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不救汉献帝?
刘备不是不救,是救不了。
刘备在称帝之前,其实一直就是以救汉献帝为目的或者为旗号。
因为他乃是以刘氏宗亲自居,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救到汉献帝,自然对自己的事业大有脾益。以他刘氏宗亲的身份,如果学董卓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显然阻力要小上很多,毕竟是一家人。届时诸如曹操、孙权这些外姓人,如果不听话,那就是乱臣贼子,道义上失了先机。
此外,对于刘备个人来说,因为姓刘,完美的的避开了“非刘姓不可称王”的铁律,那么他不管是称公还是封王,都算得上名正言顺,而后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取而代之,那也是合情合理。
总而言之,救到汉献帝,好处多多。
但显然刘备当时没那个实力。
早期的刘备,大多数时候都还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比如初平年间,汉献帝在董卓控制之下,整日担惊受怕的时候。刘备只是在公孙瓒、田楷手下打工的马仔。
兴平年间,好不容易走了大运,入主徐州,可毕竟远离长安洛阳,再加上实力弱小,汉献帝还是被曹操给抢了去。
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运气好得不行,打谁谁嬴。刘备则是命运多舛,不仅被赶出了徐州,还不得不到曹操手下打工。
期间还参与衣带诏事件,结果大家也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举事失败。刘备也因此成为了曹操的死对头。
当然,此时的刘备还没资格当曹操对手,一路上被曹操给狂揍,最终逃到荆州,靠着和东吴结盟,在赤壁之战中翻了盘。
所以,救汉献帝这事儿,不是刘备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他行不行的问题。刘备如果想要达成这一目的,那就是必须得击败曹操。
所以我们看到刘备借荆州、图西川,争汉中。
至于后面,他就不需要救汉献帝了,因为他自己称帝了,或者说汉朝皇帝没了。
因为对于刘备来说,他一直想要救的不是刘协,而是汉朝的皇帝。汉献帝禅让曹丕之后,那就已经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他如果此时去把汉献帝救回来,自己该如何自处?
与其给自己找个麻烦回来,还不如称汉献帝已死,自己作为汉室血脉传承,担起大旗,号召天下,如此更好证明曹魏的得位置不正。
刘备为什么不救汉献帝?
观点:刘备作为乱世枭雄,救不救汉献帝需要从收益和风险两方面考量。无论从刘备生涯的前期还是后期来看,营救汉献帝都是一件性价比不高的事情。
刘备前期1、 汉献帝是香饽饽,值得营救
在三国乱世的前期,汉献帝的政治价值是极高的。谁能够拥有皇帝,谁就拥有了道德和法理上的制高点。曹操一招“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举从众多的诸侯中脱颖而出。所以如果刘备这个时候营救汉献帝,从收益上来看是完全值得的。
2、 刘备实力太弱,风险极高
说完了值不值得,再来看能不能做到。刘备早期一直在颠沛流离,没有固定的落脚之处,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张二人,甚至一度还要在曹老板手下艰难度日。这样的实力要从重兵守护的许昌把汉献帝就出来,几乎是天方夜谭。就算是发生奇迹营救成功,刘备也只能带着汉献帝四处跑路。
刘备后期1、 汉献帝已过气,价值太低
到了中后期,这个时候天下局势已经趋于明朗,基本就剩魏蜀吴三家。汉室这杆大旗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诸侯们将地盘瓜分完毕,一个个实力强劲,早已不再需要用汉献帝的正统身份为自己粉饰。
2、 刘备有野心,舆论压力大
此时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初落魄的时候了,坐拥荆州、益州,又在汉中击败老对手曹操,正是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如果此时把汉献帝营救回来,以刘备的野心是不可能还政给汉献帝的,不仅处处掣肘,而且会损害一贯树立的忠于汉室的形象,可谓得不偿失。
所以,从收益和风险来看,刘备营救汉献帝是一件赔本买卖,自然不会去做。刘备为什么不救汉献帝?
且不说刘备为什么要就汉献帝?即便刘备真的发兵来迎,已经被降为山阳公的废帝他敢追随刘备前往蜀中吗?作为与枭雄曹操缠斗三十余年的老狐狸,他就不怕“逼宫禅让”之事再度上演吗?所谓“君不可辱”,已经被羞辱过一次的汉献帝,岂肯一辱再辱?
