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为何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
主要还是因为日本的战场环境,不适合发展坦克。
提起二战日本坦克,我们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小薄脆”,即体格小,装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战场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九四式超轻坦克,名为坦克,实为装甲车。三吨左右的车身重量,7.7毫米口径的主武器机枪,无论火力还是防御,都与我们认知中的坦克相差甚远,由此得名为九四式豆战车。二战日军豆丁坦克的外号,也就是这么来的,其成为了二战时期日军装甲部队领域薄弱的最好例证。
事实上,日本在坦克研发领域的基础并不算差。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问世之后,日本就在开始有意识往这方面下功夫。虽然日军并没有参与到欧洲的战事中去,但是作为协约国的一份子,日本军方派出了大量的军事技术人才,到英法进行学习交流,他们不仅见证了坦克的诞生,更看到了这种新式陆战装备的无穷潜力。
早在1918年,日本就从坦克诞生地英国,购买了两辆“马克”Ⅳ型坦克回国,以供军方参观和学习。1919年,日本从英国引进了6辆英制“赛犬”A中型坦克,并以此为基础正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坦克装甲部队。
不过,由于当时坦克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各方面设计都不成熟,所以日军对于这支坦克部队的印象并不好,尤其是英制坦克笨重的机动能力。于是,日本转而将目光瞄准了当时号称是世界最强大陆军的法国。谁强就学谁,这是日本千年来所一直奉行的准则。从德国到法国,再到今天的美国,从未变过,所以这个很正常。
当时法国陆军装备的FT-17“雷诺”轻型坦克,可谓是同时代坦克中的佼佼者,其良好的越野能力以及可观的装甲防护能力,都得到了日军的认可。
1919年,日军一口气购买了13辆FT-17坦克,并且准备以此为基础,来发展自己的国产坦克。既然是购买的法国坦克,日本自然也就接受了法国的坦克思想。即摒弃坦克单独作战的思想,将其作为一种步兵辅助装备来发展。比如运兵、侦查,以及一定的战场生存能力。在今天的装甲部队发展定义中,这更像是在发展步兵装甲车,而不是坦克。正是因为选择了走法国坦克路线。导致了日本坦克普遍缺乏重火力,以及装甲防护能力薄弱的情况。
1929年,在经历试制一号坦克、试制二号坦克等一系列试验产品之后,日本列装了第一款自己研发制造的坦克——八九式中型坦克,其装配57mm炮,重12吨。之所以被称为八九式,乃是因为其研制时间为日本天皇纪年二五八九年,后续的日本二战坦克型号,都是依据这样的方式命名。
除了八九式中型坦克以外,日本还研发过诸如九一式这样的重型坦克,不过日军显然不太喜欢重型坦克,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坦克过于笨重,机动性太差,容易被步兵当做定点排爆物炸掉。
所以,日军多倾向于发展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中型坦克、轻型坦克,甚至于九四豆战车这样的超轻型坦克。
当然了,这样的选择在当时来讲,并不算过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讲,这符合他们的战场需求。毕竟当时日本面对的主要对手,就是咱们中国的军队。而咱们当时军事发展相对落后,普遍缺少坦克与反坦克武器。哪怕日军的坦克只是一个能防弹的铁壳子,依然可以在战场上横行霸道。再还有一点就是,根据日军多年的战场实地侦查,他们发现中国当时的基建普遍落后,而且大部分地方地形复杂,不适合重型坦克的行动。尤其是在中国南方,水网密布,坦克太重了,过去就得陷在泥里。
