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常被提及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为何比黄金还贵?

因为在战场上,黄金不能救你的命,而盘尼西林却可以。

盘尼西林是个音译词,由英文单词Penicillin直接音译而来,现在我们更多的将其称为青霉素。其乃是一种抗生素药物,有着抑菌或杀菌作用,对于防止伤口发炎和感染,有着很好的效果。

对于青霉素这种药,大家应该不陌生,一般有点炎症疾病去医院,比如咽炎、扁桃体炎还有结石什么的。如果需要输液打针消炎的话,基本都会用到这东西。当然了,在用青霉素之前,一般都会做“皮试”,以防过敏人群误用。做过“皮试”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玩意儿可比打针扎血管痛多了。

总而言之,青霉素在当下已经是属于一种常见的普通药物了,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如果把时间推回到二战的时候,那这东西可就金贵得很了,价格堪比黄金,而且有价无市。

因为这东西,可以救命!

从医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历史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和有抗生素的时代。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人类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很可能一次小小的感冒,一道很浅的伤口,甚至于擦破点皮,就能能够夺走你的生命。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弥漫着病菌、病毒,这些东西能够加速伤口感染,加剧病情的恶化。这就好比是火上浇油,原本可以轻易扑灭的小火,却越烧越旺,最终将所有的生机燃烧殆尽。

比如说在战场上,很多士兵其实并没有并没有死在战斗中,而是死在了病床上。虽然他们没有致命伤,但却会因为伤口感染而丧命。

所谓感染,就是那些真菌和病毒,会从你皮肤破损的那个地方,也就是伤口趁虚而入,然后在那里疯狂的繁殖。当这些微生物繁殖到了一定数量之后,就能够影响你的身体机能,甚至于鸠占鹊巢,吸收掉你拿来维持自身的养分。

有的人可能只是在冲锋过程中,被飞来的箭矢给扎中了脚踝,行动受阻,不得不下去养伤。原本以为包扎一下养几天,等到伤口愈合之后,就可以再上阵杀敌。然而谁曾想到,下来之后伤势不仅逐渐好转,反而还在逐渐恶化。先是受创的伤口溃烂生脓,然后再是发烧无力,再然后是脉搏加速、呼吸困难,最终药石无依,一命呜呼。

为什么弓箭能在古代战争中那么受欢迎,一度被誉为战场之王?原因就在这里。

其实单从直接杀伤力而言,弓箭并没有多大优势,毕竟受到距离和准度的限制。但凡是距离不够,或者是弓箭手的力度准头不行,这弓箭都很难对敌人造成优秀的杀伤。尤其是当甲胄、盾牌等一系列防御装备的出现,弓箭就更难致命了,远没有刀枪等近身武器来得厉害。但是,弓箭依旧是战场上最受欢迎的武器。

因为弓箭在战场上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什么一击致命。弓箭手不在乎自己这一箭射出去能否杀敌,只要能伤敌就足够了。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因为弓箭在战场上,往往都是覆盖式打击,一阵箭雨扎过去,即便是有着盔甲盾牌的防护,也难免被擦伤。

敌人在中箭之后,或许当时不会有性命之忧,但毕竟是带伤作战,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严重一点的甚至会直接丧失战斗力。更为关键的是,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大概率会出现伤口感染。

毕竟那是在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古代,对于伤口的处理自然是不如现在来得有效,即便是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伤口需要消毒,并用到了高温、烈酒等一系列方式,但效果依旧不理想。而且弓箭手们为了增大杀伤力,还有在战前有意识的给箭头涂上粪便等脏物,使其遍布更多的微生物。如此一来,弓箭的杀伤效果那就比较可观了。

所以,弓箭的杀伤力,其实更多是建立在伤口感染这一基础之上的。在没有没有强效杀伤细菌药物的古代,伤口感染几乎是无法治疗的,只能是听天由命。

然而,当有了抗生素之后,伤口感染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因为抗生素是细菌病毒的天敌,其能够通过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抑制核糖体的功能等诸多方式来抑制细菌繁殖,缓解人体免疫力的压力,甚至还能直接杀死细菌。

值得一提的是,青霉素就是人类历史上所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其乃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于1928年在一次实验研究中首次发现。弗莱明因此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另外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弗莱明被排在了第45位,同时也是所有对医学做出贡献之人的首位。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后,这一足以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药物并没有立即得到推广使用。其一方面是弗莱明的实验不够完整,没能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另一方面是当时医学界对于抗生素还处于一个比较陌生的状态,弗莱明的发现并没能引起科学家的足够重视。

