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史中,四川易守难攻,以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对立之势,古代是如何取蜀地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今已经天堑变通途,.可以如平地一般。

在古代史中,四川易守难攻,以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对立之势,古代是如何取蜀地的?

四川气候属于二级阶梯的四季分明的北方气候。是北方语系,官话分支,《二十四节气歌》华夏老祖先的智慧结晶完全符合四川的气候。 从先秦时期就属于北方诸侯秦国的粮仓; 秦末汉初,楚汉争雄,属于汉王刘邦(徐州人)以关中为核心的大后方。 三国时期,又是刘关张为首,诸葛马超赵云等一大批北方集团入驻的根据地。所以四川人绝对承认是北方人不是南方人,北方人一来立马就投降了根本不存在易守难攻

在古代史中,四川易守难攻,以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对立之势,古代是如何取蜀地的?

古代四川,其实还包括了今天的汉中等地。其北有大巴山,秦岭的阻隔,东有巫山,巫峡的阻隔。可以说拥有天然的屏障,但为何又屡屡被攻破呢?

其实四川仅仅是易守难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却并不是没有交通通道入蜀。例如邓艾走褒斜道道入蜀,司马错伐蜀,开辟了金牛道,蒙元攻蜀,从东边顺江而打。可见,入蜀的通道很多,不同时间,不同局势,入蜀的方式也不同。

秦岭的蜀道主要有: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

傥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傥水→城固→汉中

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

陈仓道(也称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

大巴山的蜀道主要有:

金牛道(秦国伐蜀道路):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

(金牛道还有条岔路,是从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折往阆中→南充→重庆)

米仓道:汉中→巴中

洋巴道(也称荔枝道):洋县→镇巴→达县

可见蜀道很多,并不是没有通道,这也相对给防守蜀地造成了困难。在国力强势之时,例如诸葛亮尚且可以北上,但国力衰退,转为防守一方,则很难进行防御。这些道路都隐藏于山林中,其中行走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为时已晚。另外,那么多关口,道口,需要人把守,很容易将重点放错,例如姜维主要防守金牛道,而邓艾走褒斜道奇袭蜀汉。

蜀道上的关口确实不易攻破,例如“天下第一雄关”——剑门关。但敌手往往绕道而行,绕过重兵防守的剑门,奇袭成都,导致造成腹背受敌的局面。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出川的不易,也把人限制在了盆地中。当北方实力上升,而四川毕竟腹地要小,自然也挡不住强大的攻势。

所以,四川在古代虽然易守难攻,但却不是立足的最好基地,应该作为国家大后方,例如秦国、汉朝的统一都是如此。如果定都于蜀中,很难有机会逐鹿中原。

在古代史中,四川易守难攻,以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对立之势,古代是如何取蜀地的?

河山之固在德不在险,长城够险吧,还不是屡次被打进来。如果内部出了问题,再险都没用。

在古代史中,四川易守难攻,以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对立之势,古代是如何取蜀地的?

国力

在古代史中,四川易守难攻,以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对立之势,古代是如何取蜀地的?

古代历史中,先取四川,后打江南是惯例。先得江南后四川是个例,四川的“易守难攻”,恰恰不是在古代史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