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步枪大都是5发的弹容量,为什么不弄多一点?
“步枪”又称“来复枪”。是一战、二战时期投产量、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枪械。
步枪的稳定性、精准性,使它成为广大军事爱好者们最为喜欢的枪械,不过步枪存在着一个极为致命的缺点,那便是弹容量过低。
万事万物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从蒸汽火车到动力火车…人类社会在科学的基础上不断进化、不断发展,步枪也是如此。
最早的“步枪”叫做“栓动单发步枪”,只能射一发、装一发,射一发、再装一发。 这种设计相当于延长了“技能冷却时间”,使容错率变的极低,而且无法连贯的射击多个数目的敌人。
于是,枪械研究者们在“栓动单发步枪”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五发栓动步枪”,在降低了“栓动步枪”上弹率的同时,又提高了容错率,使之变得更容易操作,更加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
只不过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五发栓动步枪”居然成为了定型之作。
由于“栓动步枪”的拉栓、上膛、推弹通通需要手动来完成,所以必须要考虑枪身的轻便性。
“五发栓动步枪”的重量大约在4—5公斤左右。枪械研究者们认为,4~5公斤已经达到了“栓动步枪”的极限。
倘若扩充装弹量,势必要增大步枪的重量,甚至彻底改变步枪的内部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半自动步枪(1907)和自动步枪(1883 )的问世,各方面性能均处于弱势的栓动步枪失去了研究价值。
所以“栓动步枪”的脚步,便永远的停留在了“五发栓动步枪”的道路上。
实际上,李·恩菲尔德步枪、M-1步枪、G-43步枪、SVT-40步枪的载弹量都为十发,只不过上述步枪的性质更偏向于“半自动步枪”。
其实“半自动步枪”就是“栓动步枪”的升级版,因为在不改变枪械结构的前提下,倘若实现“栓动步枪”在容弹量方面的增强,则必须安装一个弹匣,或者 增加弹仓的厚度,如此一来便会增加枪械的重量,从而牺牲了“栓动步枪”的机动性。
所以与其将“栓动步枪”搞的越来越重,不如利“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改变“栓动步枪”的结构,将其设计为载弹量更大,更为轻便的“半自动步枪”。 综上,虽然栓动步枪的载弹量只有5发,但实际上并不影响实战发挥,并且“半自动步枪”问世后,栓动步枪已经沦为“半淘汰品”,已经没有改进的必要。
如果刻意的在“栓动步枪”上增加弹夹,不仅要考虑供弹的连续性,也要考虑由于重量增加所造成的手感偏差。
再者说,“半自动步枪”已经弥补了“栓动步枪”的缺陷,为还要去改进“栓动步枪”呢?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二战时期的步枪大都是5发的弹容量,为什么不弄多一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不增加弹仓容量?你快拉倒吧,用咱一句大白话解释就是和尚的光脑壳,那也是没法(发)子的事。
说真格的五发子弹,搁在二战初期几乎就是个普遍现象,但这绝对不是唯一标准。
毕竟五发子弹确实少点,要是子弹多点,还免的频繁装子弹不是,所以有些军工确实增加了弹仓容量,你比方说英国人的恩菲尔德,直接就给您整了十发,还有比较出名的美国大八粒加兰德也是八发子弹。
那么军工们为嘛不喜欢给这枪里头多整点,大多遵循五发定律呢?咋说呢?那会的步枪那弹仓里头,塞的都是全威力大个头的子弹,那腰围都在六毫米以上,有些子弹都达到了八毫米以上的腰围,不仅肥硕,他这长度也长。
别的不说,就这三八大盖的子弹,一发就得是21.1g,如果弹仓扩容到十发,这就得让整个枪支加重一百零五点五克的重量,您要是在再加上,因为扩容弹簧加粗,弹仓加深等等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就会发现这支枪差不多就要增加一百五十克的重量。
枪可就变重了,来个战术动作啥的,时间短了还行,长了的话他也费劲不是?
