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因疫情死亡人数已达到8万!你认为美国何时才会迎来拐点?

美国的拐点,不好预测,因为美国没有做到彻底的防控。而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数据,其实并不全面,因为美国也没有做到全面检测。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根本就谈不上预测拐点。

咱们当初谈拐点,那可是完全控制了人群的流动,抑制了病毒的传播,从而锁定了检测人群。那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比较明显的确诊曲线,如此才能预测拐点。显然美国的疫情防控太过混乱,没这条件。

我们看可以看到,美国这些日子的确诊病例都是一两万一两万的涨,甚至于还有所降低,看似拐点已经到来,但事实上,这个数据仅仅只是从现有检测人群中的数据体现,美国还存在着大批高风险,但同时又未检测的人群。

比尔盖茨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吐槽美国政府检测数据造假,有相当一部分的患病人群,没有被纳入确诊数据中,因为他们从患病到去世,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检测。

当然,这里不是说美国需要实现全民检测,那样美国3亿多的人口检测下来,无疑是一个很庞大的工作量。

比尔盖茨所吐槽的美国检测问题是没有对需要检测的人群做到一个公平而且快速的覆盖。

他说“在美国,有钱人一天能够检测好多次。而那些穷人却一直到患病去世之后也没有得到一次检测机会”

而且,对于那些低收入者来说,他们选择相对安全而且便宜的汽车抽样检测,等待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而美国没有进行大范围或者说全面的封闭式管理。在没有得到检测结果前,谁也无法保证这些人,不去进行接触,没有传染他人。

当然,最惨的是美国的穷人。美国虽然是一个发达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医疗基础很好的发达国家。但是其医疗制度是落后的,他没有全民医保体系,在美国,至少有15%左右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这在发达国家里面是极其罕见的。

而这15%的人便是美国的穷人群体,他们多数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或者说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以及创收能力较低的低收入人群。

他们被美国政府选择性的抛弃,没有看病甚至检测的条件。事实上,就和南美的贫民窟一样,这群人卫生条件差,营养跟不上,更没有自我隔离条件,其乃是病毒的最大易感人群。

这样的一群人,却因为美国的选择性防控和检测,成为了被忽视的一群人。关键是,美国政府还不能限制人家的自由,那么病毒会在他们之间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进而威胁到其他人,所以说美国的疫情状况不容乐观,谈拐点还为时尚早。

美国因疫情死亡人数已达到8万!你认为美国何时才会迎来拐点?

以美国现在对疫情所采取的防控措施很难做出判断,什么时候能是拐点,天知地知没人会知。

美国至今天凌晨疫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136万,死亡人数超过8万人,日均还是以超2万例确诊在增加,连白宫也已经沦陷出现确诊病例,疫控中心以福奇为首的三巨头也已进行自我隔离14天,并加强疫情检测力度从每周一次变成每天一次,看似重视了但总统特郎普和副总统彭斯、在公共场合还是拒绝带口罩防疫,从他们的无知行为就可以判断,美国疫情肆虐的原因所在,所以说什么时候会迎来拐点鬼才知道。

加上一个为选举私利要钱不要命、罔顾美国人民生命安全、毫无人性无知无智无耻的巨婴总统特郎普、和一个政治病毒无耻无能无德只会到处抹黑造谣、甩锅胡说八道满嘴谎言的国务卿蓬佩奥,对抗疫完全懈怠无视背离科学常识的脑残行径,说疫情何时拐点确实神仙都难以判断,何况是平常人。

另者川普为了减轻压力和经济的恢复、急着现在就开始复工复产复商,已造成集体感染的大型企业和屠宰场多家,感染人数都以千百计和过半计,加上美国人从上到下防患意识都不强,按此发展下去不要说疫情缓和拐点,进一步加重感染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只能说自求多福和拭目以待吧。谢谢邀请!

美国因疫情死亡人数已达到8万!你认为美国何时才会迎来拐点?

美国在短期内没有任何可以迎来拐点的可能性!截止到5月11日9点美国的日确诊人数依旧突破两万,死亡也已经步入8万人大关,如果美国做不到以下三点,美国可能到6月底都无法迎来拐点。

完成所有疑似病例核酸检测

由于美国核酸检测试剂以及检测人员的限制,美国目前执行的是优先症状明显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再加上美国一向奉行“精英至上”的原则,这有限的试剂也优先偏向于富人和社会的精英人士,一般的人员很难得到检测的机会。

这也是美国部分专家认为现在的确诊数据严重掺水的原因,一旦完成全国性的疑似病例核酸检测,美国很可能在现有确诊人数的基础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

对所有病人尽收尽治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美国治疗疫情是要花钱的,并且价格非常昂贵,一般在两万美元至十万美元不等,这样很多美国民众迫于金钱压力只能居家隔离,完全得不到救治的机会。

