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前挡风玻璃设置成两层,并对中间夹层中的空气加热,实现前挡风玻璃快速除雾、除冰,除霜,方案可行吗?

几乎不可行,题主说的就是中空玻璃嘛,这东西在建筑上使用很广泛,但是不适合当挡风玻璃用。

汽车挡风玻璃

汽车挡风玻璃是夹胶玻璃,就是两层玻璃中间夹了一层透明材料,玻璃与夹层之间贴合紧密,整体强度非常大。

中空玻璃

而中空玻璃是两块玻璃中间分隔出一定距离并把边缘密封后制作而成的。玻璃中间用铝隔条隔开,玻璃与铝隔条之间有丁基胶进行第一道密封,然后再用硅酮胶进行第二道密封。铝隔条中间装有干燥剂,吸收水分。

中空玻璃隔音、隔热性能比单层玻璃好,所以现在的建筑门窗、幕墙都在用。但是中空玻璃并不适合用来当汽车的挡风玻璃。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1、强度

夹胶玻璃中间有夹层,玻璃与夹层之间相互紧密贴合,共同承受外界冲击力,所以整体强度很大。

而中空玻璃虽然成品厚度很大,但是玻璃还是单独存在,并没有其他部分对玻璃进行加强,所以整体抗冲击性能并没有因为做成中空玻璃而加强。

2、安全性

夹胶玻璃中间的夹层韧性很大,即使挡风玻璃破碎了夹层也能保证玻璃不会整体破碎脱落,一来防止碎玻璃伤人,二来保证驾驶舱的密闭性,避免车内人员从挡风玻璃处甩出车外。

而中空玻璃中间是空的,玻璃都是独立存在,没有依附,发生破裂时玻璃会整体破碎并脱落,这时候挡风玻璃就不复存在了,车头那么大个窟窿,同时飞过去两个人都不拥挤。

3、重量

夹胶玻璃整体性好,所以不需要太厚的玻璃就能达到足够的强度,这样挡风玻璃的重量和厚度就很容易控制。更换汽车挡风玻璃时维修工一个人就可以轻松举起挡风玻璃。

而中空玻璃就不行了,上图是5+6+5的中空玻璃样品,边长30厘米。5+6+5的意思是玻璃厚度为5毫米,中间的中空层厚度为6毫米,成品玻璃厚度达到1.6厘米,而单块玻璃重量将近两公斤。这还是小规格的,工程中用的强度高的中空玻璃,单块重量几百公斤的都很常见。所以不管从厚度还是重量来说,中空玻璃都不适合用来当汽车挡风玻璃。

4、视野

夹胶玻璃内部贴合紧密,通透度好,司机视野清晰,干扰极少。只有个别特殊情况下能看到挡风玻璃中的重影,比如你把手机放在挡风玻璃下面,就可以隐约看到挡风玻璃里有重影。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根本无法察觉。

而中空玻璃就不同了,两面是玻璃,中间是空气,两块玻璃四个面,再加上中空层,光线要经过各种折射反射,最终驾驶员看到的东西和实际偏差就很大了。

5、密封性

中空玻璃很容易出现起雾现象,这是因为密封胶和内部的头道密封都失效了,导致水汽进入玻璃内部。出现这种情况的话中空玻璃就只能报废了。

6、加工性

夹胶玻璃贴合后不需要等待太长时间就能进行搬运和运输。而中空玻璃四周需要用硅酮胶密封,而硅酮胶是膏状物质,必须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固化成橡胶类物质后才可以起到足够的强度。而固化时间起码在1-2天,也就是说做好的中空玻璃必须静置放置,等密封胶完全固化后才可以运输使用。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知道,用中空玻璃做挡风玻璃并不适合。

将前挡风玻璃设置成两层,并对中间夹层中的空气加热,实现前挡风玻璃快速除雾、除冰,除霜,方案可行吗?

空气怎么净化是一个难题,如果不精净化空气,用不了几次两层玻璃中间就会有很多灰尘。

将前挡风玻璃设置成两层,并对中间夹层中的空气加热,实现前挡风玻璃快速除雾、除冰,除霜,方案可行吗?

一是生产成本,二是安全性。听说某单位有一台老奔驰,车窗玻璃就是双层的,保温性能特别好,但前挡是不是双层就不知道了。过去大客车取暖设备不好,有自行改装成双层玻璃的,就是四周加泡沫,再盖一层同款玻璃,能有效解决车内玻璃起雾现像。

将前挡风玻璃设置成两层,并对中间夹层中的空气加热,实现前挡风玻璃快速除雾、除冰,除霜,方案可行吗?

前档车窗除雾无需从「中间加热」·中空双层玻璃不适合汽车使用

问题引申:

  • 汽车前档除雾是通过气流降低或加热车窗玻璃温度,降低其冷凝水蒸气的能力,并且通过气流起到烘干作用。能否将车窗设计为双层中空玻璃,风道引入玻璃中间进行温控?

在车窗起雾的问题为数以亿计的车主造成困扰的前提下,很多汽车爱好者都提出过这样的假设;只要让车窗温度与车内空气相同,理论上就不会轻易的起雾了。但是这种设计并不适合汽车使用,首先要考虑到空气热胀冷缩的影响。

常温标准按照20℃为基础,在体积和容积都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双层车窗处于相对密封的状态;温度每升高1℃则体积可能增大0.34%,夏季的气温可以达到40摄氏度左右,直面红外线的车窗会被加高到更夸张的温度标准。同时车窗还会与车架钢板接触,钢材的导热能力很强,车窗会被再次加温!