所以,综合战场环境,以及自身需求等实际情况考虑,放弃重型坦克发展,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而在二战前期,日军坦克在各项参数能力上的表现,其实并不算差。尤其是八九式中型坦克的改进版,九七式中型坦克,其完全不输同时期的各国坦克。每分钟15发的57毫米短身管火炮,配合两挺7.7毫米重机枪,可以为其提供不俗的火力。而每小时38公里的突击速度,以及15吨的车身重量,可以为其带来良好的机动性能,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防护能力稍弱。但是总的说来,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当时是可以与德国二号坦克,苏联T-70坦克相媲美的产品。而放到缺乏反坦克火力的中国战场,那更是如入无人之境。当年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河南会战中,到处都有其罪恶的身影。
不过,二战是坦克发展革新最快的时期,在战争需求的催化作用下,德国、美国以及苏联这些国家,都在利用自己强大的工业基础,不断发展新型坦克。而生活在“温柔乡”的日本,则是因为相对较小的战争需求,以及相对薄弱的工业基础,放缓了坦克的发展。
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在太平洋上遇到了美军的坦克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被甩下了太远。引以为傲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同为中型坦克的美军M4“谢尔曼”面前,完全就像是一个小玩具,更不要说只有7吨重的九五式轻型坦克,以及更轻的九四豆战车了。美军的谢尔曼坦克虽然也是中型坦克,但是人家车身重量超过三十吨,相当于两辆日军九七式,而在火力方面,谢尔曼76毫米的主炮打在九七式中型坦克身上,基本上一炮一个,而日军的坦克却难以对M4坦克正面造成任何有效的伤害。塞班岛战役中,日军44辆九七式坦克和九五式坦克,夜袭美军阵地,结果反被仅有一个坦克排和一些反坦克火力的美军,打了个落花流水。44辆坦克仅有12辆逃回,其余全部被击毁。
太平洋战场上的被碾压,让日军意识到有必要研发改进坦克了,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造坦克不是编草鞋,改进研发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技术积累。匆忙上马新项目,只会欲速则不达。期间日本虽然以九七式中坦开发出了不少新版本,但大都弊端明显,不堪重用。比如三式中坦的战斗室完全没有抽风设备,火药燃烧的毒气使得操作人员无法在车内久坐,否则会出现流泪甚至流鼻血的问题。再比如新装备的三式75毫米战车炮,打十枚炮弹就没法用了。
当然了,以当时的战场形势而言,这些弊端都是可以忽略的,毕竟新坦克在战场上估计都坚持不到成员流鼻血,或者打出10发炮弹,就已经成了一堆废铁。最为关键的问题其实是量产。在与美军开战之后,日本的钢铁资源本就匮乏,然后还要优先供给海军,所以日本缺乏足够的资源来生产新研发的坦克。新坦克从1944年底开始投入量产,直到日本结束,也才生产了两百辆不到。这个产量估计只能算是美军的一个零头。
总的来说,二战日军坦克后继乏力,不是因为没有技术,也不是没有因为资源。而是发展思想跑偏了,导致没有后续的准备。如果在太平洋战争发生之前,比如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爆发时,甚至于更早一点。日军能够有意识的去发展能够独立作战的坦克,加强火力装甲方面的改进,早一些做出改变,那么也是有机会拿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的。
当然了,在美国强大到近乎变态的工业产能下,这些准备依然是杯水车薪,只是说会给二战的日本坦克,留下一些颜面。不过话说回来,咱们是没资格嘲笑人家了,毕竟当时我们连坦克都造不出来。
二战时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为何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
那时候,中国等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作战力量非常薄弱,日军以步兵炮兵足以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所以日本对于发展坦克的需求和动力都不足。直到在诺门罕战役中踢到了苏联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铁板。
