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走一半绿灯变红灯怎么办?
我们不管开车或者步行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走到一半时绿灯变红灯了,这时候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你可以继续前行,而其他车辆和行人需要让行,因为这时候你有优先通行权。
这就是老司机常说的“灯头让灯尾”,什么意思呢?比如上图中黄色车走到路口中间时绿灯变成红灯了,而此时白色车所在道路则由红灯变绿灯。那么这时候白色车需要让行黄色车。如果此时发生事故的话白色车将负全责。而现实中很多人都会觉得黄色车是闯红灯从而不让行,结果疏忽间发生了事故,本来还以为对方全责,结果交警来了以后根据情况判定自己全责。
同样的道理,行人在通过人行横道时也适用“灯头让灯尾”原则,只要行人在绿灯时进入路口那么哪怕接下来绿灯变红灯了行人依然有优先通行权,其他车辆应该让行。
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跟你讲这个道理,往往是行人走到一半会被车流包围,这时候建议停在中央分隔线处等待,因为这里相对更安全一些。当然了如果你硬要走过去的话理论上说你有这个权利,哪怕出事故了也是车辆全责,但自己免不了受皮肉之苦。
人行道走一半绿灯变红灯怎么办?
行人有权走完斑马线
只要行人踏上斑马线的时候是绿灯,就算走到一半变红灯了,你也有权力走完。即便旁边的机动车道已经绿灯放行,车辆也要让你优先走完斑马线直至对面或者马路中间的安全岛,只要有车辆打断你的步伐或者把你晾在马路中间进退两难,它就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并且要处以200元扣3分的处罚。
关于网上给老人让道的监控视频我们有时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监控画面:一个老人在斑马线上步履蹒跚过马路,此时虽然已经红灯变绿灯,但路口的汽车还是耐心地等老人走过去才开车。往往这种新闻下面就会出现诸如“司机素真质高”、“令人感动”、“人性的光辉”等等夸张的称赞。严格来说这种吹捧的言论实在是本末倒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39条规定:红灯亮时,禁止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是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过。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7条规定: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说通俗点,作为行人,只要你在绿灯时踏上了斑马线,就算走两步后变红灯了也不要怂,走完斑马线是法律赋予你的权力。而作为等红灯的司机,就算现在你的前方变成绿灯了,也不代表你就是大爷,享有绝对的通行权,在起步前最好观察一下面前的斑马线上是否还有行人没走完,只要你起步车辆去打断斑马线上的行人,你就是违法的。
礼让斑马线与给老人让座是两个概念在斑马线前让老人和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完全是是两个概念,后者属于道德层面,前者属于法律层面。所以回过头看,监控中司机对老人的礼让本就是他应该做的,否则他将受到罚200扣3分的处罚。遵纪守法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我们点赞可以,但不应该过度吹捧和煽情,否则反而会让很多人产生“不让是本分,让了是情分”的误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礼让斑马线”中的“礼”字并不准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法让斑马线”。
人行道走一半绿灯变红灯怎么办?
‘
在市里公路上,行人受交通保护的是斑马线。斑马线是交通为行人规定的保护线和生命线。据观察,很多公交车都礼让行人通过斑马线。而有的私家车,无视交通法规,不顾行人的生命安全在唯心的为行人抢道。行人在斑马线上,如出现红灯也要继续快速通过。随着交通法的普及,为了所有家庭的安全幸福,建议所有驾驶员都要自觉尊守交通法规!
人行道走一半绿灯变红灯怎么办?
人行横道走一半的时候,变成了红灯,通常是马路较宽,而信号灯是正常运行。这样的人行道一般情况下,在道路的中间部位会放置行人短暂歇脚的平台或者是白色或黄色长方形方块类似导流线的安全岛,一次过不完绿灯变成红灯,行人在此暂停。
1、行人在过马路时,尽量赶到人行绿灯亮起的时候过,一般的路口都可以一次性通过,不要等绿灯闪烁到一半时再过,这样很可能就过不完;
2、对较宽的人行横道绿灯过不完,中间又没有行人站脚的地方,行人在左右观察时,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可继续行走,行人享有绝对路权,机动车必须给行人让路;
3、绿灯时通过人行横道时,行人必须加快脚步,不能在人行横道上慢条斯理,左顾右盼,嘻笑打闹,影响放行的机动车辆通行;
4、切记一点就是,过人行横道时,当人行橫道没过完红灯亮起时,机动车变绿灯也可以通行,这时的行人不要往前猛跑或者是往后倒退,防止机动车误判与行人碰撞,这个时候机动车必须礼让行人,如果车不让人,人可以原地不动,等车过去再说。
总之,行人必须遵守红灯停,绿灯行,否则行人闯红灯,出交通事故也会全责认定。当绿灯没过完变红灯时,行人有路权,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继续行走不犯毛病。
人行道走一半绿灯变红灯怎么办?
老老实实在那里等着,一切╮(╯_╰)╭的交通规则都以安全为第一要素。
人行道走一半绿灯变红灯怎么办?
继续走。黄灯就是给你留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