就这样,青霉素在被发现后,依旧沉寂了十多年。直到上世纪40年代左右,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与德国化学家钱恩,成功实现了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青霉素才真正得以问世,并开始造福人类。弗洛里和钱恩也因此贡献,于1945年拿到了诺贝尔奖,与弗莱明共享荣誉。

当时正值二战时期,战场上每天都会有着大量的士兵因为伤口感染恶化而失去生命。青霉素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极大的降低了伤员们的死亡率,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因为青霉素而得到挽救。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青霉素大都被掌握在盟国手中,德国和日本是没有多少这玩意儿的。因为青霉素是需要量产的,即便你在实验室鼓捣出了青霉素,如果无法让工厂实现量产化,那一切都是白搭。

在青霉素问世之后,全世界很多科学家都在想方设法找到量产办法,最终还是弗洛里和钱恩走在了前面,并且把这一技术分享给了英美制药企业。在青霉素实现量产化之后,逐渐可以满足盟军的需求,所以盟军士兵死亡率因此下降很多,而没有青霉素的德国,那就只有羡慕的份儿了,于是很多人都把青霉素称作二战中扭转战局的神奇力量。

当然,青霉素的贡献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在战场之外,那些因为感冒发烧导致的炎症,因为意外受伤所出现的伤口感染,都会用到青霉素。有数据显示,在青霉素被应用的头二十年,仅仅美国一家,儿童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9成,而人口的平均寿命则是增加了十年以上。青霉素也因此被誉为,“现代医学奇迹的奇迹”,更和原子弹、雷达一起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

在二战时期,青霉素是稀罕玩意儿,价值不菲。尤其是在亚洲战场上,几乎是堪比黄金的硬通货,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没办法,青霉素在当时乃是救命药,相比于原子弹动辄数万人的强大杀伤力,青霉素无疑是弱小的,它甚至连一只小鼠都伤害不了,但却能治愈一个人。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其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当时每天都在打仗,每天都会有伤员,这些人都迫切的需要青霉素来救命。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青霉素刚刚问世,生产技术不成熟,产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任何一种东西,当它供不应求的时候,那么就会变得愈发的有价值,甚至于进入到一种比较离谱的状态。

像英美这些工业大国,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医疗工业基础,再加上战争非常时期,国家有针对性的进行扶持,青霉素的产量逐年上涨,价格相对还算稳定。但是对于那些条件比较差的国家而言,可就是无可奈何了。

就比如咱们国家,本身工业基础就比较薄弱,又还得应付战争,所以许多药品都是无法自己生产的,需要进口。尤其是像青霉素这种刚问世不久的新药,咱们开始连生产的技术都没有,如何谈得上国产?

值得一提的是,咱们国家早在1944年时候,就成功试制出了青霉素,但根本没法实现量产。没办法,咱们当时的基础太差了,连像样的设备的没有,发酵罐都是用的玻璃瓶。

既然是进口药,价格自然就很高了。尤其是在战争年代,物资的进出口不方便,青霉素根本就无法被大规模的进口,即便是有钱都买不到。在当时的黑市上,一盒青霉素,甚至能换一根金条。

事实上,即便是在二战结束之后,青霉素在我国依旧是属于“奢侈品”,因为我们无法自己生产,只能依靠进口。最终还是老大哥苏联帮忙,青霉素药厂被列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中,我们才得以引进青霉素的生产线。

1958年,拥有40万单位青霉素生产线的华北制药厂正式投产,彻底宣告我国结束了依赖进口青霉素的局面。自此,我国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用上青霉素,从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所以,总结来讲,青霉素在二战中之所以能够价值堪比黄金,除了因为其在医学上的神奇功效之外。更因为这玩意是进口货,咱们自己生产不了,只能去求别人,自然就有价无市。

后来随着青霉素的产量问题逐渐得到解决,而且后续大量的其他抗生素也相继被发现,青霉素变得不再稀有,堪比黄金的“盘尼西林”自然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战争时期,常被提及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为何比黄金还贵?

在很多战争片中都会出现盘尼西林,甚至有盘尼西林与黄金等价的说法。那么,盘尼西林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网上经常有人讲,在各大医院早已“绝迹”的“神药”——青霉素。

说青霉素在医院“绝迹”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药房里就有青霉素!只是因为长期使用和耐药性等原因,青霉素的效果已经相对比较有限了,所以很多医院才逐步“摒弃”了这款“神药”。而且,青霉素的衍生产品也越来越多,逐步替代传统的青霉素粉针剂,比如人们常吃的阿莫西林,其实就是青霉素的一个衍生产品——羟胺苄青霉素。谁敢说医院买不到阿莫西林、青霉素V钾?怎么能说青霉素在医院早已“绝迹”了呢?

