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反面人物有哪些优点,甚至是人性的闪光点?
三国曹操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
我"的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杀文士杨修,杀儒生孔融,从不心慈手软。
但曹操同时也是惜才如命。拉笼忠义的关羽,释放敌将张辽,从士兵中提拔乐进。
曹操亲手写的《求贤令》,渴望五湖四海的人才,表露无遗。
三国吕布是天下第一武将,同时又是三姓家奴,贪婪成性。但对女人却十分尊重,对自己的爱人爱不释手,却从不侵犯他人的家室。不似曹操打到那,霸到那。
三国里的反面人物有哪些优点,甚至是人性的闪光点?
三国里面以刘备集团延续大汉为正统{演义),以曹操集团为反面,曹操以汉相自居,名议为大汉清扫宇内。为黎民百姓,也为自己。比曹操更反乱的是董卓,淫乱朝纲,欺压百官,生灵涂炭,但董卓出一身凉州,虽为异类却是豪爽。。。最最反面的人物是袁术,没有什么优点,一无是处。生性谲诈,还自己作死。袁家四世三公,不思报国,窃据神器,僭越称帝。凭与孙策用兵交换的传国玉玺,属下的阎象、杨弘、韩胤三位二流谋士,纪灵、桥蕤、张勋等七位二至三流将领。南阳、颖川、淮南富庶的四战之地,就枉自称帝,遭到天下人反对,被刘备、孙策、曹操、吕布联合消灭。。。袁术还是有他的亮点,也就是脑残,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没有一流的安邦定国之谋臣,没有一流的能征惯战的大将,保境安民的勇士,自己做乱称帝,不是找死吗!不过袁术字公路,名符其实,遭历史的车轮碾压,为魏蜀吴铺垫,遗臭万年。
三国里的反面人物有哪些优点,甚至是人性的闪光点?
答:老将安能扶二主?张任忠勇死犹生。高名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
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
《三国志·李严传》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
《益部耆旧杂记》: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息焉。(张任)
简单解释一下:刘备率军进逼绵竹,刘璋任命李严为护军,都督绵竹诸军抵挡刘备,但李严却率领部下投降刘备,绵竹落入刘备之手。张任和刘璝退至雒城,与刘璋之子刘循共同在此抵御刘备的进攻。其后,刘备进军包围雒城,张任勒兵战于金雁桥,却战败被擒。刘备听闻张任之忠勇,令军士劝降张任,张任厉声答道:“老臣我终究是不会侍奉二主的。”于是被杀,刘备为之叹息。
这里提到了两个好汉!一个是泠苞、一个就是张任。雒城之战打得非常激烈!《三国志·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刘循率领张任、刘璝奋力反击,击毙庞统!《三国演义》中,泠苞先后与魏延、黄忠(30合、10余合)战平。张任二度与张飞战平。还先后差点活捉刘备、张飞。
我之所以提及张任,倒是因为张任是彻头彻尾的成都人!真正的益州人是非常敌视刘备的。黄权、严颜、泠苞、刘璝、王连、张裔等等。而投降叛变的李严、费观、费诗、吴懿等都是东州人。
张任、泠苞们的抵抗失败了,却宁死不屈。
三国里的反面人物有哪些优点,甚至是人性的闪光点?
谢谢邀请!
曹操应该是《三国演义》中,反派人物的男一号。罗贯中老先生把曹操黑得不要不要的。
曹操有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所以,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记载,曹操杀人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在他从政的四十多年中,只要是认为对自己不利的人,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一律格杀勿论!
但就是这样一个杀人如麻的人,却因爱将典韦、谋士郭嘉,多次失声痛哭,尤其为了典韦,哭的伤心至极,远比哭爱子和侄子,从中可看出,曹操对贤臣的真实感情。
三国里的反面人物有哪些优点,甚至是人性的闪光点?
