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时,当年的百万秦军在哪,后来又怎样了?
楚汉相争时,秦国都被灭了好不好,哪里来的百万大军?
当然,就算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初,秦国估计也没有百万大军。当然,我知道这时候肯定会有人出来杠。
毕竟秦始皇派蒙恬北伐匈奴有三十万大军。派任嚣赵佗南征百越又是五十万大军,后来章邯镇压起义军,率领的关中大军,那至少也是二十万。如此再加上戍守原六国的士兵,以及留守关中的秦军,怎么算都不止一百万。
这样算,咋一看没多大问题,但事实上,他们出现的时期是不同的。
北伐匈奴和南征百越的大军出现在秦始皇时代,而章邯大军则是陈胜吴广起义后,从关中征集并组建。要知道,最初张楚政权北伐关中的时候,章邯带的的刑徒军,也就是囚犯。
而这个里面,军队是有消耗的。
就拿南征百越的五十万大军来讲,首先他们大部分兵员组成乃是就近的原六国土地上征发,以及原六国收编的降卒,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原秦国军队。再者,在南征的过程中,兵员损耗严重。
首先是战斗减员,百越人民风彪悍,且本土作战,给予南征秦军以巨大伤亡。比如《淮南子》就有记载,当初第一任主将屠睢战死那一次,秦军损失数十万,虽然后来有所补充,但难以保证之前的数量和质量。
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杀尉屠睢,仗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此外,还有非战斗减员。众所周知,古代的南方还未开发,环境恶劣,秦军不是本地人,打仗驻守的时候,难免会因水土不服而减员
“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
《中国各朝人口》一书有过考证,秦军平定百越后,只剩下大约10万人。而且大都是驻屯军,属于二线部队,非野战精锐。
正是因为实力有限,当初陈胜吴广起义后,秦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赵佗他们身为秦军,却没有北上救援。
而不是《大秦帝国》中所讲的,秦始皇给赵佗留下遗诏,让他一定要为华夏守住这这南大门,无论中原发生任何变故,都不要回援。
中原但有不测风云,南海军切勿北上靖乱,当断然封闭扬粤新道,不使中原乱局波及南天。将军谨记:老秦人北上,则华夏从此无南海矣!
这很明显不靠谱,秦始皇的境界应该还没有达到连自己基业都不顾也要为华夏守土这个程度。
所以说,陈胜吴广起义时,南越也就十万驻屯军。
事实上,当时秦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也就是王离率领的二十万长城军团。章邯正是凭借这股力量,才将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而后来,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消灭了长城军团。章邯手中就没有反抗的实力了。
虽然它当时手中还握有20万关中大军,但这些人和南越的秦军一样,那都是维持治安的驻屯军,平时也就是守城,打打强盗。甚至于其中一部分还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务农是主业,打仗才是副业。
他们的战斗力有限,再加上朝中赵高弄权,使得章邯无心为秦国征战,这才选择了投降项羽,最终导致二十万秦军被坑杀。
至此,秦国再无反抗的实力,以至于拥有着函谷关这样的屏障,面对刘邦的一群乌合之众,却选择了投降。最终留守咸阳的这一点秦军,也被刘邦所受遍。至于驻守在各地的秦军,早就被各地的起义大军所消灭,甚至于有的地方,自己都扯起了大旗造反,倒戈成了起义军。
这便是,秦国军队的所有结局。
楚汉相争时,当年的百万秦军在哪,后来又怎样了?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秦朝灭亡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就悄然走向衰弱,注定会有亡国的那一天。秦始皇太急于求成了,把战线拉得太长,根本没有给自己足够的喘息机会,再强大的帝国也很难支撑这么庞大的消耗支出。就像一个企业,你只能在能力范围内一步一步有序发展,不能一下子做得太大,这样很容易会有资金断裂的风险,以至于企业倒闭。秦朝攻打六国时确实拥有百万雄师,而且肯定不止一百万,那后来为什么连守卫都城的士兵都没有了,只能把囚犯都放出来临时组建军队对抗叛乱?秦朝的百万雄师都去哪了?秦军的削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攻城略地后需要留守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不断拉长战线,不断攻城略地,每占领一个城池都需要军队的驻守。秦军虽然拥有百万雄师,但经不起一次次的分散,强大的秦军也慢慢被削弱。这些分布各地的秦军,经过岁月的洗礼,复杂政治环境的影响,忠诚度大打折扣,有些驻守在外的投机者,开始不听中央调遣,各怀鬼胎,各自为政,关起门来发展自己军事实力,成为一方诸侯。
