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真的说过"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样的话吗?这句话源自哪里?

这话还真不是人家慈禧说的,别啥锅都往人家头上扣。黑是黑,白是白,千万不要为了黑而黑,这不是正确的历史观。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句话出自梁启超先生的《戊戌政变记》,原句是:

“大学士刚毅尝语人曰:‘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说这话的人叫刚毅,其全名叫做他塔拉·刚毅,这名字一听就不是汉人。他是满洲人,镶蓝旗,原本岌岌无名,后因在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表现出色,得到慈禧赏识,自此平步青云,官至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也算是身居高位了。

作为慈禧的心腹,又是满洲人,所以这个刚毅肯定是妥妥的守旧派,在戊戌变法中,是维新派的死对头。

他甚至主张废除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皇帝,这胆儿也是没谁了。当然了,慈禧虽然明面上不表扬,心里可别提有多喜欢了。

而“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句话就是他在戊戌变法中攻击维新派的一句名言。即前面所提到的“……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意思很容易理解啊,就是公开表示他看不惯维新派,自家的产业宁愿白送给朋友们,也不能让你们维新派给糟蹋了。

虽然有点儿横,但不管怎么说,这只是因为政见不同而说出的气话,无伤大雅。更谈不上什么卖国求荣这些东西了。至于和慈禧,那就更搭不上了,人家慈禧连这种话都没说过好不好?

这就是个谣言,我记得我很早就已经被辟谣过了,没想到现在还有人拿来讲。其实你用屁股想想也应该知道,慈禧她不可能这样说啊。就算她是这么想的,她也不会这么讲。人家好歹是大清王朝的掌权者,从后宫夺权到垂帘听政,主掌中国近半个世纪。她情商有那么低吗?公开说这样的话?那不是给人家以口实,就算她有那么傻,身边的那些大臣们也不会充耳不闻的。

但偏偏就有人信。

既然讲到这里了,我再给各位辟个谣,也是慈禧的。

即那句著名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和“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一样,乃是慈禧黑历史中的一大吐槽点。

当然了,这句话确实是慈禧说的,其出自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西逃的慈禧给与谈判求和的李鸿章、奕劻等人的上谕。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大家一般就是认为“倾尽中国的财力物力,也要让各国友人们高兴”。但很显然,这个解读是错误的。

关键在这个“量”字,其是考虑、考量的意思,所以其是要李鸿章等人再谈判中,考虑中华现有的国力,在能承受的前提下,尽量让外国人满意。你再结合上下文,“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

很明显,这就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样。

当然了,在我们现在看来,即使是按照原文解读,也显得太没脾气了,多有讨好之意。但是没办法啊,当时李鸿章他们就是以一个战败者的姿态去求和的。难道你让慈禧去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那八国联军估计一时半会儿不会走了。

而且这不是公开给列强的国书,是给李鸿章、奕劻等人的上谕,是给他们谈判的一个指导意见。是给自己人说的,不是给列强说的,谈不上什么卑躬屈膝。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官方和非官方的区别,虽说看起来有些没面子,但确实符合当时清王朝的处境,也没有逾越国家之间的交流对待,没多大问题。

还是那句话,你用屁股想也知道,慈禧她那么傻,就算她是那么想的,也不会如此公开的说出来,这已经不是她一个的颜面问题了,而是国家颜面。她要是说出这种傻话,如何在天下人面前立足。

那个时代的人虽然大都愚昧,但总归知道礼义廉耻。

这样的谣言还是少一点为好,为了黑而黑真的没意思。

当然不是在给慈禧洗白,她也没啥值得洗的,顽固、奢侈、短视、误国误民,她有很多责任。但这不是她的东西,就不要张冠李戴,断章取义了。

慈禧真的说过"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样的话吗?这句话源自哪里?

谢谢邀约,上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这句话出自梁启超的著作《戊戌政变记》,这本书记载了大学士刚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吾家之产业,吾宁可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八国联军也进入北京。当时东南几个省实行《东南互保》。内忧外患让清政府焦头烂额,慈禧挟光绪帝从北京西逃到西安。第二年就批准颁布《议和大纲》,到9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说过这样一句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911年,暴发了辛亥革命,革命党人为了政治上的宣传,把“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句话编排到了慈禧头上,慈禧虽然没有说过这句话,但她的所做所为却应证了这句话。当革命者宣传时,民众都会以为是慈禧说的这句话,因为她和这句“宁与友帮不与家奴”已经融合在一起。

慈禧真的说过"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样的话吗?这句话源自哪里?

