是大破魏军,斩首五万。接着切断了韩国的太行道,并与公元前263 年攻占了韩国的中部重镇沁阳,将韩国的国土一切为二,导致韩国北部的上党地区与韩国的中央地区被绝断。韩国的桓惠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罢兵息战。当时秦军还没有向上党进攻,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百姓谋议后,把想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赵胜商议后,认为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就派大军入驻上党。等到秦军也进入上党后,长平之战便爆发了。
长平之战刚爆发时,秦军的统帅是王屹,白起还是靠边站的角色。后来王屹和廉颇在长平打成了胶着战,秦赵双方便都进行了换将,赵国方面大张旗鼓的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国则是秘而不宣的让白起易帅。这一来二往,胜利天坪就倒向了秦国。赵军不仅大败,而且还被白起下令全部坑杀,秦军只留两百小屁孩回去报信。赵国可谓是精锐尽丧,元气大伤。
当然了,长平战场上双方对峙三年,秦国也一样是伤筋动骨,比赵国也没好哪去。白起正是因为知道秦国的困难,所以才在坑杀四十万赵军时,又释放了两百多名幼卒回赵国,目的显然是让这些小孩子回去报信,散布秦军可怕的言论,让赵国除了无奈的愤怒以外,只剩下了恐惧。试想一下,一个人人充满恐惧,且几乎是元气大伤的赵国,面对携大胜而杀来的秦军时,恐怕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民众相继而走,王室奋力出逃。邯郸城必然是不攻自破,赵国的统治秩序很有可能会瞬间倒塌。
所以可以下一个结论。如果当时让白起放手一试,不敢说白起能把赵国给灭了,但起码他肯定能把赵国的邯郸城攻破!
并且如果当时攻赵,还有一个的大优势。就是其它五国都没有缓过神来,还没有意识到赵国被灭的后果。五国都还是一种观望态度,出兵援赵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并且长平离邯郸城很近,当时赵国也没有时间去找援兵。就算去求援了,援军一时半刻也不敢来。毕竟是白起带兵攻赵,韩魏楚都已经被白起给打怕了。出兵之前要先掂量掂量。这样一来,时间上对秦国很有利。
基于以上两个优势,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短暂休整后,便兵分两路杀入赵国境内。一路向晋阳出发,攻取了整个太原盆地;另一路以邯郸为目标了,直取赵都。不过秦军在占据了邯郸郊外的武安城后,秦国内部对于是否要再继续扩大战果产生了犹豫。最终主和派的范雎占了上风,昭襄王同意了范雎的建议,将白起从邯郸前线调回,乘胜灭赵一事暂时搁置。
对于秦国这一次坐失良机的决定,后世之人普遍把锅甩给范雎。但其实如果昭襄王的心里不认同,范雎又岂能左右昭襄王的决定呢?这也就说明昭襄王在心里面还是认同范雎的两点想法:
第一、秦国的损失也很大,现在赵国主动割地求和,这种便宜干嘛不占?
第二、白起已经破了楚都郢都,现在再让他破赵都邯郸,是否功高震主?
另外昭襄王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秦国虽然占据了上党腹地的几大盆地,但在经过长平大战之后,上党地区的农业大受影响,劳动力损失很严重。秦国要想控制上党高地,一方面还需要由腹地继续提供补给,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时间休养生息了。既然赵国愿意割地求和,那就让暂时让赵国苟延残喘多活几年。等秦国彻底巩固上党后,再起大军灭赵。
因此在灭赵这件事上,白起和昭襄王有根本性的分歧。昭襄王认为灭赵很简单,只要他想灭就一定能灭;而白起认为灭赵并不轻松,必须要有天时人和,乘赵国和五国都没有反应过来时,一举端了邯郸。如果没有这两样前提,他也没把握灭赵。
事后的发展,果然如白起的预料。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先是惊恐,接着又迅速稳定,内部空前团结,君臣不再骄奢糜烂,平民也都憋着一股劲,想着找秦国报仇雪恨。等到长平之战一年多后,赵国完成了邯郸的备战工作,因此在割地的问题上,突然对秦国翻脸变卦,把本来说好给秦国的六个城池转手送给了齐国,并且四处派出使节,结成了燕韩赵魏齐联盟,一致对付秦国。此时再想灭赵,无异于拿脑袋往石头上撞,很愚蠢。
前面也说了,对于灭赵,昭襄王有一种迷之自信,他觉得赵国算个屁,寡人想教训赵国如果遛狗一般。面对言而无信的赵国,昭襄王想都没想就派大军出征讨伐。最开始他打算让白起出战,只不过白起正好生病没法带军,于是便让王陵带兵讨伐。然而秦军围攻邯郸一年,始终啃不动赵军的防线。秦军这么垃圾的表现犹如耳刮子一般啪啪的打在昭襄王脸上。为了挽回不利战局,昭襄王再次召见白起,让他领兵出战。白起直接拒绝了昭襄王的命令,他的理由很简单:
赵国现在空前的团结,外交上也已经成功形成联盟,灭赵的最好时机错过了,如今赵国已有准备。而且他们这次吸取了长平之战教训,不再轻率出击,而是坚壁清野,立足防守,我们大军杀过去,既攻不下城池,也掠夺不了什么资源。更危险的是,一旦我军疲于奔命,毫无战果,立即会激发其他各国对我军的轻视,他们必然会派兵陆续支援赵国,到那时我军局面危矣!
