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六标准的发动机和国五的有啥区别?
马上就要进入国六时代了,国五的车就变得不那么惹人爱了,大有“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感觉。但是很多人都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怎么刚出来国六标准4S店里就有国六的车了?国五和国六的车发动机到底有啥区别?这么快就能升级?其实这里面的门道还是挺多的。
车企早就着手准备了汽车厂家在设计一台发动机时都会把目光放长远的,在满足当前环保规范的前提下还会继续探索更高的标准,为后期做准备。因为发动机的研发标定还是比较复杂的,一切都要往前赶,这样在新规实施前自己才能临危不惧。所以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已经早就做好准备了,只等政策一开始立马就可以生产。
国五和国六发动机的区别很多车型国五和国六的动力数据并没区别,但是不代表发动机就完全一样,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外特性数据,是发动机的最大能耐,这完全可以通过软件标定做到一致,而且同一车型动力参数一致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容易接受。但是发动机还是会有部分硬件和软件改动的。比如一些厂家会针对燃烧室结构进行调整以优化燃烧、增加喷油压力使汽油雾化更、使用更多的电子设备以达到对发动机更精准的控制、加强三元催化器提高尾气处理能力。有些车还要安装GPF颗粒物捕捉装置降低颗粒物排放限值,这些工作都会对排放提升有一点影响,综合到一起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效果了。
不仅是发动机,燃油也要提高燃油是发动机的口粮,油的品质直接决定着排放的水平,如果仅仅是对发动机做升级而油品质量不变的话也不行,所以国六标准同时也对燃油的品质做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只有好的技术配合清洁的燃油才能达到最佳的排放水平。
国五能升级国六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的车虽然是国五排放,但是排放数据能达到国六水平,那么我可以给我的汽车升级成国六排放吗?其实这也并非不可能,理论上确实有行得通的办法,但是想要真正实施就比登天还难。因为每个车型排放标准都是车企事先备案的,你的车是国几就是国几,这是没办法更改的。除非厂家拿这个型号的车重新做一次备案,把排放标准定成国六的,这时候你就可以去车管所升级排放标准了,而事实上几乎没有厂家会这么贴心地为车主考虑。
国六标准的发动机和国五的有啥区别?
国六标准的发动机与国五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也可能完全相同,区别在于面对性能的降低是技术提升还是直接妥协。
一台车想要满足国六标准核心在于尾气净化系统的升级,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元催化器;催化器的作用是净化发动机燃烧后的尾气,为其中含有CO(一氧化碳)、HC(碳氢化合物)、NOX(氮氧化物)等,这些有害气体从发动机排气歧管排出时温度在900摄氏度左右,进入催化器时仍有600度左右的高温,在高温环境中催化器使用了三种稀有金属【铂、铑、钛】为尾气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作用分别如下。
CO在高温中氧化为CO2(二氧化碳)
HC化合物通过高温还原为H2O水以及CO2
NOX则被还原为氮气和氧气
三种气体有害气体被高温反应为无害物质,也正是因为能解决三种物质所以称之为三元催化器;从国五到国六主要升级点为催化器,通过稀有金属的增加、过滤芯目数的增加以加强净化的效率,因为三元催化器并不能100%的将尾气净化,否则尾气流速过慢会早排气背压的提升。
发动机运行中的转速很高排气速度非常快,如果不能快速有效的通过催化器排出则会形成“梗阻”,排气速度慢会导致发动机进气不畅性能降低;不过各大车企和主机厂为达到排放高标准,不得不将催化器的净化能力提升,动力确定会因此而降低,于是就有了两种特点的国六标准发动机。
①·只升级催化器、发动机参数没有变化,很多汽车爱好者认为这种升级也包括发动机配套,比如使用高效率火花塞、特殊喷油嘴或者氧传感器,然而至少有一部分国六发动机没有做到这些,甚至有同款机型已经符合国六但也有低价的国五标准量产车。这些机器不论是五还是六本质没有区别,完全是以排气净化系统的升级实现,这类车的动力会明显的下降。
②·升级催化器同步提升发动机功率扭矩,量产车的发动机调整总会有所保留,目前是为有效降低磨损、降低机油润滑要求标准以降低使用成本,但是只要想提升性能是可以修改ECU参数提升性能的。面对国六升级排气系统对动力的影响,这些有技术储备能自主研发生产发动机的车企,会以主动提升动力以补偿衰减的比例,比如马力提升6~8Ps、扭矩提升5~10N·m,不仅能有效补偿动力甚至会有一定程度升级。
两种不同的升级方式体验会有较大的差异,不过还是以第一种升级方式居多,所以国六汽车的小排量大尺寸代步车建议慎重考虑;燃油车的时代已经在倒计时,在这一阶段对于真正喜欢内燃机汽车机械感的车主而言,低油耗的价值远没有动力带来的驾驶乐趣高,所以国六汽车还是看一看中大排量车型吧。
(作者:天和Auto,本文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
国六标准的发动机和国五的有啥区别?
