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鹿鼎记》之后,金庸先生为何封笔不再出新作了?是江郎才尽了吗?

对于金庸先生在写完《鹿鼎记》后突然封笔,许多人说是江郎才尽。

你们也太小看金庸先生了吧?如果是在《鹿鼎记》之前封笔,或许你还能有些说道。但是《鹿鼎记》出来后,完全就说不通了。很明显,金庸先生如果想写,他完全可以从《鹿鼎记》开启一个新的创作高潮,用这种反武侠精神,在当时那个混乱不堪的香港,去掀起一股新的的潮流。但是他没有,因为他觉得够了。

其实我觉得用功成身退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更为恰当。金庸从来都是以一个时评人自居,这是他创办明报的初衷,而写“武侠连载”的举动只是为了拉动报纸销量。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鹿鼎记》的时代,金庸已经功成名就,他觉得已经够了。他应该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1955年,金庸先生用一部《书剑恩仇录》成功的打开了“武侠小说市场”。

当时,《书剑恩仇录》被刊登在《新晚报》的“小说板块”上,此书一经问世便取得了极大的反响,《新晚报》的销售量极速攀升,“金庸”这个笔名也被广大武侠爱好者们所熟知。

4年之后(1959年),金庸先生与好友沈宝新合资创办了《明报》。

金庸先生创办《明报》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刊登武侠小说,而是以报纸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发声。金庸先生利用《明报》宣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形象、用文字和思想净化社会大众的心灵。

50年代—60年代的香港是一个充斥着“混乱思想”的年代,市民们并不愿意接受所谓的“民族思想教育”,他们只寻求感官上的刺激,金庸先生所创办的《明报》并不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明报》的销量惨淡,濒临倒闭。

金庸先生为了拯救《明报》的销量不得不“弃文从武”,在《明报》上刊登武侠小说。

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中不仅仅有“快意恩仇”,更有“民族大义”!

《射雕》、《神雕》等“金派”武侠小说一经刊登必然大火,《明报》的销量从最初的几十份卖到了几万份,甚至几十万份!

1962年,在金庸先生的努力下《明报》被上流社会的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中国香港市报刊文化的风向标。

1969年,金庸先生执笔《鹿鼎记》,当时的《明报》已经成为了香港市民们人手一刊的现象级读物,金庸先生不必在用刊登小说的形式来提升《明报》的销量,所以金庸先生开始在小说中抨击社会现象,利用“韦小宝”来讽刺当时的香港是一个“小人得志”的病态城市。

《鹿鼎记》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武侠小说,它是一把惊醒世人的戒尺,《明朝》靠着《鹿鼎记》的口碑走向了创报以来的巅峰,《鹿鼎记》完结后,金庸先生认为《明报》已经不需要依靠武侠小说来维持销量了,功成名就的金庸先生决定就此封笔。

写完《鹿鼎记》之后,金庸先生为何封笔不再出新作了?是江郎才尽了吗?

《鹿鼎记》标志着金庸武侠的异化,与金庸笔下的其他武侠都不一样。是金老先生有意识的收官之作与创新之作。

金派武侠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灵魂依托,以武力修炼为贯穿,宣扬与认同着传统性文化。然而《鹿鼎记》,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武侠世界。

第一,从江湖世界到了官场世界。 无论是金派武侠还是古派武侠,描述的都是一个“桃花源”式的江湖世界,与政坛世界风牛马不相及,互不相干,即使有着历史与人物的出现,然而他们都是虚化的。如《天龙八部》有着宋辽大理西夏的文化背景,然而关于国家的具体政治、宦海浮沉并不涉及,仅仅只是一群江湖人在江湖的故事。庙堂是庙堂,江湖是江湖,所以《射雕英雄传》的郭靖只是率领豪杰协助守襄阳,始终保持着江湖的身份;所以《天龙八部》的萧峰虽有南院大王的身份,但从未有过带兵打仗之举,仍是以江湖武力解决问题。

而《鹿鼎记》也不一样,韦小宝渴望升官发财,有着强烈的世俗欲望。韦小宝以江湖人物所不齿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获得加官进爵的机会,钦赐黄马褂、一等鹿鼎公、巴图鲁等身份让韦小宝在官场煊赫无比。《鹿鼎记》以不厌其烦的笔调叙述着韦小宝的官场生活与情场欲望,这是其他武侠小说所罕见的。

第二,从英雄大侠到了无赖混混。传统性武侠叙述的是一部大侠成长史,主人公经过勤学苦练后,成为一代精神高尚、武功高强的大侠。而韦小宝,从出场到最后,展现给读者的都是一副无赖地痞的形象。韦小宝没有救世助人的情怀,也没有家国大义的感觉,他只想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飞。或许,这也是金庸的想法。

写完《鹿鼎记》之后,金庸先生为何封笔不再出新作了?是江郎才尽了吗?

金庸用十七年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可以说部部是精品。而论评人对其作品有七上八下之说,也较符合。但就这十五部作品,比之古梁两大师各自动辄四五十部作品的影响都大。为何?杜绝重复,创新称王是也。虽说当时写武侠是为维持《明报》经营,但作者从未媚俗从众,而是通俗中见雅道,谐趣中有所思。故才一新武侠风气,使世人争睹。其功大矣!

武侠写到《鹿鼎记》,应该说这已到了作家创作的极致巅峰。因为金式武侠的诸般套路已然耍尽,若无新变,不能代雄。韦小宝本一市井混混,却能在庙堂与江湖任意游走,戏耍各路高官侠客,对武侠小说这一体裁本身就是莫大讽刺。英雄的陈近南死了,流氓的韦小宝却官封鹿鼎。对中国封建社会兴亡与国民劣根性的深度挖掘与反思,使这部长篇竟同鲁迅先生笔下的同类短篇相仿佛。这是新派武侠其他几位大家做不到的。

强极则辱,慧极必伤。金庸深谙此道,再写下去恐走下坡,故亢龙有悔,封笔以志。当然,金庸大才,若延武侠一脉,故事照样精彩,读者依旧蜂拥。由之而带来的收入亦必可观。只不过,重复的情节,重复的人物,以及似曾相识的江湖会战,曾经沧海的晚照溪流,读者不厌,作者先烦了。金庸太懂得适可而止了。与其说金庸塑造了杨过令狐冲,倒不如说,是杨过令狐冲重塑了金庸。

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也正因如此,成就了大侠金庸,武圣金庸,凡有华人处便有金庸。即使有些不虞之誉抑或求全之毁,大侠始终淡然处之。渊停岳峙,波澜不惊,是君子气度,更是名士风流。至于《鹿鼎》后罢笔,是否才尽,我看未必。人生好大风景,先生一手报纸一手小说,双手互搏之际,还不忘家国天下。谈侠会邓公,草创基本法,现世的江湖更精彩。只是先生曾计划写部货真价实的历史小说,惜未成真,乃读者之憾事,更先生之心疾也。

写完《鹿鼎记》之后,金庸先生为何封笔不再出新作了?是江郎才尽了吗?

就像好奇的小孩,把心爱的玩具拆散了,却没有办法再组装起来,只能哭了。他把自己推崇的传统价值观试着解构了,突然发现不知道往哪走了,大人不能哭却也只能罢手。

写完《鹿鼎记》之后,金庸先生为何封笔不再出新作了?是江郎才尽了吗?

因为写到后来感到人物情节的重复,本来他力保每部小说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尽量不同,写完《鹿鼎记》,他无法保证下部新作能较以前有所突破,而长期以来,读者对于金庸给予厚望,他担心读者失望,倒不如急流勇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