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算不算霸主?

感谢邀请!

宋襄公算霸主,公元前639年的时候,宋襄公曾主持鹿地会盟。这个霸主和我们所认为的霸主或许有些不同,在那个时代,霸主是盟约之长,这是孟子说的。(“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

就好比这个家族里德高望重的人,不是能打的或者有钱的。所以,凡有过会盟诸侯的国君都可以被称为霸主。

当然了,相较于春秋时的其他霸主而言,宋襄公有些名不副实。宋襄公有机会会盟诸侯,一方面是因为宋国国力暂时有了提高,更重要是因为在齐桓公暴死之后,诸侯间权力暂时出现了真空。然而宋襄公会盟之后,很快就吃了楚国的大败仗,自己最终也因为负伤身死。这实际表现实在难以够得上真正的“霸主”。

当初齐桓公为什么能称霸?除了击破戎狄南下侵扰中原意外,齐桓公还替中原诸侯们出头,联合中原诸侯抱团遏制楚人北上。正因为齐国这头拦路虎,楚国才不得不调转枪头向东方淮泗流域发展。

公元前644年,齐国纠集宋、鲁、郑、陈、卫、许、邢、曹等九国于淮河流域准备再给楚国上一课。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齐国发生了内乱:齐桓公被夺权饿死,齐国五子争权。

齐桓公的去世,使得中原诸侯顿时失去了领头羊,大有做鸟兽散的趋势!这无疑使给了宋襄公机会,宋襄公自齐桓公时代便有让国于庶兄目夷的美名,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因此博得了齐桓公的推崇。而且后来宋襄公还帮助齐孝公登上了大位,有恩于齐国。

鉴于这层关系,宋襄公便坚持不懈地号召各诸侯来开会,最终于公元前639年春,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不过有趣的是,这次开会的目的便是确认齐桓公死后新的秩序,新的霸主。当时齐君想着怎么委婉地提出继续尊崇当年齐桓公建立的联盟体系。楚王想着直接霸道地要求摆脱蛮夷之名做新任霸主。万万没想到,不等这两大国国君开口,宋襄公先发话了:“大家好,我是这次诸侯会盟的盟主宋襄公。”齐君楚王目瞪口呆。

这便是宋襄公霸主的由来。

后来,宋襄公二次会盟失败,跌落霸主神坛,于是便开始动用武力,与当时的霸主大热门楚国一决高下,双方爆发了泓水之战。有趣的是,泓水之战开始前,宋襄公自命仁义之师,坚持不击楚国渡河之师,不击不列之军,丝毫不考虑宋国在兵力上远远不如楚军的现实。最后面对布好阵势,数倍于己,如狂风骤雨般袭来的楚军,宋军节节败退。

最终,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惨败,彻底失去了称霸的可能性。这就是毛主席为何会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所以,宋襄公一生也就会盟过一次诸侯,当了一年的自立霸主。

如此说来,宋襄公名列霸主之位确实有点勉强,于其说他是霸主,倒不如说他的梦想是当一个霸主,典型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沦为历史笑谈。

宋襄公如同中国的堂吉诃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冒险和一次对沉默世界徒劳地呼唤。只能说,别人笑你太疯癫,你笑他人看不穿。

宋襄公算不算霸主?

春秋五霸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相比,宋襄公称霸不成,反而被楚国利用,军事上不能树威,国力上缺少支撑,把宋襄公列为霸主显得成色不足,故而很多人对这个"春秋五霸"说法不能认同。但我认为宋襄公可以算霸主。

首先,如果说中原霸主,秦穆公也不够格,但秦穆公帮助晋国平定了内乱,宋襄公也助齐国定内乱。秦穆公可以算霸主,为什么宋襄公不能?

其次,秦穆公想成为中原霸主,被晋国所阻,宋襄公想成为中原霸主,被楚国压制,情况类似。

再则,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宋襄公仍然可以践行仁义,虽然失败但很珍贵,也是那个时代的亮点。

宋襄公算不算霸主?

