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骁勇善战打得宋朝没脾气,为何同用中原士卒在唐代一个藩镇就能打得契丹没脾气?

所有忽略时间年代讲历史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古今中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一个王朝,都会经历一个崛起到强盛,甚至于衰落的过程。而且有些国家,还会多次反复,即由盛转衰后再度崛起。

而每一个势力,他们的成长时间点都是不一样的。很多其实都处于一个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情况。

比如历史上强盛一时的匈奴,为什么在战国时期被李牧教训得服服帖帖,在秦朝时被蒙恬驱逐七百里,而到了汉朝,就能困刘邦,辱吕后,成为汉王朝第一外患强敌,甚至于在前期还不得不嫁公主换取和平。

是汉朝的军队比赵国、比秦朝的军队弱吗?当然,在西汉前期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楚汉之争后的汉朝,连几匹像样的战马都挑不出来。但是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军队,总不能说弱了吧,但是匈奴人依旧能和汉朝打的有来有回。

所以,更多的原因,其实是匈奴人变强了。匈奴人崛起于前3世纪,大概就是战国中后期,当时的匈奴还不算强大,并没有称霸草原,还只是和林胡、楼烦等部落并存。而且当时包括匈奴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大都是处于原始社会的状态,部落林立,“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换句话讲就是一盘散沙。所以,其面对战国时期打仗如家常便饭的中原人,其实是处于劣势。

虽然,在战国后期,匈奴逐渐强大,但这其实有一个过程的。其军事实力,无论是面对李牧还是蒙恬,都还有一定差距。

匈奴真正的强大,还是冒顿单于时期,他其实就相当于蒙古的成吉思汗。在位期间,不仅彻底统一了匈奴各部,还率军攻灭了东胡王、楼烦等部落,成为了当时北方最为强大的势力。而随着秦末内乱,楚汉之争,又抢回来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这里水草丰茂,气候适宜,适合部落的发展。

是故匈奴开始强盛起来,控弦之士数十万,其实力远不是乱世之后的中原所能比的。所以,匈奴开始占据着对中原的优势,直到汉武帝时期。

其实契丹的发展和匈奴差不多,唐朝时期的契丹和宋朝的时期的契丹,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当时的契丹,才刚刚从原始的氏族部落转型成部落联盟,实力弱小,最初只能说突厥人的附庸,跟随突厥大军一起征战。而后,唐朝战胜突厥,契丹人又归附唐朝。

其首领由唐朝皇帝册封,赐予封号,甚至于契丹贵族在唐朝还有官职,双方关系密切。而得益于,唐朝的扶持,以及突厥衰落,契丹人逐渐成长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不过当时的契丹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分为八部,可汗之位由八部首领轮流担任。所以契丹的实力并不算强大,以至于当初契丹人入侵唐朝边境,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所击败。当然,此时的契丹相对而言已经很强大了,只是内部比较松散,军事力量无法统一,无法对刘仁恭势力形成绝对的压倒实力,而面对刘仁恭火烧草原的灭绝政策,只能说选择妥协。

但至少这说明,契丹人已经敢公然和曾经的主子搞对抗了。不久后,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建立契丹国,契丹人在真正意义上走向强盛,就如同当年匈奴的冒顿单于一样。

当然,相比于匈奴,契丹已经子啊开始汉化,他们建立了中原式的政权,有都城,有官员体系,此时的契丹不再是一个部落联盟,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与此同时,唐朝已经病入膏肓,藩镇割据严重,中原大地,分崩离析。

又是那句话,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契丹的崛起时期,正是中原王朝的衰落期,此消彼长,契丹逐渐占据优势。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像契丹借兵攻打后唐,甘愿献上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幽云十六州,并自称儿皇帝。

而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占据了对中原王朝的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如同高悬在中原头顶的一把利剑。这也是为何北宋建立之后,赵匡胤兄弟俩,一直致力北伐,想要夺回幽云十六州。

但是,此时宋朝刚刚从五代十国的乱世中结束,国力远算不上强盛,而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却已经称霸北方上百年,底蕴深厚。再加上,战略位置的劣势,宋朝面对辽国并没能取得多大成绩,甚至于一度面临辽国侵入的威胁。

所以,总结来讲,同样是面对契丹人,唐宋两朝的表现大相径庭,其原因主要是唐朝时期的契丹还在成长期,拳头弱小,宋朝时期的契丹,已经满身腱子肉了。自然无法相提并论。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比如鲜卑在汉末魏晋时期,更多的只是中原王朝的附庸,可到了东晋南北朝,却已经称霸北方,甚至于影响到后来隋唐的血统。曾经的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出现之前,那还只是金国人的奴隶,被肆意践踏,但后来确实为称霸了欧亚大陆。

任何民族,都需要时间和机遇崛起,不同时期的比较,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契丹人骁勇善战打得宋朝没脾气,为何同用中原士卒在唐代一个藩镇就能打得契丹没脾气?