您要知道,当坦克这玩意在战场上称雄,一家伙就把双方对战距离拉近之后,军工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枪管给锯短了,比如98K,莫辛纳甘,就连咱家的中正式都锯短了,这一个是省料,另一个就是重量也会变轻的。
当然只有日本人这货,打死都不改他们的三八大盖,不然他们的枪也不会被叫做会发射子弹的长矛了。
这是一个原因,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战场上士兵进行射击的时候,大多数情况都会采取卧倒的姿势。
毕竟子弹可不长眼睛,你杵在哪里站着开枪,那么大目标子弹不找你这都对不起你的,您说是不是?在战场上能趴着,千万别站着。
所以您这一卧倒,好么要是整个大一点的弹仓 ,无形中会把这枪的枪口给抬起来,您想要把这枪口压下,这是不是就得把自己那大脑壳给探出来。
这是个啥结果?这不明白的告诉狙击手:“嗨!哥们!我在这!我在这!打我呀!不打你就是这个?”
好么,狙击手一准就得吐口吐沫,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咱这颗晃动着的大脑壳,他不打咱,这都对不起狙击手自己那双大眼珠子。
而这五发弹仓刚刚好,正合适,爬在地上,就没有那么高了。
因为五发子弹摞一块的高度大概在四厘米左右,加上弹仓的厚度也就六厘米左右,对枪支没多大影响。
可您要是再塞进去五发子弹,咋也得再增加四点五厘米到五厘米的厚度(弹仓的厚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这枪口不垫起来才见鬼了。
那么还有原因吗?当然,过去枪体上是没有弹匣的,直接就是一个弹仓,那么装子弹的时候,他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一粒一粒的往里头塞,慢就不说了,打仗的时候,可不会给你这么多时间让你塞子弹去,所以那会使用桥夹来塞子弹。
就是那种一根铁条或者铜条,子弹屁股一个挨着一个的插在上头,要想装子弹,您把这桥夹塞到弹仓里头,按住子弹,这么一抽抽,哎,子弹就装好了。
而这种桥夹通常都是五发一组,装一下就完事了。您这十发的容量,还得来一个,这时间上似乎就被拉长了。
再说美国人那大八粒,你看塞一桥夹还不够,这还得塞半个,费劲啊!而且下次再装的时候,这半个凑上去再加一个桥夹还不够数,还得单独塞一颗进去,您看尴尬不?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你这准备一个八发一组或者十发一组就不成吗?整那么费劲干嘛呀?”
干嘛?这不得统一标准你吗?而且改的话,这机器是不是也得改?太费事了。
您回想一下,日本人那歪把子用的可就是五发弹夹供弹的机枪,就问你骚气不骚气,机枪?五发?哎!这其实就是机床啦,设备啦的限制,你加大了,他就得改!费劲,还费钱!
而且那会的桥夹五发一组,这么按下去不费事,您要是加长了这桥夹来个十发一组的话,按住子弹,往出抽这桥夹可费劲了,这就压不进去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快拉倒吧!跑这科普了,不知道现在的桥夹都是十发一组或者十五发一组的吗?”
知道啊!您要知道现在的子弹都是中间威力子弹,这重量可比全威力子弹要轻的,个头也小,而且工艺啥的都比那会强上不少的,这就没得比。
所以那会您要真的整个十发子弹的桥夹,这货不仅长,装身上不舒服之外,你就是用来装子弹他也费劲。
当然随着突击步枪的出现,这家伙那简直是把子弹当零食的吃,三十发子弹都不够他突突的,后来这就就将弹仓和枪体分离,变成了咱现在看到的弹匣。
五发的限制也就被成功的突破了,当然弹匣他也是有限制,大部分都是在三十发或者四十发的,再多的话就变成了弹鼓使用,不会无限加长,跟那大象那两大门牙似的给你整一个出来。
所以咱在最后说一句,最开始的时候,这弹仓是五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那会使用的还是手动拉大栓,这射击速度跟不上,五发凑活着能用。
您自己闭着眼睛琢磨一下,啪一枪,然后拉呀么拉大栓,接着再打。就这拉大栓的时间,其实和装子弹的时间也差不多,所以五发就五发,没多大浪费时间的。
但随着半自动,自动武器的加入,这种凑活就不成了,不然就不会出现美国人的大八粒这种枪械了。
尤其是冲锋枪,再后来的突击步枪的出现,这都不够一顿糟的,一个点射就完了。
这不后来就有了转盘,弹鼓想办法增加弹容量,显然这种设计是没有用的,毕竟走到现在,战场上弹鼓和转盘基本上就看不见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二战时期的步枪大都是5发的弹容量,为什么不弄多一点?
