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司马光救的那个人是谁呢?
司马光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个大历史学家,他编著了"资治通鉴",风头直追司马迁。
但司马光是否是司马迁嫡传后人,却一直无定论。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迹,一直令人津津乐道。那年他才7岁,就当了孩儿王,向众孩儿读"左传春秋"。有一个也是7岁男儿顽皮,爬树不慎落到水缸中。众孩儿害怕的哭成一团,撒腿就跑。
司马光临危不惧,拿起一块石头就砸向缸。缸破水哗哗地流个一地。小孩也从破洞中钻了出来。
这个小孩名叫上官尚光。当时人传顺口溜:"上官尚光误入缸,哭爹唤妈救阿光。砸缸还得司马光,光光相泣恩难忘。"
上官尚光长大后,特在城西建了感恩亭,以志纪念发小司马光救命之恩。这些都被记录宋史中。
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司马光救的那个人是谁呢?
司马光是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一提到他相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司马光砸缸”。
大家小学语文课的时候就读过这篇故事,都知道他砸缸是为了救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救的是谁? 其实他救的人叫“上官尚光”是司马光童年时期的伙伴。长大之后成了北宋有名的宰相,不过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在族谱中有过记载。
而且司马光砸的也不是缸而是瓮
(宋史)记载;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有了解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
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司马光救的那个人是谁呢?
司马光救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宋史》对这一段是这样记载的: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段历史说明,司马光砸缸救小孩时7岁,自己也是个孩子。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上官尚光大概是太调皮,跑到瓮上站着,结果掉进去了。别的孩子都吓傻了,一溜烟跑光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拿起大石头,砸破了瓮,水流出来了,上官尚光得救了。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能在紧急时刻急中生智,司马光确实不简单。
被救的上官尚光后来移居到村西住,他为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在城西龙堤南坡建了“感恩亭”。后人为了纪念上官尚光这一知恩图报的举动,把南坡改名为上官岗,或者尚光岗。
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司马光救的那个人是谁呢?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这是《宋史 司马光传》里面关于司马光砸缸事件的描述。
正史中描述的很清楚,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其中一个熊孩子作死想表演跳水,没想到失足落水掉进了缸里,周围的小伙伴都打算用乌鸦喝水的方法往里头投石头救出落水者。正当他们绝望得没时间思考人生的时候,司马光出现了,一石头砸坏了缸,孩子被救出来了。然后长安、洛阳的各大媒体和报社纷纷来采访司马光,并给他直播,争相报道他的英雄事迹,小小年纪的司马光一下就火了。
当年那个热衷跳水运动的熊孩子叫上官尚光,也是一个比较勤学的孩子,只不过在历史上没能掀起什么波澜。后来,等他长大了以后,为了感谢司马光的救命之恩,还在山上建了作感恩亭。
历史上,被救的孩子并没有出什么名,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幼年司马光的聪明才智,是一个配角,因为司马光的主角光环太强大了。这个故事从此就用来教育孩子办事要勇敢果断,也告诉孩子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司马光救的那个人是谁呢?
首先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是真实的,见于正史记载。据《宋史 司马光传》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可见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情在当时就已经广为传播,京城洛阳等地甚至还把这件事情化成了图广为流传,颇有点现在社会摄影报道和年画的味道。
正史中,对于司马光砸缸救得人到底是谁是没有记载的。二十四史书中汉字一字千金,有名有姓的都是杰出人才,像这种为了衬托主角光环而出现的小儿肯定是不会留下姓名的。
司马光砸缸时候,他才七岁,当时司马光的父亲正在河南光山县做官,因此司马光救的小儿肯定是当时和司马光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而且是河南光山人。
现在能知道的,唯有这些了。
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司马光救的那个人是谁呢?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虽然见诸于典籍,但它是否真实的史实,还有待于推敲 。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节目中,曾以这个故事为例,来说明历史的真实问题。就是说,对于历史典籍中所描述的史实,其真实性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马未都是著名收藏家,对文物比较有研究,据他考证,在司马光生活的年代,是没有烧制能盛下人的那样大缸技术的。既然没有那么大的缸,何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呢,它很可能是前人杜撰的故事。
马先生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比如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多典故,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椎剌骨”等故事,大都是以激励后人修身养性刻苦攻读的典故。历史上究竟是否确有其事,已经无从考证。但它带给人们的启发和意义,却是永恒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所以才能流传下来,并被后人所称颂。
鉴于此,对于司马光砸缸所救的那个人后来怎样了,真也就没有什么寻访的意义了。只要我们愿意相信有这样的故事,学习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勇敢顽强的精神,也就足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