三国时期,烽火连绵,名流迭起,因演义,所以现代对此时期津津乐道,也因演义,使得太多三国迷将之分化正反面人物。
在三国演义之中,正面如蜀汉,反面如曹魏,不正不反如东吴。其实大争之世,曹操未必是反,刘备未必是正,假如刘备真的一统天下,他真的会将江山让给汉献帝吗?我看未必,所谓的匡扶汉室不过是一句口号罢了,其实都是在角逐自身的霸业。
可是,你知道吗?因演义的演化,三国时期最典型的反面人物,其实并非曹操,而另有其人。他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自三国演义出版以来,他就成了父母教育不成器子女的最频繁的人物。
没错,正是蜀后主刘禅扶不起的阿斗,这是历史对刘禅最主流的评价。他的反面,正是在这种评价下不断滋生。试想,一个人不成器到什么程度,才会如何扶都扶不起?
对于他的扶不起,主流观点在于,即便是有诸葛亮,乃至在其后的蒋琬、姜维等名臣所辅助,刘禅还是丢了江山。亲小人,远贤臣,把诸葛亮的嘱托当做耳边风,一吹即过。更经典的典故,也在于,当蜀汉被灭之后,当刘禅被带到洛阳之时,那个乐不思蜀的故事。
只是,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世人对刘禅的评价发生了些许变化。从昔日的负面形象,开始往正面人物转变。从一个傻乎乎的阿斗形象,向大智若愚的方向转变。
亲小人,远贤臣?别逗了,这只是他驾驭臣子的一种手段;乐不思蜀?别逗了,这只是刘禅为活下去找寻的最好方式。如果他说“我不快乐,思念蜀地”司马昭还会不会让他活下去都不好说了。
正面还是反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刘禅有正面的元素,也有反面的元素,正面如他能够数十年掌控蜀汉权柄,蜀汉在刘备死后又存在了40年,似乎显示了刘禅也并不是那么的平庸。反面如他则是亲近奸臣黄皓,这都是他的组成成分。一个人的性格,总是复杂的,总会有多面性,所以,当他的评价在发生变化时,这也证明了,人们看待问题的全面性。这是好事。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评价刘禅时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可见历史上的刘禅并不只是三国演义之中的那个昏庸至极的君主。终刘禅一世,无论是顾命大臣诸葛亮,还是后来的蒋琬、费祎、姜维,基本上都能够正常的行使职权。从这一点上来说,刘禅是一个无能皇帝不假,却也算不上是一个坏人。
三国里的反面人物有哪些优点,甚至是人性的闪光点?
首先这个人历史人物没有正面和反面一说的,都是为了权利和自己利益。
先说曹操,都说曹操唯才是举,但也是有范围的,高位还是士族的圈子,靠的还是颖川士族,他唯才是举针对的是军事基层人才方面的。在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由知名大儒评定人才,曹操的评语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但曹操不吃这套,基层人才三教九流,但是高位还是前朝士族之后。
再说袁绍,袁绍比袁术有脑子,但他排错队了,打从他扶持刘虞那一刻就等于向刘协宣战了,袁绍和刘协(或者说刘虞和刘协)只能活一个,不管刘虞是不是被迫的,而且刘虞名声确实很好。说到刘虞
我们转向刘备(这段稍微有点脑洞了,当做故事看),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中山大商苏双,张世平这俩号人物,他们是贩马的,但汉朝明文规定不允许走私马匹,他们马卖给谁?公孙瓒!但公孙瓒不能明着买,只能暗地里买。但走私也是需要有人保护商路的,这需要人来做。公孙瓒有很多同学,但其他同学都是世家门第,早早的做官了,只有织席贩履的刘备合适,于是苏双,张世平出钱,刘备招揽小弟,招揽来了杀人犯关羽和屠夫张飞。于是公孙瓒组建了“白马义从”,之后灭掉了刘虞,之后公孙瓒灭了刘虞,显然是站队在刘协身后了,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所以这也是刘备讲义气同时喜欢结交豪侠的原因吧?其实我有点好奇,整天和“肉食者谋之”打交道的屠夫张飞这种白领阶级怎么会和刘备混到一起?大概是黄巾之乱太乱了,把肉食者抢成了贫民了,他只能落草了。
至于孙权,打从他父亲开始就一直在江南地区倒腾,也就是吴凭借地理优势打胜了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并且挺到了最后,否则孙坚,孙策的事迹不会比马腾韩遂,刘璋张鲁的故事精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