历史上把宋襄公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后四位各有丰功伟绩,均称霸一时,而宋襄公不仅未曾称霸中原,并且还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杀得大败,且在此战中迂腐地实施所谓的“仁义”行为,徒留千古笑柄。

宋襄公的特点就是讲究仁义道德,一直用古代圣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当他父亲宋桓公病重时,宋襄公作为合法继承人,却主动请求让位于庶出的长兄目夷,他认为王位当举贤任能,目夷比自己年长,也更贤能。

目夷也是个谦谦君子,坚决不肯接受王位,为了躲避这个王位,干脆去卫国躲着。相比其它国家几兄弟为了王位骨肉相残、血流成河,真是少见。最后宋襄公没办法,还是继承了王位,立目夷为相。

两兄弟的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里确实罕见,说明宋襄公骨子里是个仁义、善良之人。后人评价他,多是贬低取笑之词,我觉得应该多从他的人性褒扬他。

春秋时期,宋国的实力较弱小。宋襄公曾侥幸地为齐孝公复位起过大作用,异常顺利地帮助齐国安定了局势,他竟然异想天开地想仿效齐桓公会盟诸侯做各国的领袖。

在所谓的会盟之时,被楚国扣押,后在齐国和鲁国的求情调解下,楚成王才把宋襄公放归回国。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心怀不满,就有了后面的“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夏,楚宋对峙于泓水两岸,宋军严阵以待。楚军渡河和渡完河布阵的两次大好机会,下面人劝谏攻击,宋襄公不同意,说:我们是仁义之师,君子不趁人之危,等人家布好阵势,两军堂堂正正地对决。结果是宋军大败,导致受伤。

公元前637年,受伤大半年的宋襄公死于伤口并发感染。宋襄公生不逢时,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会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惜子民的好君王。

宋襄公算不算霸主?

宋襄公是一个极其可笑的准霸主,由于不切实际喜好仁义的虚名 断送了可以一举击溃楚国军队机会,是一面非常值得借鉴的镜子。

宋襄公算不算霸主?

关于“春秋五霸”具体指的是哪五个霸主,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比较同行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一说法出自东汉时期成书的经学经典《白虎通》。对于宋襄公何以跻身“春秋五霸”之列,《白虎通》的解释为:“宋襄伐齐,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春秋传》曰:‘虽文王之战不是过。’知其霸也。”

三言两语就展现了宋襄公的事迹与特点:宋襄公帮助平灭齐国内乱,拥立齐孝公即位;在战场上不俘虏老年人;与楚人作战,要等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宋襄公的所作所为,都体现了文王所拥有的仁义礼信等高尚品质,所以他应该位列“霸”之位。

后世学者也承袭此说,如姚秀彦于《五霸考述》中认为“本来霸不必五”,但在分析后发现仍然以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为春秋五霸较为适合,且较符合“发扬周的仪文礼让,传递大一统思想,启迪后代处理国际事务之原则和法式”等条件。

宋襄公算不算霸主?

谢邀。

关于春秋五霸,有不同分法。大概是两种。

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越王勾践(或吴王夫差)。

古代称霸主者,因实力以会盟诸侯为标志。即召集诸侯会盟,发号施令,诸侯服从。

宋襄公确曾召集过一次诸侯会盟。那是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拥立了齐孝公,自以为有功,想代齐为诸侯霸主。因考虑自已威望不够,请楚国代为召集。秋天,宋襄公和楚,陈,蔡,许,曹,郑六国之君都到了。宋襄公提议按爵位高低立盟主。(当时,按周朝的分封,宋襄公爵位最高。楚王是自封的)。

楚成王说,我是王,这盟主该是我的。便直接坐在盟主位子上了。

宋襄公大怒,指着楚王鼻子说,我这个公是天子封的。你那个王是假的!

楚成王说,我这个王是假的,你还叫我来干嘛?

宋襄公还想争辩,楚国兵将上前,直接把宋襄公抓到车上拉去了楚国。不久之后,又把他放了。

后来,宋国和楚国在泓水(河南柘城西北)打了一仗。宋国兵力本来就不如楚国强大,宋襄公又假仁假义,不听大臣的意见,半渡而击,而是等楚军渡过河,排好阵以后再出击,结果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几处伤,一年后死去。

所以,按实力,按会盟的效果,宋襄公都不足以为春秋霸主。其称霸只不过是一场历史笑话。

欢迎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