众所周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步兵使用的都是栓动步枪,这种步枪有一个特点就是每次开完枪,就会退出子弹壳,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射击。所以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容量只够5发子弹。那么这种步枪有没有必要去增加弹仓量容量呢?
首先,因为从一战结束一直到爆发,中间只是相隔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因为大部分国家在大战中受到了重创,导致经济一落千丈,因此战后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内这些国家都忙于恢复经济,以及最基础的设施,来增加综合国力。其中轻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军工产业由于起步晚,研发时间又长所以基本停歇。
其次,因为这种栓动步枪边射击边退弹壳,所以换弹时间不会太长,而且五发子弹的射击能节约弹夹,所以改变步枪的构造也是没有太大的必要。
第三,因为到了二战后期,冲锋枪已经大量的出现,而冲锋枪的弹夹容量能达到五十发以上,所以在这种更新换代面前已经没有国家去把精力放在栓自动步枪的结构改造上面。而一把射速慢的步枪,去增加夹弹量的话,基本上属于多余的功能了,另外还会增加士兵的负重和工作量。
第四,军工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机床等设备也需要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这对经济紧张的战后国家来说,可能更希望采取保守策略。五发子弹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才会有歪把子这种用五发弹夹供弹的机枪。(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二战时期的步枪大都是5发的弹容量,为什么不弄多一点?
因为没有必要,栓动步枪弹容量在大也不过是栓动步枪,火力没有质的飞跃。而且更关键的是,士兵自身的携弹量往往是固定的,不可能携带太多,所以步枪装10发还是5发子弹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二战中也有装弹量更大的步枪,比如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就有高达10发的弹容量,此外,也有的步枪空间较大,虽然桥夹只有5发,但是可以通过手动增加一发,使膛内弹药达到6发,不过这没有太大的实战价值。
二战中栓动步枪还是主力武器,而为了简洁和轻便着想,往往只能装填5发弹药,不过由于是栓动步枪,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作战需要了。至于换弹频繁等问题,由于是班组作战,外加实战不可能连续射击,所以基本是能满足作战需要的。
而如果这些栓动步枪换装更大的供弹具,要么体积变得更大,要么会换用更长的弹匣,但是这都没有任何价值,对于栓动步枪而言无异于画蛇添足。首先就是栓动步枪没有必要,火力贫弱,加上了也成不了半自动步枪。其次,士兵自身的携弹量是有限的,比如二战中一名步枪兵的子弹往往只有50发左右,所以步枪即使增加了弹容量,也不会有任何改观,反而会导致生产更加麻烦,不利于步枪的大量生产。
二战时期的步枪大都是5发的弹容量,为什么不弄多一点?
