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晁盖之死和宋江有关吗?
晁盖之死确与宋江有关,宋江驾空晁盖,使晁盖没有地位,晁盖很怒,就亲自下山,以致中箭。
水浒中晁盖之死和宋江有关吗?
《水浒传》中晁盖本来就是宋江害死的,这个问题金圣叹说得很明白。笔者这里仅就小说《水浒传》“晁盖曾头市中箭”一回里的几个疑点作答。
一,晁盖出征时认军旗为何突然被风吹断?大头领出征,众将到金沙滩送行,新制的认军旗,为何被风拦腰吹断?
风折认军旗,是极其不吉利的征兆。是施耐庵预示晁盖必死,还是宋江事先损坏认军旗,为晁盖必死做好舆论准备,晁盖一死就是天意如此?
否则,既然金沙滩上有如此大风,那晁盖的人马如何渡过八百里水泊出征?
二,晁盖出征,宋江为何坐立不安?《水浒传》中说,晁盖征战后,宋江一直悒怏不已,坐立不安。终于忍不住派戴宗打探消息,他要打听什么消息?
戴宗打听到什么消息了?戴宗一去没了下文。是不是知道了晁盖已中计,必死无疑?
假如宋江的坐立不安,派戴宗打探消息,是为了担心晁盖安全,那他为什么始终不出兵支援?
三,曾头市对抗梁山泊目的是为了活捉晁盖、宋江请赏,为何直接射杀晁盖?曾头市公然对抗梁山泊,他们的目的《水浒传》里说得很清楚:
曾头市大旗上书写着:“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
曾长官的长子曾涂说:“我曾家杀你死的,不算好汉!你看到我的陷车没有?要把你等一个个解上东京,碎尸万段!”
曾头市旨在把梁山泊头领“解官请赏”。
宋江是“三打祝家庄”,梁山泊大头领晁盖打曾头市“一打”也没打,还没有开头就煞了尾。晁盖真的有那么草包?
晁盖“一打”也没打完,曾头市就射杀了晁盖,那他们拿什么“请赏”?曾涂说那废话只是图个嘴头上快活?
射杀了晁盖对他们有何好处?
晁盖明显不是曾头市的人射死的。
四,晁盖中箭,呼延灼为何说得等宋江将令方能退兵?晁盖中箭后,林冲等计议立即退兵,呼延灼说:“要等宋江哥哥将令方能退兵。”
晁盖是梁山泊主,自领兵马出战。是战是退,为何要宋江决定?
呼延灼是宋江大破连环马招揽上山的,是不是打曾头市的兵马在梁山泊出发前,呼延灼就得了宋江的密令,必须置晁盖于死地然后才能回山?
五,晁盖中毒,宋江为何不设法医治?晁盖中了药箭,宋江只是亲自喂汤喂药,只是假惺惺地啼哭,为何不见张罗医治?
宋江自己得了秦桧一样的背痈,为何浪里白条忽然想起有个神医安道全?
另外,宋江生病前晁盖托梦,说是兄弟有百日血光之灾。宋江说哥哥屈死冤仇,阴魂不散。施耐庵遮遮掩掩地是不是想说宋江疑心生暗鬼,得了害怕晁盖索命的恐惧症?
六,晁盖为何临终立下遗嘱?宋江在梁山泊坐第二把交椅,晁盖还多次要把寨主之位让给宋江。晁盖一死,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的理所当然该是宋江。
但为何晁盖临死时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晁盖这个多此一举的临终遗嘱,不是明明把宋江排除在寨主的继承人之外?
无论是谁射死了晁盖,凭宋江的身手,能“捉得”住他?
晁盖是不是疑心那个设计射死自己的人便是宋江本人?
七,宋江为何篡改晁盖的遗嘱?在众将面前,宋江把晁盖的临终遗嘱篡改为:“晁盖哥哥说,’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 ”
晁盖也不知道是谁射死了自己,宋江怎么知道那个人是史文恭?就凭那支箭上刻着史文恭三个字?箭上刻的字跟晁盖的遗嘱是两码事,能随意篡改?
