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为什么挑起太平洋战争?真的是觉得可以打过美国吗?

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是由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开始,历时达三年之久,伤亡惨重。

如果不是实在走投无路,日本其实也不想去招惹美国。

日本偷袭珍珠港,进而与美国爆发太平洋战争,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二战中日本所做的最不明智的选择。

因为其彻底惹怒了美国,导致之前保持中立位置的美国直接参与到二战中来,进一步加速了日本的失败。二战中美国的实力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早在参战之前,美国就已经是全球第一工业大国,工业产值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而参战之后,美国进入到战争状态,战争潜力全面爆发出来。无论是军队规模还是武器装备,都足以碾压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消灭了日本联合舰队,以及大部分的日本陆军精锐,甚至于将战火烧到了日本本土,促使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二战。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为何要去招惹美国?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和美国的国力差距吗?

事实上,日本是当时世界上比较了解美国的国家之一。一方面,日本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和美国有着不少的利益冲突。所以,日本一直将美国当做太平洋上的潜在对手,做了多年的调查情报工作,掌握了美国大量的资料。这也是日本日后能够跨越半个太平洋,成功偷袭珍珠港的关键之所在。

此外,日本和美国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双方在工业、能源甚至于商业外交上,都有着很多的交流。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其发动战争所需的大量战争原料,都需要进口。比如钢铁、石油、橡胶,各种矿产资源,甚至粮食等等。而这些资源,大部分都来自美国以及美国的殖民地。

我查了一下资料,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截止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期间美国为日本提供了战争所需至少三分之二的原料。其中包括有进口所需90%废钢铁和铜,60%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等等。

除此之外,日本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的工业设备都是进口自美国。比如生产工业零件作为关键的工业机床设备,有至少70%都是来自美国的厂家。

所以,关于美国的实力,日本方面其实很清楚。他们也知道,贸然和美国开战,将会给日本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他们只能选择铤而走险。

前面我们提到过,美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战争原料。换句话讲,日本之所以能够发动战争,是靠美国在背后撑着的。一旦美国不再保持中立,选择断绝对日本的物资供应,那么日本将会面临一个资源短缺的困境。届时,军舰飞机动不了,枪里也没有子弹,甚至士兵连饭都吃饱。那还打什么仗,趁早投降算了。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随着欧洲战场上英法的失利,尤其是英国这个大金主,被德国堵在英吉利海峡,岌岌可危。美国方面意识到自己难以置身事外,开始逐渐倒向英国一方。不仅出台《租借法案》,对反法西斯各国进行经济援助,还出台各种限制措施,对轴心国进行制裁。

比如1940年7月26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禁运”措施,开始限制和日本的贸易往来。虽然两国的贸易并没有完全中断,但日本已经开始意识到危机。他们一方面开始计划针对东南亚以及珍珠港的军事行动,一方面大买特买,尽可能的从美国人手里抢物资。

当然,这些都只是未雨绸缪的准备,只要是还有回旋的余地,日本都不想和美国撕破脸,他们仍寄希望于谈判桌上。然而,1941年7月28日,美国还是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于9月,彻底终止了和日本的所有贸易往来。

这下摆在日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亡羊补牢,停止战争;要么铤而走险,干一票大的。而当时日本军方大部分都是狂热的主战派,他们不愿意就此收手,所以选择了后者。

当然,就当时的环境而言,他们的这种选择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首先,当时日本已经深陷战争泥沼,想要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脱身并不容易。其次,对美国开战,虽说有着很大的风险,但是收益回报是可观的,而且成功率也是有的。

从收益上来讲,日本可以夺取东南亚,将当地的资源据为己有,从而解决自己物资匮乏这一大致命缺陷。而且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完全不需要看美国的脸色。日本可以将东亚地区完全拉通,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凭借东亚地区的人口和资源,日本可以在未来有着一个很好的发展。

最为关键的是,战争可以继续下去。

而从成功率来讲,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实力是要远超美国的。陆军方面,山下奉文率领的南下日军,将英美的殖民地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至于海军方面,日本联合舰队乃是当时太平洋上最为强大的舰队,即使是珍珠港没有被偷袭,美军太平洋舰队在实力上都要处于劣势。而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太平洋舰队更是不够看了。

当然,以美国的战争潜力,完全可以打造出更加强大的军队。但是国力差距转化成军事差距是需要时间的,包括装备的制造,兵员的训练等等。所以,当时日本军方是信心打赢美国的,至少可以在战争初期占据绝对的优势。

而这其实就是日本的战略目标,他们一直想的就是通过前期的战争优势,来迫使美国妥协,承认日本在东南亚的权益也好,开启贸易也罢,都可以接受。虽说我们都知道,美国后来全力参战了。但在当时来讲,美国选择妥协的几率并不小,因为每个长期奉行孤立政策,保持中立地位,民众们的反战情绪高涨。

当然,就算是美国选择参战这种最坏的情况发生,日本方面也有信心利用前期的战争优势来为自己创造时间。从而经营亚太地区,和德国会师等等,届时也不见得会怕美国。

所以,总结来讲,日本和美国开战是有着一定战略可行性的。而只有有着这么一个可行性,那就可以去做了。战争本来就是一场豪赌,胜败不可知。如果非要百分百的把握才能打的话,那就不会有二战了。

二战时期日本为什么挑起太平洋战争?真的是觉得可以打过美国吗?

