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曾红极一时的“辈分取名”,为何现在也不流行?过时了吗?
辈分取分不是“红极一时”的问题,而是上千年的传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这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我们先从文化上说,取名排辈,其意义在于青史流名。所谓立功、立德、立言,所谓的三立,追求的就是青史流名的不朽。按现在的科学定义,只有进入历史书的,才算史上有名。但中国的史,不是这样狭隘。中国史从来就分三个部分,一是国史,二是方志,二家谱。方志补国史之不足,家谱补方志之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历史,绝不仅仅是王候将相,每个人,只要家谱上有名,就是史上有载。
从政治上来说,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都是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家族,是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利益共同体。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打个比方,明朝的皇帝姓朱,朱姓是皇族,皇族是有特权的。但是,朱姓也并非都是朱元璋的后代,为了证明和区别皇族身份,皇家就有族谱排序。比如,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一支的排序是:高瞻祈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朱元璋有二十来个儿子,每个儿子名下,都有二十字的排序。这样皇家的身份,通过族谱就很容易辩别出来了。
因为族谱代表各人在家族中的身份。便可以享受族群带来的利益。比如张家是某地望族,本族就会有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假如你的名字中有与之相同的字,别人很自然的就会联系到你是某某人的本家。就是给你三分面子。
以上这几点,就是辈分取名能够延续千年的原因。因为它能给人带来切实的利益。现在,许多人对于辈分取名已经不太讲究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流传千年的政治文化生态被打破了,现实与之前不一样了。
对此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对传统家族生态和文化的影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中国人的信仰。多子多福的观念流传几千年。在多生多育的前提之下,儿女们随父姓,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习惯。所以,中国的家族是以父系为根基的。这与男女平不平等没有关系,只是一种文化传统。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男女双方结婚后,还是只能生一个孩子。这种趋势延续下去,势必会使两个家庭合并为一个家庭。合并为一个家庭后,意味着一个家庭,一姓的消失。这个时候,孩子跟谁姓是合理的呢?因此,法律规定,孩子跟父母姓都可以。既然孩子可以跟母亲姓,原来以男性为基本的姓氏文化结构就被打破了。原来家族的影响力不复存在。辈分取名,族谱排序就没有意义了。
除了少子化影响下家庭结构的变化之外,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化的入侵,对传统文化也起到了消解的作用。比如,上面所说的跟母亲姓的问题,也是现在女权主义男女平等的一个诉求。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孩子跟母亲姓了,原来家族文化的规则,必然无法继续。更不必说,排序论辈了。
另外,现代的平等不仅体现在随母姓上,还体现在对孩子的命名权上。以前的孩子命名,大家自觉的按照传统的规矩来。因为不遵守规矩,会受到惩罚。以前农村取名,如果不按族规,独出心裁,会被族人自觉抵制,认为此人,自视清高,瞧不起族人。于是,族人们便也会瞧不起他。现在,讲究个性,孩子出生了。父母也好,外公外婆也她,只要一个人觉得族谱的用字太俗或是太土,就可以反对不用了。这个情况还是族谱背后的利益消失有关。现在社会中,平等的原则深入人心。因为家族关系,得到好处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是好多人不重视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以前家族的发展,人数会越来越多。时间长了,原来的族谱用字不够,所以要续。进入到现代社会后,传统观念被打破之后,没有人出面组织续了。家族观念与就松散了。以我自己为例,我们村百分之九十是一姓。到我这一辈,本来是犯“仁”字的,但是,村里同辈的大约有上百个。家里实在取不出合用的了。于是只好对族谱用字弃而不用了。
我个人觉得,辈分取名的传统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高,在以后还是会有体现的。但恢复到以前的样子,恐怕很难了。家族观念,也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影响力了。但真正重视家族文化传承的,还是会有坚持的。
在农村曾红极一时的“辈分取名”,为何现在也不流行?过时了吗?
辈份取名这件事,虽然说还没有完全消失,但的确如题主所说越来越不流行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辈份取名的背景。
辈份取名这件事,是和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传承密切相关的。
在儒家仁爱思想的指导下,加上农业经济的天然封闭性以及统治的需要,封建社会又十分提倡聚族而居的模式。所以,在今天的中国,随处可见以姓命名的村落,如马村、李庄等等。
有些村庄虽不以姓命名,但村内也往往是几大姓占据了大部分人口。
在这样的一个格局下,随着同族人员的越来越多,同宗同族的人互相不认识的情况变得十分普遍。这就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们无法从年龄上来准确判断辈份,一个孙子辈的人可能年龄要远远大于爷爷辈的人。
于是,称呼就可能发生混乱,这是儒家思想所不能容许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发明了字辈取名的方式。具体方式是写一首字辈诗,按字辈取名。
这样做的好处是同宗同族的人,大家互相一报名字,就知道辈份高低,也就大体上知道该如何称呼了。
进入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也逐步瓦解。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封建礼法制度已被人所摒弃。因此,对于血缘关系较远的辈份排列,现代人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视。
所以,辈份取名的式微已是必然。
当然,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辈份取名不可能就此迅速消亡。近年来,随着各地对家族传承的重视,许多地方都开始重修族谱。在修族谱时,就需要辨明长幼。于是,很多人便便往往按字辈另外取个名字,专供入族谱使用,称为谱名。
蒋介石就是这么干的。他名中正,字介石,而在族谱上的名字为蒋周泰。
这样就形成了生活中一个名,族谱一个名,也算是对字辈文化的传承发展吧。
在农村曾红极一时的“辈分取名”,为何现在也不流行?过时了吗?
