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较量的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何不敢夹击苏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1939年的时候,日本和苏联是发生过战斗的,在苏德战争之前,日本和苏联在蒙古呼伦贝尔南部发生血腥只战—诺门罕战争,这场战争中,历经了130多天,嗯,在这场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最后死亡达到了6万多,是日军非常惨重的一场战役,日本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日本可以在亚洲地区我行我素,但是去听进入到欧洲,那么只会成为苏联下酒菜。

日本没有和德国进行会合,对苏联进行攻击,是因为日本也看不上苏联的西伯利亚,伯利亚地区人烟稀少,资源非常的匮乏,那日本占领了西伯利亚对他们没有一点的好处,还会损失大量的兵力,对日本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对于德国和日本围攻苏联这个提议,在日本高层也是不赞成的。

在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进行正式对苏联开战,德国因为自己的海军比较差,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都是海域,所以他们要有一个强大的海军,不然他们无法占领更多的海外殖民地,德国是一个以陆军为主的国家,他们的周边海域比较少,面对对英国的老牌霸主,以海军为主的国家,我德国像强登英国的话,那么会损失非常的大,德国在制空权和制海权都丢失的情况下,只能对苏联下手。

苏联是一个国土非常广袤的国家,德国利用了闪电战术的快速性和隐蔽性对苏联攻击,在苏联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已经开战到莫斯科,但是苏联的纵深,让德国的后勤补给线不断的拉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直接破解了德国的闪电战术,德国打到莫斯科的时候已经开始进入冬季,而莫斯科的冬天是非常的冷淡,如果德国的后勤补给跟不上,那么很多的德军就会被冷死在莫斯科,也正是因为寒冷的冬天,让德国的很多坦克都无法前进,坦克无法前进,就算飞机飞得多远也没有用,闪电战术就是利用坦克的快速加上空军的辅助快速的推进,连德国都很难拿下苏联,更何况是日本呢!

二战苏德较量的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何不敢夹击苏联?

日本没有配合德国夹击苏联,德国也没有配合日本夹击过苏联。德日之间属于互坑,日本并没有亏欠德国什么。并且先坑人还是德国,日本早在苏德战争之前就曾经两次挑衅苏联。而当时德国的反应让日本很是,早早的就对德国产生了不信任。

1936年11月,德日秘密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依照这个协定,德日双方有夹攻苏联的义务。

为了表示结盟的诚意,日本陆军主动挑起了张鼓峰事件。然而张鼓峰一战,日军丢脸丢大发了。本来是想露脸来的,结果没想到露的是自己的腚。

后来陆军擅作主张,把反共协定扩大成了德意日三国同盟(也就是三国轴心),遭到了海军的明确反对。

当时,日本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把德意日三国结盟的议案提交给内阁,日本海军将领当即提出了明确的反对。双方代表在内阁会议上大吵一架。

由于日本陆军、海军一向不和,因而当时这个争吵在陆军看来,就是海军故意找茬,为了反对而反对。双方剑拔弩张,一时间甚至还传出了陆军要刺杀海军大臣的传言。

但是其实,海军这一次真不是故意找茬。因为海军认为日本和德国结盟没有意义,不符合日本的利益,也不符合海军的利益。

然而,陆军的力量还是要强大一点。吵了几个月后,这场争吵最终以陆军胜利告终。因为时任内阁首相平沼骐一郎支持陆军。

作为结盟的诚意,陆军在已经有张鼓峰失败教训的前提下,又发动了诺门坎战役。准备借这一次挑衅在希特勒面前露露脸,为即将到来的德日夹击苏联的大决战预热。

结果大家应该都知道,日军再次蒙羞。本来想露脸的,这一次连菊花也露了。

战争期间,希特勒看穿了日军的水平,便在日军和苏军还在诺门坎厮杀的时候与斯大林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赤裸裸的把日本给卖了。

诺门罕战役的时间是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

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时间是1939年8月23日;

看看这时间,日本人还在诺门坎跟苏军拼命的时候,希特勒居然跟斯大林媾和了。这么赤裸裸的出卖,你说日本人心里能不愤恨希特勒的背叛么?

