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是什么?和现在闯广东一样吗?
不一样,当年还要防路上有劫匪.,现在没有了。
闯关东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是什么?和现在闯广东一样吗?
说起闯关东,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李幼斌主演的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之间,一个山东家庭,为生活所迫,历经重重困难去到关东地区谋生的故事。虽然是影视作品,但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些现实情况。
关于“闯关东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是什么?和现在闯广东一样吗?”这个问题,我将从什么是闯关东以及闯关东发生的时代背景、闯关东的历史意义、闯关东和闯广东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三方面来分析。
一、闯关东是指什么?发生在什么时期?闯关东的“关东”到底在哪里?为什么用“闯”字?清兵入关后,关内和关外的说法便更频繁地被提及。其实清军入关的关和闯关东的关,是一个关口,意即山海关。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秦皇岛。闯关东的关东即是山海关城东门另一侧,也就是东三省。
那闯关东是指什么呢?一般是指从明清到民国期间,山东、山西、直隶(今河北)人穿过山海关,去到东北三省谋生。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大的移民潮。
为什么用“闯”字?
原因有二。
1、清军来自关外,关东地区被清政府视为发祥地,清政府曾颁布禁令,禁止关内的人去开垦他们的“龙兴之地”。因此,违反当时的政策,突破禁令,去到关东地区的行为,有“闯”的意味。
2、闯关东的背景,一般是指由于严重自然灾害、战乱、饥荒等的威胁,老百姓由山东、山西、直隶等黄河中下游平原之地,到东北苦寒之地谋生的行为。闯关东需要克服气候之苦、饥荒之难、疾病之困、以及各种路匪之患,一路上要历经种种困难与阻碍,才有可能到达目的地。甚至很多人还没有到关东,就已经在半路丧命。即使到了关东,历练可能才真正开始。来自气候的、生活习惯的、甚至政治等方面的因素,都威胁着最基本的生存。
因此,从下了闯关东的决心,到踏上闯关东之路,再到关东生存之艰难,这批去到关东之地谋取生存的人群身上,都透漏着一股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不留后路的决心和和劲头。“闯”这个字非常形象。
二、闯关东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闯关东的直接意义,是对于那些去到关东地区的人们,很多人在关东地区摆脱了最基本的生存威胁,这也算达成了他们闯关东的最初目的。
闯关东作为一种历时较久的移民潮现象,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关东地区的人口原本主要以满族人为主,中原地区的大批人口出关后,将关内汉族人的很多生活习惯和理念带到了关外,这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还推动了关东地区人口、农耕和经济的发展。
三、闯关东和闯广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有哪些?闯广东的潮流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是广东以外的其他省份人口为解决生计问题,或者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而大规模去广东省就业、经商的现象。
从表面上看,闯关东和闯广东有一定的相似性。直白地说,二者都是老百姓为了过得更好,背井离乡,去到陌生的环境谋生。
实际上,二者有很大的区别。
1、闯关东的行为大多是迫于环境、生计等原因,被迫选择的结果,不去,就可能面连着死亡。而闯广东除了一部分迫于生存压力的选择之外,还有很多是主动的。很多人去广东之前并没有死亡威胁,而他们渠道广东,是为了过得比之前更好,提高生活、教育、见识等水平。
2、正如前文所说,闯关东在一段时期内是被政府明令禁止的,闯关东的行为在某段时间是被视为违反禁令的行为。而闯广东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发展经济,对广东地区做了政策倾斜,鼓励百姓主动参与到经济建设上来。
3、闯关东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山西、河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闯广东的人口来源范围更广,以中国南方湖南、湖北、浙江、广西等地人口居多,但也有很多来自东北、北京等北方省份的人口。
4、闯关东和闯广东的人群谋生的行业不同。闯关东的人口主要依靠农耕、采矿、工程等产业谋生,闯广东的人口以经商为主。
小结:发生在不同社会性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两个移民潮,一定意义上都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但闯关东在封建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封建社会末期动荡时局的影响下,对社会产生的推动作用还是有限的。而闯广东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鼓励,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都能产生比闯关东更宏观和深远的积极影响。闯关东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是什么?和现在闯广东一样吗?