我们中国人按辈份取名由来已久,至少在宋朝时期就有按字辈起名的,以后就逐渐发展并盛行,一直到民国时期都长盛不衰,并非红极一时。只有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城市人不怎么时兴,农村人还是很讲究的。城市有些人不讲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或者说有的少数民族和某些很小的姓氏,他们原本就不讲究这些。按辈分取名现在正处于鼎盛时期,无数的姓氏宗族、许许多的人们都在为族谱的续修而尽心工作,为寻根问祖而努力奔波。近些年来,许许多多的华乔华裔都陆陆续续的到祖国来寻找根源,与家乡族人同修族谱,越来越不流行这话又从何说起呢!
按字辈起名是为了使长幼有序,不致紊乱和避免与祖宗同名的现象。我国大多数家族都有字辈,尤其是一些大姓家族。字辈都是一首诗,为四言、五言、七言。如监利县高氏九嗣联宗的字辈为:
毅展宏图景,
思源祖业彰。
泽恩联衍庆,
典浩训臻良。
君品常熹显,
巍科乐靖康。
一个家族同一个祖先,不能乱了辈分,否则,对不起祖先。大家都知道,一般比较大的家族都有七八代人当世。家族往往有年龄相仿的人,辈分却相差几代,如果没有字辈就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对方。对于那些没有亲戚关系的人们,我们可以随便称呼,或称师傅、先生、女士、同志,也可根据年龄来称呼,对于年龄差不多的人就称兄弟姐妹,大一二十岁的人就称叔叔阿姨,大三四十岁的人就称爷爷奶奶。可是,同一个家族的人就不能随便称呼了,必须按照辈分,该叫什么就得叫什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传承下去,不能随便更改。
为使后世子孙在称呼方面不致紊乱,以字辈取名是祖先们的智慧,不仅以前流行,现在流行,将来还会流行。在农村曾红极一时的“辈分取名”,为何现在也不流行?过时了吗?
提起按辈分起名我就来气。我儿子2005年出生的,怀孕时婆婆没有管过我们,生孩子时照顾我两个星期就回乡里去了。我儿子起名把我的姓带进去了。当初婆婆也没有提醒我们要按辈分起名。后来二妯娌生的女儿,再后来生妯娌生的是儿子。老公问打电话问他妈妈他们家起的什么名字,你们猜婆婆说什么:说我们家没有按辈分起名,老二家是女儿不能按辈分起名,所以老三家要按辈分起名能传宗接代。老公在电话里说他妈,不安辈分起名就不能传宗接代吗?这是我(老公)听见无所谓,再后来媳妇听见又要呕气。我真是无语了。再后来二弟媳妇生二胎生了个男孩,两人商量着给孩子起了名字上了户口(户口上在了娘家),估计婆婆对公公说了孩子叫什么名字,公公打电话过去对他二儿子说要他们家孩子改名字,说孩子起的名字带了他们大伯(听说他们家大伯过世三十多年大妈也改嫁了)孩子名字的一个字(同音),起的名字他们家大父(叔叔的意思)孩子也有这个字(同音)。简单说就是他们的孩子取名字把堂兄堂弟的名字各带了个字(同音不同字),现在年轻人起名字都是在网上查了点的。对了我老公姓吴,孩子们是“才”字辈,你们说该起什么名字。
在农村曾红极一时的“辈分取名”,为何现在也不流行?过时了吗?
不流行了,过时了。理由如下:
按辈分取名源于中国传统的血统宗亲制。儒家思想传承这一制度,儒家不承认人死后有灵魂再生之说,认为一个人不死的方法就是把血脉传承下去,子女的血液中流淌着父母传给的血脉,一个人结了婚,生了儿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特别重视传宗接代工作。不是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吗?如果一个男人结了婚生不出儿子,那就是最大的不孝。
为了保证生儿子,儒家还创立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讨了妻子不能生儿子,政府就允许他纳小妾,一个不行就二个,三个,直到生下一个儿子来,传承血脉,传宗接代,也叫传香火。
这样一来,每个大家族,有钱人都想把血脉和财富一直传承下去,直到千秋万代。为了记录传承过程就得编族谱,建宗族祠堂,建立祖坟埋葬地等一系列配套的东西。其中按辈分取名字,目的就是要把这些人的名字写在族谱里,死后供在祠堂里,埋葬在祖坟中,如果有人违法乱纪被处死,就会把他的名字从族谱,祠堂里删除,不准埋在祖坟的墓地里。
中国人自从汉武帝把儒家思想列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之后,儒家主张的宗亲血统制,一夫一妻多妾制,族谱,祠堂,祖坟等组合起来,成为一种完整的封建礼仪。中国最完整族谱是孔子家的,从孔子到现在已经是76代了,族谱完整。
2000多年来,中国人就是按这种礼仪生活着,时间一长就内化为一种习惯和习俗,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中国人,天生就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东西。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废除了这一制度,认为是封建迷信,一直加以反对,时间又过去了几十年,城市人已经进入到现代化时代,完成废弃了这一传统。但是很多农村老辈人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坚守着这一传统习俗,坚持修族谱,重建祠堂等复古行为。
在农村曾红极一时的“辈分取名”,为何现在也不流行?过时了吗?
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思想开放。自己的子女自己取名字。多年前家族修谱,才知道老一辈都预存了名字,按字排辈。我只记得几个排名,秀,泰,和。旺,家,新。下面没人排了。其实家谱毁于我手,太爷爷是文人,村上有动笔的事都由他说了算,相当于族长,文质彬彬,道骨仙风。长杉大褂,瓜皮帽子,出门柱个文明棍,山羊胡子。写字前有人磨墨铺纸,戒尺按着纸,毛笔字不输于当今二流书法家,家谱也由他修订。家中那么多古书,都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烧了。家中几十本族谱,小时候时兴放洋灯(孔明灯),比我大的小伙子们叫我回去偷族谱给他们糊洋灯,都偷没了。现在想想都愧对祖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