当然了,日本惹不起希特勒。于是日本上下便把怒火迁到了首相平沼骐一郎身上。平沼内阁在大丢面子,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只得黯然宣布解散。日本原定与德国夹攻苏联的计划也随之搁置。

▼替罪羊——平沼骐一郎▼

时间来到诺门坎事件后的第二年,随着德国在西欧的大杀四方,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显然就是苏联了。于是三国轴心,共同对付苏联的提案又被日本陆军拿到了内阁讨论。这一次海军出现了分化,有一部分高层明确反对,也有一部分高层破天荒的支持陆军。在这种情况下,德意日三国结盟的提议终于在日本内阁获得通过。

但是,由于日本之前吃过德国的哑巴亏,对德国不信任。所以这一次即便是跟德国结盟了,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的完整方案。

并且,由于日本和德国结盟,以及日军的南进计划惹恼了美国人。美国政府警告日本再敢窥视东南亚,就完全断绝日本的石油和钢铁出口供应。

于是乎,在日军内部就产生了对美国开战的想法。比如当时日本海军的最高长官永野修身大将就认为日本一定要跟美国开战,夺取东南亚的石油资源,一劳永逸的解除美国对日本的资源扼制。

到了1940年底,日本的经济恶化。石油资源只够用一年,对中国的战争也只够维持两至三年时间,如果再不想出路,日本的经济有可能会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南下东南亚对英美开战的一派人占了主流。随后,这帮人制定了具体的南下计划,并于1941年初确定了南下东南亚为日本的新国策。

这也就意味,不管德国跟苏联是打是和,日本都已经决定对美国开战。不再掺和德国和苏联的战争。

同时这也能说明,日本高层普遍没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习惯于走一步看一步。毫无大战略思维。

不过希特勒也没好拿去,他也是猪队友。德国对苏联开战的计划,希特勒事先压根就没有通知日本。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对苏全面战争。开战前的两个月,日本驻德大使曾经收到希特勒的通知,说他决定对苏联开战了。

然而,希特勒却并没有直接告知日本大使他进攻苏联的具体行动时间。

你说这是不是搞笑?两拨人一起去揍人,可是德国却不把揍人的具体时间告诉日本,这让日本怎么配合德国揍人?

当然了,这也不能全怪希特勒。搞笑大师墨索里尼也有份。

希特勒在事先也把进攻苏联的计划告诉了墨索里尼,让他早做准备。可是墨索里尼却一心只想吞并希腊。结果意希战争打了半年,意军不仅没能灭掉希军,反倒被希军打的半死。希特勒为了救这个猪队友,只得把进攻苏联的时间一推再推。搞得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定在什么时间进攻苏联。

等到德国帮助意呆利解决希腊后,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才根据与希特勒以及里宾特洛甫会谈结果,“猜测”出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准确时间。而此时已经是1941年的6月,距离苏德开战已经只剩下半个月的时间。

试想一下,日本这边本来都已经确定了南下对美宣战的计划,但是突然有一天从柏林传来了消息,说德国半个月后要打苏联。这个消息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抓不抓狂?

半个月后,希特勒非常守信用,果然发动了苏德战争。开战的第一周,德军的进展非常之迅速,如摧枯拉朽一般狂扫苏军。

看到德军如此厉害,原先支持北上攻苏的一派人又占了上风。在这些人的鼓动下,日本临时制定了一个非常不靠谱的新国策——关东军特别大演习。

这个“关特演”的具体方案如下:

日军从本土调七个师团,从中国关内调四个师团,另外再从中国关内抽调六个师团作为总预备队。这十七个师团配合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的十四个师团的兵力,总计三十一个师团,配合德军发动对苏联的围攻。(如果按照这个调配方案,中国关内要抽出十个精锐师团,国民政府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如果浩大的调兵计划,这在日本历史上是第一次。然而,这个计划压根就没执行。因为当时日军参谋本部算了一账,发现关东军所储备的弹药、粮食、汽油,分别只能满足北上攻苏师团,三个月、一个月、两个半月的作战消耗。

