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么评价管仲的,你怎么看?
我翻了一下《论语》,找到三条与管仲相关的内容,现在根据这三条内容,看一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三条只能看出孔子对管仲评价的某此方面,并非全部。
第一条,《论语八佾》:
孔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管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一条,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管仲器量小。二,管仲生活奢华,不知节俭。三,管仲不守礼法。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是主要的,第二第三个问题是由第一个引申出来的。
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器小,自然也就排场小。排场小,日常用度也就小,这不就是节俭吗?于是,他们问孔子,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才不节俭呢?并且用具体事例说明,管氏有三归,三归是当时国君等有地位的人在家里修筑的台子。这类似于今天某种奢华的设施。家里有这种设施,就是奢华的。其次,大户人家,家里都有管事的,所谓管家。一般的大户人家,一个管事的把家的大部门事务都管理了,而管仲家里‘管理不摄’,是说,他家的许多事务都有专门人员管理,不相统摄。他都这样了,能叫“俭”吗?
这时又有人问了:“管仲知礼吗?”孔子直接用事例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国君树塞门,管仲也这样干,国君家里有反坫这个设施,管仲家里也有。这些设施,按周礼的规定,只能国君享有的。管仲这样做,明显违反了周礼的规定,能说他知礼吗?
这一条中,孔子对管仲好像是否定的。而且,他所谓的“管仲之器小”到底小在哪里?似乎没有答案,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很有道理:
愚谓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又或疑其知礼,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言小器之所以然,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以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知礼而无此识矣。
朱子引用了许多前代人的解释,其中最本质的内容是,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候,所用的是“霸道”,而儒家所崇尚的是王道。而王道的大器,不是体现执政者外在的奢华之上,而是在身在‘身修国治天下平’的途径中,霸道是以力服人,而王道是以德服人。霸道者必然是人亡政息,王道者,人亡政存。儒家思想能够在两千多年的王朝更迭中,始终成为统治思想,说明了孔子的伟大。个人觉得,做为政治家,管仲比孔子厉害,做为思想家,孔子比管仲高明。
后边两段关于管仲的话在《论语宪问》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如果在前面那一段话中,孔子对管仲似乎是否定的,但在这里,孔子对管仲又是高度评价的。子路问孔子,管仲的旧主人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当时同样辅助公子纠的召忽死了。可是管仲没死。管仲这样不不主人尽忠,应该是不仁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候,不是凭借军事力量打出来的。之所以做到这一步,是管仲的功劳。能做到这一步,这本身就是“仁”啊。
“仁”在孔子这儿,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论语中有很多次被问及某人是否“仁”,得到孔子肯定为“仁”的却很少。在管仲,孔子承认他是“仁”的,这不能不说是极高的评价。
还有一条: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 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和子路也提出差不多的问题,他说,管仲在公子纠死后,没有和主人一起去死,又做了公子纠敌人齐桓公的相国,这应该不算是仁吧?孔子说,管仲辅助齐桓公,使得国富民安,老百姓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这样的大才,你能要求他像普通人一样(为了君臣之义去殉葬)吗?
《论语》这三段关于孔子评论管仲的话,前一段孔子说管仲生活奢华不知礼,器小。而后两段又对管仲进行高度评价。肯定管仲的“仁”。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恰恰体现了孔子对人评价的实事求是态度。一个政治家,就算是它的行事原则与儒家不同,但他的行为达到了让人民安居乐业的目的,孔子也承认他是仁的。这种兼容并包的态度,体现的是真正的“大器”,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政治中也有体现,这就是“求同存异”的和的思想。后世儒家囿于门户之见,很难有孔子这样的胸襟。
孔子是怎么评价管仲的,你怎么看?
谢谢先生邀请!抱歉!孔夫子和管老夫子的学问,学生只学了些皮毛,没有资格对先袓妄下断语。谢谢!祝健康快乐!