闯关东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意义
关于闯关东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有历史记载以来,凡是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山海关到东北三省谋生,都可称之为“闯关东”。狭义上,“闯关东”仅指从顺治年间到民国初年,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去东北地区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都是指狭义的。
一、闯关东精神的历史背景
闯关东是时间接续史。大规模的闯关东潮主要发生在1644年至1911年期间,总计约267年时间。这期间分为两个高潮期。一是1644至1667年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二是1861至1911年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于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建议大批关内人民陆续向关外转移。闯关东是民族融合史。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是闯关东的主力,尤其是山东人最多。他们与当地的满族人、鄂伦春人很快地结为朋友,共同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继承并发扬了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使东北地区形成了多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的局面。1929年,关内各地“闯关东”人数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山东、河北、河南。一般认为,闯关东的人口在3000万左右,而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占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自清初至民国,闯关东的山东人达2500万人。高峰时,一年便有上百万人。闯关东的山东人是开垦东北的主力军,他们在白山黑水间放山、淘金、垦荒。同时,闯关东也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抱团性的鲜明特点。
由闯关东引发、衍生、凝练,加之白山黑水的孕育,从而形成了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闯关东精神。到目前为止,关于闯关东精神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是被广泛认可的。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壮豪迈、又充满血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断与各种矛盾抗争的几千年奋进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求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历经磨难的闯关东人不仅将他们辛勤的汗水留在了黑水白山,而且将他们永不言败、坚强 的性格刻在了龙江大地上,锻造了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闯关东精神。
二、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
闯关东精神就是敢为人先、勇于抗争的精神。即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残酷的生存环境面前,闯关东人所迸发出来的一种超前的意识、坚定的信念、顽强的勇气,敢于与命运进行抗争,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伟大精神。为了求取生存,获得发展,谋求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他们不等不靠,不安于现状,不听天由命坐以待毙,而是开拓探索,敢为人先,勇于同命运进行抗争。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环境如何险恶,他们都能想尽种种办法,冲破清政府的封禁,通过“泛海”和冒险“闯关”进入东北,向艰险的地方闯,向有希望的地方闯,向未知的地方闯。
闯关东精神就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即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实现美好人生追求,所体现出来的无畏于任何阻力、无畏于生死存亡,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奋发有为,在生死间挣扎、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崛起,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闯关东的人们将他们人生命运的赌注押进关东大地这片天涯洪荒。吃尽苦头不掉泪,撞到南墙不回头。脚到之处,就是安家之地。人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正是有了这种百折不回、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闯关东人才能在苦难与险境面前没有退缩,也没有绝望,而是执着顽强地去拼搏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巨大困难,不断地开创生存与发展新局面,不断地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
闯关东精神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即在闯关东的历史过程中,闯关东人在各种千难万险中所迸发出来的自强不息、不畏艰险、挑战自然、勇于开拓的艰苦创业精神。闯关东人历尽千辛万苦,变榛莽为良田,初步开发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松花江中游、牡丹江流域等农作物产区,为后来黑龙江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闯关东人的开发中,除了较为原始的土地开发外,还勃生出一种更为旺盛的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由于东北地处边陲,开发较晚,儒家“重义轻利”传统观念和中原相比较为淡化,从而为形成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提供了客观条件。据《东北近代史》资料显示,1912年至1919年,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北的矿业、面粉、制油、纺织及其他部门的民族资本得到进一步发展,仅哈尔滨市就有4家面粉厂。哈尔滨的榨油工厂,1912年时只有2家,至1921年时已达40家以上。1904年以前,黑龙江省工厂只有49家,至1912年,已增加到142家,增长近两倍。这种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使东北地区的铁路、工厂、商店、银行、火车、轮船、电讯、邮政等都有了较大发展,使东北大地焕发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闯关东精神的时代意义
闯关东移民在开发东北的实践中孕育出的闯关东精神,对于推动相对落后的黑龙江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片土地的开发,推动了黑龙江农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渗入,促进了社会形态的转化;人口的聚集,加速了黑龙江城市化的进程;关内文化的融入,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进步;大批移民的到来,增强了对东北边疆的保护与巩固。