按照日军这种可怜的战争储备,苏军只需要把铁路线拆掉,公路线炸掉,所有的战略物资全搬走,且战且退,等一个半月后,日军就要往回撤。(走过去要花一个半月,往回走还要一个半月,不然就饿死在茫茫的西伯利亚了)

并且,就在日本发布关特演计划后,美国也迅速做出反应。罗斯福总统警告日本,如果不停止对苏作战方案,美国将会立即冻结日本的海外资产,并且对日本进行石油、钢铁禁运,这等于是直接把绳索套到日本人的脖子上了。

于是,当罗斯福的这次讲话后,日本参谋本部意识到对苏作战是死局,日本要破解这个死局就必须要对美开战。因为日本无论做什么,怎么做,美国都会掐日本脖子。美国是日本怎么都绕不开的一堵墙。

至此,日本下定决心对美开战。而对苏作战的计划则彻底被废置。

综上所述,日本不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日本和德国一直都没有默契。从来都是各自为战,所谓的共同防共协定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两国从来就没有一个具体的合作计划。

第二、日本和德国从没有真正信任对方。日本对苏开战时,希特勒为了自己的利益跟斯大林媾和了。等德国对苏开战后,日本也一样卖了德国。

第三、日本的实力真心不足以攻苏。日军的强项是海军,陆军是渣渣。以日军的机动能力估算,三十一个师团估计走不到莫斯科就全部饿死了。(参考英帕尔战役)

第四、日军的主要资源要从美国进口。而日军攻苏的计划遭到美国的制裁。美国是日本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障碍。如果日本一味的攻苏,只会加速自己的崩盘速度。

二战苏德较量的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何不敢夹击苏联?

其实日本是非常愿意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的,从德国闪击苏联后不久日本随即向关东军增调大量部队和武器装备以加强备战(即著名的关东大特演)来看,日军确实有“北进”协助德军一起消灭苏联的企图,但是为何最终没有付诸实施呢?

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德国通知日本的时间太短了,直到入侵行动即将发起之际,日本大本营才收到德国入侵苏联的确切消息,而日本此时根本没有做好同远东苏军开战的准备。虽然通过了紧急动员使关东军达到了70万人的兵力,但是日本陆军省对于对苏作战的兵力估计在100万左右的兵力,而当时的日军根本无法调集如此数量的陆军,除非将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撤出投入远东方向,而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介于远东冬季较为寒冷不适宜大规模作战行动的考虑,日本当局认为如果不能在9月份即全部完成对苏战备的话,那么在1941年日本陆军则无法彻底解决北方问题,而仅仅不到3个月的时间显然对于日本来说是不够的,最终日本当局决定暂时不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除非出现特别有利的形势。

随着1941年日本放弃对苏开战,英美方面则加紧了对日本的防范和封锁,石油和钢铁的禁运让日本的侵略政策无法执行下去,日本方面估计如此下去只需2年日本海军就无油可用成为废铁,日本的工业也将停顿,于是相比于消灭苏联,更为紧迫的任务摆到了日本面前,那就是夺取东南亚的战略资源,维持自己的帝国扩张主义,日本的矛头从北方转向了南方。

二战苏德较量的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何不敢夹击苏联?

原因很简单,打苏联根本不划算,不符合当时日本的利益。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发动进攻。见到盟友在欧洲发动了新的攻势,日本政府也有些蠢蠢欲动,搁置许久的“北上”计划再度被提了出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向参谋本部提出建议,希望日军立即出兵北上,进攻西伯利亚,从而与德国一起瓜分苏联,并且实现欧亚两大轴心势力的会师。

然而,日本军方对此却是不太上心,因为就在两个月前,他们刚与苏联方面签订了一份为期5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当然,对于没有契约精神的日军来说,这样的条约其实就是一张白纸,不会对他们的军事机会形成任何阻碍。

之所以不愿意北上,是因为此时进攻苏联,已经不符合日本的实际利益。这也是日本愿意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之所在。

远东的威胁

事实上,对于进攻苏联,日本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有强烈的意愿。一方面是因为苏联和日本在远东有着诸多的利益争端。早在1905年,日本就因为远东利益和沙俄爆发过战争,并且取得胜利。另一方面,日军在占领东北之后,苏联的远东军队便成了日本的主要威胁,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日本一直都在防备着苏联。所以,无论是出于进攻还是防守,日本都有理由对苏联出兵。对此,日本一直都在不遗余力的打造关东军,希望其在日后能够成为进攻苏联的主力,重现日俄战争时的荣光。