青霉素真的“一针见效”吗

青霉素刚刚出来的时候,因为人类从来没有使用过人工提纯的抗生素,所以效果奇佳!通常情况下,感染性疾病几针下去基本就搞定了,而且剂量非常小,根本不需要后来那么大的使用剂量!战争期间,创伤是最常见的,创伤继发感染也是非常常见的。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因为创伤感染而死亡的伤兵不计其数!量产青霉素一出,自然受到了世界各国军方的热捧!所以,二战期间青霉素得以“风靡全球”。

不过,“一针见效”似乎还是有些夸张了。虽然青霉素问世之初需要的剂量很小,但感染程度有所不同,需要的剂量和注射次数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是比较轻微的感染,“一针见效”或许还有可能;比较严重的感染想要“一针见效”恐怕还是有些难度的。青霉素毕竟是药,不是仙丹……而且,青霉素是主要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和螺旋体的抗生素,并不是一款广谱抗生素,更加没有抗病毒的作用。所以,如果是其他谱系的细菌或者病毒感染,注射青霉素的效果相当有限。所谓“一针见效”,真心谈不上。只不过彼时的人们从来没有使用过这种奇特的抗感染药物,所以感觉青霉素非常神奇罢了。或者这么说,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抗生素都可以“秒杀”传统的青霉素!

后来,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和耐药性的形成,传统青霉素的效果也变得越来越差,使用剂量更是变得越来越大。加之各种各样的新型抗生素层出不穷,青霉素便逐步被“摒弃”了。说到底,医院之所以不太使用青霉素并不完全是经济原因,而是因为青霉素的效果早已大不如前了。

盘尼西林为何价比黄金

盘尼西林价比黄金主要是在二战时期和之后一段时期,所谓“价比黄金”指的是同质量的盘尼西林与黄金价格相差无几。那么,一支小小的青霉素凭什么敢跟黄金叫板呢?

青霉素刚刚问世时产量极低,加之将青霉素研发制作成药品的研发费用也被摊到了价格中,自然非常昂贵!那么,为何在量产之后青霉素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呢?二战期间,实际上青霉素在美国已经实现量产了,可为何价格还是居高不下呢?这就不得不提“专利保护”了。在实现量产之后,相关研发生产企业很快便申请了专利保护!在专利保护期内,其他企业是不能生产的。说白了,其实就是美国资本家在借战争大发“球难财”。青霉素本身在彼时虽然价格不菲,但远达不到与黄金等价地步。这其中绝大多数费用都成了相关专利保护企业的利润和美国的税收!同时,这也是为什么美军在二战期间可以大量使用盘尼西林的原因所在。美国有钱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美国的国家机器干预了,美军采购的盘尼西林要远低于卖给其他国家的所谓“市场价”。

这还不包括运输、保存、中间商利润甚至进口关税等等的费用,美国生产的盘尼西林运到中国、欧洲之后,自然更加“价比黄金”。在专利保护期结束之后,青霉素的生产限制解除,在世界范围内,大量青霉素被各国生产出来,青霉素也逐步“走下神坛”,成了老百姓的常用药品。

综上所述,盘尼西林并不是什么仙丹,它其实就是早年间国人最常用的青霉素,所谓盘尼西林是英文青霉素(PENICILLIN)的音译。二战时期及之后的一段时期里,青霉素之所以“价比黄金”主要是因为两个因素:一、产量低。二、专利保护。其实就跟药店里卖的“蓝色小药片”一样,它根本不值那个价,同样是因为专利保护,所以才卖得那么贵!随着辉瑞的专利保护期结束,“蓝色小药片”降价几乎是必然的。盘尼西林亦然,在专利保护期结束之后,青霉素很快便由“价比黄金”变成了“地摊货”“白菜价”,成为了老百姓的常用药。最后顺带说一下,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虽然是英国人,但对青霉素进行量产的却是美国。

战争时期,常被提及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为何比黄金还贵?

“盘尼西林”就是青霉素。战争年代,说它比黄金还贵是毫不过分的,甚至有时候用黄金都买不到。

青霉素消炎退烧,无论是刀伤还是枪伤,对伤口恶化极有疗效,更由于生产工艺高,所以战争年代就成了战略物资,别的不说,当年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解放军时期,都是宝贵的医用物资,蒋介石和日本鬼子都是严禁青霉素流入解放区的。有部电影叫《烈火金刚》,其中有个桥段叫“肖飞买药”,讲的就是八路军侦查员肖飞为救伤员孤身虎穴抓药的故事,这个药就是指盘尼西林。在那个年代,一旦伤口恶化用中药很难起死回生,而青霉素则是灵丹妙药,很多战士因为伤口恶化而截肢,缺乏有效的药物消炎是很大原因。

青霉素堪比黄金,同样说明落后就要被挨揍的道理。只有自己掌握了高科技技术,才能把比黄金还贵的产品直接打成“白菜价”,过去如此,当代更如此!