是不是宋江指鹿为马,让史文恭为凶手顶缸?
八,史文恭为何要用毒箭并且在毒箭上刻上名字?梁山泊五虎上将秦明也不是史文恭的对手,可见史文恭十分厉害。武功高强的史文恭在箭上喂毒,不怕人笑话?箭上喂毒的做法是下三滥的勾当,史文恭会那样做?
即使史文恭在箭上喂毒了,他为何还在喂毒的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怕人不知道他丢人现眼?
这只能说明晁盖根本就不是史文恭射死的。
结论:宋江与晁盖根本不是一路人,一个是处心积虑效忠宋王朝,以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一个是要杀富济贫,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宋江大量招揽手下,架空晁盖,阴谋夺位,已经人尽皆知。
江湖上一个盗马贼段景住,都说盗来的马匹是送给及时雨宋江做进身之阶的。
晁盖只能一反常态,不顾宋江拦阻,说“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执意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
寨主夺下属的功劳,何其反常!可见晁盖已经被逼无奈,不得不决意打下曾头市以立威。而晁盖此举正中宋江下怀。
从认军旗的折断,到指鹿为马让史文恭做替死鬼,宋江安排得丝丝入扣。但施耐庵闪烁其辞,文字里破绽百出,不难让人看出杀晁盖的人就是宋江!
水浒中晁盖之死和宋江有关吗?
晁盖之死和宋江有关吗?
笔者以为,晁盖之死与宋江无关,认为有关的是阴谋论的解读!理由如下:
1、 金圣叹腰斩的70回本和120回本都有确凿证据证明宋江清白。认为晁盖之死与宋江有关的阴谋论,最早可能来源于金圣叹,金圣叹列出了晁盖出征前一系列反常现象来论证宋江与晁盖之死有关。并且金圣叹自己讲他看过的是一种古本水浒传,和当时市面上流通的版本不一样。并且金圣叹还将120回本的进行腰斩,只保留了前71回,其中原来的第一回洪太尉放走妖魔改成禊子,第二回变第一回,总计70回,也叫70回本。
但是比较70回本和120回本,发现两个版本里都有确凿证据证明,晁盖之死与宋江无关。具体证据列出来分析一下:
证据一:晁盖托梦。
两个版本都有记载,托梦性质一样,表述略有差别:
《水浒传(70回本)》第64回:次日商议打城,一连数日,急不得破,宋江闷闷不乐。是夜独坐帐中,忽然一阵冷风,刮得灯光如豆;风过处,灯影下,闪闪走出一人。宋江抬头看时,却是天王晁盖,却进不进,叫道:“兄弟,你在这里做甚么?”宋江吃了一惊,急起身问道:“哥哥从何而来?冤仇不曾报得,中心日夜不安;又因连日有事,一向不曾致祭;今日显灵,必有见责。”晁盖道:“兄弟不知,我与你心腹弟兄,我今特来救你。如今背上之事发了,只除江南地灵星可免无事,兄弟曾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今不快走时,更待甚么?倘有疏失,如之奈何!休怨我不来救你。”宋江意欲再问明白,赶向前去说道:“哥哥,阴魂到此,望说真实!”晁盖道:“兄弟,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回去,不要缠障。我便去也。”宋江撒然觉来,却是“南柯一梦”,便请吴用来到中军帐中;宋江备述前梦。 《水浒传(120回本)》第65回:次日,商议打城,一连打了数日,不得城破。宋江好生忧闷。当夜帐中伏枕而卧,忽然阴风飒飒,寒气逼人。宋江抬头看时,只见天王晁盖欲进不进,叫声:“兄弟,你不回去,更待何时?”立在面前。宋江吃了一惊,急起身问道:“哥哥从何而来?屈死冤仇,不曾报得,中心日夜不安。前者一向不曾致祭,以此显灵,必有见责。”晁盖道:“非为此也。兄弟靠后,阳气逼人,我不敢近前。今特来报你,贤弟有百日血光之灾,则除江南地灵星可治。你可早早收兵,此为上计。”宋江却欲再问明白,赶向前去说道:“哥哥阴魂到此,望说真实。”被晁盖一推,撒然觉来,却是南柯一梦。便叫小校请军师圆梦。吴用来到中军帐上,宋江说其异事。这个回目是《托塔天王梦中显圣,浪里白条水上报冤》,晁盖梦中说得很明白,宋江有百日血光之灾,要发一场大病,必须速速回梁山泊,请江南的地灵星来救治。
这个托梦有几层含义:
其一,是来救宋江!如果晁盖是宋江杀的,人死之后,灵魂必然知道,对杀死自己的仇人,晁盖不索命,救他则甚?