日本作为岛国,一直以来都将海军建设放在首位,这也导致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逐步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以海军为本的东亚国家。但在大笔的军费投入到海军之后,日本军方高层逐步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二战时期被证明是日本的一大软肋:那就是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过于落后,除了在中国战场上欺负军工体系更为薄弱的中国外,日军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军队较量时,并不能取得太多优势。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的八九中战车。
在20世纪初,日方曾和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较量过一次,而这次日俄战争中,日方“惨胜”,意识到陆军存在的问题后,日本加强了关东军的训练和发展。然而日俄战争后30年,日本和苏联在蒙古的哈拉哈河爆发的诺门罕战役中对苏联的试探,就让日本军部意识到,本国陆军武器已经落后了太多。尤其是在诺门罕战役中,苏联的BT-7和T-34就让日本关东军吃了不小的亏,而日本的八九型中型坦克(简称八九中战)的17mm装甲在苏联坦克的76mm L-11坦克炮面前简直就跟纸糊的没什么区别,而八九中战的九〇式57mm炮一般只作为支援使用,真正用于反坦克的话,穿深几乎为零,这还是日本军部和三菱重工协商加强八九中战火力的结果,早期八九中战使用的是更差的37mm炮,更为不堪。
诺门罕战役中苏联的BT坦克,无论是火力还是机动都领先日军一大截。
日本军部清晰地认识到,仅凭九四轻战“豆战车”和其他的八九、九七中战车是无法在路上对决中取得哪怕一丝一毫的优势的,在见识到德国的四号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和苏联的T-34之后,日本认为本国也需要一种火力出众(是和之前日本本国的小车相比的)的至少不比上述几款车落后太多的中型坦克,并兼具机动和防护,该计划以一式中战为基础而研发,这就是日本军方的三式中战计划。
日军的三式中战坦克
然而三式中战并没有达到日本军方心目中的预期,只能和二战初期的M4谢尔曼初代M4A1性能差不多,而经过升级改良的量产版M4A3以及之后的76谢尔曼、“巨无霸”谢尔曼还是领先三式中战太多,于是,1941年,日方的“决战用坦克”:四式中战计划就此提出。
日军的“九四”豆战车,仅重三吨,甚至只能算作装甲车而不是坦克
四式中战较之三式中战有了不小的飞跃,首先装甲厚度从50毫米增大到75毫米,可以防范M4的短75中程距离直射,早期型号的T-34-76也不能轻松射穿四式中战的装甲,另外四式中战装备了一门五型75mm坦克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可以拥有100mm的穿深,这门炮还不是日本自主研发的,而是仿制于中国战场上缴获的国军用瑞典M1929高射炮,但无论怎么说日本还是东拼西凑能把四式中战凑齐了。
日本的四式坦克样车,但该样车已经丢失
但四式中战根本没有大规模建造,仅仅于1942年到1945年这4年间造出两辆样车,至今这两辆样车都下落不明,日本一度有希望和盟国“一教高下”的末日坦克就这么草草收场了。
德国的“末日战车”:八号鼠式坦克,坦克重188吨,造出了两辆样车,仅存的一辆存于俄罗斯库宾卡博物馆,另一辆被炸毁
但四式中战真的配称作“决战用”坦克吗?先不说美军后期的谢尔曼大规模升级,苏联方面的T-34-85和KV-85、IS-1这些怪物一般的存在任何拉出来一辆都比日本的四式中战强,轴心国中的德国的末日战车都是“猎虎”、“鼠”、“E-75”这些上百吨的“钢铁怪兽”。另外,决定一辆坦克成功与否还要看其是否能量产,美苏的坦克都具备上千辆的流水线量产,而反观日本,仅有2辆的四式中战只能让美国和苏联看到后“泯然一笑”了。
二战时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为何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