第二、一部分去建长城守边疆
统一后,秦朝为了巩固疆域,防止外族骚扰,秦始皇派出一部分秦军驻守边疆修筑长城。这部分秦军的任务很明确,就是为了防止外族侵袭和修建长城,没有命令他们决不可能回去支援国内。国内再乱也是家事,家事只需关起门来解决。一旦秦军撤出要塞,返回中原,长城外的异族原本就对秦国虎视眈眈,趁秦朝内乱时会大举进攻。这样秦朝会失去主动权,引狼入室,形势将会更加复杂,更加严峻,秦军也会腹背受敌。所以边塞万不可失,要把那些凶悍的异族关在门外。
第三、大部分派去攻打南越国
当时南方蛮族南越国不服秦朝的管理,处处与秦朝作对,于是秦始皇派出一支60万左右的秦军征讨南越。这60万军队曾跟随秦始皇南征北战,是秦朝最有实力的一支军队。派出去以后,几乎掏空了所有秦军的家底。这支秦军去了南越之后发现那里全都是游牧民族,根本找不到主力,主要以游击战骚扰秦军,很难一次性消灭,需要打持久战。多年以后,虽然取得阶段性胜利,但隐患依然存在,怕南越国死灰复燃,这支军队只能在驻守在南越,再也没有回来。
秦始皇时期经过战争的消耗,再加上一次次兵力分散出去,原本集中的秦军变得四分五裂,以至于后来项羽和刘邦进攻秦国时没有像样的抵抗。所以秦朝灭亡也是必然的,虽然拥有严厉的法纪和出色的将领,但由于这张网铺的太大,到了无法收拾的残局。楚汉相争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百万秦军只是沧海一粟,变得微不足道,难以抵挡像潮水一样的各路起义军。
楚汉相争时,当年的百万秦军在哪,后来又怎样了?
网上很多人都在意淫什么百万秦军,其实都是子虚乌有。
这两年网上流传一种说法,说是秦朝灭亡的时候还有百万大军。三十万人在长城一线防御匈奴,五十万人在岭南镇守南越。而且传的神乎其神,说什么秦始皇曾经亲自下达命令,叫这些人就地扎根,无论如何不准返回秦国,不管秦国遇到多大困难,就算是秦国灭亡,也不准回来救援。
这简直脑残般的意淫。搞出这种历史谣言的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秦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征兵制,而不是职业兵的募兵制制,也不是祖祖辈辈世代当兵的府兵制。
征兵制,是从原始的部落兵制而来的。就是国家遇到战争,根据需要临时征招国民作为士兵参战。这些人本质上就是农民、手工业者,当兵打仗只是他们的兼职!业余兼职!
国家还要靠他们去生产。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期脱离生产而以职业军人的身份存在。
绝大多数秦军在参加战斗以后,还是要回家种地,从事生产劳动的。
具体的讲,秦始皇当年发动五十万大军攻打岭南,将中国的版图向南一直推进到了南海边。那么这五十万大军到哪里去了呢?
显然不可能都留在当地。因为五十万人的军队,每天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在两千年前,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长期维持这样一直庞大的军队。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是结束了兵役,回到了家乡。只有少数留在当地维持统治。注意,这五十万人,并不都是秦国人,到也有很多东方六国的人。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回到了六国。
在河套平原、云中地区,秦国有三十万人长期驻守。这支军队是蒙恬当年带过去打击匈奴的。
他们同样是征招,而不是职业军人。是要定期轮换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秦军确实在这里有三十万大军长期驻守。客观的讲,这是整个秦国最后的精锐。
秦国没有第二个如此强大的野战兵团了。原因很简单,当时秦国的生产力根本养不起更多的长期脱产军队。
至于这三十万人的去向,根本不向往上流传的那样,宁愿坐视秦国灭亡,也要镇守边疆。
恰恰相反!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以后,这支军队立即被调往东方战场,镇压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兵以后,迅速壮大到几十万人。其部将周文绕过荥阳,攻入函谷关。秦国形势危机,来不及调兵。只好释放骊山刑徒,据说有70万人,应该是夸大了。由章邯率领镇压农民起义。章邯屡战屡胜,消灭了陈胜。一路向东,遭遇了项梁的军队。章邯连续失败,无力进攻。
就在此时,援军终于赶到,这就是防备匈奴的三十万大军。章邯军士气大振,在定陶大败楚军,杀死项梁。进而攻打赵国,围困邯郸。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项羽率领楚军救援赵国,破釜沉舟,巨鹿之战大败秦军。
秦军最后全军覆没。
楚汉相争时,当年的百万秦军在哪,后来又怎样了?