其二,让地灵星来救宋江。说明晁盖死后,灵魂知道宋江等人是36天罡、72地煞转世,晁盖自己不在108颗将星之数,所以对自己的死虽然恨,但是并没有责怪宋江。
其三,呼应了禊子或第一回洪太尉放走妖魔。这种呼应书中交待了至少四次,第一次就是洪太尉放走妖魔,第二次就是九天玄女授予三卷天书,第三次就是这次晁盖托梦,第四次就是石碣受天文英雄排座次。
这种呼应说明,水浒传的主角不是晁盖,晁盖就是来“客串”的,属“特邀主演”那一类的。
证据二:曾头市求和信:
卢俊义上山后,宋江二打曾头市,曾头市家主曾长官连折二子,曾长官估计打不过宋江,让史文恭写信求和,求和信内容如下:
《水浒传(120回本)》第68回:曾长官又见折了曾索,烦恼倍增。次日要史文恭写书投降。史文恭也有八分惧怯,随即写书,速差一人赍擎,直到宋江大寨。小校报知,曾头市有人下书,宋江传令,教唤入来。小校将书呈上,宋江拆开看时,写道:“曾头市主曾弄顿首,再拜宋公明统军头领麾下:日昨小男,倚仗一时之勇,有冒犯虎威。向日天王率众到来,理合就当归附。奈何无端部卒,施放冷箭,更兼夺马之罪,虽百口何辞!原之实非本意。今顽犬已亡,遣使讲和。如蒙罢战休兵,将原夺马匹,尽数纳还,更赍金帛,犒劳三军,免致两伤。谨此奉书,伏乞照察。” 《水浒传(70回本)》第67回:曾长官又见折了曾索,烦恼倍增。次日要史文恭写书投降。史文恭也有八分惧怯,随即写书,速差一人擎,直到宋江大寨。小校报知,曾头市有人下书。宋江传令,教唤入来。小校将书呈上。宋江拆开看时,写道:“曾头市主曾弄顿首,再拜宋公明统军头领麾下:前者小男无知、倚仗小勇,冒犯虎威。向日天王下山,理合就当归附,无端部卒施放冷箭,罪累深重,百口何辞?然窃自原,非本意也。今顽犬已亡,遣使请和。如蒙罢战休兵,愿将原夺马匹尽数纳还;更金帛犒劳三军,免致两伤。谨此奉书,伏乞照察。”两个版本在书信内容上微有不同,但意思一致。这封信透露了几个信息:
其一,这封信是曾长官让史文恭写的,不是曾长官本人亲笔写的。
其二,信里承认是曾头市人放的冷箭射死晁盖的。不承认是史文恭放的冷箭,说是“无端部卒”放的冷箭。这很正常,因为史文恭自己写的信,不可能承认自己是晁盖之死的罪魁祸首。
其三,“原之实非本意”和“然窍自原,非本意也”是在给自己开脱,是说射死晁盖不是本意,意思是“误伤”。
其四,“顽子已亡”的意思是曾长官的两个儿子已经死了,可以抵晁盖一条命了。变相承认晁盖是曾头市的箭射死的。
从曾头市的求和信可以推断出,射向晁盖的黑箭来自于曾头市,否则,关系曾头市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曾头市没必要给宋江背黑锅。
证据三:晁盖显灵:
当吴用将计就计打破曾头市,曾家五虎和副教师苏定都阵亡或被俘以后,曾长官见大势已去,悬梁自尽。史文恭则出西门,落荒而逃。本来史文恭骑的是千里龙驹照夜玉狮子马,要逃走很容易,但是在树林里,晁盖显灵,晁盖阴魂缠住史文恭,被卢俊义和燕青主仆活捉。 两个版本的关于晁盖显灵捉史文恭的描写也略有差异:
《水浒传(70回本)》第67回:史文恭正走之间。只见阴云冉冉,冷气飕飕,黑雾漫漫,狂风飒飒,虚空之中,四边都是晁盖阴魂缠住。史文恭再回旧路,却撞著浪子燕青;又转过玉麒麟卢俊义来,喝一声:“强贼!待走那里去!”腿股上只一朴刀搠下马来,便把绳索绑了,解投曾头市来。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迳到大寨。宋江看了,心中一喜一恼。 《水浒传(120回本)》第68回:史文恭正走之间,只见阴云冉冉,冷气飕飕,黑雾漫漫,狂风飒飒,虚空中一人,当住去路。史文恭疑是神兵,勒马便回,东西南北,四边都是晁盖阴魂缠住。史文恭再回旧路,却撞着浪子燕青,又转过玉麒麟卢俊义来,喝一声:“强贼,待走那里去!”腿股上只一朴刀,搠下马来,便把绳索绑了,解投曾头市来。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宋江看了,心中一喜一怒:喜者得卢员外建功,怒者恨史文恭射杀晁天王,仇人相见,分外眼睁。两个版本虽然语言上有差异,但是都说明是晁盖阴魂缠住史文恭的。如果史文恭不是杀晁盖的凶手,晁盖的阴魂缠他干嘛?
两个版本不同的是宋江见到卢俊义擒住史文恭,一个是“一喜一恼”,一个是“一喜一怒”。但我的理解是一个意思,这个恼是“恼怒”的意思,不是烦恼的意思。
两个版本的三个证据,证明三个问题:
第一,毒箭是曾头市放的;
第二,大概率是史文恭放的;
第三,宋江是清白的,没必要再用阴谋论过渡解读。
2、 宋江完全没有必要杀晁盖。首先,晁盖和宋江是互为救命恩人,互相救命不是两清,而应该是交情更深。
宋江先救的晁盖,这是担着大风险的,弄得不好,是要掉脑袋甚至株连全家的,按宋江说就是担着血海似的干系。前面救了你,后面再杀你,逻辑上说不通。晁盖江州劫法场救了宋江,是真心要让位给宋江的,宋江刚上梁山,各种原因暂时不愿意接手,有合适机会会接手的,不用杀人。
其次,宋江在梁山的感召力远超晁盖。
晁盖死与不死,四面八方的好汉基本上就是冲宋江上梁山来的。晁盖死与不死,都不影响宋江的影响力,杀晁盖有什么意义呢?
其三,宋江的拥趸远超晁盖,事实上已经掌握了梁山的话语权。
截止晁盖攻打曾头市以前,梁山已经聚集了86位好汉。这些好汉,按晁、宋两个派系分类一下,悬殊好大:
晁盖系:吴用、公孙胜、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朱贵、萧让、金大坚、白胜;共14人;占16%。
宋江系:花荣、秦明、黄信、燕顺、王英、郑天寿、吕方、郭盛、石勇、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张横、张顺、薛永、穆春、李立、欧鹏、蒋敬、童威、童猛、马麟、侯健、陶宗旺、杨雄、石秀、李应、杨林、孙立、孙新、解珍、解宝、邹渊、邹闰、杜兴、乐和、时迁、扈三娘、顾大嫂、李云、朱仝、雷横、柴进、徐宁、彭汜、韩滔、凌振、汤隆、呼延灼、鲁智深、杨志、武松、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李忠、周通、孔明、孔亮、史进、朱武、陈达、杨春、樊瑞、李衮、项充、段景住、朱富、宋清;共72人,占84%。
通过两个派系的好汉数量对比,84%对16%,这么悬殊的比例,宋江的话语权太大了,宋江完全左右了梁山的局势。杀不杀晁盖,梁山的事情都是宋江说了算,为什么要杀呢?