那么就假设与常温标准相比升高40℃,体积是不是要膨胀13.6%左右?夏季汽车轮胎的胎压会升高很多,长途驾驶中的胎压也会升高很多,原因正是高温导致空气体积膨胀;此时把前档设计为相对密封的标准,车辆停放时车窗怕是会爆裂。

而如果不把所谓的“双层中空车窗”设计为严格密封与增加滤清器的标准,用车过程中会有很多灰尘进入车窗内部,甚至会有些虫子在内部被碰撞为“虫胶”——如何清理呢?雨刮器是清理不到内部的哦,即使在内部设计出上下往复循环清理的雨刷,但雨刷橡胶条也有老化的时候,清理不干净则需要更换,成本和便利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所以这种方案没有实施的意义。

汽车车窗除雾的两道模式缺一不可,气流很重要。

车窗除雾的方式首先是改变前档车窗的温度,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在内部进行降温或加热。因为前档车窗使用的是「双层夹胶玻璃」,两层钢化玻璃的内部有多种类型的透明胶层,粘合后不需要考虑空气热胀冷缩的影响。

夏季行车时将风挡调整至前档吹风(除雾),测试低温空气会从内部降低被外部高温空气加热的前档温度;而主要降低的是夹胶层内部的钢化玻璃温度,此时的状态为内层玻璃持续吸收夹胶和外层玻璃的热能,但程度不会很大。

也就是说外部的钢化玻璃温度不会很低,这是最合理的状态;因为外部玻璃温度如果过低,外部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预冷凝结,前档车窗会快速的形成水蒸气——内部不起雾而外部起雾也很麻烦,中空玻璃会过度降低外层玻璃的温度而造成起雾问题,所以这种设计并不科学。

同时从内部为前档降温的气流还能为车内进行降温,但从中空玻璃内部吹风则起不到降温效果;即使出口风再次引导到内部,风道中的空气也会因过度吸收车窗热能而升温,汽车空调的制冷效果会变差很多。

同理冬季使用暖风从中空位置升温也不合理,原因在于这种模式只能加热车窗,而不能对内侧已经冷凝附着在车窗上的水珠进行快速的烘干。其概念就像是用后档的电热丝加热车窗一样,区别无非是用高温空气加热车窗,后档除雾是不是比较慢呢?

所以说车窗除雾不仅要通过空气温度调整车窗温度,同时气流也是很重要的;至于这种设计对于车窗外部除冰或除霜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也是无法做到两全其美而作为权衡,毕竟车窗外部可以通过雨刮器来解决问题。

汽车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车窗除雾?

  1. 夏季除雾用冷风
  2. 冬季除雾用暖风

这样的描述看似是废话,但很多司机还不懂得如何正确操作。比如在冬季驾驶车辆时,打开前档除雾开关除雾的效果确实好且速度快,然而此时是打开A/C开关用冷风除雾,关闭后又会快速起雾——不关闭冷不冷?

低温除雾的的原理比较简单,起雾的原因是车窗“外冷内热”,内部的高温空气的水蒸气含量会相当高,而气温越低则水含量也会越低。所以通过冷风驱散围绕在前档的高湿度空气,并通过气流确实能快速除雾,不过也确实会影响驾驶感受。

所以冬季驾车除雾应当用暖风空调,风挡调整至前档和下方出风即可;这种除雾方式体现效果的速度会慢一些但持续性很好,因为只要前档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则会降低冷凝水的能力,空调风道吹出来的暖风是干燥的,因为要经过高温的暖风水箱被烘干,冬季用暖风除雾才是正确且效果良好的方式。

夏季除雾的原理无需赘述了,只要一定程度的隔绝高温空气和前档的接触即可,而且高温的前档本就不宜起雾。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长时间使用冷空调会造成车窗外部起雾,或者停放在恒温的地库的车辆在驶到高温的地面上之后,几乎所有的车窗都会明显的起雾。

此时前档当然要用雨刮器清理,其他车窗用升降的方式,通过车门的减振橡胶条也能刮掉雾水。这就是正确的除雾方式了,至于双层玻璃的假象并不具备应用的价值,合理使用原车空调系统即可达到理想效果。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将前挡风玻璃设置成两层,并对中间夹层中的空气加热,实现前挡风玻璃快速除雾、除冰,除霜,方案可行吗?

我觉得很好 你有了这个想法 应该努力去做类似的实验 然后看效果。而不是在这里问。在这里问 只有两个结果 一个是被别人怼的放弃想法。另一个可能是被别人利用了你的想法。

所以 没啥好问的 直接干就完了。最后说不定就能获得成功。须知爱迪生的灯泡也是实验从成功的 而不是问来问去成功的

将前挡风玻璃设置成两层,并对中间夹层中的空气加热,实现前挡风玻璃快速除雾、除冰,除霜,方案可行吗?

可怜的提问者。。。路虎了解一下,电热丝了解一下。。。[呲牙]

其他的不知道路虎发现,揽胜,前档都有肉眼几乎看不到的电热丝,除霜除雾快滴很。。。

缺点嘛。。。换一个1万左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