孔子是怎么评价管仲的,你怎么看?
《论语》中,孔子曾这样评价管促仲,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国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收取租税的家院,专职管员很多都不兼任,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制吗?”孔子回答说:“国君在家里树起照壁,管仲也在家里树起照壁;国君在外交国宴上设有安放酒盅的设备,管仲也有。说管仲懂礼制,那还有谁不懂呢?”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齐国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使齐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最终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管仲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孔子对也管仲也十分佩服,曾说如果没有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这段历史,我们会一直生活在野蛮时代。应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肯定远远大于否定。但是他认为,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历史人物,要全面、客观、公正,管仲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个人私德上还是有点小问题,管仲不“俭”,不“知礼”,与他的历史功绩相比,这些小问题虽然微不足道,但功是功,过是过,要尊重这一历史事实,有问题也不能回避。
这似乎与孔子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既往不咎”是针对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人说的,既往不咎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更好地发展。对于一个历史人物而言,如果需要盖棺定论的话,则必须尊重历史,客观公正,功就是功,过就是过,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知道,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盛世基业,使汉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做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却在《史记》中秉笔直书,对这位叱咤风云的当朝皇帝作出了客观评价,他肯定了汉武帝改革内政、富国强兵、统一国家等一系列丰功伟业,但对于他专制残忍、好大喜功和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则毫不隐瞒,并给予无情的讽刺。
为什么对于人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我想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于被评价的当事者我来说,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完善自己。二是对于历史人物而言,他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成为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
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对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尽可以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但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评价却要客观、全面、公正,而不能凭借个人印象或者私人感情。每位老师有什么特长,教学风格是什么,人际关系如何,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管理者要力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教师盖棺定论,也不是专门去抓某位教师的小辫子,而是为了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对症下药,研究和制订下一步改进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和家长能不能评价老师?当然能,这样做对老师的评价可以更全面一些,但是这样的评价也必须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以往的学生或者家长评教,往往采取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或者家长给老师打分的办法,这样做有时候并不公正。有的学生和家长害怕老师对学生不利,全部评为满分;有些负责任的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而恰恰又不当班主任,则往往得分较低。我们要始终把握,评价的目的不要为了给老师分等定级,而是为了发现老师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所以,无论是管理者的对老师的评价,还是学生或者家长的评价,都必须抛弃任何情感因素,坚持客观公正,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作用,实现评价的目的。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孔子是怎么评价管仲的,你怎么看?
在孔子的时代,孔子也就是个有过短暂的从政经历的人,周游列国根本就不被重视,顶多被当成是国老,当成是花瓶,在地位上根本没办法与管仲相比。但是孔子却对管仲有过四次评价,三次批评,一次表扬。看那样子,心里对管仲还有点看不起。难道是孔子抬清高太狂妄?其实孔子是个很理性的人,也是一个很谦虚的人,那么他为什么对一代名相管仲的评价不高,甚至要批评他呢?好玩的国学认为,这主要是他们的立场和思想不同。
我们先来看看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最牛逼的政治家之一。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世人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齐国第一个称霸,没有管仲,那是绝无可能的。
我们注意到,孔子是儒家的思想家,而管仲是法家的思想家,二者的思想立场不同,当然就带来了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再往上推,最根本的是治国理政的理念的不同。
在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四条,但基本上可以说是两条。一条是批评,另外是高度赞扬管仲的历史贡献。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还算是比较公允的,孔子并没有站在自己的道德制高点上,随便骂人。
第一条,是说管仲不知礼。礼是孔子的仁学的核心理念,这个礼不是礼貌的意思,而是秩序,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正名。你在什么位子上,就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和标准,但管仲没有遵守。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还是小啊!”有人问道:“是因为管仲吝啬吗?”孔子回答说:“管仲有三处采邑,派人办事都不用兼理,都派专人,他哪里称得上是吝啬呢?”“那么管仲懂得礼制吗?”孔子说:“国君在门前设置屏风,他也在门前设置屏风。国君为了与诸侯友好会盟设置放酒爵的土台,他也设置这样一个土台。如果说管仲懂得礼制,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制?”