二战时期,日本能造出一流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这其实是同一件事。
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资源非常有限。而且日本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所谓的闭关锁国,是日本干的事。后来是某些人把屎盆子拽过来,扣到自己脑袋上,强项!步入近代,日本开始走西方路线,但起点太低,家底太薄。日本一直处于穷人奋斗的状态,虽然不断的在打胜仗,但战争带来的收益基本上都投到了军队里面。日本民间一直非常穷,918之前,中国的东北、上海,都比日本本土富裕。日本的工业水平跟中国比是强不少,但远远不能和西方强国比。
日本整体实力还是弱,只不过他把实力全集中在了军队上面,这才可以和美苏搏一下。但交手以后,立马露馅儿,差距太大。
美国的综合实力最强,所以他参战的思路是:我要把海军、陆军同时打造成世界最强,不偏科。当时还没有美国空军。飞机属于陆军航空队、海军航空兵编制。最后美国造了将近150艘航母,飞机、坦克都是几十万。方方面面都强。
但其他国家都没这个实力。都不能奢侈到陆海空全面发展,都得做个取舍。
英国是重点发展海军、空军,陆军马马虎虎。苏联是重点发展陆军、空军,海军不行。德国是重点发展陆军、空军,海军也弱。而且再往下还得继续取舍。德国空军不发展大飞机,只发展战术小飞机。海军不发展航母,战列舰很少,重点发展潜艇。军种下面,都不能全面发展,不能追求都强。
以当时日本的实力,更是得取舍。
从大的层面,日本就得先决定是取海军舍陆军,还是取陆军舍海军。国家力量有限,人力、物资、费用,有限。如果平摊给陆军、海军,会造成陆海军都成半吊子的局面,都还凑合,也都不强。
取谁,意味着重点发展谁,把大部分的钱给谁。这才能把它做强做大。舍的那位,就得委屈点了,凑合活着。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陆军严重不和,互相拆台,根源正是出在这里。日本的钱是固定的,给海军多点,陆军就得少点。给陆军多点,海军就得少点。所以说,世界上的事,归根结底都是利益问题。
日本也长期纠结,到底是应该发展陆军,还是应该做强海军。然后又涉及到战略方向的问题,陆军做强,适合在陆地打仗,适合打苏联。海军做强,适合打海战,适合打美国。发展陆军打苏联、发展海军打美国,日本只能二选一。以他的国力远远做不到同时发展,都做强。
最后,日本是决定了:重点发展海军、南下、打美国。
日本后期是把资金、钢铁、科研人员、工厂,大部分都给了海军。于是日本海军发育的很好,造出十几艘航母以及战列舰、巡洋舰、潜艇。但这样一来,陆军就难过了。钱、钢铁、人员都很少,只能凑合过。没资源、没实力打造强大的坦克、重炮、战车。
日本海军的强大,是以牺牲陆军为代价的。航母的强大是以牺牲坦克为代价的。
日本有实力造出一流的坦克,也能生产很多。但前提是:把海军裁了,把航母、战列舰裁了。把钱给陆军。
在小的方面,依旧要取舍,譬如零式战斗机。以日本的国力,打造不出一款性能均衡的先进战机,他只能取舍。零式取的是机动性,非常灵活。舍的是防护力,非常脆。
日本选择发展海军,陆军得停滞。没有强大的坦克、大炮,陆军没法再跟苏联打。所以关东军一直处于守势,不敢再惹苏联。即便是苏德战争最吃紧的时候,关东军也没对苏联发起攻击。因为即便是最难的时候,苏联在远东也保持了100多万的部队,足够的坦克、大炮。日本的100多万扛三八大盖的步兵,打不过苏军。
最后,美军在太平洋基本上消灭了日本海军,日本精锐的陆军也不断填进去,留在中国的日本陆军实力更是大大削弱了。等到苏军打过来的时候,立即土崩瓦解。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当时的航母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建造本身就不难。
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以日本二战时期造航母为依据,证明日本多厉害,这是不靠谱的。航母是海上移动的机场,本身并不是什么强大的战舰,一个平台。二战时期的战斗机还都是螺旋桨木头飞机,还很小。飞的很慢,自身也很轻。在航母上起飞、降落比较容易。