早在1931年,苏联就提出希望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日本却一直拖着,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南进和北进

1936年,日本政府提出“南进”和“北进”两大“国策基准”,其中“南进”指的是向东南亚扩张,以独霸西南太平洋;“北进”则是北上进攻苏联,以称霸东亚。由于东南亚是英法美列强的地盘,而当时的英法还依然是世界明面上的老大,而美国更是日本战争原料的主要供应商。在双方没有撕破脸皮的情况下,日本不会轻易动手。

而苏联则不一样,其本身就和日本有利益争端,而且遭到当时列强的排斥,日本自认为还是惹得起。所以在“国策基准”出来的最初几年里,“北进”战略其实是占据着一定上风的。尤其是在中国战场上的速胜计划破产后,大规模的战争行为给日本国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粮食减产、劳动力减少、通胀、失业……诸多社会充斥着日本国内。从1938年开始,日本国内就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罢工和冲突。陷入战争泥沼的日本迫切希望在远东打开新局面。

于是,日本加紧了对苏联方面的试探和挑衅,最终导致了诺门坎战役的爆发。

绝望的诺门坎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进攻诺门坎,希望以此作为进攻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对于日本方面的进攻,苏联也快速做出反应,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利用自身装备优势,对日军发起反攻。

诺门坎战役持续了四个多月,最终以日军主动退让,双方停战而宣告结束。伤亡数据方面,日军损失1.9万余人,苏联损失2.5万余人。表面上看,日军这一战似乎还占据了上风。但实际上,着更多的是因为因为苏军后发制人,在战争前期准备不足。当然苏军缺乏胜任的基层指挥官,战斗经验不足,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到了战争后期,苏军凭借着实力优势,其是压着日军打的,否则日军又怎会主动退让呢?

诺门坎战役对于日军的冲击并不是近两万人的损失,而是苏联在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恐怖实力。在战争过程中,苏联占据着实力上的绝对优势,无论是坦克装甲车、火炮以及战机方面的装备碾压,还是兵员数量上的成倍优势,都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压迫感。

据统计,整个诺门坎战役下来,苏军消耗作战物资共计8万余吨,其中炮弹消耗就超过3万吨,日军却仅仅消耗了两千吨左右的作战物资。看着苏军坦克装甲车的钢铁洪流,经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火力压制,日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北进计划”过于乐观了。

事实上,诺门坎战役中苏联所展现出来的实力,仅仅只是其远东军事力量的一小部分。早在1938年,苏联方面为了应对日本的军事威胁,就组建了远东方面军,兵力在70万左右。而日本关东军此时的人数,只有苏军的一半,直到1941年扩编后,日本关东军才达到80万人的规模。然而,扩编的日本关东军也仅仅是在人数上追平苏联,装备方面却是依然差了不少。

当然,阻碍日军北上计划的不仅仅是苏军,还有环境。远东地区环境恶劣,首先冬天是根本无法作战的。其次,西伯利亚广袤的纵深和单一的交通,使得日军在进攻苏联的同时,还要背负巨大的后勤压力。即使日军能够击败远东的苏联军队,也很难穿过西伯利亚。

所以,基于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和远东地区的恶劣环境,日本开始逐渐打消了北上的念头。

东南亚的资源

1940年夏,德军闪电击欧洲成功,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诸国都倒在了德军的坦克履带之下。至于顶着世界老大头衔的英国,只能龟缩在英伦三岛上,凭借着英吉利海峡堪堪抵挡。盟友在欧洲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日本的信心。原本因为深陷中国战场而心生退意的日本将军们,再次被点燃。他们将目标投向了东南亚,因为德国在欧洲的成功,让他们意识到,东南亚该换主人了。

更为关键的是,东南亚的资源一直是日本所迫切需要的。如今在日军看来,那里的橡胶、石油和大米已经成了“丢在街上只等人去捡的宝物。”,他们没有理由放弃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国策基准”中的“南进计划”开始成为了日本的主流,日军开始南下,向着东南亚进军。

