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清史?

有清史就是二十五吏了。

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清史?

清史本应该由民国政府编写,但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清史编著给耽误了。后来蒋介石准备着手清史编写 ,但是发现当时清史稿中有许多错误,再加上内忧外患,老蒋也没有时间重新考证历史。解放初期是我国的特殊时期清史编写考证又耽误了。后来我国全部精力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直到2002年国家才腾出时间来编著清史。编著清史是一项大工程,中间有许多史实有待考证。光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衔接就十分繁琐,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历史史实就要查阅大量资料文献。要耗大量人力和时间……我相信不论多么困难,清史不久将会面世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清史?

这个原因其实不复杂,传说当时在清朝乾隆初年,乾隆下令刊行上朝的《明史》,然后加先前各朝历史,命名为《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再后来从明朝《永乐大典》中转摘录出来的《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同意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修订汇刻。

这部书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为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朝本朝还没有来得及修订就被民国取代了。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各省多数地方不同意将新元史列入。后来史学界有的建议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计划形成“二十六史”。但争论到后来仍然是《清史稿》阶段,《二十四史》的称呼还是没有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了点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泽东主席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全国学术界、出版界通力合作,历时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以上就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一些二十四史的史料。

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清史?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明史》,其中并没有《清史》,那么怎么没有《清史》呢?

按照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后,《清史》的编纂任务就落到了当时的北洋政府头上,而北洋政府也在1914年启动了《清史》的编纂工程。历经14年,到了1927年,《清史》大致有了一个原型,被称为《清史稿》,然后北洋政府就倒台了。眼看成书无望,干脆直接将《清史稿》出版了。

由于《清史稿》的编纂者中有许多清朝遗臣,所以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认为这部书弘扬满清统治,就把它彻底否定了,但由于时局动荡,日本侵华,南京国民政府就再没有重修《清史》了。

《清史稿》不能算是定稿的“正史”,只能算是一个半成品,其中有许多史料有严重问题,而且并没有经过严格校对。

《清史》在新中国的重新修订是在2002年以后,国家启动了《清史》编纂工作,不过这部书什么时候定稿发行,还不得而知。

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清史?

只有清史稿,没有清史的历史应该结束了,我看到消息新清史已经修完3500万字的白话文,应该是写的很详细的,但总字数很恐怖超越了前面二十五史的总字数了,史料价值应该非常大,但文学价值应该是消失了,没有太多文学价值的史料其实也很多,比如陈寿三国志,元朝伯颜修的金史和辽史,宋史稍微强点!主要是元朝时间太短,收集考证的时间不够。清史稿虽然是满清遗老遗少编撰的,但国学学问高度上今天的人完全不能企及,清史稿里引经据典,博引典故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所以字数不多,读起来趣味很多,增加国学修养还是很好的读物。

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清史?

太平天国不好写,义和团更难写,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也不好写。因为历史不是演义,与其不能尊重事实,就不如不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