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和曾国藩谁做出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第一次看到把袁崇焕和曾国藩放在一起比较的。个人觉得,虽然袁崇焕这些年一直是比较热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恐怕很难和曾国藩比。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对袁崇焕的定位是“明末蓟辽督师”。他的定位,就是他的官职。而曾国藩则不同,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我觉得这个定位是比较公允的。但在这三个家之外,曾国藩起码还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

这个问题是问袁崇焕和曾国藩谁的贡献大。所谓贡献应该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对当时朝庭的贡献,二是对民族和历史的贡献。

如果讲他们各自对朝庭的贡献,毫无疑问,袁崇焕的是不能和曾国藩比的。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挽救了大清王朝的政权,使得它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这样的事情,无论发生在历史上的那个朝代,都算是再造乾坤,功高盖世。既然是对朝庭的贡献,那当然是在获得朝庭也就是他们为之服务的主子的承认。曾国藩的功劳,是朝野一致都承认的。所以他也被赐予一等毅勇候的爵位,有清一代,汉人里边,他是最高的了。当然清初以汉奸卖国换取高位的也有,但最终被兔死狗烹的不在此数。

袁崇焕做为蓟辽督师抵抗后金很多年,中间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金的问题,并没解决。最后他自己也被主子所杀。而他所效力的大明王朝最终也落入了他的敌人手里。袁崇焕的功劳有多大,起码他的主子是不承认的。他是在崇祯三年被杀的。在他死之后,他在明朝的史料以及文人的书信中统统被称为“贼臣”。所以,在这一点上,袁崇焕是无法与曾国藩比的。当我们在讨论袁崇焕对大明朝是否有功的时候,我们个人的意见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袁崇焕要想为大明王朝做贡献,必须先取得主子也就是崇祯皇帝的信任,如果没有这种信任,他个人的能力再强,都是没有用的。对大明王朝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袁崇焕的行为,对历史来说,是有意义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有意义的。现在,对袁崇焕的评论也是分为两极,褒之者认为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贬之者又认为他什么都不是。这两种说法,都有点偏颇,如果中和一下,大概就是对袁崇焕比较公正的评价。

袁崇焕在人们印象中改变原来“贼臣”的看法,是在清朝之后。清王朝公布了“反间计”之后,人们才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杀的。是清王朝为袁评的反,在袁崇焕被杀的罪状里,本来就有通敌、资敌的说法,现在,大清王朝又给袁评反,似乎更加印证了他通敌的说法。于是,有人以此为论据,力证袁崇焕通敌。但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比如洪承畴,钱谦益等降清的,对大清朝也是有贡献的。但依然被列为“二臣”,这明显是以春秋之笔暗讥他们的不忠。袁崇焕是用大炮大死过努尔哈赤的。清朝不可能为了一点个人恩怨而给袁崇焕平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袁崇焕对大明朝确实是忠诚的。而鼓励人们当忠臣,对王朝的统治是有利的。

个人觉得,袁崇焕是大明王朝的忠臣能臣。他的被冤杀,是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但放在历史的纬度上考量,袁崇焕的个人能力和历史作用却并不突出。他既不是最优秀的政治家,也不是一流的军事家。他只是一个一流的实干家,也正因此,才决定了他最后的命运。

袁崇焕是以抗击后金为人所知的。蓟辽督师,这个职位与军事相关。我们先说军事。袁崇焕在军事上是不错,比起当时的许多人,都很厉害。但与真正的军事家比起来他还是有差距的。别的不说,就同时代稍早的戚继光,其军事能力大概可以甩出袁崇焕八条街去。我们中国有最古老最优秀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著作。但每个时代的战争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关,战争的方式方法上,必然与之前不同。能根据时代的特点,创造符合时代特点的战法,就可称为军事家。戚继光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比如他经兵的方法都是有时代特点的。他创立了一个鸳鸯阵法,就破了倭寇。但袁崇焕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

袁崇焕的守土抗金,如其说是一种军事任务,不如说是一种政治任务。他要打仗,要筑城,要屯田。所以,蓟辽督师所担负的任务,不完全是军事。还包括政治上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袁崇焕的成败,是与当时大明王朝的国家战略联系在一起的。不单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袁崇焕显然没有张居正这样大政治家协调各方的能力。既然是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袁崇焕能起的作用就很有限了。

但袁崇焕对历史来说,是有贡献的。他的意义在于,国家面临危难之时的担当精神。他本来是个文官。万历四十五年中进士,这一年他三十五岁。从他入仕当官,到他四十六岁被崇祯杀害这十一年的时间里,他的生命都和抗清相联系。而他进入这个事业之中,完全是他自己争取的结果。说白了,他就是喜欢,敢于任事,敢于担当,敢于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与国家安危绑定在一起。这种精神,是有穿透历史的价值的。袁崇焕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的能力有多高,本事有多大。而在于,当国家需要有人去做这个事的时候,无论他有多危险,多艰难,都义无反顾。

比起袁崇焕来,曾国藩就高明的多了。袁崇焕是只会做事,不会做官。而曾国藩是既会做事,又会做官。儒家文化中有个命题是谋国与谋身,有的人是善谋国,比如张居正。有的善谋身,比如徐阶。高明者,既能谋国,又会谋身。袁崇焕是明显的善谋国而不善谋身者。而曾国藩是两者皆善。

在曾国藩的身上还有一个不太被人论及的方面。曾做为理学名家,是儒学的代表。在人们的印象中,儒家是治世的学问。在中国政治中,一般的规律,乱世之时,用法家道家,而国家安定之时,用儒家治理。历史上很少有用儒学建功立业的。曾国藩之前是没有的。有有可能会说王阳明,但王阳明的心学虽也是儒学范畴,但不是官方哲学。官方用的是程朱理学。曾国藩为大家展示了一个理学也可以在乱世之中取功名建事业的范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曾国藩是以理学的原则治军治国的。但也有个缺陷,既他只能制定大的方略,把握大局,不能直接指挥战斗。这是与理学的特点相关联的。所以,他死后的谥号是文正。他一生事业都是用“正”,用“奇”非其所长。而用“正”乃是儒家保身的诀窍,这个方法是公开的。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参透。曾国藩是少数参透了的人。所以,他又被称为半个圣人。

圣人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有多大的本事,能办成多大的事,更重要的是有穿透历史的眼光和洞察力。平定太平天国之后,王恺运曾经劝说过曾国藩起兵推翻清王朝的。曾没置可否,但用茶水在桌上写了“狂妄”二字。王恺运也是学问大家,比起曾国藩来,还是差了一点。中国此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比比袁世凯家后代与曾家后代的生活,就可看出曾国藩的历史眼光。

就聊这些吧。比较谁的贡献大,谁的贡献小没什么意义。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是与能力有关的。能力无论大小,只要有贡献社会之心,就是高尚的。曾国藩身上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了,可能一辈子也学不完。袁崇焕身上这种敢于担当,敢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不计成败得失的精神,对我们同样意义重大,也是我们一辈子学不完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