白起这番话讲的是事实,但是昭襄王听了不是滋味。心中暗中大怒:没有你白起,我就不能消灭赵国吗!然而结果恰恰就是没有白起,秦国拿不下赵国。不管是王陵还是王屹,都啃不下邯郸。尤其是王龁增兵后,赵国在坚守的同时还派出小股部队侵扰秦军后路,利用骑兵优势搅的秦军死伤惨重。并且此时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率领数的十万部队也抵达邯郸,朝着秦军的侧后方一通猛攻。直接把秦军赶出了上党地区,退守河东。秦军在大撤退时,郑安平的两万秦军还被赵军包围,做了俘虏。秦人落在赵人手里,下场可想而知了……
总的来说,白起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并非是一个对战争极度渴望的好战分子。他对于战争的理解,属于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能够审时度势,不打无把握之仗。他拒绝挂帅的理由有二:
第一、时机已失。长平之战时,白起冒着被天下人骂的压力,屠了赵军四十万,为的就是一举拿下邯郸。谁知道昭襄王不领情,并且是还托大装逼,觉得赵国好欺负。等后来知道赵国的厉害了再想让白起出征,已经太迟了。
第二、以观时变。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常胜将军,只有会审时度势的将军。作战最忌讳的就是打无把握之仗。既然已经失了时机,再出兵攻赵,对秦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如此一来不如静待时机,等六国内讧时再出兵。
从以上角度来看,白起对得起自己战神的这个称号,这也是他能够取得常胜战绩的原因。但是白起不愿意攻赵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他不懂政治。从白起的个人角度来说,他本来也不想挂帅。因为自从华阳之战后,昭襄王就已经打算让他退居二线了。特别是范雎上台后,视白起为仇敌。自此之后,白起就犯了政治幼稚病,完全不分析秦昭襄王的内心想法,没有顾忌秦王的脸面,政治上表现的很不成熟。他把昭襄王想的太简单了,甚至有侥幸心理,觉得昭襄王不敢拿他怎么样。结果昭襄王就是那么狠,把他赐死了。
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宁死也不愿攻打赵国?
长平之战后,作为秦国最厉害的将领,白起基本就开始了称病不出的状态了,后来秦国先后两次对赵国用兵,均以失败告终,秦军损失惨重。后来秦昭襄王怨恨白起的称病不出,命令他必须去前线收拾军队,白起走到杜邮的时候,被秦昭王下令赐死,白起拔剑自杀。
白起作为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他为什么对秦国之后对赵国的用兵这么反感,甚至数次违抗秦王的命令,最后招致杀身之祸呢?