根据上面分析,在晁盖攻打曾头市前,宋江已经掌控了梁山,杀不杀晁盖都不影响宋江在梁山一言九鼎的地位。如果晁盖不死,局势照此发展下去,晁盖一定会让贤的。至于让贤以后,晁盖以什么名分在梁山,相信以吴用、宋江的智慧,一定会商量出双方满意的结果的。
那么晁盖临死前说捉得射他的人便为山寨之主。原因大概有几个:
一来是希望宋江全力以赴为他报仇
二来是对宋江上山以来强调的招安出路不认同,故意给宋江出难题
三来晁盖自己也知道,不管谁捉了史文恭,其资历、威望、统帅能力、感召力和江湖影响力,都不可能超过宋江,宋江的山寨之主是坐定了……
3、 晁盖之死的内在逻辑分析。晁盖之死与宋江无关,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晁盖归天呢?
通俗地来说,就是因为晁盖不在108颗将星之列,他的出场和王进一样,是为了过渡和引出正主。
因为宋江是水浒的第一主角,第一主角必须戏最多,必须经历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不能一上来就上梁山,而要突出“逼”上梁山的主题。要突出“逼”上梁山,就必须先在山下历练。之所以先安排晁盖上梁山,无非就是让他先帮宋江看住水泊。否则,晁盖黄泥岗事不发,晁盖不用上梁山,做个太平保正,那宋江出事了谁来救?
其次,从第一回开始,就已经点明,108颗将星要入世,水浒传主要就是写这108将的,其它的都是衬托这108将的。小说前71回就是写108将怎么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梁山来。后49回就是写108将作为一个整体去建功立业。
大家发现没有?71回以后,再有本事的人都没法加入梁山团队了。比如征田虎时,田虎的征南大元帅孙安归顺朝廷,孙安又劝降了乔道清及其它副将,最后快要得胜,准备回朝时,本来可以把这些降将都带着,但是书里却写道孙安暴疾而卒,乔道清、马灵这些高水平的人才都归田,就是不加入梁山团队。
好不容易有个女将琼英,与张清佳配良缘,随着宋江回到东京。征方腊前夕,突然怀孕染病,只能留在东京养病,出征方腊的又只是梁山那帮老兄弟。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征田虎、王庆时,那些出场的归顺朝廷的降将,不管本事有多高,都是“友情客串”……
最后征方腊的大戏上场时,还是108将作为主角登场去唱,而那些客串的,都变成了看戏的客官了……
这就是晁盖之死的小说写作内在逻辑……
因而,晁盖之死与宋江没有关系!水浒中晁盖之死和宋江有关吗?
读完水浒,可能找不到直接证据是宋江,可是分析其性格和处事风格及晁盖遗言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是最大嫌疑!
水浒中晁盖之死和宋江有关吗?
晁盖中箭身亡,宋江不是幕后指使,而是作者施耐庵设计好的!梁山一百零八人作者设计成天罡地煞星群魔下界!石碣上没有他的名额,因为他比魔高一个级别(托塔天王属仙界)!同样,王伦不够资格成为魔界(白衣秀士可能是精怪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只不过我们没弄懂罢了!水浒里有许多费解之事,如五台山智真长老为什么赐鲁达法号智深?作为佛教高僧不可能乱起辈份!为什么让鲁达和自己一个辈份?东京大相国寺他师弟还叫智清!还有梁山三女将: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象排着叫的一样!高俅官居太尉竟没有家眷?断金亭,聚义厅,忠义堂是梁山三个阶段,究竟有什么喻意就不得而知了!