战争时期,常被提及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为何比黄金还贵?

就是青霉素,它的英文名字叫盘尼西林。才问世风靡全世界,只要是感染,一针见效,绝不含糊。因为那时候青霉素刚出现,细菌还没有耐药性,所以非常灵验。它的贵重,堪比黄金。青霉素没有发明之前,世界上死人最多的就是各种感染,有些现在看来很一般的病,那时候都束手无策。例如肺结核,当时得了此病的人, 几乎百分之百死亡。欧洲的一部电影里的茜茜公主,就得了肺结核,但她的条件好,到一个几乎是世外桃源的地方疗养,结果就躲过了一劫。而在中国的林黛玉就没有那么幸运,最香消玉殒,死于肺结核。

战争时期,常被提及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为何比黄金还贵?

盘尼西林系青霉素(油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盛行用此药来消炎,七十年代逐渐退出医疗行业。

战争时期,常被提及的“盘尼西林”是什么药?为何比黄金还贵?

盘尼西林就是青霉素,之所以叫盘尼西林,是根据英语的音译Penicillin。

盘尼西林(青霉素)是一种用作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细菌繁殖的一类抗生素,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对于细菌引起的多种疾病有非常良好的治疗作用,早期只需要让青霉素达到一点六亿分之一的浓度,就能够有效抑制葡萄球菌的繁殖。

(科学家在提取青霉素)

战争期间,士兵在交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创伤,而伤口经常会出现感染,导致无法愈合,在抗生素也就是盘尼西林(青霉素)出现之前,对于伤口感染医生们一筹莫展,这导致很多伤病员无法治愈而永久的失去战斗力。

盘尼西林(青霉素)用作战场上的治疗之后,对于减少非战斗减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第2次世界大战来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开始大量生产盘尼西林(青霉素)供应到部队中,结果是非战斗减员降低了10%到15%,很多士兵在伤愈之后得以回归军队参与作战,不仅减轻了美军征兵的压力,同时这些百战余生的老兵对于维持甚至是提高美军的战斗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见,盘尼西林(青霉素)在战争期间是一种必需品。

回到题主的问题中,为什么战争期间盘尼西林(青霉素)的价格堪比黄金?

原因是盘尼西林(青霉素)既是必需品,供应量还严重不足!

战争爆发之后,会出现很多刚需产品。

比如,武器弹药就是最大的刚需。

但不是所有军队都能得到充足的供应。

看过《亮剑》的朋友应该对意大利炮这个梗不陌生,所谓的意大利炮是指法国的M1897型75毫米火炮,研发于1897年,在第1次世界大战中一战成名,总产量超过2万门,类似的火炮在西方已经烂大街了。

但是二战期间的东方战场,李云龙堂堂一个万人级别的大团却只有这一门火炮,而且只有寥寥几发炮弹。

还没有炮弹的生产能力,打一发少一发,打完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补充了,所以只有攻打平安县城这种规模战斗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亮一下相,是最后的杀手锏。

如果不用这门大炮仅靠轻武器就能把平安县城给拿下来,李云龙都舍不得打一发!

这个时候,一枚意大利炮的炮弹肯定是要远远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

但是,对于二战期间的其他战场来说,由于是工业国之间的交战,75毫米炮在各国眼中就很一般了,更不要说使用这类火炮的时候对炮弹都要精打细算。在战欧洲战场那是大口径火炮的天下,一次战役使用几十万发炮弹稀松平常。

比如,德国防空部队在对抗英美战略大轰炸的时候,平均每击落一架英美的战机就需要耗费1.6万发88毫米炮弹,对德军来说88毫米炮弹的价格也不过只有几十美元罢了,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就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88毫米炮)

所以,战争期间刚需产品的供应量直接决定了价值的大小,甚至有的时候就算你手里握着大量的黄金,恐怕也得不到某些稀缺的物资,就比如盘尼西林(青霉素)。

1942年3月14号,美国一位被细菌感染的病人接受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例盘尼西林(青霉素)治疗。结果这次治疗用去了当时整个美国盘尼西林(青霉素)库存的一半!