这不一定。

赵匡胤亲征太原的时候契丹3万骑兵来救北汉,结果宋太祖派一个叫田守座(音,不知道具体的字怎么写)的带了6000人把契丹3万人给赶跑了。

宋太祖死后一年左右,宋太宗征太原,主力围城,契丹又派数万骑兵来救,宋太宗派郭靖(同上,音)去迎战,郭靖兵少而且多数是步兵,但是和契丹骑兵正面野战契丹被打败了,要知道这可是正面野战,契丹大概战死了一万多人。

半年后从太原征幽州,契丹南院大王的部队被北宋前锋打得跑北边去不敢回来,南院大王耶律沙(音)直接被撤职了,然后来救援的北院大王耶律斜整(音)被打到眼看北宋攻幽州却不敢近边,辽国皇帝开会决议放弃幽州退守长城一线。

要不是宋太宗赵光义缺少实战经验,战场上胆略不够,自己对战场局势判断不准自己先逃跑了(幽州城下决战时北宋看着战局凶险但实际上已经是赢了)导致建制完整,兵阵不乱的宋军自己溃败,这往后一两百年的东亚形势就很难说了。

契丹人骁勇善战打得宋朝没脾气,为何同用中原士卒在唐代一个藩镇就能打得契丹没脾气?

且不要说哪个民族最厉害,哪个民族不厉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全靠有一个明智的、强有力的、政治方针正确的政治集团。没有这样的政治政权集团,再优秀的民族也是散沙一片。在强秦时代,在盛唐时代,塞外游牧民族都不敢侵犯这个强大的国度。到了宋朝,刚建国时的赵匡胤,开疆扩土,文韬武略,带领一班弟兄,可谓人才济济,战将云集。在当时又有哪个民族敢来太岁头上动土呢?可后来就不妙了,他怕众将功高盖主,日后他自演的“黄袍加身”的把戏再度演在别人身上,于是乎自忖一“妙计”,又搞了个“杯酒释兵权”的把戏,抑制武人权利,抑制尚武精神,重要武职换成外行的文人掌管,一时间自毁长城,以及后代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政治腐败,军无战力,此时之大宋,已是不堪一击。

整个北宋、南宋历史,不乏忠勇之士,更不缺奸佞之人!原因就是缺乏一个英明的皇帝为中心的团结的明志的,坚强政治集团!

也有的人说,游牧民族人高马大体格棒,弓马娴熟,所以打不过他。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当年岳飞的岳家军,不照样打的敌人望风披糜!

一个军队,训练有素是必须的,更重要的要有一批睿智勇敢的将军。背后还须有一个英明的领袖集团,俗言将为军之魂,兵为将之胆,上下齐心,才能所向无敌。

总之,一个国家的强盛,最重要的是重尚武、重科技、重人材、重经济,当然背后要有一个坚强、正确、英明的政治集团。自古如此!

仅个人一点浅见。

谢邀!

契丹人骁勇善战打得宋朝没脾气,为何同用中原士卒在唐代一个藩镇就能打得契丹没脾气?

唐朝是文治武功,所以国力相当强大,军队相当强大,所以战胜契丹很容易。宋朝皇帝帝位得来不正当,总想着别人也会这样对待他,把他赶下台,重文轻武,所以宋朝国内经济很强大,但军队很弱小,每到打仗了在重用武将,军队缺少训练。战争打完了武将又被革职了。如此军队那里能挡住外族的虎狼之师。所以几十年后北宋被外族灭亡是很正常的了,所以国家治理,要文治武功,不能重文轻武。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契丹人骁勇善战打得宋朝没脾气,为何同用中原士卒在唐代一个藩镇就能打得契丹没脾气?