秦朝军队可以说当时世界最强大的部队,据说,秦始皇嬴政时期,百万秦军,横扫东方六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鲜有敌手,从而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历史意义非同凡响。
然而,强大鼎盛的大秦帝国却在秦始皇过世后没有几年就灭亡了。待到楚汉相争之时,当年气势恢宏的秦军不复存在,究竟去了哪里呢?经过查阅资料,终于有所发现,现将其情况让我细细为你道来。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当时大秦帝国尚有100万大军。
其一为公子扶苏、名将蒙恬率领的北方军团,其人数为30余万,也是秦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扶苏、蒙恬死后,军团由王离负责,当项羽率军攻入河北时,王离抽调20万人马南下抗击项羽,巨鹿之战失败后,该部队全军覆没;
其二是任嚣、赵佗为首的南方兵团,其人数约为50万,主要是步兵和水兵,战斗力不是很强,在征服百越的过程中损失惨重,秦王朝灭亡之后,统帅赵佗自立门户,建立南越王朝。
其三是由章邯组织骊山军团,大约20万人,主要有修建骊山陵墓的军队、刑徒组成,军队战斗力一般,但在前期却差点镇压了起义队伍,后来碰上了项羽,20万人被俘虏,并被项羽全部活埋。
其四是守卫咸阳的关中军团,人数不超过15万,主要将领为苏角、李由,分别是卫尉军、中尉军、都尉军三支军队,主要负责皇宫、京城以及都城外围的安全保卫工作。其主力被项羽消灭了,余部投降了刘邦。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军团可以看出,楚汉相争之时,当年百万秦军已经土崩瓦解。除部分坚守北方抵御匈奴,后被刘邦纳入大汉军队外,剩下的南方军团彻底自立为王,大秦帝国百万雄师已经不复存在。
楚汉相争时,当年的百万秦军在哪,后来又怎样了?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问。
唐朝灭亡时,还有百万大军,这些军队哪里去了?
明朝灭亡时,还有百万大军,这些军队哪里去了?
清朝灭亡时,还有百万大军,这些军队哪里去了?
大多数朝代,你都可以这么问。
但是,你忘了一个问题,军队归属问题,军队是谁的?
你不会以为,军队肯定是听皇帝的啊!
如果这么简单,那就不会亡国了。
理论上,军队都是皇帝的,但是,皇帝不可能亲自统帅,只能委任于将帅,把军队交出去了,想收回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如果皇帝手里控制的军队不强、如果制约机制不够稳固、如果军队军阀化,都可能导致武将不听调遣。
武将不听调遣了,那百万大军还是你的吗?
秦朝灭亡时的百万大军,一部分在赵佗手里,他基本上就是军阀了,一直到汉朝都是割据一方的,
另一部分南下跟陈胜吴广的百万大军作战去了,
剩下的留在长城提防匈奴。
最后章邯只能呆着囚徒打仗了。
楚汉相争时,当年的百万秦军在哪,后来又怎样了?