美国向日本的长崎广岛扔了两颗原子弹,破灭了日本“一亿玉碎”的幻想后,日本立即服软,现出了“哈巴狗”的原形;我说日本当时显出了“狗性”是有依据的,从十九世纪六十年英日同盟开始,日本就已经沦为咬人的恶犬了———一直被英国用来看守中国和俄罗斯;后来,日本连赢了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当时牵着这只恶犬绳索的就是大英帝国。

日本人在这两场战争之后表现的很谨慎,因为依然要看英国人的脸色或者说英国人还拴着日本人;我们后来认为日本是赌国运才赢了当时的两个大国是不确切的,其实是英国人为其运筹帷幄并尽力支持,日本才取得了这样的成果,才敢于孤去一掷去打当时世界上的两个大国的;显而易见,日本狗仗人势的个性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附身了。

面对大清,如果没有英国人撑腰,日本是没有勇气诉诸武力的;但是一旦英国人一抖绳索,日本就来了精神,毕竟,当时英国是世界霸主,为英国效力,就可以把残酷的战争变成只赚不赔的政治游戏,谁说过:“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日本人深谙其道。

二战时,英国遭德国人攻击,无暇东顾;日本解开了绳套,开始放飞自我了;利用纵横捭阖术障人耳目,日本人竟然把对清对俄战争的胜利全都揽到自己身上了,以此助长了虚荣心,变得更加嚣张与狂妄;自欺欺人的神话导致了日本天皇相信日本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天下无敌。

英国毕竟不是“日不落帝国”,被德国一顿教训弄得差点熄火,也腾不出手教日本人做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美国崛起后继承了英国对日本的政策;意欲先让日本与中国干起来,两败俱伤时,美国再出面协调,坐收渔利!

可是,日本人早被英国人娇生惯养坏了,讨厌美国人的指手画脚、颐指气使,于是拒绝了美国人的指令;美国当然火冒三丈,就开始对不可一世的小日本进行各种制裁,包括禁止石油进口等。

日本人自然懂得没了石油进口,自己的军工与航空母舰都要进入“瘫痪”状态,为了冲破军事封锁,日本在三本五十六大将的力主下,偷袭了美国的珍珠巷军事基地———这是自不量力的行为,是卑鄙无耻的动作,是自取灭亡的招数。

———显然,挑起太平洋战争,日本是为削弱美国对自己的掣肘能力以苟延残喘,并非是日本军主义分子认为自己可以灭了美国———日本天皇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肆意发动战争,难辞其咎,罪责难逃。

二战时期日本为什么挑起太平洋战争?真的是觉得可以打过美国吗?

太平洋战争是由日本挑起,以日本战败而告终。日本明知道不是美国的对手,但是,日本内阁和军界的一些战争狂徒,自不量力、胆大妄为,胁迫天皇,偷袭美国珍珠港,将强大的美国托人二战亚太战场,导致日本在二战中惨败,不仅失去了1840年以来的所有亚太占领地,还悲惨的成为美国附庸,从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沦落为美国的“家犬”。

1、日本军国之心膨胀:

日俄战争胜利后,小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之心开始膨胀。尤其是“918事变”以后,日本几乎将沙俄在远东的势力范围挤压殆尽,日本在亚太的势力不断扩大,也引起了英美的惊觉,但是二战暴发后,欧洲战场哀声一片,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虽然也看出来小日本在亚太的野心,迫于欧在战场的形势,致使英美无暇顾及亚太地区,这样就给了日本人在亚洲称霸的空间。

在1940年以前,由于美英对日采取的绥靖政策,导致日本在亚太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英美依然保持着与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军国主义的巨大贸易往来,美国一面对华援助,支持中国及亚洲国家抗击日本侵略活动,一方面仍然保持对日本的物资出口,特别是仍然维持大量军用钢铁、机床的出口,此时的美国,也在助纣为虐。

2、美英与日关系破裂:

精明的小日本,一面假意与美国进行着贸易谈判,意在继续拖住美国对日出口战略物资,一面积极备战侵略亚太地区。

首先是英国与日本发生冲突;日本在支那地区势力的不断扩大,首当其冲的就是英国在支那地区的势力,在越南的金兰湾、在缅甸等,日本与英国,由于殖民地的利益,发生了全面冲突。1940年底,英国率先对日本进行贸易禁运。英国与日本关系破裂。

从1940年底,日本与美元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所谓“贸易谈判”,意在拖住美国,在谈判期间,美国依然向法西斯日本输送着大量军事战略物资,当时,日本的90%石油、60%的钢铁、60%的铝材,另外还有布料、棉花等,日本都对于美国大量依赖,可以说,美元美国的变现“支持”,或许日本人根本打不起全面侵华战争。直到,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占领了菲律宾、越南及缅甸全境,直到1941年8月,美国人才与日本彻底断绝贸易往来,从此掐断了日本的战略物资来源。

3、小日本恼羞成怒:

没了美国这个战略物资来源,日本顿感紧迫。此时的日本朝野一片哗然,对于美国有义和的,有主战的,泾渭分明的分出了两派,结果以山口多闻、山本五十六为首的主战派获胜。

狂妄自大的日本人,在1941年12月7日悍然偷袭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美英等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

太平洋战争历时三年半,双方参战人数达6千万,亚太地区15亿人口遭到涂炭,老百姓伤亡与亿计,日本伤亡150万兵力,盟军伤亡70余万兵力。最后,以日本惨败而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尝到了两颗美国原子弹情况下,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二次大战结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