美国政府可能会开放免费治疗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自疫情以来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2.6万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计划,这已经掏空了美国政府的家底。目前还有一百万人需要治疗,就算按照保守治疗价格两万美元来算,这也需要200亿左右的资金,这对特朗普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不要在短期内重启经济

大家都知道特朗普在疫情期间犯了不少失误,现在总统大选日益临近,加之拜登一直在旁边煽风点火,特朗普的总统位置已经岌岌可危。

现在特朗普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重启经济降低国内目前高达15%的失业率,这样特朗普才有些许连任的希望。但根据美国专家的数据统计,目前只有不到20%的州做好了重启的准备。

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坚持重启,那么美国疫情将会再次爆发新高点。

现在美国国内的情况完全不符合拐点到来的条件,前两天白宫也有人员确诊,这让对本就严重的疫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除非特朗普抛弃连任的希望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控制疫情,否则疫情的拐点永远不会到来;不过特朗普归根结底还是个商人,想让他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美国民众怕是可能性不大。

美国因疫情死亡人数已达到8万!你认为美国何时才会迎来拐点?

美国的疫情拐点应该在美国人产生抗体后,也就是有美国人的身体素质来决定,时间上何时出现现在还不好说,因为现在还在上升,还没有出现拐的的迹象。愿善良的人永远安康。

美国因疫情死亡人数已达到8万!你认为美国何时才会迎来拐点?

没有了防控何来拐点?

该政府无能何来拐点?

无援无助的何来拐点?

无新冠疫苗何来拐点?

不向我国道歉何来拐点?

等待无疫情拐点的美国跳墙后如何选择!

美国因疫情死亡人数已达到8万!你认为美国何时才会迎来拐点?

截至5月11日 17:30分的数据,美国新冠感染确诊超过136万,死亡人数超过8万。

大家可能关心美国的确诊人数上限是多少?什么时候出现拐点?对于上限的问题,我无法得知。但是拐点我认为有两个:

美国学习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成功经验,发布限行令后的第15天

美国政府现在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无效的,而且是错误的。“群体免疫”,什么时候才能使活着的人都具有抗体,这是一个没有人能知道的结果的问题。另外,病毒会不会变异,进行二次感染,这也是未知的事情。所以,美国只有学习中国成功的经验,限制人口流动,才是明智之举。美国政府发布限制流动令后,按照国内的经验值15天,即可控制疫情出现拐点。

新冠疫苗成功面市之时,是美国新冠疫情出现拐点的第二个时间点

全球的科学家加班加点研发新冠疫苗,相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四款新冠疫苗开展临床试验

5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领衔联合多个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Science)发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试验结果,研究证实,北京科兴中维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这是首个公开报道的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Ⅰ/Ⅱ期临床研究已于4月16日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启动。

4月12日,由中国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牵头研发的创新性重组疫苗产品重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正式在武汉开始受试者接种试验,意味着全球首个新冠病毒疫苗进入II期临床试验。约有500名志愿者接种了疫苗,其中还有一位84岁老人参加了新冠疫苗II期临床试验。陈薇院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一切顺利,5月份有望揭盲。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获批临床的两个新冠灭活疫苗分别为获得全球首个临床试验批件、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协同攻关的新冠灭活疫苗,以及4月28日启动I/II期临床试验、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共同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

何时可以用上新冠疫苗?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4月23日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处于新冠疫苗研发的前沿,在9月份可能有新冠疫苗投入紧急使用

美国:三款新冠疫苗已开展临床试验

当地时间5月5日,辉瑞公司官网公布消息,辉瑞与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联合研发的新冠肺炎项目已在美国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给药。该项目属于新冠肺炎BNT162疫苗计划,在德国的第一批投药工作已于上周完成。

公告表示,第I/II期临床试验是为了同时评估四种mRNA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最佳抗体水平,以便确定最安全和最有效的疫苗。

与此同时,当地时间5月7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Moderna宣布旗下新冠疫苗已经获得FDA批准进入Ⅱ期试验阶段。

此外,Inovio公司的新冠肺炎DNA疫苗已完成受试者招募,总共40名健康志愿者接种了第一剂疫苗,目前处于验证其安全性、剂量和其他相关数据的阶段。

英国:已开展首次临床试验

据《纽约时报》4月27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称,一旦在下个月的临床试验中证明其有效性,并得到监管机构的紧急批准,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的第一批数百万剂疫苗可在今年9月上市。

此前,牛津大学的新冠病毒疫苗项目于4月23日开始进行首次人体试验。

结论:美国疫情的拐点会出现在两个时刻:1.美国放弃“群体免疫”的错误思路,向中国学习,限制人口流动后的两个礼拜。2.新冠疫苗成功上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