离弦之箭

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表示着他们已经准备放弃北上,将目标放在东南亚。当时日本已经侵入了中南半岛,对马来半岛以及东印度群岛虎视眈眈。山下奉文的南下军团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北上的想法,已经基本被日军所抛弃。尤其是日本海军,早就迫切的希望想要向南进军,因为只有南下,才是体现他们的价值。

然而,不巧的是,两个多月之后,德国人开始进攻苏联了。这让本已经放弃北上计划的日本,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有着盟友在欧洲的牵制,似乎攻打苏联的成功率会大上许多。

但是,这样的声音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包括日本军方在内的大部分高层,都不同意北上。一方面是因为日军的主要力量如今都在向南运动,突然改变战争计划,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当时已经是六月,等到日军准备完成,估计西伯利亚的冬天也就到了。

此外,从利益角度而言,攻打苏联其实并不划算。毕竟东南亚的资源,远比拿下远东要更有吸引力。与其费力去和苏联人死磕,还不如等着德国取胜,日本则在远东坐收渔翁之利。而在此之间,日本还可以趁机去拿下东南亚,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日本最终还是选择了南进,放弃攻打苏联!

二战苏德较量的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何不敢夹击苏联?

在1941年12月,德意日三国曾签署过协议,德国从欧洲进攻苏联,日本从亚洲进攻苏联,合力消灭并占领苏联,然而实际情况是德军在苏联战场受挫后,日军任然对苏联无动于衷,只是采取防御政策。

日本为什么不进军苏联呢?事实上在1939年日本就已经进攻过苏联了,这场战役被称为诺门罕战役,虽然日苏双方均没有正式向对方宣战,只是分表代表着伪满洲国和蒙古国战斗,但是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场冲突爆发于1939年5月,结束于同年九月,这场战役以日本大败而告终,虽然苏军也损失惨重,但是至少让日本也知道了苏联并不好招惹,于是在这之后一直到苏军进攻关东军,两个几乎一直都保持一种和平的状态。

除了日本已经见识了苏联不好惹以外,日军不进军苏联也有其他的原因,在之后日军在中国的侵略中,也遇到顽强抵抗,另外为了夺取必要的石油资源,日军不得不把主力转向东南亚,但是转向东南亚就必须打菲律宾,打菲律宾就必须先把美国太平洋舰队干掉,但是事实上偷袭珍珠港由于没有打到美军的主力,反而让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日本在这时分身乏力,另外加上德军在苏联战场也遇阻,这时日军在进攻苏联,既要在中国东南亚巩固防线,又要增兵苏联,还要防止在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海军,那样只会加快纳粹的战败。所以日德始终都没有在战略上真正的统一。

二战苏德较量的时候,日本关东军,为何不敢夹击苏联?

近代日本在对外扩张道路上一直存在北进与南进的战略选择问题。这种战略选择问题往往又伴随着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对于各自在决策权力的分配、军备份额的比重等问题的争夺,显得复杂多变。北进战略主要以日本陆军为主导,其最终战略目标是以中国大陆为腹地,向西伯利亚扩张,主要假想敌国为苏联。南进战略主要以日本海军为主导,其最终战略目标是在确保对中国大陆的霸权地位后,再向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主要假想敌国为美、英等国。一、广田弘毅组阁,确立“南北并进”方针

北进与南进之争由来已久。总的来说,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是以北进战略为主导。从征韩论到大陆政策,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从吞并朝鲜到出兵西伯利亚,从九一八事变到扶植伪满洲国,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历届政府都把北进作为主要战略方向。

1936 年的二·二六事件是日本军事战略发生转折的标志。二·二六事件是日本陆军内部主张北进的皇道派和主张南进的统制派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事件平息后,皇道派势力被镇压,北进的主张退出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在军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完全服从于军部意志的广田弘毅内阁,军部加强了在政治中的发言权。