大片土地的开发,推动了黑龙江农业的发展。在“闯关东”之前,黑龙江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那些流移在黑龙江地区的“关里人”,凭借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娴熟的种植技术,在天寒地冻的黑龙江地区开垦出4500多万亩土地,以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到建国前,已垦出耕地8000多万亩。在开发土地的过程中,闯关东人带来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如玉米的种植和推广、大豆的增产和大幅度出口、柞蚕的生产等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黑龙江农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商品经济的渗入,促进了社会形态的转化。清初时,黑龙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均处于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之中,是在关内移民的影响下,随着商品经济的渗入,氏族社会逐渐解体而步入封建社会的。首先,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的出现,对少数民族的自然经济结构起着强烈的分解作用,加速了少数民族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其次,先进的生产工具通过商品交换传入后,使少数民族内部与各民族之间出现了社会分工。第三,商品经济的渗入,使少数民族逐渐产生了货币价值的观念。清代中后期,在汉族商人的店号里出现了一种代货币的信用经济,这种代货币的纸票在少数民族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人口的聚集,加速了黑龙江城市化的进程。随着逐渐增多的关内移民进入黑龙江地区,在十分荒凉的土地上兴起了一个个新的居民点和城镇,如肇州、泰来、巴彦等地。修通了连接各地的交通道路,建起矿山、林场、工厂。闯关东人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东北近代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闯关东人中稍有经济实力或经商经验者,多留在大小城市从事工商业,成为黑龙江各城市中的新生力量。随着关内移民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这些移民自身身份的转变,也相对地提高了黑龙江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关内文化的融入,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进步。闯关东移民所带来的内地先进文化,对黑龙江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到传播与普及。先进的“休闲”、“轮作”二法的传入与木锨、木叉、镰刀、石滚子、镐、铁锹等农具的推广,使得耕作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改进,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提高。其次,加快了当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闯关东人传播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在当地教书育人,普及文化,而且还教他们礼仪方面的制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第三,饮食和服饰也有了很大变化。同时,闯关东人的到来,增强了对东北边疆的保护与巩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制订并实施了向东北移民的计划。但闯关东人扎根在东北大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历史证明,当年正是有了这些历尽千辛万苦、百折不挠勇闯关东人开发了白山黑水,而正是有了这些移民在反抗沙俄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的勇猛顽强,不怕流血牺牲,才保全了祖国的东北边疆。
闯关东人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神奇,也激励着龙江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大美龙江,为实现中国梦、龙江梦而继续不懈求索。
闯关东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是什么?和现在闯广东一样吗?
关于闯关东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和现在的闯广东是完全不同的。具体分析如下。
闯关东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1、何为关东
所谓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山海关是我国著名的万里长城最东的起点。在明朝,朝廷大修长城,起初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蒙古族的威胁,但到了明朝中后叶,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不断叛乱、入关袭扰关内居民,明朝政府为此加修加固了辽东长城、并筑山海关,以防女真人之袭扰。
2、闯关东的历史时期
闯关东始于清末时期的中英鸦片战争之后,直至民国时期达到了顶峰,新中国成立后,闯关东逐步退却。
3、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清初,当时的清廷以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为由,在康熙七年(1668年)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地区实行禁封政策。正因为此政策的实施,造成东北地区长期人烟稀少,大片肥沃的黑土地无人开发。
到了清朝中后期,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当时的清廷国力逐步衰落,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力也日益削弱,北方的沙俄趁此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为此,清政府于咸丰十年(1860年)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建议,正式开禁放垦,鼓励关内居民移民关东,以振兴关外的经济和防止沙俄的侵蚀。与此同时,清朝中后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连年遭灾,破产农民不计基数,食不果腹,为求生计,大量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老百姓,通过山海关开始大规模向东北地区迁移,这其中以山东人为主。
民国年间,因之前闯关东的老百姓因为开发东北大量土地,生活相对来说比关内要好。因北,大量的山东、河北地区老百姓源源不断的流出关外谋生。在民国的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
解放后,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的17%。
闯广东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相对于闯关东,闯广东的原因和背景就简单得多。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因广东省毗邻港澳,面向南海,也就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试验田。在80年代初中国成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中,就有三个设在广东,其中就包括现在的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之一的深圳市。
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各地的居民极少流动,特别是农民基本全部待在农村固守着一亩三分地,虽然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基本上没有额外的经济收入来源。
改革开放之后,包括港澳台和海外的资金纷纷到最先开放的广东投资设厂。最早的外商投资,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比如电子厂、服装厂等,其实看中的就是当时中国内地的廉价劳动力,所以,当时到广东打工的多半以农村劳动力为主。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广东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产业也不断升级,原来的来料加工业占比越来越少,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高素质人才到广东来工作或投资创业。
总结闯关东与闯广东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闯关东主要是以逃饥荒为主,即是要解决温饱问题;闯广东以赚钱为主,目的是要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2、闯关东的老百姓以从事农耕为主;闯广东以从事工业为主。
3、闯关东是为了保命而被迫而为;闯广东是民众的自由选择。
闯关东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是什么?和现在闯广东一样吗?
那个时候石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河北、河南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仅康熙末年,山东到关外垦地者已多至数十万人。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以后一直被世人所沿用。
而闯广东,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融合了无数南下寻梦打工者的身影与故事,体现了时代精神,特别是深圳速度,折射了无数青年奋斗者的热血、青春与梦想,让无数家庭实现了小康,生活过的更加美好。
感谢党和国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