白起与秦相范雎矛盾尖锐,不愿与其共事长平之战后,白起主战一鼓作气,趁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大军,国力正空虚的时候,乘胜一举灭亡赵国。这是韩魏两国担心赵国灭亡后,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所以趁机贿赂秦相范雎,劝说范雎,白起灭赵之后,地位必然达到三公之位,那么范雎就要在白起之下了,引发范雎对白起的嫉妒。因此范雎劝说秦王,认为秦兵已经疲敝了,应该退兵休养,接受了韩国和赵国求和的条件,破坏了白起的作战计划,因此两人结怨。
另一方面,白起在秦军中能够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穰侯魏冉的举荐和支持,而到了秦昭王四十一年的时候,魏冉在范雎的不断攻击下,被罢免了相国之位,被赶出函谷关,去到了封地陶邑,很快就郁郁而终了。对于前任提拔上来的白起,范雎也是处处防备,担心无法压制白起,而对白起而言,这样一个背后耍刀子的范雎,又是害死魏冉的人,他们之间必然有强烈的不和谐因素的。
秦国历代将相都有内外配合的搭档,比如张仪和魏章、魏冉和白起、范雎和郑安平,范雎上台后,自然想把更多的机会给自己的救命恩人郑安平,但是白起这时候却是秦军中不可替代的人物,心里早就在打算盘把白起踢开了。长平之战后,真的是韩魏两国的没有太多水平的劝说打动了范雎吗,恐怕不是,作为极其聪明的人物,范雎怎么可能想不到,即使白起灭了六国,相国之位也是他范雎的,轮不到白起。他阻止白起灭赵国,更多是判断,赵国损兵四十五万,从硬骨头变成了软柿子,这时候就可以把机会给他的人了,毕竟培养自己的势力来的更得劲不是,而白起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战后再也不愿出山了,更多的战功不过是给对手更多除去自己的理由罢了。
赵国实力尚存,灭赵已经错过了时机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史记·白起列传》中的话,已经完整地解释了白起的意思,邯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攻占,邯郸距秦国远和距诸侯各国近,赵国虽然损失惨重,但是秦军也是丧师近半啊。秦军远攻邯郸,必然受到赵军和诸侯联军的两面夹击,这样的战争白起已经明确表态,即使他去了也一样战败,但是已经膨胀起来,想疯狂一把的秦昭王根本听不进去。秦将王陵和王龁的两次进攻邯郸均是损兵折将,阵亡近二十万人,两次均是被诸侯联军击败,《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两次战争期间。
而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刚结束后,白起强烈主张乘胜灭赵,而九个月后就开始反对了呢?这里我们要看到一个战机的问题,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战败,战场的指挥失误只是其中最小的一部分,而最重要的是赵国的战略和外交的严重错误导致的。长平战罢,白起坑杀赵国降卒,仅放回数百少年回赵国报信,而秦军随后掩杀赵国,一则攻其不备,战败的消息刚刚传回来,赵国还来不及调兵迎战,可一举攻下邯郸;其二心理震慑,在刚刚得到赵军被坑杀的消息的时候,在这短暂的时间内,赵国上下尚且陷入悲伤和恐惧之中,这时最难形成战斗力;其三诸侯无法救援,这时候秦军突然兵临城下,赵国尚且来不及求援,就会被白起拿下。
但是时机错过了,九个月后,赵国举国哀伤,有时间化悲愤为斗志,上下一心共抗秦军了,成了哀兵;当头挨了这么一下子,赵国也有了充分的时间向各诸侯国求援了,并且缔结新的盟约了,这样秦国就不再是攻打一个赵国了,要对付韩赵魏和楚国的联军了,很难获胜了。
邯郸对六国,比赵国更重要邯郸是赵国战国二百多年的国都,对赵国很重要,但是这样一块地处河北和河南交界处的土地,对赵国真的这么重要吗?我认为走到战国后期,谁处在四战之地,谁就要第一个死,而邯郸这样一个和秦、韩、魏、齐、燕国交界的土地,到战国后期完全就是赵国的累赘,只是赵国君臣被眼界所限,整个三晋都沉浸在晋国层级的百年霸业中无法自拔,殊不知中原是一块宝地,但同样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赵魏三国,自己掂量一下自己,谁有当年晋国南征楚国、东侵齐国、西败秦国的势力呢,一个也没有,而三国相互之间又矛盾重重,三晋早已成了战国中的弱鸡了。
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制后,强盛一时,成为秦国统一六国中,最大的对手,但是赵国的土地虽然不辽阔,但却地形复杂,而且赵军战斗力强悍,但因为国都处于四战之地,赵军被过分地消耗在绵延不断的战争中了。假使长平之战后,赵国壮士断腕,丢掉邯郸周围的土地给秦国,而自己退回到晋阳和代郡休养发展,避免历史上丢失了太原、雁门、云中三郡,被秦军从太原出兵两面包抄的危险。这样赵国从一个四战之地,变成了只和秦国、燕国接壤的国家,他可以有更多的兵力去对付主要对手,从地缘政治来说,这时赵国也是占据了有力地势。这样一来,就把秦国完全暴露在了六国眼前,成为一个和六国都接壤的国家,那么战国局势就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将深陷与六国连绵战争的泥潭,到时秦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都不好说了。
所以说,邯郸对六国来说可能更加重要,一个靠近中原的国都,就可以牢牢的把赵国拴在联合抗秦的路上,而失去了邯郸,赵国就退回北方猥琐发展去了,齐国和燕国也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加入到抗秦斗争中来,保不齐荆轲可以提前出场杀秦王了,齐国也不能再东方装死了,这样的局势对秦国是最为不利的,统一战争前提前和六国大打出手,不论多强大的秦军,都够喝一壶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