马屁股会决定很多的事情的,人类历史上很多的数量实际上都和马屁股有关。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屁股决定了航天飞机的尺寸。
步枪装5发子弹的事情,实际上细说也和马屁股有关系的。
现在的子弹叫做定装弹,是1845年法国发明的。虽然当世定装弹还很简陋但是作为大规模的军需品就要考虑如何运输的。
我们来看一下一战时期的弹药盒:
这是一个一战时期的标准弹药箱,12个盒子会装到一个木头箱子内。每个盒子里里面有24纸包子弹,每纸包内有60发子弹。这样包装好的木箱在马车上能够一排码六个。恰好是一个马车的宽度,而子弹在包装盒内是5X12粒的排列方式。
最早制作的带有弹仓的枪支是斯宾塞步枪,这是一种将子弹装在枪托内的设计。由于充分利用了枪托长度里面可以放入7发子弹。但由于7这个数字是最难以琢磨的质数,无论和任何数字都难以整除出相同的余数因此在弹药供应上就出现了一盒子弹装枪几轮后就剩余了1-6颗不等的状况。后期的改进型就干脆减少了两颗子弹只装入5颗子弹了。相反如果增加三发子弹枪托就会变长很多难以操作了。
后面发现一盒60颗子弹可以恰好装弹12轮。于是后期的步枪弹仓的设计也就利用这样的一个规律,用了5颗弹仓。
由于后期新的步枪采用了弹夹的形式安装子弹,那么在弹药纸包内的子弹甚至可以不拿出纸包就将弹夹快速的插入,这样就无疑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因此一直就将这样的设计延续到2战末期,以至于很多其他子弹的包装也利用了相似的包装设计,即便他们不需要使用弹夹。
但是到了二战后期,步兵火力持续性的需求大大的增加了,这样的装5颗子弹弹方式就显得火力空档太大。
到战后,陆续各国将弹匣内子弹的数量增加到了20-30发,没错——还是一包子弹能够整除的数量。
二战时期的步枪大都是5发的弹容量,为什么不弄多一点?
栓动步枪并非只有5发容量的。
法国虽然自1936年开始装备著名的MAS-36步枪(5发固定弹仓),但因供应不足,开战时装备更多的步枪是贝蒂埃M1916式(Berthier M1916 )步枪,这种一直装备到1960年的步枪发射8X50R勒贝尔式半底缘步枪弹,使用3发旋转式弹仓供弹,中国滇军部队抗战时装备的步枪,最初就是这种俗称“法国三响枪”的贝蒂埃式步枪。部分贝蒂埃式步枪后来改装为5发旋转式弹仓,但3发弹仓仍居多。
贝蒂埃M1916最初用三发弹仓,后部分改5发
除了贝蒂埃式,更古老的勒贝尔M1886式步枪(Fusil Modèle 1886)在二战时仍有装备,这种步枪发射8X50R勒贝尔式半底缘步枪弹,使用8发前置管型弹仓供弹。这种枪抗战爆发时中国滇军、桂军也有装备,俗称“法国九响枪”(当时习惯在枪膛里也装一发弹)。
勒贝尔M1886
英国就不用说了,二战期间装备李恩飞IV号步枪,发射7.7X56R的.303 Mk VII SAA Ball半底缘步枪弹,使用10发可拆卸弹匣供弹。
李恩飞IV号步枪的10发漏夹
意大利二战期间主要装备卡尔卡诺91(CarcanoM1891)式步枪和卡宾枪,发射6.5X52MM的Cartuccia Modello 1895步枪弹,使用6发固定式弹仓供弹,这种步枪在二战期间十分流行,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罗马尼亚的二战参战部队都大量装备,战后仍生产了很长时间,因为产量太大,战后美国等民用枪械市场曾充斥着卡尔卡诺步枪和枪弹,刺杀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凶手奥斯瓦尔德(Lee Harvey Oswald)使用的,正是一支从二手枪店淘来的打折卡尔卡诺卡宾枪。
刺杀肯尼迪使用的卡尔卡诺91卡宾枪
如果再算上主要装备8发半自动M1步枪和15发半自动M1卡宾枪的美国,其实二战中使用5发弹仓步枪为主战装备的国家并不占明显优势,只是几个陆军大国(苏联1891/30莫辛-纳甘、德国毛瑟K98k、日本38式和99式,以及中国的汉阳造、老套筒、中正式)普遍装备5响枪,给人留下了太过深刻印象,如此而已。
实际上战后毛瑟98K也试装过20发可拆卸弹匣,但那时突击步枪都快成标配,半自动已开始过时,何况栓动呢?
改装20发可拆卸弹匣的毛瑟K98k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