一:刘备是想兴复汉室,但却没说是为汉献帝“兴复汉室”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首领张角乘着昏君佞臣惑乱朝纲,天灾人祸接踵不断,天下苍生沦于水火倒悬而不能自救的时机。收揽帐下饥民,头扎黄巾,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旗号揭竿而起。面对形势大张,渐有燎原之势的起义军,早已力不从心的东汉王朝不得不鼓励盘踞地方的士族豪强,门阀大户自行组建武装力量以便协同朝廷剿平寇乱。而正是汉王朝这种没有任何限制的鼓励发展地方私人武装的政策,虽然最终平息了黄巾之乱,却也葬送了自己的生机。至此,天下正式跨入军阀割据、诸侯混战的大乱之世。
而素不事生产劳动却又常怀非常之志,介日里只知道浪荡于市井之间,结交一些所谓豪杰壮士的刘备,也是趁着这天下动乱,无人敢管的档口,与结义兄弟关羽、张飞等人变卖产业家当,以为招兵买马之资,进而带着有限的军马和自己皇室宗亲的贵胄身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之中,希望能为自己博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换言之,刘备之所以时刻不忘提醒人们自己皇室宗亲的身份,不过是为了在此天下丧乱之际借此以招徕人心。这种招式其同宗共祖的汉光武帝刘秀也曾用过,并且获得了极大的舆论成功,并最终重塑了大汉朝的巍巍江山。就此而言,刘备的目的自然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所以说,刘备虽然以复兴汉室来号召天下但他并没有说是要帮汉献帝复兴天下。
不仅如此,他还想通过自己的宣传告诉天下人,现在汉献帝已被曹操掌控,汉室天下已非汉室所有,那么自己作为汉室宗亲,又有再造乾坤的雄图大志,那么天下英雄大可以弃汉献帝而投效自己。而事实证明,他的身份标志确实也使他获得了相当的民意和大量的有识之士的投效,而号称“卧龙”的孔明就是其中之一。
二:魏强而蜀弱,偏居一隅的蜀汉凭什么借走汉献帝?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贬汉献帝为山阳公,自己则篡汉自立。同年,刚刚得到四川的刘备闻讯而痛哭,但限于自己在四川根基未稳,巴蜀之内人心浮动的客观现实。有心杀贼的刘备为保汉祚不断,且继续又正当的名号来招揽天下英才,恢复祖宗旧业。于是就在关、张、赵云、诸葛孔明等一众文臣武将的一再劝进之下,不得不“摄位称帝”,建号昭烈。
话说矢志以恢复汉室江山为毕生追求的刘备为什么要如此迫不及待的登基称帝呢?难道真的是为了保住汉室天下吗?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相对于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于每一个天下百姓心中的“忠君爱国”的而言,此时的刘备若能继续以故汉室宗亲的名义高树义旗的话, 其效果必然会比他称帝自立更佳。因为,一旦他帝制自为,他的狼子野心也就不攻自破了。如此一来,能够保住区区川蜀一隅就已经幸甚至哉了。再不用说什么招徕天下英豪了,而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终三国之世,蜀汉政权始终只能偏居一隅且人才凋零的原因所在。而他的最早灭亡也就理所应当了。
换言之,在曹丕篡位之际,且不说天下形势是魏强而蜀弱,刘备根本无力迎走汉献帝;在我看来,即便刘备有足够的实力为此迎立之事,他也未必会这么做。因为这根本就是一笔“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亏本买卖。因为,一旦刘备劫夺了汉献帝,这不仅是给自己找了个太上皇,而且还为曹丕去了一块心头之患。话说,这对以区区布衣之躯崛起草莽之间,辗转四十年而奄有川蜀之地的枭雄刘备而言,这种“蚀老本”的事情是万万不会做的。
而且,如果腹黑点来讲,曹丕的篡汉之举对于刘备而言又何尝不是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呢?而这也就是为什么痛哭之后的刘备马上宣布汉献帝被曹丕所害的原因所在。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对于始终有称帝之心的刘备而言,汉献帝被害之时不也正是他承袭汉祚代天牧民之时吗?
三:“皇叔不可靠”,同样老奸巨猾的汉献帝岂能不知刘备的心意?
所谓“天子不可辱”,对于已经“受辱”过一次的汉献帝而言,他又怎会再随刘备前往川蜀,进而被“再辱”一次呢?毕竟,这位做了一辈子傀儡的汉献帝可是由素有奸雄之称的曹操一手调教出来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试问,在曹操去世后。天下间还有谁能有汉献帝一样的经验和眼光呢?可即便“名师”如曹操者,却还是被恭谨谦厚、宽仁大度的皇叔刘备所诓骗,并最终纵虎归山,遗害川蜀。所以说,机辩如汉献帝者绝对不可能对刘备的心机和野心一无所觉。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而言,与其和刘备前往凶险莫测的川蜀之地再做傀儡,还不如留在曹魏做个安稳逍遥的山阳公来的快活自在。毕竟,当初曹操毫无保留的将所有女儿一股脑儿的都嫁给自己的时候,就已经清楚的表明了即便最后曹家取汉室而代之,也不会对汉献帝赶尽杀绝的心意。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此浅易通俗的问题,同样老奸巨猾的汉献帝又岂能不知该怎么抉择?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刘备为什么不救汉献帝?