水浒中晁盖之死和宋江有关吗?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当中,水泊梁山的第二任寨主托塔天王晁盖在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的时候中了一只毒箭不治而亡。对于晁盖之死,的确有人怀疑这是一场阴谋,而幕后的主使和真凶应该就是时任水泊梁山二寨主的及时雨宋江。
当然,怀疑肯定是有依据的,绝非“空穴来风”或者“凭空想象”。晁盖之死还是有一些反常现象值得怀疑。当然还有个别不合常理的巧合。而这些巧合对晁盖恰恰是致命的。
我们先看看反常的几个地方。
第一个反常现象,是晁盖带兵下山攻打曾头市的时候,吴用没有跟随下山,按常理,作为水泊梁山的“首席军师”,吴用跟随寨主晁盖出兵,为其出谋划策,调兵遣将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是吴用的分内之事。
宋江的所有军事行动,吴用几乎都是全程参与并出谋划策的。
当然,晁盖也没有点他的将,赌气的晁盖几乎是胡乱的点了二十位将领(至少那个白日鼠白胜就是个凑数的)和五千人马就匆匆下山,对于这个显然草率的决定,吴用没有给晁盖任何建议。
不让去不算是建议,怎么打才是建议。
更奇怪的是水泊梁山的“副军师”公孙胜也没有出面,而是装聋作哑,置身事外。
这个反常现象至少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晁盖执意要去攻打曾头市的时候,他已经被“架空”了。水泊梁山的核心领导集体的中心已经转移到宋江一方,晁盖下山,赌气和争回老大地位的心态成分很大,所以晁盖下山本身是宋江的“激将法”和晁盖的“赌气”共同促成。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宋江不下山,吴用和公孙胜谁也不会主动请缨,下山帮助晁盖。
第二个反常,就是晁盖不顾出征之时大旗旗杆被风吹断的“大凶之兆”,执意下山,宋江的表现。
宋江劝阻晁盖不成,这应该是在情理之中,此时的晁盖已经不会听任何人的劝说,这口气他是非争不可。但晁盖毕竟是山寨之主,并且此次下山所带人马和将领都并非“兵多将广”,此次下山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而宋江从戴宗对曾头市的侦查的汇报当中应该非常清楚曾头市的实力:总教师史文恭武艺超群,晁盖带去的将领当中能和史文恭过招的也就是林冲和呼延灼,这两位也未必能够有战胜史文恭的十足把握。兵力上也不会有什么优势,但是宋江在晁盖下山后,仅仅是派了戴宗跟去打探战况,按理说宋江应该再派精锐下山作为晁盖的后援和接应才是正理,毕竟山寨之主的安危是第一位的。
宋江的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做法,摆明了是要看晁盖的笑话,或者是有意置晁盖于危险之地。他似乎已经料定晁盖此次亲自披挂下山,肯定是抱着有所斩获的目的,他希望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所以,宋江选择了“隔岸观火”。
第三个反常,就是晁盖听信了两个来路不明的和尚愿意帮助并带领他们深夜偷袭曾头市的鬼话,不听林冲劝阻,执意带兵(分兵)偷袭曾头市,结果中了埋伏,乱军之中被一箭射中面门,眼看性命堪忧的时候,林冲建议立即撤回山寨,但呼延灼说了一句很莫名其妙的话:没有公明哥哥的将令,不能撤回山寨。
这就非常奇怪,晁盖领兵出去打仗,他带领的将领为何要听命于远在水泊梁山的宋江呢?难道事先就有过这样的约定?