大家好,在这里给大家讲解一下国六排放标准和国五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有什么区别,其实真没有什么区别的,要说区别,有以下三点区别,加油时燃油蒸汽的回收的改变,三元催化器的改变,氧传感器的改变,其他没有什么变化。
国五排放发动机和国六排放发动机没有区别,一模一样,油耗也没有什么变化,动力也一样,唯一有变化的就是以上三点。以前在加油站加油时能闻到汽油味,国六排放标准的车辆,在汽油蒸汽回收方面做了改变,加油时闻不到这样的气味了,主要是汽油蒸汽回收管减小了减少了汽油挥发。在碳罐方面也做了改进,就是不让汽油蒸汽挥发到大气中,减少污染,个人感觉作用不大。
在三元催化器方面的改变,就是把以前的三元催化器做了改进,三元催化器改为颗粒捕集器,意思可以收集废气中的颗粒排放,减少空气的污染。三元催化对贵金属含量催化成分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三元催化转换率,线性宽带氧传感器比传统痒传感器控制度更高,就这些变化。其实国六排放对咱们用户没有一点关系,有一点好处就是国六排放后期可能淘汰的要晚一点,其他没有什么变化,其他方面国五车型发动机和国六没有区别,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价格便宜,就是最好的,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欢迎评论留言或者私信我。
国六标准的发动机和国五的有啥区别?
对于关注汽车的网友们,其实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疑问,并且寻求解答,而这次我们来看看将会给大家回答哪些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国六排放标准与国五标准的区别,以下摘至环境保护部发表文章,
相比现行的国五标准,国六标准在以下几点做了修订:
一:测试循环不同,从国五的NEDC循环变为WLTC循环,对车辆的冷启动、加减速以及高速大负荷状态下的排放进行了全面考核,覆盖了更大的发动机工作范围,对车辆的排放控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测试程序要求不同。试验车辆的质量要求和道路载荷设定直接影响车辆的油耗和排放表现。国六标准用更加严格的测试要求,例如提高试验车辆的重量,要求轮胎规格必须与量产车一致等措施,有效避免了汽车企业利用标准漏洞在实验室测试中得到一个漂亮的数据,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确不尽人意的行为。
三:限值要求加严,相比国五加严了40-50%左右,另外,与国五阶段汽柴油车采用不同的限值相比,国六标准根据燃料中立原则,对汽柴油车采用了相同的限值要求。
四:相比国五新增加了实际道路行驶排放,第一次将排放测试从实验室转移到了实际道路,要求汽车既要在试验室测试达标,还要在市区、郊区和高速公路上,在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设备进行尾气测试,结果也必要达到标准规定要求,能够有效避免类似大众排放门之类的排放作弊行为。
五:加严了蒸发排放控制要求,国五标准采用欧洲标准,由于欧洲的平均气温低,且柴油车占全部车辆的50%以上,蒸发问题不明显,因此标准要求低。我国幅员辽阔,温差变化大,汽油车占绝大多数,因此蒸发问题影响突出,据估测,目前的汽油车单车年均油气挥发8.8kg左右。因此,国六标准对车辆在停车、行驶以及高温天气下的汽油蒸发排放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还要求车辆安装ORVR油气在线回收装置,增加了对加油过程的油气控制。
六:增加了排放质保期的要求,即要求在3年或6万公里内,如果车辆的排放相关出现故障和损坏,导致排放超标,由汽车生产企业承担相应的维修和更换零部件的所有费用,切实保障了车主的权益。
七:提高了低温试验要求,相比国五的CO和HC限值加严1/3,同时还增加了对NOx的控制要求,能够有效控制冬天车辆冷启动时的排放。
八:引入了严格的美国车载诊断系统(OBD)控制要求,全面提升了对车辆排放状态的实时监控能力,能够及时发现车辆排放故障,保证车辆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维修。
国五标准的发动机要满足国六标准,需要做以下改进:
(配图仅供参考,与内容无关)
实施新标准,主要改进催化转化器中的催化剂(增加贵金属用量等)、改进燃料喷射方式、改进ECU电控单元、改进发动机燃烧室的构造(包括吸气时的控制等)、增大炭罐容积、改进燃油系统密封性、升级OBD系统等。
国六标准的发动机和国五的有啥区别?
国六排放标准的发动机和国五的有什么区别?
发动机基本上改变不大,大多数汽车还是使用原来的,更多的是改变了电脑里面的数据,和朋友压力管控时间等,部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成为达到环保要求国六的汽车出来了,国家对环保要求管控也越来越严格,突然之间感觉国五的汽车都不香了,一夜之间掉价了不少,很多人都纳闷,发动机外形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自己的汽车就不能达到国六的标准?他们到底哪里不一样?
由于研发一台汽车发动机的成本较高,目前大多车企,为了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大多数只是稍微改动,并没有大动干戈,改变最大的就是电脑数据,和喷油压力,对三元催化的要求更高, 改变氧传感器的检测标准,主要是通过前氧传感器和后氧传感器实行闭环检测,不断接收和传送数据,改变喷油量和喷油时间,修正点火时间,让汽车在发动机气缸内部燃烧得更加充分,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达到更高的环保要求
油箱还要连接碳罐,减少汽油的蒸发
国六标准的发动机和国五的有啥区别?
主要是排放标准更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