▲日本关东军败北,被迫放弃北进计划,转入对苏防御

按照军部的要求,广田组阁后不久便开始制定国策大纲和外交政策。陆军和海军从各自的利益考虑,在对外扩张战略上存在意见分歧。陆军以参谋本部作战课石原莞尔为代表,在考虑海军方面曾提出的意见并努力调整陆军省和关东军等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国防国策大纲》,主张应首先倾注全力制服苏联后,再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不过,陆军的妥协并未换来“统一”,反而使海军方面南进气势高涨,结果加剧了分裂。经过激烈争论后,广田内阁确立了《帝国国防方针》第三次修正案,重新规定了战争对手的顺序问题,认为美国和苏联是最具威胁的战争对手,但无论是对美作战,还是对苏作战,都必须首先以中国作为作战基地。

1936 年 8 月,广田内阁召开五相会议,并在兼收并蓄陆军和海军各自战略方针的基础

上,确立了《国策基准》。《国策基准》规定日本大陆政策的基本点是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

并防范英、美,强调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在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海军军备以对抗美

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这样,广田内阁在对外扩张战略上把陆军主张的北

进论和海军主张的南进论同时作为国策,确立起“南北并进”的方针。

二、七七事变爆发,积极北进转向择机北进

1937 年 7 月 7 日,在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军借口调查失踪士兵下落,在卢沟桥挑起事端,蓄谋占领卢沟桥和宛平县城。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政府、军部就如何处置事件发生了意见分歧,出现了扩大派和不扩大派之争。扩大派极端轻视中国的抵抗意志,认为日本只要出动少量兵力,发动一场局部战争,国民政府就会屈服,日本从而可以迅速扩大在华北的势力,进而加强对苏战略态势。陆相杉山元甚至向天皇保证:“中国事变用一个月就可以解决。”不扩大派则看到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大致形成,中国军民的抗日呼声空前高涨,担心这时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会引发全面战争,从而导致对苏战备无法完成。

7 月 28 日,日军见不战而胜的策略已无法迫使中国屈服,遂向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总攻击,中日战端不断升级。8 月 13 日,上海事变发生,主战场移至上海。15 日,蒋介石下达总动员令,决定实施全面抗战。日本政府见“不扩大方针”中不战而胜或小战即胜的企图已无法得逞,遂决定放弃“不扩大方针”,宣称要采取“断然措施”。9 月 2 日日本政府又召开临时内阁会议,决定派遣大量师团陆续开往中国华北和上海地区,中日战争迅速升级。

战争初期,日军虽占有装备和战力上的优势,但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受到重创。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迫使日本不断增加兵力。1937 年末,日军为尽快打破僵持局面,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达 16 个师团,相当于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武汉会战后,日本倾巢而出,国内仅剩下 1 个师团。本来用于对苏作战的兵力却投入到中国战场,这大大削弱了日军实施北进战略的实力,只能择机推行北进战略。

三、张鼓峰与诺门坎惨败,日本暂时打消北进念头

苏联红军成立后一直没有打过比较正规的大仗,所以日本对苏军的战斗力是个未知数。但是,日军仍认为有希望战胜苏军,因为在历史上日本人与俄国人曾有过较量,并且日本人最终取得了胜利。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关东军中许多训练有素的步兵联队开往中国战场,北进计划只好暂时停顿下来,但日本的北进方针并没有放弃。

▲诺门坎战役

1938 年 6 月 13 日,苏联内务部远东地区局局长李修科夫叛逃到伪满洲国。日本人从他口中了解到苏联“大清洗”的一些具体情况,日本军方据此判断苏联军队必然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战斗力也必然降低许多。日本陆军一下子蠢蠢欲动起来。另一方面,由于日军正全力备战武汉会战,没有足够的力量准备对苏作战,所以日军高层有些犹豫不决。1938 年 7月底,一直跃跃欲试的日本陆军最终还是在张鼓峰附件发动对苏作战,挑起张鼓峰事件。一贯自认为“不可战胜”的大日本皇军,谁知同强大的苏联红军一交火,就被打得一败涂地。

事后,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认为:“此次张鼓峰事件,苏联所恃以威胁日本者,则以日

本对华用兵故;日本忍辱屈服于苏联者,亦以日本对华用兵故。”

张鼓峰事件的惨败,使日本在推行北进战略上,重新评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但是,日