孔子批评管仲越礼制。本来是国君应该享有的特权,管仲却仗着自己位高权重越礼,这就是管仲的错误。
第二个方面,是回答弟子的问题。管仲是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本来跟着公子纠与后来成了齐桓公的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公子纠失败以后,又跟着公子小白,辅佐他成就了争霸的大业。所以,弟子们对管仲没有从一而终表示不满。认为他是个不仁的人。但是孔子认为不是这样们,孔子认为管仲的历史贡献很大,算是个仁人。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道:“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自杀殉节,管仲却没有自杀。如此说来,管仲算不得有仁德吧?”孔子道:“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没有使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了!这就是他的仁德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这两个评价,体现了孔子开阔的胸襟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本来孔子是不轻易说别人是仁人的,但说管仲是,为什么呢?因为管仲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说明了齐桓公之所以成就霸业,全靠管仲的治理,天下归心,最直接受惠的是人民,不论从民风、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如果没有管仲,可能我们现在好象蛮人一样了。
这就是站在仁的角度,去看问题。不管你管仲是不是个叛徒,不管你管仲是不是个气量小的人,只要是对国家对老百姓做出了贡献,这就是仁人!
孔子是怎么评价管仲的,你怎么看?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比较辩证客观的,简单地讲,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为公、私两方面。一方面,对于管仲个人的政治能力非常赞赏,给予了他“仁”的评价;另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私德评价较低,尤其对管仲不俭、僭礼、器小等方面进行了批评。
一、公德方面——孔子对管仲“仁”的赞许
孔子对管仲赞赏主要是对管仲政治能力的赞赏。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假如哪个人能被孔子赞许为“仁”,那么这个人肯定是非同一般的,而管仲恰恰就是其中的一位。
《论语·宪问》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事实上,管仲不忠于公子纠而后效命于公子纠的敌人齐桓公历来为人不齿的,而孔子却称赞管仲“仁”,这主要是孔子立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的功劳。
《论语·宪问》篇还有一段文字也是孔子称赞管仲“仁”的,即:“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子宫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同子路一样提出了关于管仲不忠于君主的问题,孔子同样站在齐国国家发展的角度去维护、赞许管仲。
除了《论语》中记载的孔子赞许管仲的文献外,《礼记·杂记》、《孔子家语·致思》等皆有孔子站在国家和民众立场赞赏管仲的记录。孔子赞赏管仲并不稀奇,大家通常概念里儒学只讲究死忠、愚忠,事实上那是后代儒学继续发展的结果;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往往现实性与理想性并存,即侧重于自己的原则,同时也追求实用性。
二、私德方面——孔子对管仲的“小视”
孔子同样也有对管仲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管仲的私德方面。《论语·八佾》篇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检乎?’曰:‘管氏有三规,管事不摄,焉得俭乎’‘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大体上孔子对管仲的批评分为不检、僭礼和器小三个方面。
孔子认为管仲不检。“三规”有三女、三个家、三个府库等多种解释,但无论哪种,孔子都直指管仲生活奢侈、不够爱惜民力。
孔子认为管仲僭礼。即管仲身为卿大夫却使用天子或者诸侯才能享有的“塞门”、“反坫”等礼仪制度。
孔子认为管仲器小。这一点主要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申出来的,即“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孔子用这种辩证的方式来评价管仲,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于公,孔子从国家、民众的角度不吝啬的赞许管仲为“仁”;于私,孔子同样站在民力、社会秩序等角度对管仲不足之处加以品评。由此可见,先秦儒家的“权变”精神,也可略窥孔子现实性的一面。
孔子是怎么评价管仲的,你怎么看?
治国,管仲胜过孔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