其实回头看看晁盖的这次攻打曾头市的军事行动,算是水泊梁山最窝囊的一仗。第一个回合,晁盖自己首先拍马出阵,然后众将一拥而上,最终各自损了人马,晁盖没占到任何便宜,第二仗是偷袭,结果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晁盖把自己的性命给赔上了。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林冲算是尽心尽力,冲锋在前。并且给晁盖出主意想办法,其他的将领更像是随大流,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不走心”。
不走心的结果,就是总体上“无心恋战”,然后二十个好汉没能保住晁盖这个大哥的性命,而他们每个人都毫发无损。
而在晁盖受伤之后,呼延灼却以没有公明哥哥的将领不能退兵为由,阻止了第一时间把晁盖送回山上,要知道中了毒箭的晁盖,最需要的就是第一时间尽快救治,这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就很靠谱。
这个反常至少说明,晁盖已经被架空到何等程度。晁盖的这一仗,似乎唯一的使命就是“送死”。
第四个反常,也可以说是太巧合,就是来自史文恭的那只毒箭,这只毒箭的出现,不仅仅是反常和巧合而是“诡异”。
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晁盖带兵跟着两位“带路”的和尚去偷袭曾头市,结果中了埋伏,慌乱之中晁盖一伙几乎是落荒而逃,当时是三更半夜,黑灯瞎火的,迎面遇到一队人马,二话不说一阵乱箭射来,其中一支箭正好射中晁盖的面门。
这支箭恰好就是一只毒箭,恰好就是一支刻有史文恭大名的一支毒箭,这样的叠加式的巧合,是极小概率的事件,这种概率,只能用“命中注定”来解释了。
史文恭善使弓箭,在史文恭亮相的时候就在其的装备打扮上有所交代,后来在卢俊义大战史文恭的时候,史文恭也用过弓箭,但是用“毒箭”,并不是一般的军事将领或江湖好汉的习惯。
首先,使用“毒箭”一般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在针对一个特定的“暗杀或刺杀”对象,为了保证暗杀或刺杀的成功率的时候使用的概率才会大一些。史文恭是一个武术教师,不是一个暗杀高手,应该是没有使用毒箭的习惯。
第二,在毒箭上刻自己的名字是不符合常理的,战场厮杀使用毒箭本身就是一种“不讲道义”的行为,相当于现代战争使用化学武器一样。史文恭难道就不怕坏了自己的江湖名声吗?
第三,黑灯瞎火的混乱局面当中,史文恭真的就有这么大的本事对于一个不熟悉的移动目标一箭封喉吗?
细思极恐,也只能用“人的命,天注定”来解释了。
但是,如果是有预谋的“刺杀”,可能这些疑问就会“迎刃而解”,但这种怀疑仅仅就是猜想,找不到任何宋江的把柄。
第五个反常就是晁盖在临死前改主意了,他用遗嘱的形式,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捉得射杀我的,可做梁山泊主!
这个遗嘱其实是把晁盖和宋江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并且这个矛盾几乎不可调解。晁盖铁了心要阻止宋江坐水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
这也许就是宋江动杀心的最根本的动机吧!
在水泊梁山的出路问题上,宋江和晁盖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晁盖对宋江的招安路线是坚决反对,并且对宋江一面联合吴用架空自己,一面背着自己和朝廷暗中“眉来眼去”十分痛恨,所以才会有在攻打曾头市的问题上,晁盖死活要亲自出征,他要想办法重新掌控水泊梁山的局势,他知道也只有他能重新得到水泊梁山好汉们的支持,他才有可能与宋江抗衡,扭转宋江已经开始的招安行动。
宋江其实也会感到压力,晁盖的存在对他的招安来讲至少算是绊脚石,有晁盖在,他就不可能在山寨一呼百应,所以,晁盖消失,宋江应该算是“求之不得”。
其实,除了那支毒箭之外,其他的反常基本上都是因为晁盖的赌气和愤怒导致的轻率激进造成的,但是宋江是愿意看到这个结果的,他用激将法把晁盖送到了曾头市史文恭和曾家五虎面前,剩下的就是“听天由命”。
假如那只毒箭真的来自水泊梁山内部的话,那宋江此人伪善面具之下的嘴脸就太恶毒,太阴险了。
当然一切仅仅是“怀疑和猜测”,这也是读一部古典名作的乐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