简单来说,并没有什么百万大军。
网上谣传的百万秦军无外乎三部分:长城军团三十万、章邯军团二十万和岭南军团五十万,而且每个谣言后面都要加上一句长城兵团防御匈奴、岭南军团镇守岭南,都没有回援,体现了秦朝的高风亮节、秦始皇的高瞻远瞩,其实就是在扯淡。
先不说秦军压根就没有这么多人,就说以秦朝帝制王朝的性质,有可能为了天下而主动断绝王朝延续的希望吗?不论在秦始皇还是在秦二世眼中,天下是赢姓之天下,而不是百姓之天下,如果天下不是嬴姓的,对他们将毫无意义,秦始皇命令岭南驻军不得回防这种事只会出现在小说中。
秦军的兵力:至多百万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耕战制度,基本上每个适龄男子都有参军的义务。平时战事少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在田间地头劳作,少部分人服兵役组成秦国的军队,负责戍守边境等事务,这批人会按一定时间进行轮换。到了战时,秦国会按照需要征召一定比例的国民参战,碰上长平之战这种国运之战,那就是极限动员,能征多少征多少。
战国末期的秦国的人口大概是500万,极限动员出百万大军已经很难为秦国了,更别提长期维持,攻灭六国后人口基数虽然大幅度增加,但秦朝末年六国复起,出于信任考虑,秦朝显然不可能让秦军中存在大量原六国人,秦军的主要来源还是秦地。
长城兵团的结局:战败被灭秦始皇攻灭六国后不久,就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这就是最早的长城兵团。这支兵团随后留在北境,负责监修长城和抵御匈奴。
后来秦始皇把长子扶苏贬到长城历练,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假传圣旨,将扶苏赐死,与赵高有仇的蒙恬随后也被处死,长城兵团的指挥权移交给王翦的孙子王离。
秦末之时,秦二世命令长城兵团南下,与章邯兵团一起剿灭关东复起的六国。王离率军进攻赵国,很快就将赵王包围在巨鹿城内,而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熟知的巨鹿之战的发生地。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居无何,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王离军遂降诸侯。
《史记·项羽本纪》载: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在项羽面前,这支最后的秦军精锐大败亏输,主将死的死、降的降、自杀的自杀,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章邯军团的结局:投降被杀王离的战败,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章邯的信心,他不再主动出战,而是与项羽相持。可背后的秦廷,无论是秦二世还是赵高,对这种相持局面都不是很满意,数次派人催促章邯,这时候的章邯,大概可以体会到当年长平之战廉颇的感受了。
不过廉颇到底没被赵王处死,而凭章邯对赵高的理解,自己不论是胜是败,似乎都难逃一死,于是在被项羽击败两场后,他直接选择了投降,接受了项羽授予的雍王封号。
章邯率领的应当是起义再起后从秦地征召的军队,共有二十余万,这么些人跟在身边让项羽非常不放心,到最后,他干脆学起了白起,将这些秦军全部坑杀。
岭南军团的结局:割据一方岭南军团是三个军团中唯一一个没有参战镇压起义军的,除了路途遥远行军困难以外,恐怕还跟他们的人数有关。
上面说了,秦军的极限人数是一百万,这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更别说还得分出五十万人在岭南。
或许你会说岭南军团不可用就地为民吗?平时在岭南耕地,战时组织起来。但以当时岭南的耕地数量,压根就养不活这么多人,要知道岭南直到唐宋时期仍是烟瘴之地的代称,要到明清时期才迅猛发展。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五十万秦军这个数目出自《淮南子》,这是一部哲学著作,而非史书,它里面的人数到底准不准确还是一个问题,毕竟秦灭楚也只用了六十万,如果打岭南需要五十万,那岭南跟楚国岂不是在伯仲之间,可战国时期楚国将手伸进岭南却显得颇为容易。
而且岭南军团的副手赵佗是赵国人,刚成为秦人不久,秦始皇会任命这样的人成为五十万大军的副手,不怕他作乱?
就算这个数字是准确的,秦军在攻打岭南时曾遭遇大败,主将屠睢都阵亡了,加上岭南的瘴疠,战损和非战损都将非常惊人,再算上战后的维持费用,岭南秦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五十万人。
中原大乱后,南海尉任嚣病重,临终前,他将权位交给心腹下属龙川令赵佗,赵佗以南海一郡之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统一岭南三郡,封锁岭南北上通道,建立了南越国。
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发兵攻灭南越国,总共用兵十万,鉴于此前汉朝有一次用兵两千而失败的例子,则南越国的兵力应该不足十万。
南越国立国九十三年,没有遭遇大的战争,人口经济应当是缓慢增长的,往前倒推,秦末时岭南能够供养的军队也应该在十万左右。
假设赵佗真有匡扶秦朝之心,带着十万大军北上,他除了需要克服路途艰险、缺乏补给以外,还需要先后击败反秦的番君吴芮、楚怀王坐镇的的楚国,然后才可以来到项羽面前,当然,他也可以选择西向去追刘邦,但不管哪条,这么远的距离,又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提供援军和后勤,怎么看都是在送人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