欲话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唐朝建国伊始,从皇帝那儿,就对外采取强硬态度。皇帝横,自然将士们都横。所以,周边异族,只好俯首称臣纳贡。

宋朝一开始,从皇帝那儿就认怂示弱。

赵匡胤是有宋最牛逼的皇帝。他不思用武力收复幽云十六州,却攒钱想赎回幽云十六州。他还杯酒释兵权,过早地让一些能征惯战的武将退休,让文官去统帅军队。这为后来宋朝重文轻武,对外软弱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儿。

宋太宗北伐了一次,战败了,就害怕了,不敢再主功进攻,转为防守。

宋真宗在澶渊之战中,本来占据了优势,寇准和杨延郎建议乘机进攻,收复幽云十六州。软弱怕事苟且偷安的宋真宗却与辽签订了和约。这个和约虽然换来了百年和平,却慵了兵惰了将,为靖康之耻埋下了祸根。

在战场上,如果主将勇猛善战,带头冲锋,那么全军就会振奋,一齐奋勇冲杀,就会打胜仗。如果主将是个孱头,见敌就哆嗦逃跑,那么,再好的军队也会一下子崩溃,兵败如山倒。

宋朝一直软弱,一再被欺负蒙耻辱,根子在皇帝,在基本的对外政策错误。富国应该强兵。宋朝富国却不强兵。皇帝总是得妥协就妥协,得退让就退让,你让将士们怎么办呢!

欢迎点评。

契丹人骁勇善战打得宋朝没脾气,为何同用中原士卒在唐代一个藩镇就能打得契丹没脾气?

将宋朝描述成积贫积弱并使之深入人心的,是近代的一些史学家。面对近代中国遭遇的劫难与屈辱,以及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所暴露出来的贫困孱弱,近代知识分子无不痛心疾首。特别是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有些历史学家将对国家的感情投射到历史上,宋朝就成了他们抒发抗战决心与悲愤心情的一种寄托。

认为宋朝被少数民族欺负,被蒙古灭亡,认为宋朝积贫积弱,这是没有真正理解那段历史背景。

第一,汉唐时期少数民族虽有侵扰,但那时的少数民族还只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实力还不够强大,还没有能力占领中原,而晚唐和五代时期中原乱战,少数民族借此机会迅速发展强大,还学习中原建立了国家制政权,此后的少数民族政权比如西夏、辽国、金国,都已经完成了部落到国家的转变,实力也有了质的改变,宋朝面对的外敌岂是汉唐能比,尤其是后来的蒙古更是强大到横扫亚欧大陆,所以分析历史必须要客观真实,别做简单的对比。

第二,中唐开始已经衰落,晚唐时期更是藩镇割据,中央政权控制力几乎崩溃,最终导致五代乱世,河套地区的夏州名义称臣,实则割据独立,后晋石敬瑭更是把幽云十六州送与契丹,而这两个地区是优质战马产区。北方作战,一定得要骑兵,而中国要对付少数民族,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优质战马,在中国只有这两个地方出产。宋代结束五代乱世后,就难以有效解决诸军的战马数额。同时,宋牧马地多在今河南、河北地区,气候不符马之习性,养出来的马习性温良,难胜战骑长途追击之用。由饲养培育出来的马与草原放牧方式的马性情存在着较大差异,宋朝缺少战马,无法建立强大的骑兵对抗辽金,更别提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蒙古了。

蒙古骑兵在战争中成了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骑兵战术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

第三,五代时后晋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

幽云十六州地图

第四,汉承秦,唐承隋,那时少数民族实力相对宋朝来说还是弱小,大唐时候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低,唯一的优势是有马匹,战甲都是皮甲,防御力非常有限,武器由于中原的禁运质量也不高,而宋朝时期的辽金已经从农奴制进入封建制社会,文明程度已经不逊于中原,战甲和武器一点也不逊色,也建有大量城池,军事、经济等实力已非汉唐游牧民族能比。

宋朝建立前是晚唐割据时期和五代乱世时期,宋朝历尽艰辛统一中原后,西面是拥有战马和骑兵的西夏,北面是同样拥有强大骑兵的契丹辽国,当时的少数民族已经不再是汉唐面对的那些游牧部落联盟,而是和中原一样的统一的文明国家,无论从军事上政治上还是经济、文化上都不可同日而语了。

当然宋朝重文抑武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历史环境不同,没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够战马的问题终宋一代始终困扰著宋国军备(尤其在主要敌国辽、金皆有优势骑兵的情况下特别严重),并成为两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评价与分析历史不能简单地以概论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