本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放弃北进战略。1939 年 5 月,日本关东军在参谋本部的策划下,再次

进攻苏联,引发诺门坎事件。诺门坎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达 20 万人,大炮 500 余门,飞

机 900 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是亚洲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立体机械化战争。战争的结

果,日军受到重大损失,仅其公布的阵亡人数就达 7696 人,负伤 8647 人,下落不明 1021

人。日军发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的哀鸣。经过诺门坎战役,日军在重新评估

苏联军事实力的同时,也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提出了新的外交课题。由此开始,日本对进攻

苏联的北进战略顾虑重重。可以说,诺门坎战役日本是北进与南进战略转换的分水岭,此后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再未有过主动北进的行动。

四、近卫文麿再次组阁,南进占据上风

1940 年 7 月 22 日,近卫文麿再次被军部抬出组阁。近卫在组阁前三天,召集预定的新内阁外相(松冈洋右)、陆相(东条英机)和海相(吉田善吾)到其私人官邸密谈,这就是著名的“荻窪会谈”。此次会议,确立了日本将加强与德、意的紧密联系;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加强对苏战备;采取积极措施,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英、法、荷、葡等殖民地纳入到“大东亚新秩序”中的扩张计划。

1940 年 7 月 26 日,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要纲》。7 月 27 日,近卫内阁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时局处理要纲》,明确指出日本将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迅速调整对外政策,把解决中国问题和南方问题作为日本今后外交重点。这两个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日本对外扩张政策正式由北进向南进实行战略转换。

1940 年 9 月 7 日,德国特使斯塔玛到日本进行军事同盟交涉事宜。从 9 月 9 日到 26 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与斯塔玛就军事同盟的实质性问题进行 17 次会谈,并于 1940 年 9 月 27日在柏林正式签署《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日本与德、意结盟就意味着与英美决裂。对此,美国迅速做出反应,限制对日出口,援助中国抗战并加强与英国的合作。

为彻底扫除南进过程中的障碍,松冈洋右又提出了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构想,妄图把苏联拉入三国军事同盟,形成所谓的“四国军事同盟”。不过,这种“四国军事同盟”构想最终没有实现。为确保南进战略的顺利实施,1941 年 4 月 13 日,松冈洋右在访问柏林的回国途中,同苏联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由此,日本通过与苏联缔结中立条约的形式,暂时解决了侵华作战和南进作战的后顾之忧。可以说,《日苏中立条约》的缔结,实质是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的一种畸变,同时,也标志着日本以侵略扩张为目标的南进占据上风。

五、苏德战争爆发,北进、南进举棋不定

1941 年 6 月,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同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多次秘密会谈,要求日本履行盟约,从远东进攻苏联。日本国内对于是北进还是南进陷入了举棋不定的状态。

日本从 1941 年 6 月 25 日到 7 月 1 日,连续召开了六次政府和大本营的联络恳谈会,专门讨论了进攻苏联问题。外相松冈洋右主张先北后南。他认为,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正集中力量抵御德国的入侵,远东地区必然空虚,应乘机北进,配合德国从东西两线夹击苏联。陆相东条英机主张先南后北,待苏联出现败势之后,只须举手之劳,轻取西伯利亚。参谋本部认为,陆军大部分兵力正在中国作战,能用于北进的兵力很少,应解决中国问题后再北进。海相则主张全力南进,这样既可以切断西方援华交通线,促进中国问题早日解决,又可以夺取南洋的丰富资源。

▲德国进攻苏联,是日本北进的最佳良机

为了进一步解决北进和南进问题,7 月 2 日天皇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形势演变之帝国国策要纲》,表明了日本在当前形势下的“国策要纲”是“竭尽全力解决日本在华冲突”,“加速南进”,基本上确立了日本对苏德战争的立场。

苏德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日本北进的最佳良机。但中国的持久抗战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日本无力北进。于是,日本当局只好对苏联采取“熟柿子主义”策略,即用柿子成熟后自动落地,譬喻待德国打败苏联后,日本再趁机以最小代价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为了掩饰南进的战略意图,日本关东军于 7 月上旬在中国东北举行空前规模的军事演习,参加人员达 70 多万,飞机 600 架。如此规模的军事演习,立即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于是日苏开战之说盛极一时,而日本就在这烟幕掩护下,加速了南进步伐。