因为,盘尼西林(青霉素)直到这个时候还迟迟不能进行工业化生产,只能停留在实验室中的小规模试生产,就连车间的中试都还没有成功过。

这个时候的青霉素可以说是有价无市。

此时,太平战争已经爆发了三个月零一个礼拜,关于盘尼西林(青霉素)对伤者的治疗作用美国政府非常清楚,一直在试图扩大盘尼西林(青霉素)的生产规模。

为此,美国陆军运输司令部帮助国内的真菌学家在世界不同地区寻找类似的能够生产青霉素的霉菌,后来发现最好的霉菌来自重庆、孟买和开普敦,最好的单样品则是哈密瓜。

同时,科学家发现使用玉米浆发酵的方式能够大幅度提高提取青霉素的效率,好在美国是世界上玉米产量最大的国家,玉米有的是。于是,到1943年美国国内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这一年仅默沙东制药建成的生产车间就生产了42亿个单位的青霉素,大大缓解了青霉素的需求。

(二战时期的青霉素广告)

但是,对正在进行的战争的美军来说这个产量还远远不够。因为,青霉素虽然对治疗伤病者效果非常好,可最大的问题是五六个小时之后大部分就会随尿液排出体外。

想要保证持续治疗,就必须每隔一段时间打一针,一个治疗周期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医生不得不采取了一个比较尴尬的方法,收集伤病者的尿液,从这些尿液中提取青霉素,让青霉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好在随着生产工艺的逐渐完善产量也越来越高,1944年为了支持诺曼底登陆的盟军,美国方面一次性就为前线提供了200万剂青霉素,让数以万计的盟军伤病员避免永久丧失战斗力。

(诺曼底登陆)

到了1945年,青霉素增长到了6400亿单位的产量,理论上仅美国青霉素的年产量就已经能够满足当时盟军在各个战场上以及美国国内的需求了。

但是,在当时只有美国具备向各大战场供应青霉素的能力,导致绝大多数青霉素都流向了以美国为主的太平洋战场和欧洲西线战场,东方战场所分配到的就更加稀少了。所以,虽然理论上美国的产量能够满足需求,实际上在东方战场还远远不够。

国内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虽然早在1944年就已经开始生产第1批国产青霉素,但是只能处于实验室小试生产阶段。由于当时我国没有专门制造实验室纯净水的设备,只能使用锅炉烧制蒸馏水。

面对国内的巨大需求只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而且所生产的青霉素每毫升只有5000单位,相对来说美国的工业产品都已经达到了每毫升2万单位之多。

产量更是少的可怜,估计每个月最多就生产个一两百瓶,青霉素的稀缺性仍然没有得到改变。

所以,在战争期间盘尼西林(青霉素)这种药物之所以堪比黄金,甚至比黄金还要金贵,是因为供需失衡。

今天我国不会再担心抗生素类药物不足的问题了。

从盘尼西林的产量演变可知,这类药物只有在科技水准较高,工业能力较强的国家才能获得供需自由。

(二战时期的青霉素生产车间)

今天,随着我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国,和世界唯一具有全工业门类的国家,对于大规模开展工业生产的能力独步天下,盘尼西林之类的抗生素药物的产量也是逐年上升,到2001年仅青霉素的产量就占到了世界的60%以上,到2019年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总产量更是达到了每年20万吨以上,要知道美国在1945年青霉素的产量只有45吨。

所以,目前我国在抗生素的产能上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如果发生战争,很难出现堪比黄金的现象,反而会因为属于刚需产品超量供应。

比如,在二战期间,美国为了维持前线士兵的战斗力,采购了1亿多斤的午餐肉,跟不要钱似的往前线送,经常出现连续几天一天三顿都是午餐肉,

结果这种在大萧条时期只有富人和中产阶级才能经常吃到的被人们认为是奢侈品的午餐肉愣是遭到了士兵们的排斥,无数封痛骂生产厂家的信从前线送到大后方。

很多时候午餐肉发到士兵手中,大家不是把它吃掉,而是用来擦皮鞋擦枪或者直接丢到地上,美国士兵也被其他国家人看做了少爷兵。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国政府采购了1亿多斤午餐肉之后运到了前线,大后方的老百姓仍然很少能吃到午餐肉,他们依旧把午餐肉当做美味佳肴,只有在聚会或者节假日等国特殊日子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吃。战争来临之后,军队会得到优先保障,而且有条件的话有得到不计成本的超量保障。

所以,如果爆发战争前线对盘尼西林等抗生素出现巨大需求,即使这种产品的产量已经非常巨大,前线也会得到优先分配,很可能导致后方的供应量减少,从而成为相对的稀缺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