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挡起步时油门有点不知轻重,有时一脚踩到3000转以上,怎么办?

上高中时有一次跟表哥出去,在一条人少的路上表哥让我尝试开了一次车。但弄了半天都没完成起步,倒不是熄火,而是转速把握不住。

因为表哥怕起步熄火,所以他让我先把转速踩到2000转,然后再松离合。我就这么傻傻地照做了,但是我怎么尝试都很难把转速稳定在2000,因为那辆车是拉线式节气门,踩轻了踩不动,稍微用点力转速嗖一下就上去了。尝试了几次也没成功,后来考虑到安全问题就作罢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失败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方法错误

表哥当时跟我说先把转速踩起来再松离合器,其实这个方法并不正确,因为起步时根本没必要先踩油门,而且先把转速踩起来再松离合很容易导致起步时车往前窜,不平顺。

2、油门拉线也有问题

那车的油门线本身也有问题,油门线内部的尼龙衬管松动卡住油门拉线,结果就是油门踩轻了踩不动,踩重了一下子踩很多,油门力度当然不好控制了。

所以我认为大多数新手在起步时感觉发动机转速控制不住,非常有可能和我遇到同样的问题了。不过考虑到2010年以后几乎都是电子节气门了,所以我觉得油门线的问题应该是次要的,方法才是主要的。

正确的起步方法应该是踩油门的同时松离合,比如你起步时先踩油门,这时候发动机相当于空转,没任何负载,油门稍微踩一点转速就飚上去了。而踩油门的同时左脚也一点点松离合,这样发动机会有一定的阻力,转速上升就没那么快。一般来说踩油门的幅度和松离合的幅度都是等比例的,油门踩越多,离合松越多,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控制住转速。

手动挡起步时油门有点不知轻重,有时一脚踩到3000转以上,怎么办?

自己学车后一直都是开的手动挡汽车,分享一下自己开手动挡起步练习的一些经验。

据题主描述,手动挡起步不知油门轻重,有时一脚油3000转以上了,那是因为你在加油的时候离合器没有结合,这个时候相当于空挡加油,所以即使你轻踩油门,发动机转速也会相对较高。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车辆的操控不是很熟悉,担心起步熄火,故意深踩了油门,这些现象都表现出在开手动挡的时候油离配合不是很熟悉。你需要多花功夫熟悉油离配合,才能确保平顺起步。

如何练习油离配合,首先需要你熟悉爱车的离合器半联动结合点,练习方法:将车开到一段车少的平路上,不踩刹车,挂1档,抬左脚离合,当感觉车向前缓慢走的时候,将离合踩到底,这样不断反复练习,很快就能熟悉自己爱车的离合器半联动结合点了。接下来,增加踩油门练习,练习方法:左脚油门抬至离合器半联动结合点以下,同时右脚迅速从刹车踏板转移到油门踏板,左脚再次逐渐上抬(这个时候没有踩刹车,在一些上坡路段,车可能会向后溜半个轮胎周长的距离,这很正常,不要害怕,只要抬离合加油起步就可以了),右脚轻踩油门,只要离合器半联动结合点接触后,在踩油门的时候转速也不会一下飙到3000转以上,并且还能保证平顺起步。

我们都知道,要开好手动挡汽车关键的两点分别是起步和加减挡,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司机朋友选择自动挡汽车,那是因为现在到哪都堵车,手动挡汽车频繁起步确实受不了。其实,只要能练习好油离配合,开手动挡汽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吃力,反而感觉开手动挡汽车换挡过程很有乐趣。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助您,感谢阅读,欢迎评论!

手动挡起步时油门有点不知轻重,有时一脚踩到3000转以上,怎么办?

开手动档开了十年了,跟你分享一些小小的经验!开手动档出现发动机转速过高的情况,最主要原因是离合器没有松到半离合状态,此时踩油门,发动机负载相当于0,即使踩很小的油门,发动机转速也会很高,到3000rpm很正常!

如果开别人的车,出现经常空踩油门现象很正常,因为不同品牌汽车,离合器深浅不一样,找到半离合状态需要时间,有可能一下子适应不了,但是如果你油离配合做的较好,起步几次,换档几次就找到感觉了!

对于自己的车辆,完全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每辆汽车,离合器踏板都是固定的,离合器半联动位置也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经常开车,完全可以记忆自己离合器半联动位置,每次开车,先松离合器至半联动,而后轻踩油门,等到车缓慢移动的时候,慢慢松离合器,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发动机空转,转速过高现象!

手动档开车技巧甚多,如果手动档开车熟练,换档是非常迅速的,离合器分两次松开,一步停在半联动位置,停0.8s左右,完全松开,基本一秒钟完成换档!手动档车个人认为还不错,开起来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困难,加油练习,你也可以成为老司机!注意开车时,右脚不是放在刹车就是放在油门的习惯~

手动档油离配合就是这么简单!

“汽车概况”作为专业的汽车平台,只回答专业的汽车问题,欢迎大家关注!

手动挡起步时油门有点不知轻重,有时一脚踩到3000转以上,怎么办?

首先我们汽车在起步时,不能重踩油门,这样对汽车发动机是有损害的,特别是冷启动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重踩油门。要是在行驶过程中,你怎么踩油门都没关系,只要保证安全驾驶就行。

为什么说汽车在冷启动时,不应该重踩油门加油行驶呢!