这句话由清朝军机大臣刚毅所说“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演变而来。

刚毅,生于1837年,字子良,满洲镶蓝旗人。他坚决反对改革维新,是一个极端保守派。在“戊戌变法”期间,刚毅站在维新派的对立面,甚至主张废除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皇帝。由此,刚毅获得了慈禧太后的好感。慈禧于是把他升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刚毅在担任此职期间说出了这句话。

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记载:“大学士,刚毅尝语人曰: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揣测刚毅的原意,其意思是说宁愿将家产送于朋友,也不愿意分给家奴。之后几经变迁,变成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这句话虽然不是慈禧所说,但是很符合慈禧的思想。

1900年,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我国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义和团将“反清复明”的口号改为了“扶清灭洋”。不久,由于慈禧太后对列强的宣战和义和团对侵略者的抵抗,八国联军打进了紫禁城,慈禧太后慌忙地逃往了西安,留下金银珠宝,珍奇古玩无数的圆明园给八国联军掠夺,此为中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八国联军烧杀抢掠还不算,还要找慈禧算账,原来义和团是在慈禧的支持下被利用来对付外国列强的,现在义和团失败了,慈禧必须出来承担主要责任。说到底,列强就是想要捞好处,同时要求清政府委任新的代理人。这个时候,慈禧害怕了,赶忙命令庆庆王和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进行和谈。谈判桌上,八国联军狮子大开口,向庆亲王和李鸿章提出合议12条大纲。两人不敢做主,于是将大纲上报给慈禧太后。

合议12条大纲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但因没有将慈禧太后列为“祸首”。慈禧大喜,于是以光绪帝的名义于1901年2月14日颁发上谕说:“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合12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能讨得各位列强的欢心,就算倾我中华之物力又有何妨?好一副丑恶的嘴脸!这便是一向高贵傲慢的慈禧太后?大清国的第一女人?瞬间变成了一个低三下四的老妖婆了。不久慈禧太后授意李鸿章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卖国求荣的慈禧太后之“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让人们联想到了刚毅那句“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后来有人索性把它改成了“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并给这句话贴上了慈禧太后的标签。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虽然不是慈禧所说,但是,她当之无愧,因为在她的心中,国家宁愿给外人糟蹋,也不让自己的子民得到一点儿好处,她的子民就是她的家奴。

慈禧真的说过"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样的话吗?这句话源自哪里?

老佛爷:我没说过这句话!

清廷贵族们集体鼓掌!

老佛爷:但是,我就是这么干的!

众人懵逼。

我来说说这句话怎么来的。

维新派大家都知道吧,百日维新失败以后,维新派对慈禧为首的清廷很是仇视。在戊戌六君子被杀害的同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坐船出了国。出国后,康有为就给自己“PS”了一张和光绪皇帝的合影,并伪造了一封“衣带诏”。打着光绪皇帝的名号,到处为“变法的事”“招摇撞骗”。之所以用“招摇撞骗”这个词,是因为康有为拿众人为“变法”捐的钱,在外面给自己置办产业。甚至,还买了一个岛。

有其师必有其徒,梁启超为了争取外援、反击舆论、推脱责任、洗刷罪名,写了一本《戊戌政变记》。在此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大学士刚毅尝语人曰:“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刚毅看到此书后,估计也是会骂街吧。

(假合影)

梁启超肯定会在书中诋毁他的政敌们,就如同现代那些“车“”轮”“功”写的册子,谁信谁是傻子。不过,后来革命党人把这句话改变了,先改成“宁与朋友,毋与家奴”。后来,又变成了“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再后来,这就成了慈禧“说过的名言”!

总之,梁启超的这本书,肯定不能全信。尤其是,他编排政敌的那些段子。写的有板有眼,比录像机都厉害。

虽然,慈禧没说过这句话。但是,慈禧就是这么干的!以慈禧为首的满清朝廷,必将遗臭万年。

(文|勇战王聊历史)

慈禧真的说过"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样的话吗?这句话源自哪里?

先说答案:不是,是革命党改编晚清大臣刚毅的话。

不知道其他答主在哪里看的资料,但这句话真不是慈禧说的。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记载,

大学士刚毅尝语人曰:“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后来革命党出于政治需要,为了宣传,激起人们反清的情绪,将这句话变成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并传言是慈禧说的。

以上就是这句话的来龙去脉。

欢迎关注我,一起探寻历史的真相。知历史,知未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