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曹爽不那么作死,政治上没那么愚昧,司马懿还会发动政变吗?
表面上看是曹爽作死导致司马懿发动政变,其根源是整个士族阶层对曹爽的抛弃,而司马懿只是顺势而为的结果罢了。
因此,曹爽所谓的不作死就是搞好和士族阶层的关系,给予他们更好的政治利益,和他们的利益牢牢的捆绑在一起,从而获得士族阶层的支持,那么司马懿就没有机会发动政变,即使发动政变,也没有什么胜算了。
那么曹爽也不至于失败而死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细细的推敲一番。
首先,曹魏的统治基础到底是什么呢?
任何统治都有基础,比如刘邦立国是以沛县老乡为基础,然后团结了一大帮勋贵集团作为班底,从而形成了最初的汉帝国。刘邦后来即使屠杀功臣,也是在汉帝国相对比较稳定,有了新的统治基础,如刘氏宗族的基础上,刘邦才对一部分勋贵集团下手,将他们铲除,从而确保汉帝国的统治基础更加稳固。
那么曹魏立国的基础是什么呢?最初打天下的曹操依靠的世夏侯和曹氏宗室,还有谯县老乡,再就是一帮不得袁绍欢心的士族阶层。再后来曹操利用天子的名义招了一大帮对恢复汉室还有幻想的文人志士,从而开创了曹魏。
到了曹操后期,处于进一步巩固曹魏的需要,曹操抛弃了那些对汉室还抱有幻想的文人志士,比如荀彧,还有孔融等等,这些人是通过一些列的措施,还有案件的方式来清除的,从而极大保证了曹魏政权的稳定性,这个时候的曹魏政权,除了夏侯和曹氏宗室外,很多一部分是来自底层的庶族,他们渴望功名,希望脱离自身阶层的限制,因此极力的拥护曹魏。
到了曹操去世,曹丕打算立国的时候,单凭夏侯和曹氏宗室以及庶族不足获得足够的支持力,毕竟庶族人士的力量太小,不具有连续提供人才的实力,这就需要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于是曹丕就任用陈群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从制度上向士族阶层倾斜,确保了士族阶层在政治权力上的优先权,从而确保了士族阶层对曹魏立国的拥护。
因此,曹魏立国的基础就从夏侯和曹氏宗室联盟,扩展到士族阶层的联合,基础获得了极大的扩展,从而让曹魏政权获得了极大的稳定性,合法性也获得了承认。
其次,曹魏的统治基础到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曹魏立国时间为公元220年,到曹睿去世,大约过去了大约20年的时间,这二十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个国家发生许多变化,这就包括经济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口对于古代的中国意味着实力,而曹魏立国之时,人口在经过多年的战乱之后,人口稀少,大约不到四百万,而到了公元239年前后,人口数量则增加到了五百万左右,其人口大量的增长,意味着曹魏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获得了发展,反馈到统治阶层上意味着统治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十年的发展并没有让曹魏统治阶层中的夏侯和曹氏获得长足的进步,反而一步步削弱了其统治基础,不断的从各个权力结构中消失了。
宗室和士族的统治阶层联盟发生了异变,宗室被削弱,士族获得了增长,这让曹魏的统治基础不再稳定,这个变化危及到了曹魏的稳定性。
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对当时的皇帝曹睿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高堂隆就是其中的一位。根据《三国志》高堂隆传记载:
臣观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於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昔周之东迁,晋、郑是依,汉吕之乱,实赖朱虚,斯盖前代之明鉴。夫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咏德政,则延期过历,下有怨叹,掇录授能。由此观之,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疾所锺,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若遂沈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
高堂隆借助天象异变,委婉的劝说皇帝要防止朝廷之内出现权臣,而解决权臣的最好办法就是扩大宗室的权力,授予他们一定的权力,从而达到制衡权臣的目的。在高堂隆看来,宗室实力太过于弱小,导致朝廷内部某些势力缺乏有效的制衡。权力如果没有制衡,必然生出异变,可惜当时的皇帝曹睿没有听从,错过了一次制衡士族的良好的机会。
从曹丕一直到曹睿的统治时期,对于宗室的限制甚至禁锢行为,极大的削弱了曹魏宗室的实力,这就为士族阶层一家独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因此到了后期,曹魏的统治基础变得极为不稳定,严重的影响了曹魏统治的持续性。
最后,假如曹爽不那么作死,政治上没那么愚昧,司马懿还会发动政变吗?