造一艘船,铺平甲板,在上面起降战斗机,在当时是比较容易的事。建造容易,意味着价格低。当时的航母造价只有战列舰的五六分之一。战列舰是当时建造难度最大、最考验技术水平、最能体现造舰实力的武器。也是最贵的战舰,比航母贵的多。能体现日本实力的,其实是大和、武藏战列舰,不是航母。
珍珠港事件之前,航母是比较便宜,有没多大难度的新式武器。很多人并没意识到它的威力。所以,很多国家还在大力造战列舰,准备拿大炮对轰。日本拿航母偷袭了珍珠港以后,大家才真正发现航母的价值,觉得这玩意厉害,好用。
但是很多事都是有惯性的,战列舰高大上,是当事人们脑子里固有的印象,和现在航母的地位一样。所以即便是珍珠港以后,各国依旧经常惦记战列舰。
在当时,航母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武器,性价比极高,建造容易、建造难度低、价格便宜,打起仗来,比战列舰还强很多。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大一些的船体,平铺甲板,起降木头小飞机,能有多难?大和、武藏、衣阿华、俾斯麦上的巨炮,三四百毫米口径,炮管的制造工艺,把1吨重的炮弹打到几十公里外,这才真的难。
二战以后,飞机进入喷气时代,飞机越来越大、越来越重、速度越来越快,航母才水涨船高,越来越难造,越来越贵。
零式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2.6吨。现在舰载机的最大起飞重量都在30吨上下,顶二战时期十多架战斗机。飞机变大变重了,航母也得加大加重。喷气式飞机降落的时候还不能减速,要保证着舰失败能紧急飞起来。这么大的飞机,快速落到航母甲板上,和大炮弹砸下来,没多大区别。舰载机起降时候的尾焰对航母甲板也是一个考验。所以航母的甲板得做得非常结实。再加上拦阻索、弹射器、隔舱设计、雷达、声纳、核动力、燃气轮机......全下来,导致航母的制造难度急剧飙升。成本也越来越贵。
二战时期的航母,是理念上的先进:造一艘船,拉着飞机打仗。至于航母的建造难度,没多大。是有点介于商船、货船和军舰之间的东西,起降木质螺旋桨小飞机。以日本的国力,在牺牲陆军、坦克的前提下,可以造十几艘。日本使出去全力能造出十几艘航母,但累吐血,他也造不出这么多战列舰。
二战初期,大家还是觉得打海战得靠战列舰。但对于日本而言,战列舰又太金贵,造不起太多,这才走了偏门,发展了容易制造的航母。结果刚好撞到了航母发展到大趋势上。
抗战之前以及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都有造航母计划,数量很多。现在人看到觉得匪夷所思,当时那么弱,怎么可能造那么多航母。其实并不奇怪,当时的航母和现在的航母根本不是一回事。
二战时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为何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
谁说日本造不出像样的坦克的?谁?!还有谁??!
事实上,二战日本不仅造出了当时世界领先的、全封闭飞行甲板的大凤级航母,其五式坦克也不见得比敌人差,在1944年就采用类似现代M1坦克的炮塔设计,有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半自动装填机,性能冠绝全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的主力坦克还是九七式,它的57毫米炮在面对美军M4坦克时就显得比较拉胯了,为了加强坦克部队战斗力,日本陆军启动了一系列新式中型坦克的研发项目,而五式坦克就其最终极型号,代号チリ(奇里)。
可以说,日本的五式坦克是划时代的杰作,从外形上看,它已经具备很多现代坦克的设计理念与特点,其炮塔有棱有角,由传统的铸造或者钮接结构改为焊接结构,其良好的锲形防弹设计,和现代的美国M1坦克非常神似,属于“同一个造型”,而就总体装甲也还不错,五式中战车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内抵御美制75毫米坦克炮的攻击。
五式坦克全长8.467米,车宽3.07米,全高3.049米,车组成员5人,每侧有8个负重轮,发动机功率为650马力柴油机且带涡轮增压,车重35吨,最高时速为42~4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80~200公里;而德国豹式坦克重达46吨,也才650马力,而且还是采用“一打就燃”的汽油机,想想现代的坦克谁还用汽油机??