汉献帝被逼退位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予“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看似有待,实则软禁。
汉献帝退位是公元220年。此时的刘备,已经贵为汉中王,控制着四川、汉中的广大区域,掌握着10万铁军,手下有众多追随多年的文臣武将,嫣然独立王国。刘备就是蜀汉集团的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这个时候,把汉献帝接过来当皇帝,自己要么拱手交出手中权力退居二线,那么多年的辛苦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己到头来两手空空。傻子才会这么干。
要么就是拿汉献帝当傀儡,自己当权臣,那不就成曹操了吗?何必呢。所以,刘备自己无论如何是不愿意迎接汉献帝入蜀的。
刘备为什么不迎接退位的汉献帝入蜀,总结一下有下面这三个原因。
一,能力不允许。
二,心里不允许。
三,部下不允许。
我们接下来一个一个分析。一,能力不允许,刘备几斤几两他自己心里不清楚吗?奋斗了20年才仅仅占领了益州和荆州的一部分,兵马经济都不及曹魏的三分之一,而且人才匮乏,没有后继之才。而曹魏天下九州十占其六,经济军事雄厚,人才辈出武将如云谋臣如雨。当时退位的汉献帝被曹丕软禁在河南,当时河南是曹魏的军事中心,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连秦岭都出不了长安都占领不了。试问你让刘备飞过去开飞机去接汉献帝?就算刘备内心想把汉献帝接回来蜀国,有这个实力吗?打得过曹魏吗?打得到河南吗?
二,心里不允许,自己辛辛苦苦创业打天下,好不容易可以等级当个皇帝名留青史,你如果把汉献帝接过来怎么办?蜀国谁当家? 要知道刘备是靠着侄子汉献帝的一句话发家的,汉献帝称刘备为刘皇叔后,天下才认可刘备的帝室之胄的身份,刘备如果没有皇室后裔,献帝皇叔这个响亮身份,试问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会跟随织席贩履四十岁了还一事无成的刘备吗? 假如把汉献帝接回来蜀国,那么刘备绝对不能登基,汉献帝也不能暴毙,刘备岂不为难?
三,部下不允许,关张马赵黄,诸葛亮法正蒋琬费伟都是跟随刘备辛苦打天下的人,如果刘备等级称帝,他们直接将获得高官厚禄,自不多言。如果汉献帝来了西川,他们受到的封赏必然要下降一个档次,因为他们的主公刘备还要先接受汉献帝的册封。这种情况下,刘备的部下自然是一万个不愿意汉献帝来蜀汉。
刘备为什么不救汉献帝?
刘备被曹操称为,英雄。汉献帝是块金字招牌`,被曹操接到许昌,汉室朝庭已到了许昌。在曹操挟夭子以令诸候,这招屡试屡灵,让老曹亢奋不异。汉室朝庭吃穿供应,地盘都是老曹的。连小刘皇帝的媳妇也是老曹的三个丫头。他们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不可能再分离了。刘备什么人,他还想创业当老板呢?弄个顶头上司在上压着,多没劲呢。老刘才不干啥本的买卖呢。自已自称汉室宗亲,连他自已都心里清楚,是个冒牌货。如尽皇上认自已为皇叔。心里高兴极了。要不是在朝堂上,老刘会打自已几个耳光,试试痛不痛,是不是真的。有了皇叔这金字招牌,自已赶紧离开老曹。自已去打拼和创业,创办一家自已说了算的公司。至于小刘皇帝,已经用过了,再也没用了。救他?还不如自已已救自已。先开溜,自已去打拼。
刘备为什么不救汉献帝?
刘备早期是有救汉献帝的想法,但却没有能力。
刘备曾劝刘表派兵奇袭许都,迎回汉献帝回荆州,但刘表不肯。因为汉献帝来荆州后,刘表这个荆州之主就变成臣属,而刘表年迈,一但归西,荆州很可能就被汉献帝封给刘备,刘表才不会上刘备的当。
后来刘备借来荆州,取西川,夺汉中,就再也不提救汉献帝的事了,因为同刘表一样,汉献帝来成都,刘备就变成汉献帝的臣属了,刘备可不傻。
后来,曹丕篡位,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刘备喜出望外,立刻昭告天下,汉献帝为曹丕所杀。然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于次年登基,为汉昭烈帝。
在汉献帝眼中,刘备与曹操没有什么区别。汉献帝虽认刘备为皇叔,是因为当时曹操专权,汉献帝是想拉拢刘备抗衡曹操。
综上,刘备救不救汉献帝,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其次要看对他有没有利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