我们都知道,汽车在停了一晚上后,发动机里面的机油全部都回落到油底壳,各零部件表面已经没有多少机油存在,这个时候启动发动机,如果我们再加油提高转速,其发动机内部零部件转动会加快,零部件之间的摩擦会极速增加,长时间这样操作肯定对发动机是有磨损的。

还有就是发动机在冷机的时候,喷油量会增加,提高喷油浓度来加快发动机转速,目的是为了尽快提高发动机温度,这个时候转速表上的转速会升高,不过不要紧,这个冷机启动转速升高是汽车电脑自动调节下的结果,不是人为的踩油门来提高转速。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再踩油门,势必会增加发动机负担,对发动机影响很大。

以上就是汽车在冷启动时不应该重踩油门的原因,除非汽车不是处于冷机,比如临时停车启动,再比如等红灯时的起步,这些场合下的起步都可以进行重踩油门起步,条件是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如果是偶尔冷启动控制不好油门力度,偶尔几次以并没有多大关系,只要适可而止,不要经常这样操作就行。

手动挡起步时油门有点不知轻重,有时一脚踩到3000转以上,怎么办?

我看了很多答主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告诉大家要如何控制右脚力度,如何与离合器配合好,其实那些都不是重点,手动挡起步时油门掌控不好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右脚与油门踏板的接触面问题,大多数人习惯于右脚前脚掌踩在油门踏板上,右脚中后部全部脱离油门踏板,其实这样做是导致油门力度失控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人踩油门模式,是右脚根部支撑在地板上,脚底板中后部悬空,前脚掌很少的面积与油门踏板接触,这样一来,当我们需要踩油门起步时,因为脚后跟的支点与发力的前脚掌距离较远,不要小看这十几厘米的距离,这种杠杆原理相信大家都明白,我们感觉踩下一点点角度,而反馈到油门踏板上就是比较大的力度了。油门踏板非常灵敏,稍加用力上3000转非常轻松,而且中后段脚底悬空还容易导致使不上劲的情况,感觉发力了,车子却不走,只能用力踩,结果百分之九十情况用过了力,发动机嗡的一下,转速拉升,车子猛地窜出去。

怎么解决?油门踏板是地板式踏板的,又叫风琴式踏板,转轴位于踏板底部,通常是将踏板和油门角度传感器做成一体化固定在地板上。我们把座椅往前调整一些距离,调整到右脚掌可以全部放在油门踏板上,也就是两者完全接触。完全接触的目的是可以使我们的脚部放松,让脚掌贴紧油门踏板,脚跟着地,其是自上而下地运动不是自前而后,这样可以让油门踏板反馈和脚踝动作保持一致,也就是你给多少力,油门就反馈多是动力输出,自然不会出现一脚到3000转的情况。

而悬吊式油门踏板则因为转轴位于支架顶端,下部结构相对要简单一点,因此大多普通家轿都采用的是悬吊式油门踏板。与风琴式踏板一个操作模式,尽量把脚底板完全放在踏板上,让踩油门变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滑动操作模式,而不是前后踩踏模式,基本上接近风琴式踏板的踩踏感觉,就可以避免油门忽高忽低的情况发生了。

手动挡起步时油门有点不知轻重,有时一脚踩到3000转以上,怎么办?

手动挡起步时,一般都是以缓慢的方式加油起步,这就比较平顺和平稳了。如果是起步时踩油门有点不知轻重,有时候发动机的运转转速可达到3000以上,车辆可能有存在以下情况。

  1. 虽然发动机转速3000以上,但是车辆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提高,是因为离合片还没有达到与发动机飞轮接触时,油门就提前突然的给发动机加油了~俗称“空油”。
  2. 发动机转速达到3000以上时,车辆会突然提高车速窜出去,这是因为离合已抬起怕油门踩晚了致发动机熄火所致。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存在不正常的起步方法。

解决起步时发动机转速因油门控制不好升高的方法
  • 右脚跟应着地,以脚跟中心脚掌踏在油门踏板上,逐渐用力踏下油门踏板,这样可避免脚力过猛踩油门踏板。如果是整个脚在油门踏板上,易造成力度掌控不好出现轻重的问题。
  • 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偿试缓缓抬起离合器踏板,在放手刹的情况下(一定是平路上进行,否则会导致车辆前行或后退),车辆起步挡上有微微移动时,证明此点为半联动点。也可在手刹车拉起状态下,轻轻抬起离合感觉车辆有动的趋势时,或是发动机声音有轻微发出变化时,证明此点是离合的半联动点,并记住此点离合踏板的高度。在离合半联动点时缓缓踩油门加油,并同时逐渐慢抬离合,就可使发动机运转渐渐升高平稳平顺起步,也就避免了发动机转速因踩油门的轻重而突然升高了。
  • 在方法2⃣️中找到半联动点并熟悉之后,可以进一步练习离合油门之间的配合了。即先慢抬离合的同时再轻踩油门之间的配合,抬离合的速度和踩油门的速度由慢到快练习,掌握离合油门之间的快速默契配合后,就可以做到快速平稳平顺的起步了。从而也就避免了踩油门的轻和重了,发动机也不会因踩油门的不当而转速过高了。

欢迎关注“这天那士也车驰骋”每天和大家一起用不同的视觉解析汽车问答与技能,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