在单位功率、发动机安全性和机动性上,毫无疑问日本人的五式坦克比德国人的豹子还要强。
五式坦克的主炮为一门56倍径75毫米炮,测试表明,五式坦克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75毫米厚钢装甲,也就是说,它能够轻易击穿美国当时的主力坦克“谢尔曼”的前装甲。
值得一提的是,它是装有半自动装填机的———而且它采用了和半个世纪后美国M1坦克类似的炮塔弹药尾舱,弹药放在炮塔尾舱中,炮塔顶部还装有泄压板,一旦弹药被引爆可以有效释放爆炸动能,避免直接炸飞炮塔。
👆正在进行测试的五式坦克75毫米长身管坦克炮,炮尾安装了半自动装弹机
更有特点的是,该坦克车体前部右侧还装1门一式37毫米机关炮,弹药基数为124发;另外还有两挺各备弹1500发的7.7毫米炮塔机枪,其火力妥妥地就是一艘“陆地巡洋舰”,不可谓不强大。
当然,一两件先进武器决定不了整体胜负,小日本就喜欢做精品,虽然五式坦克各方面都很优秀了,但当时的条件难以形成大规模量产,再加上自身制造起来过于复杂精良,所以根本形成不了成建制的坦克群和敌人一战,随着原子弹的落下和日本投降,这么先进的五式坦克最后也没派上用场………
二战时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为何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网上曾经有个段子,如果德军的战斗力为100,那么日军的战斗力则为10,意大利-100。在二战的时候,日本主要是靠海军和陆军。日本的陆军单兵作战能力比较强,整体上实力比起欧美陆军强国还是差一些。但是论起日本海军,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在当时世界海军排行榜位居第三,第一第二分别是英国和美国。
日本海军实力强大是有原因的,第一日本是岛国,四周都是海洋,必须发展海军;第二日本曾经先后在海上击败清朝和沙俄,一举奠定其在东亚的海军军事强国的地位。第三日本海军先后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发展,不断投入人力和物力。在日本对外扩张的时候,形成北上派和南下派两种争论。最后北上派被束之高阁,南下派成为了主流。大量的资源都用于海军发展,陆军造坦克自然也就没剩多少资源了。
另外日本对外侵略主战场在中国,然而中国当时还是个农业国。最基本的枪支都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哪里还有能力去生产坦克,也没有制造反坦克武器的能力。所以日军很少在中国大规模动用坦克部队进行作战。对于坦克的发展也就并未重视起来。直到后期太平洋战争的时候,遇到了强大的美军,但是此时造坦克已经来不及了。
原创不易点个赞,喜欢“兵说”的朋友们关注一下吧,更多好文为您奉上!
二战时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为何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
日本的工业能力其实相当有限,但因为是岛国海军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建造航母和战列舰方面投入相当大,才在海军技术上有了大量的成果。之前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就凭他那些小破坦克足以实施突破,在诺门罕事件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虽然早就发觉了坦克技术的落后,但造飞机都来不及,坦克嘛就只能忍耐一下了。其实日本坦克技术的起步并不晚,1918年,在一次大战还有一个月才结束的时候,日本陆军就从英国引进了Mk4型坦克。而且和其他日本装备类似,鬼子的坦克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就开始从直接引进转为自行设计生产。1929年日本就用22个月时间设计出了第一种中型坦克89式,这种坦克虽然皮薄跑得也慢(在泥地里即使把柴油机开到最大转速,时速也只有4公里),但用来对付绝大部分部队都没有反坦克武器的中国军队还是够用的。