分析了前面两个问题,回到问题的原点上来,这就很好理解曹爽为何要那么作死了,他作死的目的就是为了极力的挽救曹魏统治基础的不牢固性。既然曹魏统治出现了危机,那么就应该讲这跛脚的统治基础给补全了。
可是他开出的药方是错误的。
一方面,曹爽执政之后没有扩大宗室的实力。即使授予了部分曹氏宗室的权力,比如以曹羲为中领军,但是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进而将这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与此同时,他以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这样,曹爽兄弟从名义上完全完全掌握京师禁军;并且曹爽还让他的表弟夏侯玄担任中护军,以负责总统诸将,选拔和任用军队武官。
然而,由于过去近二十年,曹氏权力旁落,即使现在突然掌握了部分关键位置,可是许多基础位置依然在士族阶层的手中,这就导致了曹爽兄弟表面掌握了京师禁军,可是实际权力依然在士族阶层手中,一旦发生政变,他们就很快倒戈成为反对曹爽的势力。
可见,曹爽即使部分的恢复了曹氏宗室的权力,却远远不足达到制衡士族势力的地步。
另外一方面,曹爽为了削弱士族势力,提拔了大量的浮华之士。所谓曹爽的作死就是任用了一大批的浮华之士如南阳的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等等。这些人并无实际治国安邦的经世才干,不但没有提高和扩大曹魏的统治基础,反而将一些原本支持曹魏的士族阶层推向对立面,导致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无一士族站在曹爽一边,这个也是曹爽投降的重要缘故。
正是由于曹魏统治基础发生了严重的裂变,曹氏宗室权力退化,实力严重被削弱,同情和支持曹爽的士族阶层倒向了以司马懿为代表倒曹爽集团,这就导致了司马懿能够顺利的击败曹爽,控制了曹魏政权。
总而言之,击败曹爽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阶层。正是在士族阶层的联合之下,曹爽试图扩大曹魏统治基础的图谋失败了,曹魏的统治阶层只剩下士族阶层一家独大,那么曹魏政权被人取代就指日可待了。
假如曹爽不那么作死,政治上没那么愚昧,司马懿还会发动政变吗?
曹爽没有政治明锐度,他以为司马懿是要和他争权,看不到司马懿要争的是曹魏的江山。
假如曹爽不那么作死,政治上没那么愚昧,司马懿还会发动政变吗?
司马懿还会政变的,他会找张爽或者李爽,在任何历史上,都不缺那些有野心的有抱负的人,反之也会有,自以为是的人,天真无知的人。
假如曹爽不那么作死,政治上没那么愚昧,司马懿还会发动政变吗?
第一个问题:司马家能夺得天下,确实离不开曹爽的作死,说的不好听一点,司马家的天下是曹爽送的都不为过。当时曹家作为皇族,跟司马懿所代表的士族阶层已经有了矛盾,然而曹爽上台之后更是把各大士族阶级家族得罪了个遍,使得皇族跟士族的关系更加恶化,所以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没有一个世家大族出来帮忙的,出来的都是劝曹爽投降的,可见曹爽作的是多厉害。所以如果曹爽稍有点政治头脑,缓和下跟各个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机会机会为零。
第二个问题:上面我们已经提过,曹爽的失败不是因为司马懿的强横,而是因为皇族跟士族之间的矛盾,司马懿虽然死了,但是矛盾依然存在,司马家作为士族的代表,一旦有机会,司马昭个司马师一样会发动政变,为士族阶层谋取利益。
即使不是司马家,还有其他的士族取代曹氏家族,因为矛盾是依旧存在的,只是他爆发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变化而已,结果是不会改变的。
假如曹爽不那么作死,政治上没那么愚昧,司马懿还会发动政变吗?
说真话?
如果曹爽不做死,司马懿没任何机会。
事实上,高平陵政变发生在249年,而司马懿死于251年。
公平来说,曹爽本已利用政治和军事优势压得司马懿只能装病。再坚持一两年时间,司马懿如同历史上一样死了,司马师兄弟有3000死士又怎么样?
高平陵政变成功,70%是司马懿能力的充分体现,准确判断局势、表演装病、发动政变、说动太后与蒋济等大佬同意、诱导曹爽投降,不是司马师兄弟能完成的。
没有司马懿的人脉、能力、经验,自然就没有高平陵。至于其他世家是否密谋兵变讨伐曹爽,那是另外一回事。
假如曹爽不那么作死,政治上没那么愚昧,司马懿还会发动政变吗?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挂了,托孤幼帝曹芳给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在高平陵事变中,曹爽显示的像个低能儿,最后被司马懿以谋反罪诛杀了九族!司马懿的权力从此没了制约,经过司马师,司马昭的努力,司马氏的影响已经遍布朝堂明见,最后司马炎篡位称帝一统三国!
交代完背景,回到问题:如果曹爽不作死,司马懿不会发动政变,因为没机会。
孙子兵法有言:先为可胜,后为不可胜;意思是做事情先要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找敌人的软肋和缝隙打败他,如果别人始终不露破绽,你是没机会的!曹爽如果不那么蠢,司马懿没机会发动政变!
第二,如果司马懿死在曹爽前面,司马师、司马昭可能也还会夺权,因为曹爽斗不过司马师和司马昭,而且按年龄算,曹爽肯定死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前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