六、日美谈判破裂,“北守南进”作战计划出炉

1941 年 4 月 16 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开始秘密谈判。在谈判中,日美双方都各怀鬼胎。日本想通过谈判,迫使美国对蒋介石施加压力,企图先解决中国问题再南进。美国在谈判中企图承认日本侵华的既成事实,甚至考虑承认伪满洲国,以继续牺牲中国的利益来阻止日本南进,但又不想让日本独占中国,因而,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因为双方在根本利益上分歧太大,谈判争论不休,陷入僵局。

1941 年 7 月,受到德国攻势刺激的日本不顾美国的反对,派兵攻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8 月,美国又宣布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日美关系急剧恶化。10 月,东条英机成为新首相。东条内阁成立后,推行全面的战争政策,准备在谈判破裂后采取战争行动,因此,此时的谈判已经成为其掩护战争意图的烟幕和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对南方作战的主攻方向,陆军方面主张登陆马来亚,进攻新加坡进而向东回旋进行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等地的作战。海军方面主张以进攻菲律宾为主,首先打击美国在远东的力量,同时进攻夏威夷,其后向右回旋,依次进攻马来亚以及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经过长时间讨论,在 10 月下旬之后统一的进攻方向是,在珍珠港、菲律宾、马来亚等三个方面同时实施奇袭,全面展开大规模的对美、英、荷诸国的战争。

11 月 6 日南方军编成,总司令官寺内寿一上将,直属大本营,下辖第 14 集团军、第 15集团军、第 16 集团军、第 25 集团军,直属第 21 师,另航空部队第 3 飞行集团、第 5 飞行集团等部。同日,参谋本部制定了以“整备攻略南方要域之作战准备”为中心的作战计划。

11 月底,完成了太平洋及东南亚的作战部署,陆军部队在指定地点集结,舰队也隐蔽到达预定海域。11 月 26 日,美国提出态度强硬的“赫尔备忘录”,美日谈判陷入僵局。12 月 1日,日本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开战。

战前,日军总兵力约 242 万人,其中陆军 210 万人,共 51 个师、4 个飞行集团;部署在日本国内 4 个师、朝鲜 2 个师、中国战场 35 个师,准备投入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10 个师。海军 32 万人,共有战舰和航空母舰各 10 艘,其他作战舰艇 380 艘,计 147 万吨;作战飞机2300 架。日本的战略方针是利用其在太平洋和东南亚占据的有利态势,摧毁美、英、荷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基地,迅速占领菲律宾、马来亚、缅甸、荷属东印度等资源丰富地区。

综上所述,日本北进、南进之争的演变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北进还是南进,都是一场日本国力所无力承担的空前的战争赌博,其结果只能是走上了一条注定败降的不归路。参考文献

[1]潘俊峰主编:《日本军事思想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年。 [2]李玉、骆静山主编:《太平洋战争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3]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4]雷国山:《日本侵华决策史研究(1937-1945)》,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年。 [5]米庆余:《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6]臧运祜:《近代日本亚太战略的演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7]胡德坤:《中国战场与日本的北进、南进政策》,《世界历史》1982 年第 6 期。 [8]高培:《对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的再认识》,《军事历史》1994 年第 2 期。

[9]余子道:《中国抗战与日本的南进政策》,《江海学刊》1995 年第 2 期。

[10]徐勇:《论日本侵华战争与其南进北进战略的关系》,《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 3 期。

[11]徐勇:《论日本在二战中的南进、北进战略》,《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第 2 期。 [12]李凡:《诺门坎事件爆发原因及对日苏关系的影响》,《历史教学》2003年第 10 期。

[13]李小白、周颂伦:《日本北进、南进战略演进过程述考》,《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 1 期。

[14]武向平:《1936-1941 年日本对德政策及其影响》,《世界历史》2010 年第 1 期。 [15]黄靖皓:《1940-1941 年日本“南进政策”与“北进政策”分析》,《军事历史》2015 年第 3 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