在中国战场曾经横行一时的89式中型坦克。
而且日本坦克也一度曾经接近过世界先进水平。
1937年的中型坦克招标,日本陆军曾经计划采用大阪兵工厂搞的类似雷诺FT-17发展型的破玩意。但是因为侵华战争爆发,陆军突然间有了好多好多军费,高兴得不行的陆军军头们于是就采用了三菱设计18吨方案,定名为97式中型坦克。
注意图中的是采用47毫米长身管炮的97改,97式和97改几乎成了二战日本坦克的代名词。
97式的性能在当时看还不错,它的独立平衡式螺旋弹簧悬挂系统是日本战车之父原乙未生设计的,装有57毫米短管榴弹炮,带有肩靠的炮尾在有经验的炮长的操纵下甚至可能对运动目标实施原始的跟踪瞄准射击。97式的首上装甲和炮塔正面侧面都是25毫米,这个指标按照1937年的标准也不错了。
但是日本陆军装甲兵发展不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在日本陆军里严重缺乏后台。日本陆军当时分为五大兵种:分别是步兵科、炮兵科、骑兵科、工兵科和辎重兵科,到30年代又增加了航空兵,你看,根本就没有装甲兵什么事儿。五大兵种当中,步兵和炮兵出身的高级将领在日本陆军占据着统治地位,少数几个骑兵出身的高级将领点缀其中。
甲级战犯、首相、陆军大臣后来又兼任参谋总长的东条英机,步兵科出身。
甲级战犯、何梅协定的签订者,日本陆军最后一任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步兵科。
甲级战犯、海拉尔特务机关长、大政翼赞会总裁桥本欣五郎,炮兵科。
日本陆军在侵华战争前非常穷(当然是按照帝国主义标准来看),在步兵科和炮兵科高官把持陆军大权的情况下,不可能把非常有限的预算大量分给装甲兵。侵华战争爆发后,尤其是德军1939-1940年凭借装甲集群在空军协同下的突击连续干挺了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德国装甲兵这种井喷式的大爆发让日本装甲兵也曾经想入非非,做起了装甲突击的梦。
不过位高爵显的陆军军头们不可能放任装甲兵在陆军内做大,一巴掌就把装甲兵自办的一系列宣扬装甲兵制胜论的刊物都给禁止了。到了太平洋战争中,虽然日本陆军也知道自己的97式和97改连美军轻型坦克M3和M5都打不过,但也是没啥太多办法了,因为太平洋战争决胜的兵力是航空兵,日本当时陆海军基本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航空兵的建设上,同属资金和资源密集型的坦克部队肯定得往后靠靠了。
1943年之后,无论是日本陆军还是海军,几乎把一半的资源都投入到了飞机的生产当中,图为日本陆军的飞燕式战斗机总装线。
而且日本的国力相比美英德苏根本不值一提,日本在1937年钢产量达到高峰,也就580万吨,后来由于运输力和其他资源配套越来越不给力,钢产量一路下滑到了1944年只有470万吨左右,而同期美国的钢产量已经接近9000万吨!
就这点钢产量,即便日本设计师再牛也搞不出来大量的坦克啊,所以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各种大小坦克的总产量只有5000多辆,德军以复杂著称的黑豹坦克产量也比这高出差不多1000辆。
而且这5000多辆是日本坦克总产量,这里面可还包括下面这种小虾米坦克——94式超轻型坦克,这破玩意完全就是个笑料。
日本是个彻头彻尾的资源匮乏国家,除了少数木材和煤炭之外,几乎所有的工业原料都需要从海外用船运往国内,更可悲的是日本的船从来就不够用,就这点实力更不可能跟盟军拼坦克产量了。
不过日本人在被谢尔曼频频爆头之后,也搞了不少新型装甲车辆,比如三式、四式中型坦克、没完成的五式坦克、还有一式炮战车等等。不过这里面只有一式炮战车参过战,其他型号没有一辆曾经参加过正经战斗日本就投降了。
曾经被日本陆军寄予厚望的四式中型坦克,终于装备了长身管75毫米炮,不过他们还不知道,美军和苏军的75、76毫米炮坦克那时候都已经停产了。
其实日本的投降对于日本装甲部队来说也是好事,美军的M-26和苏军的IS-2都早已饥渴难耐了,日本陆军剩下的3个坦克师团和20多个战车联队根本不够给人家塞牙缝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